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饱和蒸汽疏水管道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沿地面敷设饱和蒸汽疏水管道防堵塞结构。
背景技术:2.饱和蒸汽管道在运行时产生了大量的凝结水,当凝结水排出不畅或者疏水阀堵塞时,会导致蒸汽管道内大量积水不能及时排出,管道经常会出现振动,严重时出现“水锤”现象,污物会污染饱和蒸汽,且堵塞管道及管道设备,这对管道安全运行非常不利。
3.沿地面敷设的饱和蒸汽管道,由于下端没有充足的高度供疏水管道布置,往往会出现凝结水不易排放或者排污不彻底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了一种沿地面敷设饱和蒸汽疏水管道防堵塞结构,本实用新型至少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部分问题。
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沿地面敷设饱和蒸汽疏水管道防堵塞结构,包括集水管,所述集水管设置于沿地面敷设蒸汽管道的疏水点,所述集水管的下部侧边开孔,所述开孔用于连接疏水总管,所述疏水总管包括疏水总管水平段组和疏水总管立管,所述集水管通过疏水总管水平段组与疏水总管立管连通,所述疏水总管立管的底部设有疏水总管排水口,所述疏水总管水平段组上设有连通疏水旁路支管的三通,所述疏水旁路支管包括第一疏水支管立管段、疏水支管水平段组、第二疏水支管立管段,所述第一疏水支管立管段的底部与所述三通连通,所述第一疏水支管立管段的顶部通过所述疏水支管水平段组与所述疏水支管立管段的顶部连通,所述第二疏水支管立管段的底部设有疏水支管排水口。
7.进一步地,所述集水管竖直设置。
8.进一步地,所述集水管的底部设有法兰及法兰盖。
9.进一步地,所述疏水总管水平段组包括第一疏水总管水平段、第二疏水总管水平段、第三疏水总管水平段、第四疏水总管水平段,所述集水管通过所述第一疏水总管水平段与所述第二疏水总管水平段连通,所述第一疏水总管水平段与所述第二疏水总管水平段间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二疏水总管水平段通过所述三通与所述第三疏水总管水平段连通,所述第三疏水总管水平段通过所述第四疏水总管水平段与所述疏水总管立管连通,所述第三疏水总管水平段与所述第四疏水总管水平段间设有第二阀门。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均为手动闸阀。
11.进一步地,所述疏水支管水平段组包括第一疏水支管水平段、第二疏水支管水平段、第三疏水支管水平段、第四疏水支管水平段,所述第一疏水支管立管段的顶部通过所述第一疏水支管水平段与所述第二疏水支管水平段连通,所述第一疏水支管水平段与所述第二疏水支管水平段间设有手动切断阀,所述第二疏水支管水平段通过所述第三疏水支管水
平段与所述第四疏水支管水平段连通,所述第三疏水支管水平段与所述第四疏水支管水平段间设有疏水阀。
12.进一步地,所述手动切断阀采用闸阀。
13.进一步地,所述手动切断阀靠近靠近疏水总管设置。
14.进一步地,所述疏水阀采用排渣型疏水阀。
15.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沿地面敷设饱和蒸汽疏水管道防堵塞结构,能有效的防止疏水管道堵塞,且结构简单,维护方便。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沿地面敷设饱和蒸汽疏水管道防堵塞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1.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22.如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沿地面敷设饱和蒸汽疏水管道防堵塞结构,包括集水管2,所述集水管2设置于沿地面敷设蒸汽管道1的疏水点,所述集水管2竖直设置,所述集水管2的底部设有法兰3及法兰盖,所述集水管2的下部侧边开孔,所述开孔用于连接疏水总管,所述疏水总管包括疏水总管水平段组和疏水总管立管10,所述集水管2通过疏水总管水平段组与疏水总管立管10连通,所述疏水总管立管10的底部设有疏水总管排水口11,所述疏水总管水平段组上设有连通疏水旁路支管的三通12,所述疏水旁路支管包括第一疏水支管立管段13、疏水支管水平段组、第二疏水支管立管段20,所述第一疏水支管立管段13的底部与所述三通12连通,所述第一疏水支管立管段13的顶部通过所述疏水支管水平段组与所述疏水支管立管段20的顶部连通,所述第二疏水支管立管段20的底部设有疏水支管排
水口21。所述疏水旁路支管的最高点不高于蒸汽管道1的最低点。
23.本实用新型在现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沿地面敷设饱和蒸汽疏水管道防堵塞设计结构,这种设计有利于排出管道内污物,同时防止疏水阀堵塞,并且维护特别方便,对防止疏水管路堵塞有一定探索意义。
24.所述疏水总管水平段组包括第一疏水总管水平段4、第二疏水总管水平段6、第三疏水总管水平段7、第四疏水总管水平段9,所述集水管2通过所述第一疏水总管水平段4与所述第二疏水总管水平段6连通,所述第一疏水总管水平段4与所述第二疏水总管水平段6间设有第一手动闸阀5,所述第二疏水总管水平段6通过所述三通12与所述第三疏水总管水平段7连通,所述第三疏水总管水平段7通过所述第四疏水总管水平段9与所述疏水总管立管10连通,所述第三疏水总管水平段7与所述第四疏水总管水平段9间设有第二手动闸阀8,闸阀利于排污且不容易堵塞。
25.所述疏水支管水平段组包括第一疏水支管水平段14、第二疏水支管水平段16、第三疏水支管水平段17、第四疏水支管水平段19,所述第一疏水支管立管段13的顶部通过所述第一疏水支管水平段14与所述第二疏水支管水平段16连通,所述第一疏水支管水平段14与所述第二疏水支管水平段16间设有手动切断阀15,所述手动切断阀15采用闸阀,所述手动切断阀15靠近靠近疏水总管设置,防止疏水总管排污时污物进入疏水支管,所述第二疏水支管水平段16通过所述第三疏水支管水平段17与所述第四疏水支管水平段19连通,所述第三疏水支管水平段17与所述第四疏水支管水平段19间设有疏水阀18,疏水阀采用排渣型疏水阀。
26.图1中疏水总管立管10、第一疏水支管立管段13、第二疏水支管立管段20均竖直设置,图1中第一疏水总管水平段4、第二疏水总管水平段6、第三疏水总管水平段7、第四疏水总管水平段9、第一疏水支管水平段14、第二疏水支管水平段16、第三疏水支管水平段17、第四疏水支管水平段19均水平设置。
2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沿地面敷设饱和蒸汽疏水管道防堵塞设计结构,在沿地面敷设蒸汽管道1的疏水点设有集水管2,集水管2尽量长,集水管2下端为法兰3及法兰盖。在集水管2下部侧边开孔,开孔用于连接疏水总管,疏水总管依次为第一疏水总管水平段4、第二疏水总管水平段6、第三疏水总管水平段7、第四疏水总管水平段9、疏水总管立管10、疏水总管排水口11,在第一疏水总管水平段4与第二疏水总管水平段6之间、第三疏水总管水平段7与第四疏水总管水平段9之间各设置一个手动闸阀;在第二疏水总管水平段6与第三疏水总管水平段7之间设置三通12,通过三通12引出疏水旁路支管,疏水旁路支管依次为第一疏水支管立管段13、第一疏水支管水平段14、第二疏水支管水平段16、第三疏水支管水平段17、第四疏水支管水平段19、第二疏水支管立管段20及疏水支管排水口21,在第一疏水支管水平段14与第二疏水支管水平段16之间装有切断阀,疏水阀装在第三疏水支管水平段17之后。所有疏水支管的最高点不得高于蒸汽管道最低点。疏水总管主要承担启动疏水及排污功能,疏水支管承担工作疏水功能。
28.当蒸汽管道不小于dn200时,集水管不应小于dn125,便于手工清理;疏水总管从集水管2侧部接出,疏水总管管径不小于dn50,第一疏水总管水平段4、第二疏水总管水平段6、第三疏水总管水平段7的长度之和不低于1000mm,且疏水总管上阀门均为闸阀,闸阀利于排污且不容易堵塞;疏水支管从疏水总管向上接出,为疏水总管的旁路,在第一疏水支管水平
段14上装切断阀,且切断阀尽量靠近疏水总管,防止疏水总管排污时污物进入疏水支管;第一疏水支管立管段13的立管高度当使整个疏水支管的最高点低于饱和蒸汽管道的最低点;疏水支管管径按照疏水阀选型考虑,疏水支管上切断阀应尽量采用闸阀,当没有合适规格时,应采用其他不宜堵塞且具有切断功能的阀门替代,疏水阀应采用排渣型疏水阀。
29.如图1,沿地面敷设蒸汽管道1,其距离地面非常近,为疏水管道服务对象;集水管2、法兰3及法兰盖构成凝结水集水管,承担收集凝结水功能;第一疏水总管水平段4~疏水总管排水口11构成疏水总管,承担排污及启动疏水功能;三通12~疏水支管排水口21为疏水支管,承担正常疏水功能。
30.当蒸汽管道施工时,所有阀门是关闭的。
31.在蒸汽管道进行水压试验或者有积水需要排水时,此时蒸汽管道1内通常比较脏,全开第一手动闸阀5、第二手动闸阀8,排水通过疏水总管外排。关闭手动切断阀15,防止污水串入疏水支管,污染疏水阀。
32.当蒸汽管道热试启动疏水时,此时蒸汽管道1内还不算干净,关闭手动切断阀15,全开第一手动闸阀5,根据疏水量调整第二手动闸阀8开度,保证疏水被及时排放且减少蒸汽流失。
33.当蒸汽管道已经比较干净时,转为正常疏水时,打开第一手动闸阀5,关闭第二手动闸阀8,打开手动切断阀15,此时集水管2至第三疏水总管水平段7内凝结水进入疏水支管,通过疏水阀18后排出。在正常运行时,特别是管道投产的前期,应该定期打开第二手动闸阀8排出管道内无法排出的凝结水以及沉积物。
34.当疏水阀堵塞或者需要更换疏水阀18时,按照启动疏水的模式,关闭手动切断阀15,全开第一手动闸阀5,根据疏水量调整第二手动闸阀8开度,在保证蒸汽管道正常排水的情况下开展更换或者疏通疏水阀作业。
35.当第一手动闸阀5后的疏水总管堵塞或者需要更换第二手动闸阀8、手动切断阀15时,关闭第一手动闸阀5,让蒸汽管道短时间内暂停疏水,快速疏通管道或者更换第二手动闸阀8、手动切断阀15。
36.当集水管2堵塞时,当在停产期间,打开法兰3及法兰盖,进行疏通作业。
37.本说明书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3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1.一种沿地面敷设饱和蒸汽疏水管道防堵塞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水管,所述集水管设置于沿地面敷设蒸汽管道的疏水点,所述集水管的下部侧边开孔,所述开孔用于连接疏水总管,所述疏水总管包括疏水总管水平段组和疏水总管立管,所述集水管通过疏水总管水平段组与疏水总管立管连通,所述疏水总管立管的底部设有疏水总管排水口,所述疏水总管水平段组上设有连通疏水旁路支管的三通,所述疏水旁路支管包括第一疏水支管立管段、疏水支管水平段组、第二疏水支管立管段,所述第一疏水支管立管段的底部与所述三通连通,所述第一疏水支管立管段的顶部通过所述疏水支管水平段组与所述疏水支管立管段的顶部连通,所述第二疏水支管立管段的底部设有疏水支管排水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地面敷设饱和蒸汽疏水管道防堵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管竖直设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地面敷设饱和蒸汽疏水管道防堵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管的底部设有法兰及法兰盖。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地面敷设饱和蒸汽疏水管道防堵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水总管水平段组包括第一疏水总管水平段、第二疏水总管水平段、第三疏水总管水平段、第四疏水总管水平段,所述集水管通过所述第一疏水总管水平段与所述第二疏水总管水平段连通,所述第一疏水总管水平段与所述第二疏水总管水平段间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二疏水总管水平段通过所述三通与所述第三疏水总管水平段连通,所述第三疏水总管水平段通过所述第四疏水总管水平段与所述疏水总管立管连通,所述第三疏水总管水平段与所述第四疏水总管水平段间设有第二阀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沿地面敷设饱和蒸汽疏水管道防堵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均为手动闸阀。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地面敷设饱和蒸汽疏水管道防堵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水支管水平段组包括第一疏水支管水平段、第二疏水支管水平段、第三疏水支管水平段、第四疏水支管水平段,所述第一疏水支管立管段的顶部通过所述第一疏水支管水平段与所述第二疏水支管水平段连通,所述第一疏水支管水平段与所述第二疏水支管水平段间设有手动切断阀,所述第二疏水支管水平段通过所述第三疏水支管水平段与所述第四疏水支管水平段连通,所述第三疏水支管水平段与所述第四疏水支管水平段间设有疏水阀。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沿地面敷设饱和蒸汽疏水管道防堵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动切断阀采用闸阀。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沿地面敷设饱和蒸汽疏水管道防堵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动切断阀靠近靠近疏水总管设置。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沿地面敷设饱和蒸汽疏水管道防堵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水阀采用排渣型疏水阀。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沿地面敷设饱和蒸汽疏水管道防堵塞结构,包括集水管,所述集水管设置于沿地面敷设蒸汽管道的疏水点,所述集水管的下部侧边开孔,所述开孔用于连接疏水总管,所述疏水总管包括疏水总管水平段组和疏水总管立管,所述集水管通过疏水总管水平段组与疏水总管立管连通,所述疏水总管立管的底部设有疏水总管排水口,所述疏水总管水平段组上设有连通疏水旁路支管的三通,所述疏水旁路支管包括第一疏水支管立管段、疏水支管水平段组、第二疏水支管立管段,第一疏水支管立管段的底部与所述三通连通,第一疏水支管立管段的顶部通过所述疏水支管水平段组与所述疏水支管立管段的顶部连通,所述第二疏水支管立管段的底部设有疏水支管排水口。部设有疏水支管排水口。部设有疏水支管排水口。
技术研发人员:袁林伟 段炼 李文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1.17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