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模机构及其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allin2023-03-08  131



1.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模机构及其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2.在模具注塑领域中,模具加工的产品上常设有倒扣结构。如图9所示,对于类似“ω”状塑料件,倒扣位于塑料件的内部,倒扣与塑料件的最宽侧相距“u”,如果直接脱模,则会拉坏或拉伤塑料件的最宽侧,影响加工质量,甚至造成次品、废品的产生。
3.因此,亟需要一种在脱模时避免拉坏、拉伤塑料件的下模机构及其注塑模具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脱模时避免拉坏、拉伤塑料件的下模机构。
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免拉坏、拉伤塑料件的注塑模具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下模机构适于与上模机构组合使用而组成注塑模具,所述注塑模具用于生产带倒扣的塑料件。所述下模机构包括下模板和下模仁,所述下模仁安装于所述下模板,所述下模板上安装有第一滑块装置和第二滑块装置,所述第一滑块装置与第二滑块装置各呈滑动地安装于所述下模仁的两侧,所述第一滑块装置与第二滑块装置相对于所述下模板各至少具有一靠近所述下模仁的第一位置及一远离于所述下模仁的第二位置,所述下模板、下模仁及均位于第一位置的第一滑块装置与第二滑块装置共同围出一注塑腔,所述第一滑块装置具有一顶推滑块,所述下模仁为可变大小的结构;所述注塑模具开模时,所述下模仁内缩而变小,所述顶推滑块顶推倒扣远离于所述第二滑块装置,所述第二滑块装置、第一滑块装置一先一后地由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以实现对塑料件的脱模。
7.较佳地,所述下模仁恒具有内缩变小的趋势。
8.较佳地,所述下模仁包括下模仁底座、固定模仁结构及活动滑块,所述固定模仁结构安装于所述下模仁底座,所述活动滑块呈滑动地安装于所述下模仁底座且位于所述固定模仁结构的旁侧,所述第一滑块装置、第二滑块装置呈滑动地设于下模仁底座,所述第二滑块装置呈包围所述固定模仁结构与所述活动滑块布置,所述活动滑块正对所述第二滑块装置的端部,所述顶推滑块位于第二滑块装置的端部一侧。
9.较佳地,所述下模仁还包括安装于所述下模仁底座与活动滑块之间的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恒具有驱使活动滑块远离于所述第二滑块装置的端部的趋势。
10.较佳地,所述下模仁底座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底部安装有滑轨结构,所述活动滑块设于所述安装槽且呈滑动地安装于所述滑轨结构。
11.较佳地,所述顶推滑块恒具有远离于所述第二滑块装置的端部的趋势。
12.较佳地,所述第一滑块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器和第一滑块结构,所述第一驱动器安装于所述下模板,所述第一滑块结构滑设于所述下模仁底座和下模板,所述第一滑块结
构安装于所述第一驱动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一驱动器驱使所述第一滑块结构做远离或靠近所述活动滑块的滑动,所述顶推滑块呈滑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滑块结构。
13.较佳地,所述第一滑块装置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滑块结构与所述顶推滑块之间的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恒具有驱使所述顶推滑块做远离所述第二滑块装置的端部的趋势,所述第一滑块结构开设有滑槽结构,所述顶推滑块呈滑动地安装于所述滑槽结构。
14.较佳地,所述第二滑块装置包括第二驱动器和第二滑块结构,所述第二驱动器安装于所述下模板,所述第二滑块结构滑设于下模仁底座和下模板,所述第二滑块结构安装于所述第二驱动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二驱动器驱使第二滑块结构做远离或靠近所述活动滑块的滑动,所述第二滑块结构具有一缺口,所述固定模仁结构与所述活动滑块在所述第二滑块装置处于第一位置时均位于所述缺口中,所述第二滑块结构包围所述固定模仁结构和活动滑块。
15.为实现上述的另一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包括上模机构及上述的下模机构,所述上模机构包括上模板及安装于所述上模板的上模仁,所述上模仁的底部安装有斜拉杆,所述斜拉杆在所述注塑模具合模时驱使所述下模仁向外张大且同步驱使所述顶推滑块做靠近第一滑块装置的端部的滑动。
16.与现有技术相比,当注塑模具开模后,下模仁内缩而变小,使得下模仁与第二滑块装置之间的间隔变大,提供顶推滑块滑动的空间,让顶推滑块能够顶推倒扣远离于第二滑块装置的端部。在第二滑块装置由第一位置切换到第二位置后,塑料件整体脱离于第二滑块装置。接着,在第一滑块装置由第一位置切换到第二位置后,塑料件整体也脱离于第一滑块装置,此时,完成对塑料件的脱模,之后便可取走塑料件。由于在脱模过程中,顶推滑块顶推倒扣远离于第二滑块装置的端部,使得塑料件靠近倒扣的一段结构向内弯折变形,塑料件的最宽外侧向内收拢,第一滑块装置由第一位置切换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第一滑块装置不会与塑料件的最宽侧发生剐蹭或摩擦,避免在脱模时拉坏、拉伤塑料件。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注塑模具在合模时的主视图。
18.图2是合模时的下模机构的俯视图。
19.图3是合模时的下模机构的立体图。
20.图4是注塑模具在开模时的主视图。
21.图5是开模时的下模机构的俯视图。
22.图6是图5所示下模机构在第二滑块装置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时的俯视图。
23.图7是图6所示的下模机构在第一滑块装置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时的俯视图。
24.图8是图3所示的下模机构在隐藏活动滑块和顶推滑块后的立体图
25.图9是所要加工的塑料件俯视图。
26.图10上模机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
作进一步说明。
28.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100用于生产带倒扣210的塑料件200。具体地,塑料件200为类似“ω”状的结构,倒扣210位于塑料件200的内部,但不限于此。塑料件200的两端均设有倒扣210,但不限于此。值得注意的是,注塑模具100还可以用于生产其它形状结构的塑料件200,塑料件 200也可设为仅一端带有倒扣210。
29.注塑模具100包括相组合使用的下模机构10和上模机构20。上模机构20 包括上模板21及安装于上模板21的上模仁22。下模机构10包括下模板11和下模仁12,下模仁12安装于下模板11。下模板11上安装有第一滑块装置13 和第二滑块装置14。第一滑块装置13和第二滑块装置14各呈滑动地安装于下模仁12的两侧,第一滑块装置13与第二滑块装置14相对于下模板11各至少具有一靠近下模仁12的第一位置及一远离于下模仁12的第二位置,下模板11、下模仁12及均位于第一位置的第一滑块装置13与第二滑块装置14共同围出一注塑腔15。第一滑块装置13具有一顶推滑块131,下模仁12为可变大小的结构。注塑模具100开模时,下模仁12内缩而变小,顶推滑块131顶推倒扣210 远离于第二滑块装置14,第二滑块装置14、第一滑块装置13一先一后地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以实现对塑料件200的脱模。在注塑模具100开模后,下模仁12内缩而变小,使得下模仁12与第二滑块装置14之间的间隔变大,提供顶推滑块131滑动的空间,让顶推滑块131能够顶推倒扣210远离于第二滑块装置14的端部。在第二滑块装置14由第一位置切换到第二位置后,塑料件 200整体脱离于第二滑块装置14。接着,在第一滑块装置13由第一位置切换到第二位置后,塑料件200整体也脱离于第一滑块装置13,此时,完成对塑料件 200的脱模,之后便可取走塑料件200。由于在脱模过程中,顶推滑块131顶推倒扣210远离于第二滑块装置14的端部,使得塑料件200靠近倒扣210的一段结构向内弯折变形,塑料件200的最宽外侧向内收拢,第一滑块装置13由第一位置切换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第一滑块装置13不会与塑料件200的最宽侧发生剐蹭或摩擦,避免在脱模时拉坏、拉伤塑料件200。
30.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滑块装置14、第一滑块装置13一先一后地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指的是第二滑块装置14先由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后,接着第一滑块装置13再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
31.如图2、图3、图5至图8所示,下模仁12恒具有内缩变小的趋势,在注塑模具100开模后,下模仁12便能自动内缩变小。具体地,下模仁12包括下模仁底座121、固定模仁结构122及活动滑块123。固定模仁结构122安装于下模仁底座121,活动滑块123呈滑动地安装于下模仁底座121且位于固定模仁结构122的旁侧。第一滑块装置13、第二滑块装置14呈滑动地设于下模仁底座 121,第二滑块装置14呈包围固定模仁结构122与活动滑块123布置,活动滑块123正对第二滑块装置14的端部,顶推滑块131位于第二滑块装置14的端部一侧。当活动滑块123做内缩滑动时,下模仁12的结构逐渐变小,当活动滑块123做外张滑动时,下模仁12的结构逐渐变大。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滑块装置14的端部、顶推滑块131和活动滑块123相邻布置并围出形成倒扣210的腔体。
32.进一步地,下模仁12还包括安装于下模仁底座121与活动滑块123之间的的第一弹性件124,第一弹性件124恒具有驱使活动滑块123远离于第二滑块装置14的端部的趋势。当注塑模具100开模时,借助第一弹性件124让活动滑块 123自动内缩。举例而言,第一弹性件124为弹簧,但不限于此。较优的是,下模仁底座121开设有安装槽1211,安装槽1211的底部
安装有滑轨结构125,活动滑块123设于安装槽1211且呈滑动地安装于滑轨结构125。如此设计,使得活动滑块123稳定地安装于下模仁底座121,且能在下模仁底座121上进行稳定的滑动。第一弹性件124安装于安装槽1211中,但不限于此。滑轨结构125在下模仁底座121的顶部呈倾斜布置,让滑轨结构125的延伸方向呈大致垂直于倒扣210的切向,但不限于此,这样的设置有利于节省安装空间,使得结构紧凑。
33.如图2、图3、图5至图8所示,顶推滑块131恒具有远离于第二滑块装置 14的端部的趋势,在注塑模具100开模后,顶推滑块131便能自动顶推倒扣210 远离于第二滑块装置14的端部。具体地,第一滑块装置13还包括第一驱动器 132和第一滑块结构133。第一驱动器132安装于下模板11,第一滑块结构133 滑设于下模仁底座121和下模板11,第一滑块结构133安装于第一驱动器132 的输出端,第一驱动器132驱使第一滑块结构133做远离或靠近活动滑块123 的滑动,顶推滑块131呈滑动地安装于第一滑块结构133。第一驱动器132带动第一滑块结构133远离于活动滑块123时,使顶推滑块131远离于倒扣结构210,实现脱模。举例而言,第一驱动器132为气缸,但不限于此。
34.进一步地,第一滑块装置13还包括安装于第一滑块结构133与顶推滑块131 之间的第二弹性件134。第二弹性件134恒具有驱使顶推滑块131做远离于第二滑块装置14的端部的趋势。第一滑块结构133开设有滑槽结构1331,顶推滑块 131呈滑动地安装于滑槽结构1331。在注塑模具100开模时,借助第二弹性件 134对顶推滑块131,使得顶推滑块131自动顶推倒扣210远离于第二滑块装置 14的端部。借助设置的滑槽结构1331,让顶推滑块131能稳定地安装在第一滑块结构133。由于塑料件200的两端均具有倒扣210,第一滑块装置13设有两组第一滑块结构133,两第一滑块结构133呈v状展开布置,但不限于此。对应地,下模仁12设有两活动滑块123,每一活动滑块123与第一滑块结构133 相配合。
35.如图2、图3、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第二滑块装置14包括第二驱动器141和第二滑块结构142。第二驱动器141安装于下模板11,第二滑块结构142滑设于下模仁底座121和下模板11,第二滑块结构142安装于第二驱动器141的输出端,第二驱动器141驱使第二滑块结构142做远离或靠近活动滑块123的运动,第二滑块结构142具有一缺口1421,固定模仁结构122与活动滑块123在第二滑块装置14处于第一位置时均位于缺口1421中,第二滑块结构142包围所述固定模仁结构122和活动滑块123。缺口1421为u形缺口,对应地,固定模仁结构122为半月形结构,但不限于此。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滑块装置14的端部即是第二滑块结构142的端部。
36.注塑模具100合模时,为了驱使顶推滑块131和活动滑块123复位,上模仁22的底部安装有斜拉杆23,斜拉杆23在注塑模具100合模时驱使下模仁12 向外张大且同步驱使顶推滑块131做靠近第一滑块装置13的端部的滑动。下模仁12向外张大与下模仁12内缩变小的动作过程相反,但不限于此。为方便受顶推滑动,顶推滑块131和活动滑块123均开设有倾斜布置的通孔结构126,斜拉杆23插入通孔结构126后,各同时拉动顶推滑块131和活动滑块123做靠近第二滑块结构142的端部的滑动。
37.为保证上模机构20和下模机构10的准确合模,并且加强支撑和导向,下模板11安装有多根导柱16,上模板21内对应安装有多个导套24,上模机构20 与下模机构10合模时,导柱16首先伸入到导套24中。当上模机构20与下模机构10开模时,导柱16伸出导套24。
38.以下介绍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100的加工过程:注塑模具100合模时,上模机构
20向下运动,上模机构20与下模机构10合模。往注塑腔15中注入胶液,等塑料件200成型后,上模机构20向上运动,上模机构20与下模机构 10开模。开模后,第一弹性件124驱使活动滑块123做远离第二滑块结构142 的端部的运动,同时地,第二弹性件134驱使顶推滑块131做远离第二滑块结构142的端部的运动,顶推滑块131顶推倒扣210远离于第二滑块结构142的端部,使得塑料件200靠近倒扣210的一段结构向内弯折变形。随后,第二滑块装置14由第一位置切换到第二位置,即第二驱动器141驱使第二滑块结构142 做远离活动滑块123的滑动,使塑料件200整体脱离于第二滑块装置14。接着,第一滑块装置13由第一位置切换到第二位置,即第一驱动器132驱使第一滑块结构133做远离活动滑块123的滑动,使塑料件200整体也脱离于第一滑块装置13,随后倒扣210变形回位,实现对塑料件200的脱模,此时便可取走塑料件200。
39.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下模机构,适于与上模机构组合使用而组成注塑模具,所述注塑模具用于生产带倒扣的塑料件,所述下模机构包括下模板和下模仁,所述下模仁安装于所述下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板上安装有第一滑块装置和第二滑块装置,所述第一滑块装置与第二滑块装置各呈滑动地安装于所述下模仁的两侧,所述第一滑块装置与第二滑块装置相对于所述下模板各至少具有一靠近所述下模仁的第一位置及一远离于所述下模仁的第二位置,所述下模板、下模仁及均位于第一位置的第一滑块装置与第二滑块装置共同围出一注塑腔,所述第一滑块装置具有一顶推滑块,所述下模仁为可变大小的结构;所述注塑模具开模时,所述下模仁内缩而变小,所述顶推滑块顶推倒扣远离于所述第二滑块装置,所述第二滑块装置、第一滑块装置一先一后地由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以实现对塑料件的脱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仁恒具有内缩变小的趋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仁包括下模仁底座、固定模仁结构及活动滑块,所述固定模仁结构安装于所述下模仁底座,所述活动滑块呈滑动地安装于所述下模仁底座且位于所述固定模仁结构的旁侧,所述第一滑块装置、第二滑块装置呈滑动地设于下模仁底座,所述第二滑块装置呈包围所述固定模仁结构与所述活动滑块布置,所述活动滑块正对所述第二滑块装置的端部,所述顶推滑块位于第二滑块装置的端部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仁还包括安装于所述下模仁底座与活动滑块之间的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恒具有驱使活动滑块远离于所述第二滑块装置的端部的趋势。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仁底座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底部安装有滑轨结构,所述活动滑块设于所述安装槽且呈滑动地安装于所述滑轨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推滑块恒具有远离于所述第二滑块装置的端部的趋势。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块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器和第一滑块结构,所述第一驱动器安装于所述下模板,所述第一滑块结构滑设于所述下模仁底座和下模板,所述第一滑块结构安装于所述第一驱动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一驱动器驱使所述第一滑块结构做远离或靠近所述活动滑块的滑动,所述顶推滑块呈滑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滑块结构。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块装置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滑块结构与所述顶推滑块之间的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恒具有驱使所述顶推滑块做远离所述第二滑块装置的端部的趋势,所述第一滑块结构开设有滑槽结构,所述顶推滑块呈滑动地安装于所述滑槽结构。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块装置包括第二驱动器和第二滑块结构,所述第二驱动器安装于所述下模板,所述第二滑块结构滑设于下模仁底座和下模板,所述第二滑块结构安装于所述第二驱动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二驱动器驱使第二滑块结构做远离或靠近所述活动滑块的滑动,所述第二滑块结构具有一缺口,所述固定模仁结构与所述活动滑块在所述第二滑块装置处于第一位置时均位于所述缺口中,所述第二滑块结构包围所述固定模仁结构和活动滑块。
10.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机构和上述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下模机构,所述上模机构包括上模板及安装于所述上模板的上模仁,所述上模仁的底部安装有斜拉杆,所述斜拉杆在所述注塑模具合模时驱使所述下模仁向外张大且同步驱使所述顶推滑块做靠近第一滑块装置的端部的滑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下模机构,其包括下模板和下模仁,下模仁安装于下模板,其特征在于,下模板上安装有第一滑块装置和第二滑块装置,第一滑块装置与第二滑块装置各呈滑动地安装于下模仁的两侧,第一滑块装置与第二滑块装置相对于下模板各至少具有一靠近下模仁的第一位置及一远离于下模仁的第二位置,下模板、下模仁及均位于第一位置的第一滑块装置与第二滑块装置共同围出一注塑腔,第一滑块装置具有一顶推滑块,下模仁为可变大小的结构。本实用新型的下模机构在脱模时能避免拉伤、拉坏塑料件。另,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


技术研发人员:高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鸿特利塑胶制品(东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06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560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