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锻炼装置的制作方法

allin2023-03-01  110



1.本实用新型属于血栓锻炼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锻炼装置。


背景技术:

2.静脉血栓形成是静脉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并伴有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四肢浅表静脉或下肢深静脉。其临床特点为患肢局部肿痛,皮下可扪及有压痛的条索状物或伴有病变远端浅表静脉曲张等静脉回流受阻现象。
3.目前还没有一款锻炼装置能够对患者进行促进血液循环的功能,无法起到预防静脉血栓的目的。
4.因此,发明一种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锻炼装置显得非常必要,增加患者的主观动能性,提高患者的锻炼积极性和锻炼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锻炼装置,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目前还没有一款锻炼装置能够对患者记性促进血液循环的功能,无法起到预防静脉血栓的目的的问题。一种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锻炼装置,包括固定式锻炼器外壳,所述的固定式锻炼器外壳的一侧设置有侧壳体;所述的固定式锻炼器外壳内部设置有两个空腔,且在两个空腔内设置有脚踏锻炼充气组件;所述的侧壳体上开设有两个与空腔相对应的双圆头通槽;所述的通槽内设置有脚踏板;所述的固定式锻炼器外壳的两侧贯穿开设有通孔,且在通孔内设置有输气管;两个所述的输气管一端与脚踏锻炼充气组件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右侧小腿束缚气囊袋和左侧小腿束缚气囊袋连接。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的脚踏锻炼充气组件包括脚踏式充气泵;所述的脚踏式充气泵的外部套接有复位弹簧。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的固定式锻炼器外壳底部后侧固定安装有安装支架;所述的安装支架设置有两个。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两个所述的安装支架呈对称式设置,且每个所述的安装支架设置为“h”状,该安装支架的上端与固定式锻炼器外壳通过螺栓固定。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的右侧小腿束缚气囊袋和左侧小腿束缚气囊袋两端均设置有便于粘结固定在小腿上的魔术贴。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的脚踏板的外部设置有若干根据人体脚底穴位排布的按压凸起,由此一来,可以对患者的足底起到按摩作用,以此来提高患者与各个穴位相对应的器官锻炼。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2.1.本实用新型中,在安装的时候,首先将两个安装支架固定安装在固定式锻炼器外壳的底部,通过螺栓进行固定连接,随后将两个安装支架固定在床尾处,结构简单,安装
方便,且体积小巧,便于携带,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在家中都可以自助式使用;
13.2.本实用新型中,在使用的时候,患者躺在病床上,随后将双脚放置在两个脚踏板上,当双脚踩下的时候,两个脚踏式充气泵中的气体分别输送至右侧小腿束缚气囊袋和左侧小腿束缚气囊袋中,当双脚不再施力的时候,在复位弹簧的弹力下,将双脚顶起,此时的脚踏式充气泵复位,并且气体重新回到脚踏式充气泵中,由此一来可实现患者的双脚持续式锻炼,其实本身下肢踩得过程中,也活动了下肢的肌肉,促进血液循环,预防静脉血栓;
14.3.本实用新型中,右侧小腿束缚气囊袋和左侧小腿束缚气囊袋在充满气的时候,对患者的小腿能够起到束紧的感觉,可以预防小腿的静脉血栓。
15.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脚踏板的外部设置有若干根据人体脚底穴位排布的按压凸起,由此一来,可以对患者的足底起到按摩作用,以此来提高患者与各个穴位相对应的器官锻炼。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图1的仰视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图3的a-a剖视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21.图中:
22.1-固定式锻炼器外壳,2-安装支架,3-侧壳体,4-脚踏板,5-输气管,6-右侧小腿束缚气囊袋,7-左侧小腿束缚气囊袋,8-脚踏式充气泵,9-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24.实施例:
25.如附图1-5所示
2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锻炼装置,包括固定式锻炼器外壳1,所述的固定式锻炼器外壳1的一侧设置有侧壳体3;所述的固定式锻炼器外壳1内部设置有两个空腔,且在两个空腔内设置有脚踏锻炼充气组件;所述的侧壳体3上开设有两个与空腔相对应的双圆头通槽;所述的通槽内设置有脚踏板4;所述的固定式锻炼器外壳1的两侧贯穿开设有通孔,且在通孔内设置有输气管5;两个所述的输气管5一端与脚踏锻炼充气组件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右侧小腿束缚气囊袋6和左侧小腿束缚气囊袋7连接。
27.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脚踏锻炼充气组件包括脚踏式充气泵8;所述的脚踏式充气泵8的外部套接有复位弹簧9。
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的时候,患者躺在病床上,随后将双脚放置在两个脚踏板4上,当双脚踩下的时候,两个脚踏式充气泵8中的气体分别输送至右侧小腿束缚气囊袋6和左侧小腿束缚气囊袋7中,当双脚不再施力的时候,在复位弹簧9的弹力下,将双脚顶起,此时的脚踏式充气泵8复位,并且气体重新回到脚踏式充气泵8中,由此一来可实现患者的双脚持续式锻炼,其实本身下肢踩得过程中,也活动了下肢的肌肉,促进血液循环,预
防静脉血栓。
29.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固定式锻炼器外壳1底部后侧固定安装有安装支架2;所述的安装支架2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的安装支架2呈对称式设置,且每个所述的安装支架2设置为“h”状,该安装支架2的上端与固定式锻炼器外壳1通过螺栓固定。
3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的时候,首先将两个安装支架2固定安装在固定式锻炼器外壳1的底部,通过螺栓进行固定连接,随后将两个安装支架2固定在床尾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且体积小巧,便于携带,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在家中都可以自助式使用。
31.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右侧小腿束缚气囊袋6和左侧小腿束缚气囊袋7两端均设置有便于粘结固定在小腿上的魔术贴。
3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右侧小腿束缚气囊袋6和左侧小腿束缚气囊袋7在充满气的时候,对患者的小腿能够起到束紧的感觉,可以预防小腿的静脉血栓。
33.所述的脚踏板4的外部设置有若干根据人体脚底穴位排布的按压凸起,由此一来,可以对患者的足底起到按摩作用,以此来提高患者与各个穴位相对应的器官锻炼。
34.工作原理
35.本实用新型,在安装的时候,首先将两个安装支架2固定安装在固定式锻炼器外壳1的底部,通过螺栓进行固定连接,随后将两个安装支架2固定在床尾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且体积小巧,便于携带,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在家中都可以自助式使用;在使用的时候,患者躺在病床上,随后将双脚放置在两个脚踏板4上,当双脚踩下的时候,两个脚踏式充气泵8中的气体分别输送至右侧小腿束缚气囊袋6和左侧小腿束缚气囊袋7中,当双脚不再施力的时候,在复位弹簧9的弹力下,将双脚顶起,此时的脚踏式充气泵8复位,并且气体重新回到脚踏式充气泵8中,由此一来可实现患者的双脚持续式锻炼,其实本身下肢踩得过程中,也活动了下肢的肌肉,促进血液循环,预防静脉血栓;右侧小腿束缚气囊袋6和左侧小腿束缚气囊袋7在充满气的时候,对患者的小腿能够起到束紧的感觉,可以预防小腿的静脉血栓。
36.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锻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式锻炼器外壳(1),所述的固定式锻炼器外壳(1)的一侧设置有侧壳体(3);所述的固定式锻炼器外壳(1)内部设置有两个空腔,且在两个空腔内设置有脚踏锻炼充气组件;所述的侧壳体(3)上开设有两个与空腔相对应的双圆头通槽;所述的通槽内设置有脚踏板(4);所述的固定式锻炼器外壳(1)的两侧贯穿开设有通孔,且在通孔内设置有输气管(5);两个所述的输气管(5)一端与脚踏锻炼充气组件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右侧小腿束缚气囊袋(6)和左侧小腿束缚气囊袋(7)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锻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脚踏锻炼充气组件包括脚踏式充气泵(8);所述的脚踏式充气泵(8)的外部套接有复位弹簧(9)。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锻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式锻炼器外壳(1)底部后侧固定安装有安装支架(2);所述的安装支架(2)设置有两个。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锻炼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的安装支架(2)呈对称式设置,且每个所述的安装支架(2)设置为“h”状,该安装支架(2)的上端与固定式锻炼器外壳(1)通过螺栓固定。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锻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右侧小腿束缚气囊袋(6)和左侧小腿束缚气囊袋(7)两端均设置有便于粘结固定在小腿上的魔术贴。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锻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脚踏板的外部设置有若干根据人体脚底穴位排布的按压凸起。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锻炼装置,属于血栓锻炼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固定式锻炼器外壳,固定式锻炼器外壳的一侧设置有侧壳体;固定式锻炼器外壳内部设置有两个空腔,且在两个空腔内设置有脚踏锻炼充气组件;使用时,患者躺在病床上,随后将双脚放置在两个脚踏板上,当双脚踩下的时候,两个脚踏式充气泵中的气体分别输送至右侧小腿束缚气囊袋和左侧小腿束缚气囊袋中,当双脚不再施力的时候,在复位弹簧的弹力下,将双脚顶起,此时的脚踏式充气泵复位,并且气体重新回到脚踏式充气泵中,可实现患者的双脚持续式锻炼,右侧小腿束缚气囊袋和左侧小腿束缚气囊袋在充满气的时候,对患者的小腿能够起到束紧的感觉,可以预防小腿的静脉血栓。预防小腿的静脉血栓。预防小腿的静脉血栓。


技术研发人员:王月英 葛芳 黄雯 赵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王月英
技术研发日:2021.12.13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536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