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三轮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三轮车平衡支撑悬架。
背景技术:2.三轮车是一种自行车改造而成的交通工具,可以载人也可运货,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非常流行,随后逐步取代了人力车的地位,三轮车是人力车与自行车的一种结合体。三轮车可分为人力三轮车、电动三轮车、儿童三轮车和电瓶三轮车等,三轮车的悬架主要用于支撑三轮车整体重量,在骑行时,普通悬架在转弯或左右两轮的水平高度不同时,由于三轮车自身的特性弊端,会出现易侧翻摔倒的状况,给行车带来比较严重的安全隐患;
3.传统的三轮车平衡支撑悬架都是焊接而成,存在以下问题:(1)、当需要维修时不方便进行拆卸;(2)、焊接的支柱遇到撞击会出现断裂,为此我们提出一种三轮车平衡支撑悬架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轮车平衡支撑悬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三轮车平衡支撑悬架,包括固定框架,所述固定框架上固定设有两对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上下两端固定设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上转动设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一端固定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固定设有连接板,所述支撑架一端固定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中部固定设有连接盘,所述固定框架上固定设有一对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设有夹持机构。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夹持机构包括矩形块,所述矩形块两侧与固定块固定连接,所述矩形块两端固定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上转动第一旋转杆,所述矩形块上螺纹设有丝杆,所述丝杆一端转动设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两端转动设有第二旋转杆,所述第二旋转杆另一端与第一旋转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旋转杆远离限位块一端固定设有夹持块。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夹持块上卡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表面固定设有主杆,所述主杆两侧固定设有保护块,所述保护块上转动设有减震装置,所述连接板上表面固定设有限位轴,所述限位轴与减震装置另一端转动连接。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丝杆下端固定设有六角块,所述第一旋转杆呈弧形形状,所述移动块位于两个第一旋转杆中间。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柱位于固定框架四个角位置,所述连接块呈凹形状,所述支撑架呈y形状。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杆上下两端均与支撑架相连接。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2.1.将固定板放置在两个夹持块中间位置,通过扳手转动六角块,六角块带动丝杆
转动,丝杆带动端部的移动块进行移动,移动块带动两侧的第二旋转杆进行移动,第二旋转杆一端与第一旋转杆中部位置转动连接,第二旋转杆带动第一旋转杆进行移动,第一旋转杆带动夹持块进行移动,将固定板位置固定,方便安装拆卸;
13.2.当遇到颠簸路段时,通过减震装置进行缓冲,提高三轮车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减震装置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夹持机构结构示意图。
17.图中:1、固定框架;11、连接柱;12、连接环;13、连接块;14、支撑架;15、连接板;16、连接杆;17、连接盘;18、固定块;2、夹持机构;21、矩形块;22、限位块;23、第一旋转杆;24、丝杆;25、移动块;26、第二旋转杆;27、夹持块;3、固定板;31、主杆;32、保护块;33、减震装置;34、限位轴。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实施例: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三轮车平衡支撑悬架,包括固定框架1,固定框架1上固定设有两对连接柱11,连接柱11上下两端固定设有连接环12,连接环12上转动设有连接块13,连接块13一端固定设有支撑架14,支撑架14上固定设有连接板15,支撑架14一端固定设有连接杆16,连接杆16中部固定设有连接盘17,固定框架1上固定设有一对固定块18,连接柱11位于固定框架1四个角位置,连接块13呈凹形状,支撑架14呈y形状,连接杆16上下两端均与支撑架14相连接,固定块18上设有夹持机构2,固定框架1呈矩形形状,连接柱11上下的连接环12形状相同,支撑架14上设有一对连接块13,而连接块13与相层次的连接环12相连接,连接杆16上下两端与支撑架14相连接,连接盘17用来与轮胎相连接,固定框架1两侧结构均相同,增加平衡性能,固定块18位于固定框架1下端两侧,用来固定设有夹持机构2,夹持机构2用来固定主杆31,主杆31用来连接三轮车其他结构。
20.夹持机构2包括矩形块21,矩形块21两侧与固定块18固定连接,矩形块21两端固定设有限位块22,限位块22上转动第一旋转杆23,矩形块21上螺纹设有丝杆24,丝杆24一端转动设有移动块25,移动块25两端转动设有第二旋转杆26,第二旋转杆26另一端与第一旋转杆23转动连接,第一旋转杆23远离限位块22一端固定设有夹持块27,丝杆24下端固定设有六角块,第一旋转杆23呈弧形形状,移动块25位于两个第一旋转杆23中间,将固定板3放置在两个夹持块27中间位置,通过扳手转动六角块,六角块带动丝杆24转动,丝杆24带动端部的移动块25进行移动,移动块25带动两侧的第二旋转杆26进行移动,第二旋转杆26一端与第一旋转杆23中部位置转动连接,第二旋转杆26带动第一旋转杆23进行移动,第一旋转杆23带动夹持块27进行移动,将固定板3位置固定,方便安装拆卸。
21.夹持块27上卡设有固定板3,固定板3上表面固定设有主杆31,主杆31两侧固定设
有保护块32,保护块32上转动设有减震装置33,连接板15上表面固定设有限位轴34,限位轴34与减震装置33另一端转动连接,主杆31两侧设有减震装置33,减震装置33与连接板15连接,当遇到颠簸路段时,通过减震装置33进行缓冲,提高三轮车的稳定性。
22.工作原理:首先将固定板3放置在两个夹持块27中间位置,通过扳手转动六角块,六角块带动丝杆24转动,丝杆24带动端部的移动块25进行移动,移动块25带动两侧的第二旋转杆26进行移动,第二旋转杆26一端与第一旋转杆23中部位置转动连接,第二旋转杆26带动第一旋转杆23进行移动,第一旋转杆23带动夹持块27进行移动,将固定板3位置固定,方便安装拆卸,当遇到颠簸路段时,通过减震装置33进行缓冲,提高三轮车的稳定性。
2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1.一种三轮车平衡支撑悬架,包括固定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架(1)上固定设有两对连接柱(11),所述连接柱(11)上下两端固定设有连接环(12),所述连接环(12)上转动设有连接块(13),所述连接块(13)一端固定设有支撑架(14),所述支撑架(14)上固定设有连接板(15),所述支撑架(14)一端固定设有连接杆(16),所述连接杆(16)中部固定设有连接盘(17),所述固定框架(1)上固定设有一对固定块(18),所述固定块(18)上设有夹持机构(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轮车平衡支撑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2)包括矩形块(21),所述矩形块(21)两侧与固定块(18)固定连接,所述矩形块(21)两端固定设有限位块(22),所述限位块(22)上转动第一旋转杆(23),所述矩形块(21)上螺纹设有丝杆(24),所述丝杆(24)一端转动设有移动块(25),所述移动块(25)两端转动设有第二旋转杆(26),所述第二旋转杆(26)另一端与第一旋转杆(23)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旋转杆(23)远离限位块(22)一端固定设有夹持块(2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三轮车平衡支撑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块(27)上卡设有固定板(3),所述固定板(3)上表面固定设有主杆(31),所述主杆(31)两侧固定设有保护块(32),所述保护块(32)上转动设有减震装置(33),所述连接板(15)上表面固定设有限位轴(34),所述限位轴(34)与减震装置(33)另一端转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三轮车平衡支撑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杆(24)下端固定设有六角块,所述第一旋转杆(23)呈弧形形状,所述移动块(25)位于两个第一旋转杆(23)中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轮车平衡支撑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11)位于固定框架(1)四个角位置,所述连接块(13)呈凹形状,所述支撑架(14)呈y形状。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轮车平衡支撑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16)上下两端均与支撑架(14)相连接。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轮车平衡支撑悬架,属于三轮车技术领域,包括固定框架,固定框架上设有两对连接柱,连接柱上下两端设有连接环,连接环上转动设有连接块,连接块一端固定设有支撑架,支撑架上固定设有连接板,支撑架一端固定设有连接杆,连接杆中部固定设有连接盘,将固定板放置在两个夹持块中间位置,通过扳手转动六角块,六角块带动丝杆转动,丝杆带动端部的移动块进行移动,移动块带动两侧的第二旋转杆进行移动,第二旋转杆一端与第一旋转杆中部位置转动连接,第二旋转杆带动第一旋转杆进行移动,第一旋转杆带动夹持块进行移动,将固定板位置固定,方便安装拆卸。方便安装拆卸。方便安装拆卸。
技术研发人员:李杰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永康市永动力工贸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0.27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