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2.显示装置是一种可以进行图像显示的电子设备,包括电视机、显示器等多种类型。在相关技术中,显示装置中诸如背光组件、液晶屏等光学部件需要采用背板和塑料中框进行安装固定,零部件数量较多、装配结构比较复杂,导致物料成本较高而装配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可以简化光学部件的安装固定结构,降低物料成本、提高装配效率。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背板,所述背板在其一侧形成有层叠设置且相互连通的第一容纳部和第二容纳部,所述第一容纳部被配置为容纳背光组件,所述第二容纳部被配置为容纳液晶屏。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板包括底壁和设置于所述底壁上的周壁,所述周壁的内侧表面上设有和所述底壁相对设置的挡边部,所述底壁和所述周壁围合形成容纳腔,所述挡边部将所述容纳腔分隔成所述第一容纳部和所述第二容纳部。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挡边部沿接近所述底壁的方向折弯形成折边结构。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挡边部面向所述底壁的一侧设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采用麦拉片、塑料层、橡胶层和海绵层中的一种。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具有相对设置的显示面和背面,所述显示模组的背面设有多个器件安装区;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多个后壳,所述多个后壳对应设置于所述多个器件安装区,所述后壳上设有器件安装部,所述后壳和所述器件安装区围合形成器件安装腔。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器件安装区形成于所述背板远离所述显示面的一侧。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器件安装区设置于所述显示模组沿其高度方向的下侧区域,所述多个器件安装区沿所述显示模组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壳的一侧边缘和所述显示模组沿其高度方向的下侧边缘平齐。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壳远离所述显示面的一侧表面和所述显示模组的背面共于一平面或一曲面。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侧框,所述显示模组具有连接所述显示面和所述背面的周面,所述侧框设置于所述显示模组的周面上以及所述显示面的边缘处。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壳和所述侧框卡扣连接。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显示驱动电路和均热层,所述显示驱动电路设置于所述显示模组的周面上,所述均热层设置于所述显示驱动电路和所述侧框之间。
16.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背板上形成层叠设置且相互连通的第一容纳部和第二容纳部,由第一容纳部容纳背光组件、第二容纳部容纳液晶屏;这样,可以在不采用塑料中框的情况下,仅利用背板而实现诸如背光组件和液晶屏等光学部件的安装固定,通过取消塑料中框而减少零部件数量和简化光学部件的安装固定结构,使得物料成本下降、装配效率上升,且显示装置的表面材料比较一致而增加外观一致性。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局部爆炸结构图;
19.图2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局部剖视结构图;
20.图3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局部剖视结构图;
21.图4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局部剖视结构图;
22.图5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整体爆炸结构图;
23.图6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局部透视结构图。
24.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5.1-显示装置,10-显示模组,11-背板,111-底壁,112-挡边部,113-周壁,114-背面,115-器件安装区,11a-第一容纳部,11b-第二容纳部,12-背光组件,121-背光源,122-光学膜片,13-液晶屏,131-显示面,14-保护层,20-后壳,30-侧框,41-显示驱动电路,40-均热层,50-主板,60-电源,70-扬声器,80-封屏胶。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8]“a和/或b”,包括以下三种组合:仅a,仅b,及a和b的组合。
[0029]
本技术中“适用于”或“被配置为”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的语言,其不排除适用于或被配置为执行额外任务或步骤的设备。另外,“基于”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因
为“基于”一个或多个所述条件或值的过程、步骤、计算或其他动作在实践中可以基于额外条件或超出所述的值。
[0030]
在本技术中,“示例性”一词用来表示“用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技术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不一定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更优选或更具优势。为了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技术,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中,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出了细节。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技术。在其它实例中,不会对公知的结构和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技术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技术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技术所公开的原理和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0031]
如图1~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1,该显示装置1包括显示模组10,可以简化诸如背光组件、液晶屏等光学部件的安装固定结构,降低物料成本、提高装配效率。这里,显示装置1的类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可以是诸如电视机、显示器等类型,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0032]
显示模组10包括背板11、背光组件12和液晶屏13。背板11在其一侧形成有层叠设置且相互连通的第一容纳部11a和第二容纳部11b,第一容纳部11a被配置为容纳背光组件12,第二容纳部11b被配置为容纳液晶屏13。这里,背板11具有一体结构而形成第一容纳部11a和第二容纳部11b。这样,可以在不采用塑料中框的情况下,仅利用一体化设置的背板11而实现诸如背光组件12和液晶屏13等光学部件的安装固定,通过取消塑料中框而减少零部件数量和简化光学部件的安装固定结构,使得物料成本下降、装配效率上升。此外,相比于相关技术采用金属背板和塑料中框形成外壳而引致的外观材料不一致,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取消了塑料中框,其外观由背板11单独形成而具有较高的材料一致性,呈现较佳的外观一致性和整体性。
[0033]
背板11的构造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背板11可以包括底壁111和设置于底壁111上的周壁113,周壁113的内侧表面上设有和底壁111相对设置的挡边部112;底壁111和周壁113围合形成容纳腔,挡边部112将容纳腔分隔成第一容纳部11a和第二容纳部11b。换言之,第一容纳部11a形成于底壁111、挡边部112和周壁113所围合的区域,而第二容纳部11b形成于挡边部112远离底壁111的一侧和周壁113所围合的区域。这里,底壁111、周壁113和挡边部112具有一体构造,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工艺一体制成或通过焊接/粘接工艺制成。这样,背光组件12可以可靠地设置于第一容纳部11a内,背光组件12的后侧可以受到背板11的底壁111的支持防护、前侧可以受到挡边部112的支持防护、而周侧可以受到周壁113的支持防护,不易遭受损伤而安全性高;而液晶屏13可以可靠地设置于第二容纳部11b内,液晶屏13的后侧可以受到挡边部112的支持防护、周侧可以受到周壁113的支持防护。示例性的,背光组件12可以包括背光源121和光学膜片122,背光源121可以设置于背板11上,光学膜片122可以设置于背光源121远离背板11的一侧。
[0034]
在一些示例中,挡边部112可以沿接近底壁111的方向折弯形成折边结构,液晶屏13可以设置于折边结构远离背光组件12的一侧表面上。这样,液晶屏13可以得到折边结构的可靠支撑和良好定位。示例性的,液晶屏13和折边结构之间可以粘胶固定,使液晶屏13得以可靠安装。通过折边结构,位于各侧的挡边部112可以围合形成一收容槽部,从液晶屏13
的周侧对液晶屏13进行限位、并从液晶屏13的底面对液晶屏13进行支撑。这里,液晶屏13和折边结构之间可以通过封屏胶80进行粘接。示例性的,挡边部112上面向底壁111的折边子部可以具有平面结构,易于进行量产、降低制造成本。
[0035]
折边结构在折弯时是否留有内部间隙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如图3所示,在背光组件12的涨缩变化较大时,折边结构可以留有一定的内部间隙,以满足背光组件12的热膨胀空间需要,避免背光组件12在膨胀时碰撞受损。
[0036]
在一些实施例中,挡边部112面向底壁111的一侧可以设有保护层14,保护层14可以采用麦拉片、塑料层、橡胶层和海绵层中的一种。这样,在背光组件12设置于挡边部112和底壁111之间的第一容纳部11a中时,保护层14可以对背光组件12进行缓冲保护,避免背光组件12被挡边部112磨损或划伤。保护层14的厚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示例性的,保护层14的厚度可以是0.2~0.5mm,例如是0.2mm、0.25mm、0.3mm、0.35mm、0.4mm、0.45mm或0.5mm等。在该厚度范围内,保护层14的厚度较薄且具有充足的缓冲保护作用。
[0037]
在相关技术中,显示装置通常仅设置一块整体式后壳。在显示装置的装配过程,需要将诸如主板、电源、扬声器等器件直接安装到显示模组后侧的相应区域,然后将后壳安装到显示模组上的相应位置,通过后壳对这些器件进行封盖保护。这样,主板、电源和扬声器等器件的安装以及后壳的安装需要集中在涉及显示模组的整机装配环节,导致整机装配流程繁复冗长、装配效率较低。
[0038]
如图1~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显示装置1还可以包括多个后壳20。这里,显示模组10具有相对设置的显示面131和背面114,显示面131为可以进行图像展示的表面。显示模组10的背面114设有多个器件安装区115,每个器件安装区115可以被配置为安装至少一个器件。器件的类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可以包括主板50、电源60和扬声器70等类型。
[0039]
多个后壳20对应设置于多个器件安装区115,使每个器件安装区115可以被一个后壳20所覆盖,而后壳20和其对应的器件安装区115围合形成一器件安装腔。后壳20上设有器件安装部,器件安装部可以被配置为安装至少一个器件。这样,前述的器件可以先行安装到相应的后壳20上,然后随后壳20一并被安装到显示模组10的背面114。
[0040]
和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显示装置1采用多个后壳20;这样,可以设置多个组件安装工序,将诸如主板50、电源60、扬声器70等所需器件预先安装到相应后壳20的器件安装部,随后在整机装配时将已经安装好相应器件的各个后壳20安装到相应的器件安装区115,增加安装工序的合理性、简化整机装配流程。组件安装工序和整机安装工序均比较简单,使相应工序装配人员的熟练度和效率能够得到保证,从而提高整机装配效率。
[0041]
器件安装区115在显示模组10上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器件安装区115可以形成于背板11远离显示面131的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器件安装区115可以设置于显示模组10沿其高度方向的下侧区域,且多个器件安装区115沿显示模组10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显示模组10的下侧区域空间较为充裕,将前述的器件设置在显示模组10的下侧区域,可以提高空间利用效率、避免显示装置1的厚度明显增加,使显示装置1具有较薄的效果。在一些示例中,后壳20的一侧边缘和显示模组10沿其高度方向的下侧边缘平齐。这样,可以使得显示装置1具有比较平整的下侧边缘,整体布局比较整齐。
[0042]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壳20远离显示面131的一侧表面可以和显示模组10的背面114共于一平面或一曲面。这样,可以使得后壳20整体不突出于显示模组10的背面114,一方面避免后壳20对显示模组10的散热造成阻碍,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显示装置1的背面114具有平整或圆滑表面,外观结构整齐、具有较佳的外观效果。
[0043]
如图1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还可以包括侧框30。这里,显示模组10具有连接显示面131和背面114的周面,而侧框30可以设置于显示模组10的周面上以及显示面131的边缘处。侧框30可以对显示模组10进行结构支撑和保护,形成显示装置1的部分外观面。在一些示例中,侧框30可以和后壳20进行连接。示例性的,侧框30可以仅设置于显示模组10的周面上的局部区域。
[0044]
如图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显示装置1还可以包括显示驱动电路41和均热层40。显示驱动电路41可以设置于显示模组10的周面上,被配置为驱动显示模组10显像;示例性的,显示驱动电路41可以是电路芯片(integrated circuit chip,简称ic)。均热层40设置于显示驱动电路41和侧框30之间,将显示驱动电路41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进行散失,使显示驱动电路41保持在较佳的温度范围内。
[0045]
这里,均热层40可以由均热材料制成,均热材料可以包括石墨片、石墨烯薄膜、导热涂层材料、陶瓷材料、导热凝胶、相变材料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的任意组合。相比于金属散热片的散热方式,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采用均热层40散热,均热层40的厚度较薄,可以避免显示装置1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明显增加,压缩侧框30在显示装置1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节约空间且提高屏占比。
[0046]
如图6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后壳20和侧框30可以通过卡扣方式进行连接。示例性的,后壳20上可以设有公扣部,侧框30上可以设有母扣部,公扣部和母扣部卡扣连接而使后壳20和外观进行固定。又示例性的,后壳20上可以设有母扣部,侧框30上可以设有公扣部,母扣部和公扣部卡扣连接而使后壳20和外观进行固定。
[0047]
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技术特征: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背板,所述背板在其一侧形成有层叠设置且相互连通的第一容纳部和第二容纳部,所述第一容纳部被配置为容纳背光组件,所述第二容纳部被配置为容纳液晶屏;所述显示模组具有相对设置的显示面和背面,所述显示模组的背面设有多个器件安装区;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多个后壳,所述多个后壳对应设置于所述多个器件安装区,所述后壳上设有器件安装部,所述后壳和所述器件安装区围合形成器件安装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包括底壁和设置于所述底壁上的周壁,所述周壁的内侧表面上设有和所述底壁相对设置的挡边部,所述底壁和所述周壁围合形成容纳腔,所述挡边部将所述容纳腔分隔成所述第一容纳部和所述第二容纳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边部沿接近所述底壁的方向折弯形成折边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边部面向所述底壁的一侧设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采用麦拉片、塑料层、橡胶层和海绵层中的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器件安装区形成于所述背板远离所述显示面的一侧。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器件安装区设置于所述显示模组沿其高度方向的下侧区域,所述多个器件安装区沿所述显示模组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的一侧边缘和所述显示模组沿其高度方向的下侧边缘平齐;和/或,所述后壳远离所述显示面的一侧表面和所述显示模组的背面共于一平面或一曲面。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侧框,所述显示模组具有连接所述显示面和所述背面的周面,所述侧框设置于所述显示模组的周面上以及所述显示面的边缘处。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和所述侧框卡扣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显示驱动电路和均热层,所述显示驱动电路设置于所述显示模组的周面上,所述均热层设置于所述显示驱动电路和所述侧框之间。
技术总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背板,所述背板在其一侧形成有层叠设置且相互连通的第一容纳部和第二容纳部,所述第一容纳部被配置为容纳背光组件,所述第二容纳部被配置为容纳液晶屏。所述第二容纳部被配置为容纳液晶屏。所述第二容纳部被配置为容纳液晶屏。
技术研发人员:华巍 王昌闹 曾震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10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