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桑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的栽培方法与流程

allin2022-12-14  196



1.本发明属于药用植物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桑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2.桑黄(sanghuangporous baumii)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属于真菌界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锈革孔菌目hymenochaetales、锈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有“森林黄金”的赞誉,其最早记录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在传统中医中主治女子崩中带下、月闭血凝、产后血凝、男子痃癖、兼廖疗伏血、下赤血。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研究发现桑黄具有预防或治疗肿瘤、保护脏器、降低血糖、增强免疫力、消炎等方面的功效,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抗癌效果最好的药用资源之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目前,桑黄栽培正处于小农生产模式逐渐向设施化栽培模式转变,以实现较为稳定的周年化生产,增加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在栽培过程中,除了水分含量、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外,光是桑黄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外部环境之一,对子实体的生长周期、形态形成、成分积累等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现有技术中也存在一些单色光对桑黄菌丝体的研究,但是如何更好地将光照条件应用到桑黄的栽培中,进而提高桑黄子实体的品质和抗逆性,现有技术确鲜有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桑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的栽培方法,采用本发明所述的栽培方法可有效提高桑黄子实体的产量和品质,降低桑黄菌包污染率。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桑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的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6.于桑黄出菇管理阶段,对桑黄菌包进行白光连续照射,直至桑黄采收;
7.照射到所述桑黄菌包上的光照强度为2~16μmol/m2/s。
8.优选的,所述桑黄菌包为含有半弧形开口的菌包;所述菌包的开口的长度为5~7cm,宽度为3~4cm。
9.优选的,所述出菇管理包括原基培养和子实体生长阶段。
10.优选的,所述原基培养的培养温度为26~28℃,空气湿度>95%,培养时间为7~9d。
11.优选的,在所述子实体生长阶段通新风;所述子实体生长阶段的培养温度为27~31℃,二氧化碳浓度<800ppm,空气湿度为91~95%,时间为60~70d。
12.优选的,在所述桑黄出菇管理阶段前,还包括避光养菌和后熟培养;
13.所述避光养菌包括将桑黄菌种接种到含有栽培基质的菌包内,进行避光培养,得到长满菌丝的菌包;
14.所述后熟培养包括对所述长满菌丝的菌包进行避光培养,得到后熟培养的菌包。
15.优选的,所述桑黄菌种的接种体积为所述栽培基质体积的3%。
16.优选的,所述栽培基质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分:桑树木屑80份,麸皮19份、石膏1份和水60份。
17.优选的,所述避光养菌的温度为26~28℃,时间为20~25d。
18.优选的,所述后熟培养的温度为26~28℃,空气湿度为60~70%,培养时间为90d。
19.有益效果:
20.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桑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的栽培方法,于桑黄出菇管理阶段,对桑黄菌包进行白光连续照射,直至桑黄采收,采用本发明所述的照射强度可显著提高桑黄子实体的产量和品质,降低菌包的污染率,进而提高桑黄的抗逆性。实施例结果表明: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栽培方法可以使桑黄子实体的长度、宽度和厚度较对照组分别提高41.02%、26.67%和72.73%;每菌包子实体产量提高44.19~100.26%;污染率下降35.96~63.46%。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22.图1为实施例1~2和对比例1中所使用的出菇层架,其中1为出菇层架,2为支撑网,3为白色led灯带;
23.图2为实施例1~2和对比例1中成熟后桑黄子实体的长度统计结果;
24.图3为实施例1~2和对比例1中成熟后桑黄子实体的宽度统计结果;
25.图4为实施例1~2和对比例1中成熟后桑黄子实体的厚度统计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26.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桑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的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27.于桑黄出菇管理阶段,对桑黄菌包进行白光连续照射,直至桑黄采收;
28.照射到所述桑黄菌包上的光照强度为2~16μmol/m2/s。
29.本发明在所述桑黄出菇管理阶段前,优选还包括避光养菌。本发明所述避光养菌优选包括将桑黄菌种接种到含有栽培基质的菌包内,进行避光培养,得到长满菌丝的菌包。本发明所述桑黄菌种优选包括沪桑2号本发明所述桑黄菌种的接种量优选为所述栽培基质体积的3%。本发明所述菌包优选为圆柱体;所述菌包的底部直径优选为10~12cm,高度优选为20~22cm。本发明所述栽培基质优选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桑树木屑80份,麸皮19份、石膏1份和水60份。
30.本发明将所述桑黄菌种接种到含有栽培基质的菌包前,优选还包括对所述含有栽培基质的菌包进行灭菌和冷却。本发明所述灭菌优选包括:将所述含有栽培基质的菌包于100℃保温60min,121℃灭菌90min;所述冷却后的温度优选<24℃。本发明优选在培养室中进行避光养菌,所述避光养菌的温度优选为26~28℃;培养时间优选为20~25天。
31.得到所述长满菌丝的菌包后,本发明优选将所述长满菌丝的菌包进行后熟培养。本发明所述后熟培养优选包括将所述长满菌丝的菌包避光培养,得到后熟培养的菌包。本
发明优选将所述长满菌丝的菌包转移到另一培养室中进行所述后熟培养。本发明所述后熟培养的温度优选为26~28℃;空气湿度优选为60~70%;培养时间优选为90d。本发明将所述长满菌丝的菌包转移到另一培养室中进行所述培养是为了在实际生产中形成规模式流水生产,实际上在同一培养室中将培养条件改变后再进行后熟培养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畴。
32.得到所述后熟培养的菌包后,本发明优选将所述后熟培养的菌包进行出菇管理,直至采收。本发明所述出菇管理优选包括原基培养和子实体生长阶段。
33.本发明所述原基培养优选包括:将所述后熟培养的菌包培养至形成桑黄原基。本发明在进行所述出菇管理前,优选还包括将所述后熟培养的菌包割口,得到含有半弧形开口的菌包;所述菌包的开口的长度优选为5~7cm,宽度优选为3~4cm。本发明所述原基培养的培养温度优选为26~28℃;空气湿度优选>95%;培养时间优选为7~9d。
34.得到所述桑黄原基后,本发明所述桑黄原基优选进入子实体生长阶段,直至采收。本发明所述子实体生长阶段的温度优选为27~31℃;湿度优选为91~95%;二氧化碳浓度优选<800ppm;时间优选为60~70d。本发明优选在所述子实体生长阶段通新风。
35.本发明优选采用智能化温湿度控制系统控制桑黄生长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36.本发明于桑黄出菇管理阶段,对桑黄菌包进行白光连续照射,直至桑黄采收;照射到所述桑黄菌包上的光照强度为2~16μmol/m2/s,更优选为2~15.5μmol/m2/s,进一步优选为8~15μmol/m2/s本发明所述白光优选为led白光。本发明对所述led白光的光源功率及光源与所述后熟培养的菌包间的距离没有特殊限定,达到本发明所需的光照强度即可。
37.本发明优选在出菇层架上进行所述照射,本发明对所述出菇层架的规格和来源没有特殊限定,采用本领域常规出菇层架即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出菇层架如图1所示,所述出菇层架包括三层,每层长1.6m,宽2m,高0.45m;每层均铺设支撑网,所述支撑网用于菌包的摆放;所述出菇层架的每层层架上方分别铺设有两条白色led灯带,两条灯带距层架最近边缘的距离均为0.4m;所述出菇层架通过驱动调节器控制光强和电流,使得灯带下方32cm处的光照强度能够达到本发明所需的光照强度。
38.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39.实施例1
40.一种提高桑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的栽培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
41.1.试验条件
42.试验基地:浙江省海宁宏欣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43.试验品种:

沪桑2号’(品种认定编号:沪农品食用菌2020第010号)。
44.1.1桑黄菌包制作
45.栽培基质配方为80%桑树木屑,19%麸皮,1%石膏,60%的含水量,菌包装料规格为直径10~12cm,高度20~22cm;经过灭菌,程序为100℃保温60分钟,然后121℃灭菌90分钟,整个过程需要4~5小时。结束后,直到菌袋中心温度降至24℃以下接种,接种量3%(v/v)。
46.接种后栽培袋转入培养室,进行避光养菌,培养温度27
±
1℃,培养时间为20~25
天,等菌包长满菌丝,将菌包移至另外一间培养室中进行后熟培养,保持黑暗环境,培养温度27
±
1℃,空气湿度60~70%,培养时间为90天。
47.1.2出菇管理
48.将后熟培养好的菌包割口,开口形状呈半弧形,长度5~7cm,最大宽度约3~4cm,转移到菇房出菇层架(图1)的支撑网上,放置6排,每排12个菌包,环境控制温度27
±
1℃,空气湿度95%以上,培养7~9天至形成原基。随后进入子实体生长阶段,温度控制在29
±
2℃之间,湿度保持在93
±
2%,通新风,二氧化碳浓度小于800ppm。经60~70天出菇培养,桑黄生长基本结束,进行采收。整个过程采用智能化温湿度控制系统,对桑黄生长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智能化控制,从菌包移入菇房开始到采收整个过程进行led灯连续照射。
49.1.3 led灯带布设及强度设置
50.出菇层架为三层(图1中1),每层均铺设支撑网(图1中2)用于菌包的摆放,每层2m宽,1.6m长,0.45m高。选择白色led灯带为光源进行照射,布设如图1中3所示,在每层层架分别铺设两条灯带,分别距离层架边缘0.4m。通过驱动调节器控制光强和电流,使得灯带正下方32cm处的光照强度(ppfd)分别为15μmol/m2/s。
51.实施例2
52.采用实施例1中的栽培方法,区别在于,照射到桑黄菌包上的光照强度为8μmol/m2/s。
53.桑黄生长指标、污染率(抗逆性)和产量测定:
54.对比实施例1~2和对比例1中的菌包,每层随机选取20个,从菌包移至出菇层架后15天开始测量,每隔10天对其子实体的长度、宽度和厚度进行测定统计,直至生长75天(包括原基培养阶段和子实体生长阶段);将污染的菌包及时剔除,并记录每次移除菌包数量,用于计算最终的污染率。待菌包出菇培养75天至成熟,将所有子实体收集称重,除以菌包个数获得最终的单包产量。
55.桑黄子实体长度、宽度和厚度的测定结果如表1~3和图2~4所示:
56.表1实施例1~2和对比例1中桑黄菌子实体的长度(cm)随培养时间(天)的变化
[0057][0058][0059]
表2实施例1~2和对比例1中桑黄菌子实体的宽度(cm)随培养时间(天)的变化
[0060][0061]
表3实施例1~2和对比例1中桑黄菌子实体的厚度(cm)随培养时间(天)的变化
[0062][0063]
备注:表1~3中每隔10天取样测定的数据时,均取的是60样本(每层随机取20个,共3层)测定,并在表1~3中展示60个样本的平均值,且计算了标准差。
[0064]
对桑黄子实体从开包后15天开始生长到75天,实施例1~2及对比例1中桑黄子实体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等指标统计结果显示,采用实施例1~2中的栽培方法得到的桑黄子实体的长度、宽度和厚度较对比例1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在子实体生长过程长度、宽度和厚度均在升高,尤其在实施例1中的光照强度下,与对比例1中子实体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存在显著差异,实施例1光照强度下同样生长时间(75天)的子实体在长度、宽度和厚度上较对比例1分别提升了41.02%,26.67%和72.73%。
[0065]
此外,对于桑黄子实体生长过程中各指标变化趋势上,子实体长度和宽度前45天生长迅速,随后放缓;厚度是不断增加,到65天之后增长没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知在65天之后,子实体开始进入成熟阶段。
[0066]
不同led光照强度下对桑黄子实体污染率和产量影响:
[0067]
在生长过程监测的同时,对受到污染的菌包进行及时剔除,保证其他菌包的正常生长。待桑黄子实体生长到75天后,对污染菌包的剔除数量进行统计,计算污染率,结果如表4所示,
[0068]
表4实施例1~2和对比例1中桑黄菌包污染率和产量结果
[0069][0070]
*每个光照强度摆放三层,每层72个菌包,共计216包。
[0071]
对比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1中三种光照强度(ppfd)下的污染率分别为72.22%,41.20%和26.39%,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污染率控制效果明显,可见led灯带在本发明实施例1~2的光照强度下可以显著提升桑黄子实体在生长过程中的抗逆性,尤其是实施例1中的光照强度下的抗逆性更佳。
[0072]
对桑黄子实体从开包后15天开始生长到75天进行采收,称量每个子实体的鲜重,除以正常生长菌包总数,即可得到最终产量。统计结果显示,对比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1中三种光照强度模式下产量分别为37.8g/包,52.5g/包和75.7g/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子实体产量得到显著提高,与对比例1相比,实施例1~2中的子实体产量分别提高100.26%和44.19%。
[0073]
由以上实施例可以得出,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栽培方法,可显著提高桑黄子实体的产量和品质,降低菌包的污染率,进而提高桑黄的抗逆性。
[0074]
尽管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做出了详尽的描述,但它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人们还可以根据本实施例在不经创造性前提下获得其他实施例,这些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提高桑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于桑黄出菇管理阶段,对桑黄菌包进行白光连续照射,直至桑黄采收;照射到所述桑黄菌包上的光照强度为2~16μmol/m2/s。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桑黄菌包为含有半弧形开口的菌包;所述菌包的开口长度为5~7cm,宽度为3~4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出菇管理阶段包括原基培养和子实体生长阶段。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原基培养的培养温度为26~28℃,空气湿度>95%,培养时间为7~9d。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子实体生长阶段通新风;所述子实体生长阶段的培养温度为27~31℃,二氧化碳浓度<800ppm,空气湿度为91~95%,时间为60~70d。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桑黄出菇管理阶段前,还包括避光养菌和后熟培养;所述避光养菌包括将桑黄菌种接种到含有栽培基质的菌包内,进行避光培养,得到长满菌丝的菌包;所述后熟培养包括对所述长满菌丝的菌包进行避光培养,得到后熟培养的菌包。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桑黄菌种的接种体积为所述栽培基质体积的3%。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基质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分:桑树木屑80份,麸皮19份、石膏1份和水60份。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避光养菌的温度为26~28℃,时间为20~25d。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熟培养的温度为26~28℃,空气湿度为60~70%,培养时间为90d。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药用植物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桑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的栽培方法。本发明于桑黄出菇管理阶段,对桑黄菌包进行白光连续照射,直至桑黄采收。采用本发明所述的照射强度可显著提高桑黄子实体的产量和品质,降低菌包的污染率,进而提高桑黄的抗逆性。实施例结果表明: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栽培方法可以使桑黄子实体的长度、宽度和厚度较对照组分别提高41.02%、26.67%和72.73%;每菌包子实体产量提高44.19~100.26%;污染率下降35.96~63.46%。63.46%。63.46%。


技术研发人员:陈万超 李正鹏 杨焱 吴迪 李文 张忠 姚生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海宁宏欣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4.24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448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