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齿轮轴生产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齿轮轴打孔用定位工装。
背景技术:2.齿轮轴,是利用车床车削得到的工件,为了便于后续的装配,需要在齿轮轴的端部进行打孔操作,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对齿轮轴进行固定定位的工装。现有的工装,只能对单个齿轮轴进行装配,打孔效率低,而且在打孔过程中,齿轮轴会出现跳动,影响打孔精度。
技术实现要素: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便于使用,装配稳定,效率高的齿轮轴打孔用定位工装。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齿轮轴打孔用定位工装,包括:
6.工装底板,所述工装底板上固定安装有四个支脚;
7.工装底座,所述工装底座固定安装在所述四个支脚上,所述工装底座的上表面水平设置;
8.所述工装底座上贯穿设置有五个与齿轮轴的轴杆插接配合的穿孔,齿轮轴的轴杆穿过穿孔,所述齿轮轴的定位环的下表面与工装底座的上表面接触;
9.所述工装底座的下端安装有用于对齿轮轴的轴杆进行夹持的夹持组件;
10.所述工装底座的上端针对每个齿轮轴均安装有用于将定位环压紧在工装底板上的压紧组件。
11.这样,将工装底板安装在工作台上,工装底座通过支脚安装在工装底板上,工装底座的上表面水平设置,便于安装齿轮轴,齿轮轴的轴杆插入穿孔,齿轮轴的定位环与工装底座的上表面接触,通过压紧组件对齿轮轴的定位环进行压紧,之后通过夹持组件对齿轮轴的轴杆进行夹持,之后通过钻孔组件对齿轮轴的端部进行钻孔即可。具体的,工作台上设置的钻孔组件,可以有多个钻头同时动作,也可以单个钻头对齿轮轴钻孔,然后依次移动对其与的齿轮轴进行钻孔,本工装可以减少齿轮轴的装夹次数,提高效率以及钻孔的精度。
12.优选的,所述压紧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工装底座上的两个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固定安装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上端向靠近穿孔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固定安装有压紧气缸,所述压紧气缸的活塞杆固定安装有压块。压紧气缸的活塞杆伸出,带动压块压紧在齿轮轴的定位环上。
13.优选的,所述压块呈弧形设置且压块具有与齿轮轴的定位环匹配的缺口。便于提高与齿轮轴的定位环的接触面,提高压紧效果。
14.优选的,所述安装板与安装座之间固定安装有楔块。提高连接强度。
15.优选的,所述夹持组件包括两根螺杆,所述螺杆的端部均通过轴承安装在支耳上,
所述支耳固定安装在工装底座的下端,所述工装底座的下端固定安装有两个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螺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螺杆正对每个穿孔均设置有螺纹组,所述螺纹组包括左旋螺纹和右旋螺纹,所述左旋螺纹和右旋螺纹上分别旋接有螺母,两个螺杆上正对的螺母通过连接块固定安装有夹块,所述夹块正对齿轮轴的轴杆设置有v形槽。电机带动螺杆转动,左旋螺纹和右旋螺纹上的螺母相互靠近或者远离,带动夹块对齿轮轴的轴杆进行夹持或放松,齿轮轴的夹持力更加均衡,提高夹持效率。
16.优选的,所述螺杆上通过轴承安装有若干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位于螺纹组之间,所述支撑块与工装底座固定连接。更好的对螺杆进行安装。
17.综上,本实用新型具有便于使用,装配稳定,效率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齿轮轴打孔用定位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图1的主视图,压紧组件未画出。
20.图3为图1的侧视图。
21.图4为图1中工装底座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上、下”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23.如图1-4所示,一种齿轮轴打孔用定位工装,包括:
24.工装底板1,所述工装底板上固定安装有四个支脚2;
25.工装底座3,所述工装底座固定安装在所述四个支脚上,所述工装底座的上表面水平设置;
26.所述工装底座上贯穿设置有五个与齿轮轴的轴杆4插接配合的穿孔,齿轮轴的轴杆穿过穿孔,所述齿轮轴的定位环5的下表面与工装底座的上表面接触;
27.所述工装底座的下端安装有用于对齿轮轴的轴杆进行夹持的夹持组件;
28.所述工装底座的上端针对每个齿轮轴均安装有用于将定位环压紧在工装底板上的压紧组件。
29.这样,将工装底板安装在工作台上,工装底座通过支脚安装在工装底板上,工装底座的上表面水平设置,便于安装齿轮轴,齿轮轴的轴杆插入穿孔,齿轮轴的定位环与工装底座的上表面接触,通过压紧组件对齿轮轴的定位环进行压紧,之后通过夹持组件对齿轮轴的轴杆进行夹持,之后通过钻孔组件对齿轮轴的端部进行钻孔即可。具体的,工作台上设置的钻孔组件,可以有多个钻头同时动作,也可以单个钻头对齿轮轴钻孔,然后依次移动对其与的齿轮轴进行钻孔,本工装可以减少齿轮轴的装夹次数,提高效率以及钻孔的精度。
30.本实施例中,所述压紧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工装底座上的两个安装座6,所述安装
座上固定安装有安装板7,所述安装板的上端向靠近穿孔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固定安装有压紧气缸8,所述压紧气缸的活塞杆固定安装有压块9。压紧气缸的活塞杆伸出,带动压块压紧在齿轮轴的定位环上。
31.本实施例中,所述压块呈弧形设置且压块具有与齿轮轴的定位环匹配的缺口。便于提高与齿轮轴的定位环的接触面,提高压紧效果。
32.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与安装座之间固定安装有楔块10。提高连接强度。
33.本实施例中,所述夹持组件包括两根螺杆11,所述螺杆的端部均通过轴承安装在支耳12上,所述支耳固定安装在工装底座的下端,所述工装底座的下端固定安装有两个电机13,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螺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螺杆正对每个穿孔均设置有螺纹组,所述螺纹组包括左旋螺纹14和右旋螺纹15,所述左旋螺纹和右旋螺纹上分别旋接有螺母,两个螺杆上正对的螺母通过连接块固定安装有夹块16,所述夹块正对齿轮轴的轴杆设置有v形槽。电机带动螺杆转动,左旋螺纹和右旋螺纹上的螺母相互靠近或者远离,带动夹块对齿轮轴的轴杆进行夹持或放松,齿轮轴的夹持力更加均衡,提高夹持效率。
34.本实施例中,所述螺杆上通过轴承安装有若干支撑块17,所述支撑块位于螺纹组之间,相邻螺纹组的螺纹间隔设置,所述支撑块与工装底座固定连接。更好的对螺杆进行安装。
35.原理:
36.将工装底板安装在工作台上,工装底座通过支脚安装在工装底板上,工装底座的上表面水平设置,便于安装齿轮轴,齿轮轴的轴杆插入穿孔,齿轮轴的定位环与工装底座的上表面接触,通过压紧组件对齿轮轴的定位环进行压紧,之后通过夹持组件对齿轮轴的轴杆进行夹持,之后通过钻孔组件对齿轮轴的端部进行钻孔即可。具体的,工作台上设置的钻孔组件,可以有多个钻头同时动作,也可以单个钻头对齿轮轴钻孔,然后依次移动对其与的齿轮轴进行钻孔,本工装可以减少齿轮轴的装夹次数,提高效率以及钻孔的精度。
37.最后应说明的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统计数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
技术特征:1.一种齿轮轴打孔用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工装底板,所述工装底板上固定安装有四个支脚;工装底座,所述工装底座固定安装在所述四个支脚上,所述工装底座的上表面水平设置;所述工装底座上贯穿设置有五个与齿轮轴的轴杆插接配合的穿孔,齿轮轴的轴杆穿过穿孔,所述齿轮轴的定位环的下表面与工装底座的上表面接触;所述工装底座的下端安装有用于对齿轮轴的轴杆进行夹持的夹持组件;所述工装底座的上端针对每个齿轮轴均安装有用于将定位环压紧在工装底板上的压紧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齿轮轴打孔用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工装底座上的两个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固定安装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上端向靠近穿孔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固定安装有压紧气缸,所述压紧气缸的活塞杆固定安装有压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齿轮轴打孔用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块呈弧形设置且压块具有与齿轮轴的定位环匹配的缺口。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齿轮轴打孔用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与安装座之间固定安装有楔块。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齿轮轴打孔用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包括两根螺杆,所述螺杆的端部均通过轴承安装在支耳上,所述支耳固定安装在工装底座的下端,所述工装底座的下端固定安装有两个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螺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螺杆正对每个穿孔均设置有螺纹组,所述螺纹组包括左旋螺纹和右旋螺纹,所述左旋螺纹和右旋螺纹上分别旋接有螺母,两个螺杆上正对的螺母通过连接块固定安装有夹块,所述夹块正对齿轮轴的轴杆设置有v形槽。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齿轮轴打孔用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上通过轴承安装有若干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位于螺纹组之间,所述支撑块与工装底座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齿轮轴打孔用定位工装,包括:工装底板,所述工装底板上固定安装有四个支脚;工装底座,所述工装底座固定安装在所述四个支脚上,所述工装底座的上表面水平设置;所述工装底座上贯穿设置有五个与齿轮轴的轴杆插接配合的穿孔,齿轮轴的轴杆穿过穿孔,所述齿轮轴的定位环的下表面与工装底座的上表面接触;所述工装底座的下端安装有用于对齿轮轴的轴杆进行夹持的夹持组件;所述工装底座的上端针对每个齿轮轴均安装有用于将定位环压紧在工装底板上的压紧组件。本实用新型具有便于使用,装配稳定,效率高的优点。效率高的优点。效率高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黄年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锜丽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0.29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