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弯递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allin2023-01-14  187



1.本发明涉及医疗领域,进一步地涉及可调弯递送系统。


背景技术:

2.人体瓣膜主要包括动脉瓣、静脉瓣以及房室瓣,瓣膜的主要作用为防止血液回流,在人体血液循环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房室瓣是连接心脏房与心室的瓣膜,具有防止血液回流至心房。
3.房室瓣或心室存在的许多机械缺陷,比如瓣叶、连接瓣叶与乳头肌的瓣腱索、乳头肌或心室壁的损坏等,可能会造成房室瓣处的血液回流,即瓣膜反流。瓣膜反流会导致瓣环被损坏、扩张或衰弱,会限制瓣膜充分关闭抵抗心室的高压的能力,可能进一步加剧瓣膜反流。
4.瓣膜反流最常见的治疗依赖于瓣膜置换或修复,包括瓣叶和瓣环的重塑,瓣膜的重塑通常被称为瓣膜成形术。瓣膜修复的技术依赖于将相对瓣叶的相邻节段缝合在一起,通常被称为“领结”、“边对边”或“缘对缘”技术。
5.临床研究表明,针对二尖瓣的缝合修复非常有效,不过该技术通常依赖于开放式心脏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胸部通常需要通过胸骨切开术被切开,并且患者被置于心肺转流。打开病人的胸腔并使得病人置于转流的手术过程是创伤性的,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病率。
6.基于微创导管的手术已经发展到能够将夹合器械递送到机能不全的瓣膜,比如利用夹合器械将瓣叶的一部分固定在一起,从而减少回流。通过股静脉以微创介入的方式递送夹合器械,可以有效进行瓣膜的缝合修复。上述过程对器械系统的精确定位能力和可操控性能提出较高要求。器械系统的设计通常采用较大的尺寸,才可能达到上述功能性目的,因较大尺寸对人体形成的器械损伤,成为上述修复过程的一个较大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7.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调弯递送系统,所述可调弯递送系统的操控机构具有较高的可操控性,能够实现精准定位,能够提高所述夹合器械植入的精度。
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可调弯递送系统,包括:操控机构,包括操控手柄、操控导管以及调弯拉线,所述操控导管的近端固定于所述操控手柄,所述操控机构还具有贯通所述操控手柄和所述操控导管的操控通道;所述调弯拉线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操控导管;所述操控手柄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包括本体壳体、安装于所述本体壳体的调弯组件以及安装于所述本体壳体的操控组件,所述调弯拉线的近端连接于所述调弯组件,远端连接于所述操控导管的远端;还包括夹合器械,所述夹合器械适于安装于所述操控导管的远端;
所述操控机构还包括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操控通道中的操控拉线,所述操控拉线的近端连接于所述操控组件,远端适于连接于所述夹合器械,操作所述操控组件控制所述操控拉线的运动能够控制所述夹合器械。
9.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调弯组件包括基块、绕线轮以及旋钮,所述基块具有容纳通道,所述操控导管的近端安装于所述容纳通道,所述绕线轮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基块,并且位于所述容纳通道的一侧,所述旋钮连接于所述绕线轮,所述调弯拉线的近端连接于所述绕线轮。
10.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调弯组件包括基块、第一绕线轮、第二绕线轮、第三绕线轮、第一旋钮以及第二旋钮,所述第一绕线轮和所述第二绕线轮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基块,并且位于所述容纳通道的两侧,所述第三绕线轮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基块,所述第一旋钮连接于所述第一绕线轮,并且所述第一旋钮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所述本体壳体的外侧,所述第一绕线轮连接于所述第二绕线轮,转动所述第一旋钮能够带动所述第一绕线轮和所述第二绕线轮反向转动,所述第二旋钮连接于所述第三绕线轮;所述调弯拉线包括第一调弯拉线、第二调弯拉线以及第三调弯拉线,所述第一调弯拉线、所述第二调弯拉线以及所述第三调弯拉线的近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绕线轮、所述第二绕线轮以及所述第三绕线轮,远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操控导管的远端不同位置。
11.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弯拉线、所述第二调弯拉线以及所述第三调弯拉线的远端大致呈三角形排列。
12.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弯拉线和所述第二调弯拉线的远端所在的直线通过所述操控导管的中心。
13.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调弯组件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绕线轮的主动齿轮和安装于所述第二绕线轮的从动齿轮,并且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啮合。
14.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调弯组件还包括第一旋钮柱和第二旋钮柱,所述第一旋钮柱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旋钮,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绕线轮;所述第二旋钮柱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旋钮,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绕线轮;所述第一旋钮柱和所述第二旋钮柱上分别设有阻挡件,所述基块设有阻力件,所述阻挡件抵接于所述阻力件。
15.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操控组件包括抓捕拉线杆和锁定拉线杆,所述操控拉线包括抓捕拉线和锁定拉线,所述抓捕拉线和所述锁定拉线的远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夹合器械,所述抓捕拉线和所述锁定拉线的近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抓捕拉线杆和所述锁定拉线杆;所述本体部具有拉线腔,所述抓捕拉线杆和所述锁定拉线杆的远端分别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本体部的拉线腔中。
16.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抓捕拉线杆和/或所述锁定拉线杆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一组第一卡齿,所述拉线腔的内部上下两内壁分别设有一组第二卡齿,当所述第一卡齿卡接于所述第二卡齿时,所述第一卡齿与所述第二卡齿相互卡接限位,所述抓捕拉线杆和/或所述锁定拉线杆不能够在所述拉线腔中轴向活动;转动所述抓捕拉线杆和/或所述锁定拉线杆使得所述第一卡齿与所述第二卡齿相互错开,所述抓捕拉线杆和/或所述锁定拉线杆能够在所述拉线腔中移动。
17.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抓捕拉线杆和/或所述锁定拉线杆的远端螺纹连接于所述拉线腔,所述抓捕拉线杆和/或所述锁定拉线杆内分别可转动地安装有滑动卡块,所述
抓捕拉线和/或所述锁定拉线的近端固定于所述滑动卡块。
18.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操控手柄还包括基部,所述基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部的近端;所述操控机构还包括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操控通道中的递送杆,所述递送杆的远端、所述操控拉线的远端分别适于连接于所述夹合器械,用于控制所述夹合器械;所述基部包括基壳和安装于所述基壳的递送组件,所述递送组件连接于所述递送杆的近端,用于控制所述递送杆轴向移动。
19.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递送组件包括递送齿轮和递送旋钮,所述递送齿轮和所述递送旋钮分别安装于所述基壳的内外两侧,所述递送杆的近端位于所述基壳内,并且所述递送杆的近端预设位置开设有若干啮合齿,所述递送齿轮啮合于所述递送杆上的所述若干啮合齿,转动所述递送旋钮能够带动所述递送齿轮转动,所述递送齿轮能够带动所述递送杆轴向移动。
20.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递送杆由至少一层金属丝依次排列围绕形成。
21.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递送杆包括远端段、近端段以及位于所述远端段与所述近端段之间的过渡元件,所述近端段由金属丝缠绕形成,所述远端段有弹性丝螺旋缠绕形成,并且所述远端段的直径小于所述近端段的直径。
22.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可调弯递送系统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还包括导引机构,包括导引手柄和导引导管,所述导引导管的近端固定于所述导引手柄,所述导引机构还具有贯通所述导引手柄和所述导引导管的导引通道,所述操控导管适于安装于所述导引通道,并且所述操控导管的远端适于穿过所述导引通道。
23.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形成所述操控通道的导管由至少一层金属丝依次排列围绕形成。
24.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导引手柄包括导引本体和安装于所述导引本体的转向组件,所述导引机构还包括转向拉线,所述转向拉线的近端连接于所述转向组件,所述转向拉线的远端连接于所述导引导管的远端,操作所述转向组件能够带动所述转向拉线轴向移动,以调整所述导引导管的远端的角度。
25.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操控机构还包括设于所述操控导管的远端的连接柱;所述夹合器械包括支架、附接柱、锚固臂、夹合臂以及致动杆,所述附接柱的远端固定于所述支架,近端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连接柱的远端,所述锚固臂和所述夹合臂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支架,所述致动杆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附接柱内,并且所述致动杆的远端连接于所述夹合臂,所述致动杆的近端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递送杆的远端;所述抓捕拉线的近端连接于所述操控手柄,远端连接于所述锚固臂,移动所述抓捕拉线能够带动所述锚固臂相对于所述支架转动。
26.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夹合器械还包括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包括锁定块和弹性元件,所述锁定块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支架的远端,所述锁定块具有锁定端和连接端,所述弹性元件设于所述锁定块和所述支架之间;所述锁定拉线的近端连接于所述操控手柄,远端连接于所述锁定块的所述连接端;在锁定状态,所述锁定端抵接于所述致动杆的远端;拉动所述锁定拉线带动所述
锁定块转动并压缩所述弹性元件,所述锁定端与所述致动杆分离。
27.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的远端具有锁接槽,所述锁定块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锁接槽内,所述弹性元件安装于所述锁接槽内并抵接于所述锁定块。
28.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支架是中空结构包括两个相对的外侧壁,两个相对的外侧壁之间围绕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夹合臂的连接端具有内侧孔和外侧孔,所述夹合臂的连接端伸入所述支架的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外侧孔与所述支架之间通过销钉可转动地连接,并能够绕所述销钉转动。
2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提供的可调弯递送系统具有以下至少一条有益效果:1.本发明所提供的可调弯递送系统,所述可调弯递送系统的操控机构具有较高的可操控性,能够实现精准定位,能够提高所述夹合器械植入的精度;2.本发明所提供的可调弯递送系统,通过所述导引机构和所述操控机构的配合就能够完成所述夹合器械的植入,能够有效减小所述可调弯递送系统进入人体部分的外部尺寸,更容易通过人体血管和心房间隔,不易对心房间隔造成因手术形成的缺损;3.本发明所提供的可调弯递送系统,操控手柄的远端设有本体部,近端设有基部,本体部设有调弯组件和操控组件,分别用于控制操控导管远端的角度和夹合器械的状态,所述基部设有递送组件用于控制递送杆的轴向移动;4.本发明所提供的可调弯递送系统,调弯组件的第一绕线轮和第二绕线轮通过主动齿轮与冲动齿轮相互啮合,转动第一旋钮能够带动所述第一绕线轮和所述第二绕线轮反向转动,以调整所述操控导管远端的角度。
附图说明
30.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31.图1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可调弯递送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可调弯递送系统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可调弯递送系统的远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可调弯递送系统的远端侧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可调弯递送系统的远端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可调弯递送系统的远端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可调弯递送系统的夹合器械与操控导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可调弯递送系统的操控手柄侧俯视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中a-a线的剖视图;图10是图8中b-b线的剖视图;图11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可调弯递送系统的操控手柄的侧视图;图12是图11中c-c线的剖视图;图13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可调弯递送系统的操控手柄的调弯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可调弯递送系统的操控手柄的调弯组件的俯视结
构示意图;图15是图14中d-d线的剖视图;图16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可调弯递送系统的操控导管的结构示意图;图17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可调弯递送系统的操控导管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8和图19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可调弯递送系统的导引手柄的结构示意图;图20是图19中e-e线的剖视图;图21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可调弯递送系统的导引手柄的转向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2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可调弯递送系统的导引导管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3和图24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可调弯递送系统的操控导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5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可调弯递送系统的递送杆的结构示意图;图26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可调弯递送系统的应用图;图27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可调弯递送系统的操作示意图;图28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可调弯递送系统的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附图标号说明:导引机构10,导引手柄11,导引本体111,导引夹头1111,导引冲洗头1112,第一卡接槽1113,第二卡接槽1114,转向组件112,转向基块1121,安装通道1120,转向旋钮1123,转向连杆1124,旋钮齿轮1125,齿轮盘1126,第一转向组件1127,第二转向组件1128,止血阀113,阀帽1131,推进部1132,阻流件1133,导引导管12,内层导管121,中间层导管122,外层导管123,转向通道124,导引通道13,转向拉线14,第一转向拉线141,第二转向拉线142,操控机构20,操控手柄21,基部211,基壳2111,递送组件2112,递送齿轮21121,递送旋钮21122,防转销2113,本体部212,本体壳体2121,排气孔2120,调弯组件2122,基块21221,容纳通道21220,第一绕线轮21222,第二绕线轮21223,第三绕线轮21224,第一旋钮21225,第二旋钮21226,主动齿轮21227,从动齿轮21228,第一旋钮柱21231,第二旋钮柱21232,第一阻挡件21233,第一阻力件21234,第二阻挡件21235,第二阻力件21236,操控组件2124,抓捕拉线杆21241,锁定拉线杆21242,杆体2161,杆帽2162,阻流件2163,握持件2164,拉线腔2127,第一卡齿21271,第二卡齿21272,固定元件2129,操控导管22,拉线通道220,显影元件221,调弯通道222,操控管道223,递送杆23,啮合齿231,递送杆手柄232,递送杆夹头233,防转平面2331,递送杆基杆234,远端段2351,近端段2352,过渡元件2353,控制拉线24,操控拉线241,锁定拉线2412,抓捕拉线2411,调弯拉线243,第一调弯拉线2431,第二调弯拉线2432,第三调弯拉线2433,操控通道25,连接柱26,连接元件261,凸出部2611,夹合器械30,支架31,锁接槽310,容纳空间311,附接柱32,连接毂321,连接孔3210,锚固臂33,锚固卡钩330,夹合臂34,夹合孔340,致动杆35,中央销351,限位凸起352,锁定机构36,锁定块361,锁定端3611,连接端3612,弹性元件362,阻流膜37,支架40,底座41,第一滑块42,第二滑块43,第一调节钮44,第二调节钮45。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34.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35.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36.在本文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7.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8.参考图1至图28,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可调弯递送系统包括操控机构20。所述操控机构20包括操控手柄21、操控导管22以及控制拉线24,所述控制拉线24还包括调弯拉线243,所述操控导管22的近端固定于所述操控手柄21,所述操控机构20还具有贯通所述操控手柄21和所述操控导管22的操控通道25;所述操控导管22还具有拉线通道220,所述调弯拉线243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拉线通道220,所述调弯拉线的近端连接于所述操控手柄21,远端连接于所述操控导管22的远端。
39.所述可调弯递送系统还包括导引机构10和夹合器械30,所述操控机构20还包括递送杆23,所述控制拉线24包括操控拉线241。所述导引机构10包括导引手柄11和导引导管12,所述导引导管12的近端固定于所述导引手柄11,所述导引机构10还具有贯通所述导引手柄11和所述导引导管12的导引通道13,所述操控导管22适于安装于所述导引通道13,并且所述操控导管22的远端穿过所述导引通道13。所述夹合器械30适于安装于所述操控导管22的远端,所述递送杆23的远端、所述操控拉线241的远端分别适于连接于所述夹合器械30,用于控制所述夹合器械30。
40.参考图26和图27,通过所述导引机构10和所述操控机构20能够控制所述夹合器械30植入心脏中的预设位置,并且通过所述操控机构20能够操控所述夹合器械30的姿态,以通过所述夹合器械30将瓣叶的一部分固定在一起,从而减少回流。所述操控机构20具有较高的可操控性,能够实现精准定位,能够提高所述夹合器械30植入的精度。
41.需要指出的是,由所述导引机构10、所述操控机构20和所述夹合器械30形成的可调弯递送系统,可通过所述导引机构10和所述操控机构20即可以通过血管将所述夹合器械30精准递送至目标植入位置,尤其是通过股静脉血管将所述夹合器械30递送至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的二尖瓣处,并可以在人体外控制所述夹合器械30在二尖瓣处进行捕捉、夹合以及与递送系统分离的操作。
42.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操控机构20的所述调弯拉线243和所述操控手柄21能够控制所述操控导管22的远端的弯曲,所述操控机构20与所述导引机构10相
互配合形成的两层导管结构即可完成对所述夹合器械30的递送,使得所述可调弯递送系统进入人体部分的外部尺寸降低,对人体适应性更强,尤其是更容易通过血管和心房间隔,不易对心房间隔造成因手术形成的缺损。
43.参考图3、图4、图5以及图6,进一步地,所述操控机构20还包括设于所述操控导管22的远端的连接柱26。所述夹合器械30包括支架31、附接柱32、锚固臂33、夹合臂34以及致动杆35,所述附接柱32的远端固定于所述支架31,近端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连接柱26的远端,所述夹合臂34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支架31,所述锚固臂33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支架31,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附接柱32,所述致动杆35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附接柱32内,并且所述致动杆35的远端连接于所述夹合臂34,所述致动杆35的近端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递送杆23的远端,轴向移动所述致动杆35能够带动所述夹合臂34相对于所述支架31转动。
44.所述操控拉线241包括抓捕拉线2411,所述抓捕拉线2411的近端连接于所述操控手柄21,远端连接于所述锚固臂33,轴向移动所述抓捕拉线2411能够带动所述锚固臂33靠近或远离所述附接柱32。
45.进一步地,所述夹合器械30还包括锁定机构36。所述锁定机构36包括锁定块361和弹性元件362,所述支架31的远端具有锁接槽310,所述锁定块361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锁接槽310内,所述锁定块361具有锁定端3611和连接端3612,所述弹性元件362安装于所述锁接槽310内并抵接于所述锁定块361。
46.所述控制拉线24还包括锁定拉线2412,所述锁定拉线2412的近端连接于所述操控手柄21,远端连接于所述锁定块361的所述连接端3612。在锁定状态,所述锁定端3611抵接于所述致动杆35的远端;拉动所述锁定拉线2412带动所述锁定块361转动使得所述锁定端3611与所述致动杆35分离,并压缩所述弹性元件362。在松开所述锁定拉线2412后,在所述弹性元件362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推动所述锁定块361转动归位,所述锁定端3611抵接于所述致动杆35,以对所述致动杆35进行限位。
47.参考图3和图4,所述操控导管22的远端设有显影元件221,用于标记所述操控导管22的远端的位置,便于操作者的操作。优选地,所述显影元件221呈环状环绕于所述操控导管22的远端。
48.参考图3至图6,所述附接柱32的近端设有连接毂321,所述连接毂321的近端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连接柱26的远端,所述连接毂321的远端固定于所述附接柱32。
49.所述连接毂321的侧壁设有连接孔3210。所述连接柱26的远端设有至少一个连接元件261,所述连接元件261的近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连接柱26,所述连接元件261的远端设有凸出部2611。所述连接元件261的一部分伸入所述连接毂321内部,所述凸出部2611伸入所述连接孔3210中。所述致动杆35的近端伸入所述连接毂321内部,所述递送杆23的远端从所述连接柱26的内部延伸至所述连接毂321的内部,并与所述致动杆35的近端可拆卸地连接。此时,所述递送杆23抵接于所述连接元件261,所述连接毂321内的空间不足以使得所述凸出部2611从所述连接孔3210中脱出,所述操控导管22与所述夹合器械30保持连接状态。
50.所述递送杆23的远端与所述致动杆35的近端分离后,所述递送杆23能够与所述连接元件261分离,所述连接元件261的所述凸出部2611能够自所述连接毂321的所述连接孔3210中脱出,所述操控导管22能够与所述夹合器械30分离。
51.优选地,所述递送杆23的远端螺纹连接于所述致动杆35的近端,通过旋转所述递送杆23就能够控制所述递送杆23与所述致动杆35的连接或分离。
52.参考图4,所述夹合器械30还包括设于所述夹合臂34和所述锁定机构36的外侧的阻流膜37。
53.所述夹合臂34与所述锚固臂33被配置为能够相互配合,以将目标组织夹持固定于两者之间,所述目标组织举例但不限于瓣膜等。
54.所述夹合臂34上设有夹合孔340,所述锚固臂33上设有锚固卡钩330,当所述夹合臂34与所述锚固臂33之间的足够靠近,所述锚固卡钩330能够伸入所述夹合孔340中,以将瓣膜固定于所述夹合臂34与所述锚固臂33之间。所述锚固卡钩330的部分能够伸入所述目标组织中,以增加摩擦力,提高目标组织固定的稳定性,所述锚固卡钩330具有足够小的尺寸,能够与已捕获的目标组织分离,并且不会对目标组织形成不可恢复的损伤。
55.所述支架31是中空结构,包括前后两个相对的外侧壁,两个相对的外侧壁之间围绕形成容纳空间311。所述夹合臂34的连接端具有内侧孔和外侧孔(图中未示出),所述夹合臂34的连接端伸入所述支架31的所述容纳空间311中,所述外侧孔与所述支架31之间通过销钉可转动地连接,并能够绕所述销钉转动。
56.所述致动杆35的预设位置设有中央销351,所述中央销351卡接于所述夹合臂34的所述内侧孔。在所述致动杆35在外力的作用下向远端或近端运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所述中央销351运动,所述中央销351能够带动所述夹合臂34相对于所述支架31转动。
57.示例地,当拉动所述致动杆35向近端运动时,所述中央销351带动所述夹合臂34向远离所述支架31的方向运动,所述夹合臂34展开;当推动所述致动杆35向远端运动时,所述中央销351带动所述夹合臂34向靠近所述支架31的方向运动,所述夹合臂34贴靠于所述支架31的一侧形成闭合状态。所述锁定块361抵接于所述致动杆35的远端,所述锁定机构36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致动杆35不能够被拉动,所述夹合臂34的位置被固定。
58.所述锚固臂33的连接端伸入所述支架31的所述容纳空间311,并且所述锚固臂33的所述连接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支架31,所述抓捕拉线2411的远端连接于所述锚固臂33,拉动所述抓捕拉线2411能够带动所述锚固臂33相对于所述支架31转动。
59.参考图5,其显示有所述夹合器械30处于闭合状态,所述夹合臂34贴靠所述支架31设置;所述锁定机构36处于锁定状态,所述致动杆35被锁定。在一些变形实施方式中,所述致动杆35的远端预设位置开设有若干锁止槽,供容纳所述锁定块361的所述锁定端3611,以提高所述锁定端3611抵接于所述致动杆35的摩擦力,提高锁定力度,保持所述锁定机构36处于锁定状态的稳定性。
60.在一些变形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31的所述容纳空间311的底壁开设有容纳槽,所述弹性元件362的至少一部分安装于所述容纳槽中。在一些变形实施方式中,所述锚固臂33的预设位置也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弹性元件362的容纳槽。
61.参考图5,在一些变形实施方式中,所述致动杆35的预设位置还设置有限位凸起352,所述限位凸起352是呈大致圆形平面或高度较小的柱,优选设于所述附接柱32与所述支架31的连接处,所述附接柱32与所述支架31的连接处能够对所述致动杆35的活动范围进行限位,限制所述致动杆35向近端运动的距离。
62.参考图8、图9以及图17,所述操控手柄21包括基部211和本体部212,所述基部211
连接于所述本体部212的近端,所述操控通道25贯通所述基部211和所述本体部212。所述操控导管22的近端固定于所述本体部212。
63.进一步地,所述本体部212包括本体壳体2121和调弯组件2122,所述调弯组件2122安装于所述本体壳体2121。所述调弯拉线243的远端连接于所述操控导管22的远端,近端连接于所述调弯组件2122,操作所述调弯组件2122能够拉紧或松开所述调弯拉线243,以调整所述操控导管22的远端的弯曲角度。所述操控导管22还具有调弯通道222,所述调弯拉线243安装于所述调弯通道222中。
64.参考图17,优选地,所述调弯拉线243的数量是三条,分别是第一调弯拉线2431、第二调弯拉线2432以及第三调弯拉线2433,三条所述调弯拉线243的远端大致呈三角形排列,并且所述第一调弯拉线2431和所述第二调弯拉线2432的远端所在的直线通过所述操控导管22的中心。相应地,所述调弯通道222的数量也是三条,分别用于容纳所述第一调弯拉线2431、所述第二调弯拉线2432以及所述第三调弯拉线2433。
65.所述调弯组件2122包括基块21221、绕线轮以及旋钮,所述基块21221具有容纳通道21220,所述操控导管22的近端安装于所述容纳通道21220,所述绕线轮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基块21221,并且位于所述容纳通道21220的一侧,所述旋钮连接于所述绕线轮,所述调弯拉线243的近端连接于所述绕线轮。
66.所述绕线轮包括第一绕线轮21222、第二绕线轮21223以及第三绕线轮21224;所述旋钮包括第一旋钮21225和第二旋钮21226。所述第一绕线轮21222和所述第二绕线轮21223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基块21221,并且位于所述容纳通道21220的两侧,所述第三绕线轮21224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基块21221,所述第一调弯拉线2431的近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绕线轮21222,所述第二调弯拉线2432的近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绕线轮21223,所述第三调弯拉线2433的近端连接于所述第三绕线轮21224。
67.优选地,所述第一调弯拉线2431、所述第二调弯拉线2432以及所述第三调弯拉线2433的近端分别自所述操控导管22的近端侧壁穿出。
68.参考图13和图14,所述调弯组件2122还包括主动齿轮21227和从动齿轮21228,所述主动齿轮21227固定于所述第一绕线轮21222,所述从动齿轮21228固定于所述第二绕线轮21223,并且所述主动齿轮21227与所述从动齿轮21228相啮合。
69.所述第一旋钮21225连接于所述第一绕线轮21222,并且所述第一旋钮21225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所述本体壳体2121的外侧,转动所述第一旋钮21225能够带动所述第一绕线轮21222和所述第二绕线轮21223反向转动,所述第一绕线轮21222缠绕所述第一调弯拉线2431时,所述第二绕线轮21223松开所述第二调弯拉线2432;所述第二旋钮21226连接于所述第三绕线轮21224,并且所述第二旋钮21226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所述本体壳体2121的外侧,转动所述第二旋钮21226能够带动所述第三绕线轮21224转动。
70.优选地,所述基块21221上具有三个转动槽,所述第一绕线轮21222、所述第二绕线轮21223以及所述第三绕线轮21224三个绕线轮分别安装于三个所述转动槽中。
71.在一些变形实施方式中,所述主动齿轮21227与所述第一绕线轮21222一体成型,所述从动齿轮21228与所述第二绕线轮21223一体成型。
72.优选地,所述第一旋钮21225和所述第二旋钮21226分别位于所述本体壳体2121的相对两侧,两个旋钮错位设置,从而能够充分利用所述本体壳体2121的空间。优选地,所述
第一旋钮21225与所述第一绕线轮21222之间通过第一旋钮柱21231连接,所述第二旋钮21226与所述第三绕线轮21224之间通过第二旋钮柱21232连接。
73.参考图15,所述第一旋钮柱21231的预设位置设有第一阻挡件21233,所述基块21221设有对应所述第一阻挡件21233的第一阻力件21234,所述第一阻挡件21233抵接于所述第一阻力件21234,凭借所述第一阻挡件21233与所述第一阻力件21234之间的摩擦力对所述第一旋钮柱21231限位,使得所述第一旋钮柱21231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不自发地旋转。相应地,所述第二旋钮柱21232的预设位置设有第二阻挡件21235,所述基块21221设有对应所述第二阻挡件21235的第二阻力件21236,所述第二阻挡件21235抵接于所述第二阻力件21236,凭借所述第二阻挡件21235与所述第二阻力件21236之间的摩擦力对所述第二旋钮柱21232限位,使得所述第二旋钮柱21232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不自发地旋转。
74.参考图8,所述本体部212还包括操控组件2124,所述操控组件2124包括两个拉线杆,两个所述拉线杆分别是抓捕拉线杆21241和锁定拉线杆21242,所述抓捕拉线杆21241和所述锁定拉线杆21242分别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本体壳体2121,所述抓捕拉线2411的近端连接于所述抓捕拉线杆21241,所述锁定拉线2412的近端连接于所述锁定拉线杆21242,操作所述抓捕拉线杆21241能够带动所述抓捕拉线2411轴向移动,操作所述锁定拉线杆21242能够带动所述锁定拉线2412轴向移动。
75.所述拉线杆包括杆体2161、杆帽2162、阻流件2163以及握持件2164。所述杆体2161是中空管,所述抓捕拉线2411或所述锁定拉线的近端穿过所述杆体2161,并被固定于所述杆帽2162与所述杆体2161的近端之间,所述阻流件2163设于所述杆帽2162与所述杆体2161之间的连接处,所述握持件2164自所述杆体2161的一侧向外延伸,以便于操作者握持。
76.所述本体壳体2121的预设位置还具有拉线腔2127,所述抓捕拉线杆21241和所述锁定拉线杆21242的远端分别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拉线腔2127中。
77.参考图10,所述拉线杆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一组第一卡齿21271,所述拉线腔2127的内部上下两内壁分别设有一组第二卡齿21272,当所述第一卡齿21271卡接于所述第二卡齿21272时,所述第一卡齿21271与所述第二卡齿21272相互卡接限位,所述拉线杆不能够在所述拉线腔2127中轴向活动;转动所述拉线杆使得所述第一卡齿21271与所述第二卡齿21272相互错开,能够在所述拉线腔2127中轴向拉动所述拉线杆。
78.在一些变形实施方式中,所述拉线杆的远端螺纹连接于所述拉线腔2127的内壁,转动所述拉线杆就能够控制所述拉线杆拉紧或松开所述抓捕拉线2411或所述锁定拉线2412。所述拉线杆还包括滑动卡块(图中未示出),所述抓捕拉线2411或所述锁定拉线2412的近端固定于所述滑动卡块,所述滑动卡块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杆体2161的近端。在转动所述杆体2161时,所述滑动卡块能够相对于所述杆体2161转动,从而能够防止或减少所述抓捕拉线2411或所述锁定拉线2412转动。
79.参考图12,所述拉线腔2127中还设置有固定元件2129,所述递送杆23由所述基部211穿过所述固定元件2129向远端延伸,所述固定元件2129能够提高所述递送杆23的稳定性,并且还具有防止液体泄漏的效果。
80.参考图9,所述基部211包括基壳2111和递送组件2112,所述递送组件2112包括递送齿轮21121和递送旋钮21122,所述递送齿轮21121和所述递送旋钮21122分别安装于所述基壳2111的内外两侧。所述递送杆23的近端位于所述基壳2111内,并且所述递送杆23的近
端预设位置开设有若干啮合齿231,所述递送齿轮21121啮合于所述递送杆23上的所述若干啮合齿231,转动所述递送旋钮21122能够带动所述递送齿轮21121转动,所述递送齿轮21121能够带动所述递送杆23轴向移动。
81.进一步地,所述递送杆23进一步包括递送杆手柄232、递送杆夹头233以及递送杆基杆234,所述递送杆夹头233的远端开设有夹槽,所述递送杆基杆234的近端固定于所述夹槽中,所述递送杆手柄232固定于所述递送杆夹头233的近端,并且所述递送杆手柄23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基壳2111的外侧,操作所述递送杆手柄232能够带动所述递送杆夹头233和所述递送杆基杆234转动。所述啮合齿231形成于所述递送杆夹头233的外侧壁。
82.参考图9,所述递送杆夹头233的远端侧面具有防转平面2331。所述基部211还包括防转销2113,所述防转销2113安装于所述基壳2111,并且所述防转销2113抵接于所述防转平面2331,以防止所述递送杆夹头233转动;当所述防转销2113与所述防转平面2331分离后,所述递送杆夹头233能够在所述基壳2111内转动。
83.进一步地,所述本体部212的所述本体壳体2121的一侧设有排气孔2120,所述排气孔2120与所述拉线腔2127连通。
84.参考图18、图19以及图20,所述导引手柄11包括导引本体111和转向组件112,所述转向组件112安装于所述导引本体111。
85.参考图22,所述导引机构10还包括转向拉线14,所述转向拉线14的近端连接于所述转向组件112,所述转向拉线14的远端连接于所述导引导管12的远端,操作所述转向组件112能够带动所述转向拉线14轴向移动,以调整所述导引导管12的远端的角度。
86.具体地,所述转向组件112的数量是两个,所述转向拉线14的数量也是两条,两条所述转向拉线14的近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转向组件112,两条所述转向拉线14的远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导引导管12的远端不同位置。优选地,两条所述转向拉线14的远端与所述导引导管12的远端的连接处的连线不通过所述导引导管12的中心。两条所述转向拉线14分别是第一转向拉线141和第二转向拉线142,两个所述转向组件112分别是第一转向组件1127和第二转向组件1128,所述第一转向拉线141的近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127,所述第二转向拉线142的近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128。所述第一转向拉线141和所述第二转向拉线142分别安装于所述导引导管12的两条转向通道124中。
87.进一步地,所述转向组件112包括转向基块1121、转向绕线轮(图中未示出)以及转向旋钮1123,所述转向绕线轮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转向基块1121,所述转向旋钮1123连接于所述转向绕线轮,并且所述转向旋钮1123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所述导引本体111的外侧,转动所述转向旋钮1123能够带动所述转向绕线轮转动,以控制所述转向拉线14轴向移动。
88.所述转向组件112进一步包括转向连杆1124、旋钮齿轮1125以及齿轮盘1126,所述转向旋钮1123安装于所述转向连杆1124的一端,所述旋钮齿轮1125安装于所述转向连杆1124的另一端,所述齿轮盘1126连接于所述转向绕线轮,并且所述齿轮盘1126与所述旋钮齿轮1125相互啮合,转动所述转向旋钮1124能够带动所述转向连杆1124和所述旋钮齿轮1125转动,所述旋钮齿轮1125带动所述齿轮盘1126和所述转向绕线轮转动。
89.进一步地,所述转向组件112进一步包括安装于所述转向绕线轮的转动轮的阻挡件和安装于所述转向基块1121的内部的阻力件,所述阻挡件抵接于所述阻力件,以增加转动所述转向绕线轮的阻力,提高所述转向绕线轮在不受力时的稳定性。
90.所述转向基块1121的预设位置具有安装通道1120,所述导引导管12的近端安装于所述安装通道1120,所述转向拉线14的近端伸出所述导引导管12的近端连接于所述转向绕线轮。
91.优选地,所述转向旋钮1123和所述齿轮盘1126分别位于所述转向基块1121的两侧,并且两个所述转向组件112的两个所述转向旋钮1123分别位于所述导引本体111的不同侧面,从而能够充分利用所述导引本体111的空间,有助于减小所述导引本体111的体积,并且能够防止转动旋钮时相互干扰。
92.参考图18和图21,所述导引手柄11进一步包括设于所述导引本体111的近端的止血阀113,所述止血阀113包括阀帽1131、安装于所述阀帽1131的推进部1132以及阻流件1133,所述阻流件1133安装于所述导引本体111的近端,所述阀帽1131安装于所述导引本体111的近端,并且所述推进部1132抵接于所述阻流件1133,所述导引通道13贯通所述阀帽1131、所述推进部1132以及所述阻流件1133,向远端推动所述推进部1132能够挤压所述阻流件1133,使得所述阻流件1133径向形变封堵所述导引通道13,以达到密封的效果。
93.进一步地,所述导引本体111的近端设有导引夹头1111,所述导引导管12的近端固定于所述导引夹头1111的远端,所述止血阀113的所述阀帽1131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导引夹头1111的近端。优选地,所述阀帽1131螺纹连接于所述导引夹头1111的近端,相对于所述导引夹头1111转动所述阀帽1131能够控制所述阀帽1131轴向移动。
94.进一步地,所述导引夹头1111的预设位置还设有导引冲洗头1112,所述导引冲洗头1112与所述导引导管12连通。
95.参考图27,向近端拉动所述第一转向拉线141能够带动所述导引导管12的远端沿运动方向一或运动方向三运动,控制所述导引导管12的远端向接近环平面的方向运动;操作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127控制所述第一转向拉线141向远端运动,能够控制所述导引导管12的远端沿运动方向二运动,控制所述导引导管12的远端向远离环平面的方向运动。操作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128带动所述第二转向拉线142轴向运动,能够控制所述导引导管12的远端向一侧微调。
96.旋转所述第一旋钮21225能够控制所述第一调弯拉线2431和所述第二调弯拉线2432轴向运动,以控制所述操作导管22的远端沿所述运动方向四或所述运动方向五运动;旋转所述第二旋钮21226能够控制所述第三调弯拉线2433轴向运动,以控制所述操作导管22的远端沿所述运动方向六运动。
97.参考图27,操作所述导引手柄11控制所述导引导管12的远端沿运动方向一形成弯曲,使所述导引导管12的远端运动至环形平面(瓣环位置)上方的定位位置,此时所述导引导管12的远端平面大致平行于环形平面;还可以操作所述导引手柄11控制所述导引导管12从该定位位置沿运动方向二运动,直至所述导引导管12的远端平面大致垂直于环平面,此时,所述导引导管12呈大致伸直的状态,更有利于所述操控导管22及所述夹合器械30通过,可称为输送位置;操作所述导引手柄11控制所述导引导管12的远端沿运动方向三运动,可返回环平面上方的定位位置。在定位位置,所述操控导管22的一部分从所述导引导管12的远端伸出,操作所述操作手柄21能够控制所述操控导管22的远端沿运动方向四、运动方向五和运动方向六运动,其中运动方向四和运动方向五大致沿同一轴线x,运动方向六大致沿轴线y,轴线x与轴线y所在平面大致为所述操控导管22的远端平面。在定位位置,操作所述
导引手柄11还能够控制所述导引导管12的远端还可以向辅助方向运动,辅助方向被设置为对所述导引导管12的远端较小的位置调整,以对所述操控导管22远端方位产生辅助方向的位置改变。
98.参考图16、图17以及图22,所述导引导管12和所述操控导管22分别是包括内层导管121、中间层导管122以及外层导管123的三层导管。在所述导引导管12中,所述转向拉线14设于内层导管121与中间层导管122之间。在所述操控导管22中,所述调弯拉线243设于内层导管121与中间层导管122之间,所述拉线通道220形成于所述内层导管121所围绕形成的空间中。
99.在所述操控导管22的制造过程中,在形成所述操控通道25的导管的外侧放置形成所述拉线通道220的导管;然后在外侧包覆内层导管121;在所述内层导管121的外侧设置用于形成所述调弯通道222的导管,两者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调弯通道222;在用于形成所述调弯拉线243的导管的外侧包覆中间导管122,然后在外侧包覆外层导管123。优选地,所述中间层导管122是网状结构。所述导引导管12的制作过程与所述操控导管22的制作过程较为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100.参考图23和图24,所述操控导管22中形成所述操控通道25的操控管道223由若干金属丝依次排列围绕形成,在一些变形实施方式中,还能够由多层金属丝叠层设置形成。优选地,形成所述操控通道25的若干金属丝分别沿长度方向螺旋弯折设置,从而能够增加整体的结构强度。
101.优选地,形成所述操控通道25的导管的外部直径与所述连接柱26的外部直径相同,并与所述连接柱26的近端相连接。
102.所述递送杆23是细长杆,所述递送杆23也由若干金属丝依次排列围绕形成,在一些变形实施方式中,还能够由多层金属丝叠层设置形成。优选地,所述递送杆23的远端直径小于近端的直径。
103.参考图25,在一些变形实施方式中,所述递送杆23是分段式结构,包括远端段2351、近端段2352以及位于所述远端段2351与所述近端段2352之间的过渡元件2353,所述近端段2351由金属丝缠绕形成,所述远端段有弹性丝螺旋缠绕形成,并且所述远端段2351的直径小于所述近端段2352的直径,能够有效地降低所述递送杆23的远端的刚度,以降低所述递送杆23对所述夹合器械30的影响。
104.参考图28,所述可调弯递送系统还包括支架40,所述导引机构10和所述操控机构20分别安装于所述支架40。所述支架40包括底座41、第一滑块42以及第二滑块43,所述第一滑块42和所述第二滑块43分别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底座41,所述导引机构10安装于所述第一滑块42,所述操控机构20安装于所述第二滑块20。
105.所述导引手柄11的所述导引本体111的远端设有第一卡接槽1113,所述操控手柄21的所述本体部212的远端设有第二卡接槽1114,所述第一卡接槽1113适于卡接于所述第一滑块42上的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槽1114适于卡接于所述第二滑块43上的第二卡接部。
106.所述支架40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底座41的第一调节钮44和第二调节钮45,所述第一调节钮44连接于所述第一滑块42,所述第二调节钮45连接于所述第二滑块43,操作所述第一调节钮44和所述第二调节钮45能够控制所述第一滑块42和所述第二滑块43相对于所述
底座41移动。
107.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可调弯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操控机构,包括操控手柄、操控导管以及调弯拉线,所述操控导管的近端固定于所述操控手柄,所述操控机构还具有贯通所述操控手柄和所述操控导管的操控通道;所述调弯拉线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操控导管;所述操控手柄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包括本体壳体、安装于所述本体壳体的调弯组件以及安装于所述本体壳体的操控组件,所述调弯拉线的近端连接于所述调弯组件,远端连接于所述操控导管的远端;还包括夹合器械,所述夹合器械适于安装于所述操控导管的远端;所述操控机构还包括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操控通道中的操控拉线,所述操控拉线的近端连接于所述操控组件,远端适于连接于所述夹合器械,操作所述操控组件控制所述操控拉线的运动能够控制所述夹合器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弯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弯组件包括基块、绕线轮以及旋钮,所述基块具有容纳通道,所述操控导管的近端安装于所述容纳通道,所述绕线轮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基块,并且位于所述容纳通道的一侧,所述旋钮连接于所述绕线轮,所述调弯拉线的近端连接于所述绕线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弯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轮包括第一绕线轮、第二绕线轮以及第三绕线轮;所述旋钮包括第一旋钮和第二旋钮;所述第一绕线轮和所述第二绕线轮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基块,并且位于所述容纳通道的两侧,所述第三绕线轮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基块,所述第一旋钮连接于所述第一绕线轮,并且所述第一旋钮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所述本体壳体的外侧,所述第一绕线轮连接于所述第二绕线轮,转动所述第一旋钮能够带动所述第一绕线轮和所述第二绕线轮反向转动,所述第二旋钮连接于所述第三绕线轮;所述调弯拉线包括第一调弯拉线、第二调弯拉线以及第三调弯拉线,所述第一调弯拉线、所述第二调弯拉线以及所述第三调弯拉线的近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绕线轮、所述第二绕线轮以及所述第三绕线轮,远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操控导管的远端不同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弯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弯拉线、所述第二调弯拉线以及所述第三调弯拉线的远端大致呈三角形排列。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调弯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弯拉线和所述第二调弯拉线的远端所在的直线通过所述操控导管的中心。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弯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弯组件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绕线轮的主动齿轮和安装于所述第二绕线轮的从动齿轮,并且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啮合。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弯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弯组件还包括第一旋钮柱和第二旋钮柱,所述第一旋钮柱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旋钮,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绕线轮;所述第二旋钮柱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旋钮,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绕线轮;所述第一旋钮柱和所述第二旋钮柱上分别设有阻挡件,所述基块设有阻力件,所述阻挡件抵接于所述阻力件。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弯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组件包括抓捕拉线杆和锁定拉线杆,所述操控拉线包括抓捕拉线和锁定拉线,所述抓捕拉线和所述锁定拉线的
远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夹合器械,所述抓捕拉线和所述锁定拉线的近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抓捕拉线杆和所述锁定拉线杆;所述本体部具有拉线腔,所述抓捕拉线杆和所述锁定拉线杆的远端分别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本体部的拉线腔中。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调弯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捕拉线杆和/或所述锁定拉线杆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一组第一卡齿,所述拉线腔的内部上下两内壁分别设有一组第二卡齿,当所述第一卡齿卡接于所述第二卡齿时,所述第一卡齿与所述第二卡齿相互卡接限位,所述抓捕拉线杆和/或所述锁定拉线杆不能够在所述拉线腔中轴向活动;转动所述抓捕拉线杆和/或所述锁定拉线杆使得所述第一卡齿与所述第二卡齿相互错开,所述抓捕拉线杆和/或所述锁定拉线杆能够在所述拉线腔中移动。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调弯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捕拉线杆和/或所述锁定拉线杆的远端螺纹连接于所述拉线腔,所述抓捕拉线杆和/或所述锁定拉线杆内分别可转动地安装有滑动卡块,所述抓捕拉线和/或所述锁定拉线的近端固定于所述滑动卡块。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调弯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手柄还包括基部,所述基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部的近端;所述操控机构还包括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操控通道中的递送杆,所述递送杆的远端、所述操控拉线的远端分别适于连接于所述夹合器械,用于控制所述夹合器械;所述基部包括基壳和安装于所述基壳的递送组件,所述递送组件连接于所述递送杆的近端,用于控制所述递送杆轴向移动。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调弯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递送组件包括递送齿轮和递送旋钮,所述递送齿轮和所述递送旋钮分别安装于所述基壳的内外两侧,所述递送杆的近端位于所述基壳内,并且所述递送杆的近端预设位置开设有若干啮合齿,所述递送齿轮啮合于所述递送杆上的所述若干啮合齿,转动所述递送旋钮能够带动所述递送齿轮转动,所述递送齿轮能够带动所述递送杆轴向移动。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调弯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递送杆由至少一层金属丝依次排列围绕形成。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调弯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递送杆包括远端段、近端段以及位于所述远端段与所述近端段之间的过渡元件,所述近端段由金属丝缠绕形成,所述远端段有弹性丝螺旋缠绕形成,并且所述远端段的直径小于所述近端段的直径。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可调弯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引机构,包括导引手柄和导引导管,所述导引导管的近端固定于所述导引手柄,所述导引机构还具有贯通所述导引手柄和所述导引导管的导引通道,所述操控导管适于安装于所述导引通道,并且所述操控导管的远端适于穿过所述导引通道。16.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可调弯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操控通道的导管由至少一层金属丝依次排列围绕形成。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调弯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手柄包括导引本体和安装于所述导引本体的转向组件,所述导引机构还包括转向拉线,所述转向拉线的近端连接于所述转向组件,所述转向拉线的远端连接于所述导引导管的远端,操作所述转向组件能够带动所述转向拉线轴向移动,以调整所述导引导管的远端的角度。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调弯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机构还包括设于所
述操控导管的远端的连接柱;所述夹合器械包括支架、附接柱、锚固臂、夹合臂以及致动杆,所述附接柱的远端固定于所述支架,近端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连接柱的远端,所述锚固臂和所述夹合臂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支架,所述致动杆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附接柱内,并且所述致动杆的远端连接于所述夹合臂,所述致动杆的近端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递送杆的远端;所述抓捕拉线的近端连接于所述操控手柄,远端连接于所述锚固臂,移动所述抓捕拉线能够带动所述锚固臂相对于所述支架转动。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可调弯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合器械还包括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包括锁定块和弹性元件,所述锁定块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支架的远端,所述锁定块具有锁定端和连接端,所述弹性元件设于所述锁定块和所述支架之间;所述锁定拉线的近端连接于所述操控手柄,远端连接于所述锁定块的所述连接端;在锁定状态,所述锁定端抵接于所述致动杆的远端;拉动所述锁定拉线带动所述锁定块转动并压缩所述弹性元件,所述锁定端与所述致动杆分离。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可调弯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远端具有锁接槽,所述锁定块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锁接槽内,所述弹性元件安装于所述锁接槽内并抵接于所述锁定块。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可调弯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是中空结构包括两个相对的外侧壁,两个相对的外侧壁之间围绕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夹合臂的连接端具有内侧孔和外侧孔,所述夹合臂的连接端伸入所述支架的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外侧孔与所述支架之间通过销钉可转动地连接,并能够绕所述销钉转动。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可调弯递送系统,包括操控机构,操控机构,包括操控手柄、操控导管以及调弯拉线,所述操控导管的近端固定于所述操控手柄,所述操控机构还具有贯通所述操控手柄和所述操控导管的操控通道;所述操控导管还具有拉线通道,所述调弯拉线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拉线通道,所述调弯拉线的近端连接于所述操控手柄,远端连接于所述操控导管的远端。所述可调弯递送系统的操控机构具有较高的可操控性,能够实现精准定位,能够提高所述夹合器械植入的精度。精度。精度。


技术研发人员:李瑞 季佳东 闫伟 龚善石 赵丹儒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普实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6.02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485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