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熏蒸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集装箱密闭熏蒸装置。
背景技术:2.集装箱密闭熏蒸装置是一种用于货运物流行业中,对货运过程中使用的集装箱内部进行药物熏蒸,便于集装箱安全使用的辅助装置,其在熏蒸设备技术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现有的集装箱在进行药物熏蒸时,大多直接通过管道将药物蒸汽通入集装箱内部进行消毒处理,但操作繁琐,对集装箱的密封性较差,且容易出现药物残留,工作人员操作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操作,熏蒸均匀的集装箱密闭熏蒸装置。
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集装箱密闭熏蒸装置,包括集装箱、底座、移动座、脚轮、框架、液压缸、通风机构、投药机构、换热器、充气密封条和卡紧机构,底座位于集装箱右方,脚轮设置于移动座的底部并与底座的顶部接触,框架的底部与移动座的顶部左端铰接,液压缸的底部与移动座的顶部铰接,液压缸的顶部与框架的右部铰接,通风机构设置于框架的中部,投药机构设置于通风机构的中部,换热器设置于通风机构内,充气密封条固定设置于框架的左部,卡紧机构固定设置于框架的左部,通风机构设置有两组;在使用集装箱密闭熏蒸装置对集装箱进行药物熏蒸消毒时,框架不使用时为倾斜状态,将框架推至垂直状态,通过卡紧机构与集装箱卡紧固定,充气密封条充气对四周边缘进行密封,然后循环风机开始工作,对外的出风和进风关闭,风道截止阀开,形成循环风,集装箱内部的风通过上循环风口,再通过风道,循环风机再进入集装箱内部,加药机构外接外部出药箱向风道内添加气体药物,换热器开启,对集装箱内进行熏蒸,采用左右双通道设计,投药速度快,一边加热一边投药,熏蒸均匀,熏蒸完毕,风道截止阀关闭,打开进风口截止阀和出风口截止阀,通过外接通道排出残余药物,使集装箱内不会出现残留药物,整体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可对集装箱内部进行快速高效的熏蒸消毒,实用性较强。
5.优选的,通风机构包括进风口、风道、出风口截止阀、进风口截止阀、风道截止阀和循环风机,出风口设置于框架的上部,风道的上部与出风口连接,风道的底部与框架的下部固定连接,换热器固定设置于风道内部下侧,出风口截止阀固定设置于风道的上部,进风口截止阀设置于风道的下部,风道截止阀设置于风道的中部,循环风机固定安装于风道的下部内端;通过循环风机提供循环动力,换热器对空气进行加热。
6.优选的,投药机构包括投药管、投药口和投药截止阀,投药管的一端插入风道内,投药口设置于投药管的底部,投药截止阀固定设置于投药管的中部,投药管位于风道内的部分设置有若干个孔;通过若干个孔,气态药物快速进入风道内,投药速度快。
7.优选的,卡紧机构包括上卡扣、上气缸、下卡扣和下气缸,上卡扣可转动设置于框
架的顶部,上气缸固定设置于框架的顶部,上气缸的输出端与上卡扣的一端铰接,下卡扣可转动设置于框架的底部,下气缸固定设置于框架的底部,下气缸的输出端与下卡扣的一端铰接;通过上气缸和下气缸对上卡扣和下卡扣的顶推回收实现扣紧和松开。
8.优选的,还包括状态指示灯,状态指示灯固定设置于框架的顶部;通过上述设置便于查看工作状态。
9.优选的,还包括控制柜和触摸屏,控制柜固定设置于移动座的顶部,触摸屏固定设置于控制柜的上部;通过上述设置便于工作人员对设备进行操作控制。
10.优选的,还包括换热百叶窗,换热百叶窗设置于框架的下部并与风道的底部连接。
11.优选的,框架的上部设置有多组气体浓度采用口和多组温度传感器;通过上述设置对药剂浓度和温度进行检测。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在使用集装箱密闭熏蒸装置对集装箱进行药物熏蒸消毒时,框架不使用时为倾斜状态,将框架推至垂直状态,通过卡紧机构与集装箱卡紧固定,充气密封条充气对四周边缘进行密封,然后循环风机开始工作,对外的出风和进风关闭,风道截止阀开,形成循环风,集装箱内部的风通过上循环风口,再通过风道,循环风机再进入集装箱内部,加药机构外接外部出药箱向风道内添加气体药物,换热器开启,对集装箱内进行熏蒸,采用左右双通道设计,投药速度快,一边加热一边投药,熏蒸均匀,消毒过程中,对药剂浓度、温度通过采样口传输到控制屏,显示实时数据,工作人员便于操作,熏蒸完毕,风道截止阀关闭,打开进风口截止阀和出风口截止阀,通过外接通道排出残余药物,使集装箱内不会出现残留药物,整体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可对集装箱内部进行快速高效的熏蒸消毒,实用性较强。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4.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15.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倾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16.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17.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18.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垂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19.附图中标记:1、集装箱;2、底座;3、移动座;4、脚轮;5、框架;6、液压缸;7、进风口;8、风道;9、出风口截止阀;10、进风口截止阀;11、风道截止阀;12、循环风机;13、投药管;14、投药口;15、投药截止阀;16、换热器;17、充气密封条;18、上卡扣;19、上气缸;20、下卡扣;21、下气缸;22、状态指示灯;23、控制柜;24、触摸屏;25、换热百叶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21.实施例1
22.一种集装箱密闭熏蒸装置,包括集装箱1、底座2、移动座3、脚轮4、框架5、液压缸6、
通风机构、投药机构、换热器16、充气密封条17和卡紧机构,底座2位于集装箱1右方,脚轮4设置于移动座3的底部并与底座2的顶部接触,框架5的底部与移动座3的顶部左端铰接,液压缸的底部与移动座3的顶部铰接,液压缸的顶部与框架5的右部铰接,通风机构设置于框架5的中部,投药机构设置于通风机构的中部,换热器16设置于通风机构内,充气密封条17固定设置于框架5的左部,卡紧机构固定设置于框架5的左部,通风机构设置有两组,通风机构包括进风口7、风道8、出风口截止阀9、进风口截止阀10、风道截止阀11和循环风机12,出风口设置于框架5的上部,风道8的上部与出风口连接,风道8的底部与框架5的下部固定连接,换热器16固定设置于风道8内部下侧,出风口截止阀9固定设置于风道8的上部,进风口截止阀10设置于风道8的下部,风道截止阀11设置于风道8的中部,循环风机12固定安装于风道8的下部内端,投药机构包括投药管13、投药口14和投药截止阀15,投药管13的一端插入风道8内,投药口14设置于投药管13的底部,投药截止阀15固定设置于投药管13的中部,投药管13位于风道8内的部分设置有若干个孔,卡紧机构包括上卡扣18、上气缸19、下卡扣20和下气缸21,上卡扣18可转动设置于框架5的顶部,上气缸19固定设置于框架5的顶部,上气缸19的输出端与上卡扣18的一端铰接,下卡扣20可转动设置于框架5的底部,下气缸21固定设置于框架5的底部,下气缸21的输出端与下卡扣20的一端铰接;在使用集装箱密闭熏蒸装置对集装箱1进行药物熏蒸消毒时,框架5不使用时为倾斜状态,将框架5推至垂直状态,通过卡紧机构与集装箱1卡紧固定,充气密封条17充气对四周边缘进行密封,然后循环风机12开始工作,对外的出风和进风关闭,风道截止阀11开,形成循环风,集装箱1内部的风通过上循环风口,再通过风道8,循环风机12再进入集装箱1内部,加药机构外接外部出药箱向风道8内添加气体药物,换热器开启,对集装箱1内进行熏蒸,采用左右双通道设计,投药速度快,一边加热一边投药,熏蒸均匀,消毒过程中,对药剂浓度、温度通过采样口传输到控制屏,显示实时数据,工作人员便于操作,熏蒸完毕,风道截止阀11关闭,打开进风口截止阀10和出风口截止阀9,通过外接通道排出残余药物,使集装箱1内不会出现残留药物,整体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可对集装箱1内部进行快速高效的熏蒸消毒,实用性较强。
23.实施例2
24.一种集装箱密闭熏蒸装置,包括集装箱1、底座2、移动座3、脚轮4、框架5、液压缸6、通风机构、投药机构、换热器16、充气密封条17和卡紧机构,底座2位于集装箱1右方,脚轮4设置于移动座3的底部并与底座2的顶部接触,框架5的底部与移动座3的顶部左端铰接,液压缸的底部与移动座3的顶部铰接,液压缸的顶部与框架5的右部铰接,通风机构设置于框架5的中部,投药机构设置于通风机构的中部,换热器16设置于通风机构内,充气密封条17固定设置于框架5的左部,卡紧机构固定设置于框架5的左部,通风机构设置有两组,状态指示灯22固定设置于框架5的顶部,控制柜23固定设置于移动座3的顶部,触摸屏24固定设置于控制柜23的上部,换热百叶窗25设置于框架5的下部并与风道8的底部连接,框架5的上部设置有多组气体浓度采用口和多组温度传感器;在进行熏蒸消毒时,对药剂浓度、温度通过采样口传输到控制屏,显示实时数据,工作人员便于操作,状态指示灯便于对工作状态进行查看。
25.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集装箱密闭熏蒸装置,其在使用集装箱密闭熏蒸装置对集装箱1进行药物熏蒸消毒时,框架5不使用时为倾斜状态,将框架5推至垂直状态,通过卡紧机构与集装箱1卡紧固定,充气密封条17充气对四周边缘进行密封,然后循环
风机12开始工作,对外的出风和进风关闭,风道截止阀11开,形成循环风,集装箱1内部的风通过上循环风口,再通过风道8,循环风机12再进入集装箱1内部,加药机构外接外部出药箱向风道8内添加气体药物,换热器开启,对集装箱1内进行熏蒸,采用左右双通道设计,投药速度快,一边加热一边投药,熏蒸均匀,消毒过程中,对药剂浓度、温度通过采样口传输到控制屏,显示实时数据,工作人员便于操作,熏蒸完毕,风道截止阀11关闭,打开进风口截止阀10和出风口截止阀9,通过外接通道排出残余药物,使集装箱1内不会出现残留药物,整体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可对集装箱1内部进行快速高效的熏蒸消毒,实用性较强。
2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集装箱密闭熏蒸装置,其安装方式、连接方式或设置方式均为常见机械方式,并且其所有部件的具体结构、型号和系数指标均为其自带技术,只要能够达成其有益效果的均可进行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集装箱密闭熏蒸装置的液压缸6为市面上采购,本行业内技术人员只需按照其附带的使用说明书进行安装和操作即可,而无需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付出创造性劳动。
27.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1.一种集装箱密闭熏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集装箱(1)、底座(2)、移动座(3)、脚轮(4)、框架(5)、液压缸(6)、通风机构、投药机构、换热器(16)、充气密封条(17)和卡紧机构,底座(2)位于集装箱(1)右方,脚轮(4)设置于移动座(3)的底部并与底座(2)的顶部接触,框架(5)的底部与移动座(3)的顶部左端铰接,液压缸的底部与移动座(3)的顶部铰接,液压缸的顶部与框架(5)的右部铰接,通风机构设置于框架(5)的中部,投药机构设置于通风机构的中部,换热器(16)设置于通风机构内,充气密封条(17)固定设置于框架(5)的左部,卡紧机构固定设置于框架(5)的左部,通风机构设置有两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装箱密闭熏蒸装置,其特征在于,通风机构包括进风口(7)、风道(8)、出风口截止阀(9)、进风口截止阀(10)、风道截止阀(11)和循环风机(12),出风口设置于框架(5)的上部,风道(8)的上部与出风口连接,风道(8)的底部与框架(5)的下部固定连接,换热器(16)固定设置于风道(8)内部下侧,出风口截止阀(9)固定设置于风道(8)的上部,进风口截止阀(10)设置于风道(8)的下部,风道截止阀(11)设置于风道(8)的中部,循环风机(12)固定安装于风道(8)的下部内端。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装箱密闭熏蒸装置,其特征在于,投药机构包括投药管(13)、投药口(14)和投药截止阀(15),投药管(13)的一端插入风道(8)内,投药口(14)设置于投药管(13)的底部,投药截止阀(15)固定设置于投药管(13)的中部,投药管(13)位于风道(8)内的部分设置有若干个孔。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装箱密闭熏蒸装置,其特征在于,卡紧机构包括上卡扣(18)、上气缸(19)、下卡扣(20)和下气缸(21),上卡扣(18)可转动设置于框架(5)的顶部,上气缸(19)固定设置于框架(5)的顶部,上气缸(19)的输出端与上卡扣(18)的一端铰接,下卡扣(20)可转动设置于框架(5)的底部,下气缸(21)固定设置于框架(5)的底部,下气缸(21)的输出端与下卡扣(20)的一端铰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装箱密闭熏蒸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状态指示灯(22),状态指示灯(22)固定设置于框架(5)的顶部。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装箱密闭熏蒸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柜(23)和触摸屏(24),控制柜(23)固定设置于移动座(3)的顶部,触摸屏(24)固定设置于控制柜(23)的上部。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装箱密闭熏蒸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换热百叶窗(25),换热百叶窗(25)设置于框架(5)的下部并与风道(8)的底部连接。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装箱密闭熏蒸装置,其特征在于,框架(5)的上部设置有多组气体浓度采用口和多组温度传感器。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涉及熏蒸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集装箱密闭熏蒸装置;在使用集装箱密闭熏蒸装置对集装箱进行药物熏蒸消毒时,框架不使用时为倾斜状态,将框架推至垂直状态,通过卡紧机构与集装箱卡紧固定,充气密封条充气对四周边缘进行密封,然后通过通风机构配合加药机构添加气态药物,换热器开启,对集装箱内进行熏蒸;包括集装箱、底座、移动座、脚轮、框架、液压缸、通风机构、投药机构、换热器、充气密封条和卡紧机构,底座位于集装箱右方,脚轮设置于移动座的底部并与底座的顶部接触,框架的底部与移动座的顶部左端铰接,液压缸的底部与移动座的顶部铰接,液压缸的顶部与框架的右部铰接,通风机构设置于框架的中部。通风机构设置于框架的中部。通风机构设置于框架的中部。
技术研发人员:冯月学 梁占山 宁晓男 江晓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卓实源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1.17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