1.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混凝土浇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箱梁模芯的开模和闭模自动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2.混凝土空心板或箱梁是桥梁、隧道、高层建筑等大型建筑工程重要构件,通常采用在外模中安装呈方管形或圆管形模芯的方式来浇注。
3.目前,由于模芯均采用由多段呈口字型或圆形的芯体通过螺栓连接而成的固定式结构,在组模和拆模时都是通过施工人员爬入芯体中安装或拆卸螺栓,不仅螺栓数量多、工作量大,而且由于某些芯体的空间非常狭窄,洞口处的截面尺寸较小,内部尺寸的截面尺寸较大,人员根本无法进入,只能通过大功率卷扬机将模芯整体拉出;存在拔模摩擦力大、浇注体内表面容易受损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箱梁模芯的开模和闭模自动控制系统,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箱梁模芯的开模和闭模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四个侧边模、若干个油缸模组和控制器,四个所述侧边模呈环形设置,且若干所述油缸模组均匀的设置在四个所述侧边模内,且若干所述油缸模组控制相对设置的两所述侧边模向内合拢或向外扩散,若干所述油缸模组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7.作为优选,四个所述侧边模包括第一侧边模、第二侧边模、第三侧边模和第四侧边模,所述第一侧边模与所述第二侧边模和所述第四侧边模相邻设置,所述第三侧边模与所述第二侧边模相邻设置,且所述第二侧边模与所述第四侧边模呈对角关系,所述第三侧边模与所述第一侧边模呈对角关系。
8.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每一所述油缸模组均包括:
9.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所述第一油缸的两端与所述第一侧边模和所述第二侧边模铰接,所述第二油缸的两端与所述第三侧边模和所述第四侧边模铰接;
10.第三油缸和第四油缸,所述第三油缸的两端与所述第二侧边模和所述第三侧边模铰接,所述第四油缸的两端与所述第四侧边模和所述第一侧边模铰接。
11.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第一油缸、所述第二油缸、所述第三油缸和所述第四油缸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12.作为优选,还包括导向机构,每相邻的两所述侧边模的内侧分别设有一所述导向机构。
13.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套筒和导向柱,所述套筒与其中一所述侧边模连接,所述导向柱的一端与另一所述侧边模连接,所述导向柱的另一端伸入所述套筒
内并可沿所述套筒的轴向方向滑动。
14.一种箱梁模芯的开模和闭模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开模控制方法和闭模控制方法,所述开模方法包括:
15.s1、所述控制器同时控制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所述第一油缸驱动第一侧边模和第二侧边模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油缸驱动所述第三侧边模和第四侧边模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
16.s2、所述控制器同时控制第三油缸和第四油缸,所述第三油缸驱动所述第二侧边模和所述第三侧边模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所述第四油缸驱动所述第四侧边模和所述第一侧边模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
17.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闭模方法包括:所述控制器同时控制所述第一油缸和所述第二油缸,所述第一油缸驱动第一侧边模和第二侧边模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油缸驱动所述第三侧边模和第四侧边模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然后所述控制器同时控制所述第三油缸和所述第四油缸,所述第三油缸驱动所述第二侧边模和所述第三侧边模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所述第四油缸驱动所述第四侧边模和所述第一侧边模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
18.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19.本实用新型中的模型包括四个侧边模,并通过油缸模组控制四个侧边模向内合拢或向外扩散,且扩散的方式可以先左右扩散再进行上下扩散或先进行上下扩撒再进行左右扩散,使得模芯为活动式的模芯,能够自由改变内径的大小,使得模芯中段闭合后的截面尺寸小于洞口处的截面尺寸,便于实现快速的组模和拆模,也便于模芯的快速取出,不会损伤混凝土内表面,具有使用方便,效率高的特点。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箱梁模芯的开模和闭模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箱梁模芯的开模和闭模自动控制系统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箱梁模芯的开模和闭模自动控制系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箱梁模芯的开模和闭模自动控制系统内部结构示意图二。
24.图中:1、第一侧边模;2、第二侧边模;3、第三侧边模;4、第四侧边模;5、油缸模组;51、第一油缸;52、第二油缸;53、第三油缸;54、第四油缸;6、第一面板;7、第二面板;8、第三面板;9、第四面板;10、导向机构;101、导向柱;102、套筒;11、端头;12、变化段筋板;13、横向筋板;14、端头固定法兰。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8.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箱梁模芯的开模和闭模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箱梁模芯的开模和闭模自动控制系统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箱梁模芯的开模和闭模自动控制系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箱梁模芯的开模和闭模自动控制系统内部结构示意图二。请参见图1至图4所示,示出了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箱梁模芯的开模和闭模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四个侧边模、若干个油缸模组5和控制器,四个侧边模呈环形设置,且若干油缸模组5均匀的设置在四个侧边模内,且若干油缸模组5控制相对设置的两侧边模向内合拢或向外扩散,若干油缸模组5与控制器电连接。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四个侧边模的形状不同,四个侧边模闭模后形成一个整体呈“口”字型的框架结构。现有结构中采用的箱梁模芯浇筑的混凝土结构(浇注体)的洞口处的截面尺寸小于中部的截面尺寸,混凝土成型后需要取出模芯,由于浇筑的混凝土洞口处的截面尺寸小于模芯中部的截面尺寸,导致无法取出模芯。而本实施例中的四个侧边模在油缸模组5的控制下能够自由实现开模和闭模动作。当需要取出模芯时,通过控制器控制油缸模组5驱动四个侧边模向内收拢完成闭模操作,使得模芯的中间截面尺寸小于洞口处的截面尺寸,便于直接的取出模芯,且可以通过浇注体的任意一端取出,使用方便,能够减少对混凝土的内表面的磨损,也能够大大的减少人工装模和拆模的成本。
29.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四个侧边模包括第一侧边模1、第二侧边模2、第三侧边模3和第四侧边模4,第一侧边模1与第二侧边模2和第四侧边模4相邻设置,第三侧边模3与第二侧边模2相邻设置,且第二侧边模2与第四侧边模4呈对角关系,第三侧边模3与第一侧边模1呈对角关系。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侧边模1的外侧设有第一面板6,第二侧边模2的外侧设有第二面板7,第三侧边模3的外侧设有第三面板8,第四侧边模4的外侧设有第四面板9,其中,在四个侧边模处于闭模状态下时,第一面板6的一侧覆盖在第四面板9上,第二面板7的两侧覆盖在第一面板6和第三面板8上,第三面板8的一侧覆盖在第四面板9上,用于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防止混凝土进入模芯内。
30.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每一油缸模组5均包括:
31.第一油缸51和第二油缸52,第一油缸51的两端与第一侧边模1和第二侧边模2铰接,第二油缸52的两端与第三侧边模3和第四侧边模4铰接;
32.第三油缸53和第四油缸54,第三油缸53的两端与第二侧边模2和第三侧边模3铰接,第四油缸54的两端与第四侧边模4和第一侧边模1铰接。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油缸51用于驱动第一侧边模1和第二侧边模2进行左右方向移动,第二油缸52用于驱动第三侧
边模3和第四侧边模4进行左右方向的移动。而第三油缸53用于驱动第二侧边模2和第三侧边模3进行上下方向的移动,第四油缸54驱动第四侧边模4和第一侧边模1进行上下方向的移动。
33.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第一油缸51、第二油缸52、第三油缸53和第四油缸54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
34.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还包括导向机构10,每相邻的两侧边模的内侧分别设有一导向机构10。
35.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导向机构10包括套筒102和导向柱101,套筒102与其中一侧边模连接,导向柱101的一端与另一侧边模连接,导向柱101的另一端伸入套筒102内并可沿套筒102的轴向方向滑动。本实施例中,导向机构10中的导向柱101可以在套筒102内滑动,设置的导向机构10便于四个侧边模的定位及导向,使得四个侧边模的在开模和闭模过程可以更加稳定。
36.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四个侧边模闭模后形成模芯,模芯具有两个端头11,两个端头11位于模芯的两端,每一个端头11内均设有是少一个端头内法兰,每一端头11的端部各设有一个端头固定法兰14。端头固定法兰14便于和外部设备连接,便于拉出模芯,同时相邻的模芯之间可以通过端头固定法兰14连接。每一侧边模均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变化段筋板12以及与变化段筋板12连接的若干个横向筋板13,其中,第一侧边模1以及第四侧边模4具有三个横向筋板13,而第二侧边模2具有四个横向筋板13,第三侧边模3具有两个横向筋板13。变化段筋板12位于模芯的两个端头11之间。
37.以下说明本技术的较佳的控制方法。
38.一种箱梁模芯的开模和闭模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方法包括开模控制方法和闭模控制方法,开模方法包括:
39.s1、控制器同时控制第一油缸51和第二油缸52,第一油缸51驱动第一侧边模1和第二侧边模2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第二油缸52驱动第三侧边模3和第四侧边模4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
40.s2、控制器同时控制第三油缸53和第四油缸54,第三油缸53驱动第二侧边模2和第三侧边模3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第四油缸54驱动第四侧边模4和第一侧边模1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控制第一油缸51、第二油缸52、第三油缸53和第四油缸54的顺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例如可以先控制第三油缸53和第四油缸54。其中,第一油缸51和第二油缸52为一个模组,第三油缸53和第四油缸54为一个模组,第一油缸51和第二油缸52相正对,第三油缸53和第四油缸54相正对设置。
41.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闭模方法包括:控制器同时控制第一油缸51和第二油缸52,第一油缸51驱动第一侧边模1和第二侧边模2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第二油缸52驱动第三侧边模3和第四侧边模4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然后控制器同时控制第三油缸53和第四油缸54,第三油缸53驱动第二侧边模2和第三侧边模3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第四油缸54驱动第四侧边模4和第一侧边模1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本实施例中,在闭模时,控制器也可以先控制第三油缸53和第四油缸54进行闭模操作,具体的先控制第一油缸51和第二油缸52或第三油缸53和第四油缸54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4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
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1.一种箱梁模芯的开模和闭模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四个侧边模、若干个油缸模组和控制器,四个所述侧边模呈环形设置,且若干所述油缸模组均匀的设置在四个所述侧边模内,且若干所述油缸模组控制相对设置的两所述侧边模向内合拢或向外扩散,若干所述油缸模组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梁模芯的开模和闭模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侧边模包括第一侧边模、第二侧边模、第三侧边模和第四侧边模,所述第一侧边模与所述第二侧边模和所述第四侧边模相邻设置,所述第三侧边模与所述第二侧边模相邻设置,且所述第二侧边模与所述第四侧边模呈对角关系,所述第三侧边模与所述第一侧边模呈对角关系。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箱梁模芯的开模和闭模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油缸模组均包括: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所述第一油缸的两端与所述第一侧边模和所述第二侧边模铰接,所述第二油缸的两端与所述第三侧边模和所述第四侧边模铰接;第三油缸和第四油缸,所述第三油缸的两端与所述第二侧边模和所述第三侧边模铰接,所述第四油缸的两端与所述第四侧边模和所述第一侧边模铰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箱梁模芯的开模和闭模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缸、所述第二油缸、所述第三油缸和所述第四油缸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梁模芯的开模和闭模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向机构,每相邻的两所述侧边模的内侧分别设有一所述导向机构。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箱梁模芯的开模和闭模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套筒和导向柱,所述套筒与其中一所述侧边模连接,所述导向柱的一端与另一所述侧边模连接,所述导向柱的另一端伸入所述套筒内并可沿所述套筒的轴向方向滑动。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箱梁模芯的开模和闭模自动控制系统,涉及到混凝土浇筑技术领域,包括四个侧边模、若干个油缸模组和控制器,四个侧边模呈环形设置,且若干油缸模组均匀的设置在四个侧边模内,且若干油缸模组控制相对设置的两侧边模向内合拢或向外扩散,若干油缸模组与控制器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中的模型包括四个侧边模,并通过油缸模组控制四个侧边模向内合拢或向外扩散,且扩散的方式可以先左右扩散再进行上下扩散或先进行上下扩撒再进行左右扩散,使得模芯为活动式的模芯,能够自由改变内径的大小,便于实现快速的组模和拆模,也便于模芯的取出,不会损伤混凝土内表面,具有使用方便,效率高的特点。效率高的特点。效率高的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宋孝明 朱宝文 薛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申邦市政钢结构厂
技术研发日:2021.12.13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