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微气泡制备烯烃共聚物的方法

allin2023-03-09  55



1.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烯烃共聚物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在聚合体系中引入烯烃单体和/或共聚单体和/或惰性气体的微气泡从而制备分子量分布和密度可调节的烯烃共聚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2.聚烯烃材料是目前用途最广泛、产量最大的一类高分子材料,通常是指由乙烯与丙烯和α-烯烃及某些环烯烃均聚或共聚而得到的一类树脂材料。随着烯烃共聚物中α-烯烃含量的提高,材料的性能从聚烯烃塑料向聚烯烃弹性体(poe)转变,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鞋材、电线、电缆、包装、密封件等领域。
3.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是影响聚合物的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的重要因素,而制备宽峰或双峰分子量分布的聚合物能够有效改善聚合物加工性能,这在聚烯烃树脂领域已广泛研究。宽峰或双峰分子量分布的聚合物较分子量分布窄的聚合物而言,既保留高分子量部分优异的机械性能,又拥有小分子量部分独特的加工性能,使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之间得到良好的平衡。中国专利cn201610041319.8提供了一种采用单一反应器和双活性中心复合催化剂直接合成双峰分子量分布环烯烃共聚物的方法,制备得到的环烯烃共聚物分子量分布介于15至35之间,兼具高分子量部分的优良机械性能和低分子量部分的优良加工性能。同时,该方法避免了通过非茂单活性中心催化剂制备得到的共聚物分子量太高而易造成凝胶的缺点,又解决了通过茂金属催化体系制备得到的环烯烃共聚物分子量分布相对较窄,可加工性较差的问题。中国专利cn201810361306.8提供了一种采用双金属配合物作为主催化剂,在单一反应器中使用一种催化剂体系制备双峰分布的聚烯烃弹性体的方法,制备得到的聚合产物分子量分布介于4至10之间。上述专利均从催化剂设计的角度出发,制备双峰分子量分布的聚合物,合成催化剂工艺繁琐,存在活性组分相互干扰的问题。
4.除此之外,在烯烃单体与α-烯烃的共聚反应中,通常α-烯烃的共聚效率不够高。为了提高共聚物中α-烯烃含量,需要使用限定几何结构的特种催化剂,或者需要加入大量的α-烯烃,导致生产成本提高,α-烯烃利用率降低,回收负荷增大。另外,在聚合反应后期,共聚单体插入能力下降,导致共聚物中无规序列分布的含量偏少,影响生产过程及产品质量。目前公开专利主要通过合成新型催化剂体系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专利cn201610030967.3提供了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齐格勒-纳塔型钒基催化剂体系,催化剂中含有钒化合物主催化剂、有机铝化合物助催化剂和含有碳-卤素化学键的化合物调节剂。该钒基催化剂体系具有高的催化活性,可降低催化剂用量,并在乙烯与α-烯烃、乙烯与二烯烃或乙烯与α-烯烃和/或二烯烃共聚中提高α-烯烃或二烯烃的共聚效率、α-烯烃或二烯烃利用率及共聚物中无规序列分布的含量,共聚单体插入率明显提高。中国专利cn202110468624.6提供了一种新的乙烯/α-烯烃共聚的催化剂体系,它精细调节催化剂配体取代基的电子性能和空间位阻,具有催化活性高、分子量高和共聚单体插入率高的优点。上述合成催化剂工艺繁琐,对合成条件要求较高,不利于工业化生产。然而,目前公开专利未见从化学反应工程的角度出发,解
决上述问题。
5.出于以上考虑,本发明的发明人进行了研究,目的是解决相关领域现有技术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如难以平衡烯烃共聚物的加工性能和使用性能、聚合物中共聚单体插入能力低、共聚单体利用率低、在聚合反应后期共聚单体插入能力下降等问题,期望提供一种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利用微气泡制备烯烃共聚物的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6.鉴于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微气泡制备烯烃共聚物的方法。近年来,微气泡在水处理、药物释放和冶金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气泡尺寸的减小,气泡的传质效率提高、上升速度减小、停留时间增长且爆破能量增大。借助微气泡的上述优势,本发明通过在聚合体系中引入烯烃单体和/或共聚单体和/或惰性气体的微气泡,制备出分子量分布和密度可调节的烯烃共聚物。本发明的方法工艺简单,利用本发明的方法所制备的烯烃共聚物具有可调节的分子量分布和密度、较强的共聚单体插入能力等特点,灵活满足各种产品需求,共聚单体利用率提高,解决聚合后期共聚单体插入能力下降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产品的加工性能和使用性能。
7.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根据所述方法制备得到的分子量分布和密度可调节的烯烃共聚物。
8.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微气泡制备烯烃共聚物的方法,烯烃单体、共单体、主催化剂、助催化剂和/或惰性气体在溶剂中进行聚合反应,其中,进行聚合反应的装置具有微气泡发生器,至少一种烯烃单体、共聚单体、惰性气体通过微气泡发生器以微气泡的形式参与反应。
9.在本发明的方法中,所述烯烃共聚物的分子量分布和密度通过改变微气泡的气体种类或调节微气泡的各气体比例进行调节,制备的所述烯烃共聚物的分子量分布为2~80,密度为0.86~0.97g/cm3。
10.烯烃共聚物的分子量分布和密度与微气泡调节手段之间具有如下对应关系,可根据所需烯烃共聚物选择对应的微气泡调节手段:
11.仅选择烯烃单体以微气泡的形式参与聚合反应时,能够制备分子量分布为2~10,且密度为0.90~0.97g/cm3的烯烃共聚物;
12.仅选择共聚单体以微气泡的形式参与聚合反应时,能够制备分子量分布为2~20,且密度为0.86~0.90g/cm3的烯烃共聚物;
13.仅选择惰性气体以微气泡的形式辅助聚合反应时,能够制备分子量分布为20~80的烯烃共聚物;
14.选择烯烃单体和共聚单体以微气泡的形式共同参与聚合反应时,能够制备分子量分布为2~10,且密度为0.86~0.97g/cm3的烯烃共聚物;
15.选择烯烃单体和惰性气体以微气泡的形式共同参与聚合反应时,能够制备分子量分布为10~80的烯烃共聚物;
16.选择共聚单体和惰性气体以微气泡的形式共同参与聚合反应时,能够制备分子量分布为20~80,且密度为0.86~0.90g/cm3的烯烃共聚物;
17.选择烯烃单体、共聚单体和惰性气体以微气泡的形式共同参与聚合反应时,能够
制备分子量分布为2~80,且密度为0.86~0.97g/cm3的烯烃共聚物。
18.当烯烃单体以微气泡的形式参与聚合反应时,烯烃单体在溶剂中的传质系数增大,溶解速率增大,使得聚合活性提高。另外,由于微气泡对溶剂的剧烈扰动作用,溶剂的返混作用增强,使得原料气体在溶剂中混合均匀,改善反应器中死区对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生成具有较窄的分子量分布的烯烃共聚物。
19.当共聚单体以微气泡的形式参与聚合反应时,共聚单体在溶剂中的传质系数增大,溶解速率增大,共聚单体含量富集,使得共聚单体利用率提高,产物中共聚单体的插入能力提高,有效解决在聚合反应后期共聚单体插入能力下降的问题,同时调节共聚产物的密度范围。另外,共聚单体微气泡对溶剂有剧烈的扰动作用,溶剂返混作用增强,原料气体在溶剂中混合均匀,生成具有较窄的分子量分布的烯烃共聚物。
20.当惰性气体以微气泡的形式辅助聚合反应时,大量的惰性微气泡会降低原料气体浓度,在反应器中形成多个原料气体富集区和原料气体贫乏区。原料气体在溶剂中的异质性分布及各个区域的浓度差异导致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变宽,生成具有较宽的分子量分布的烯烃共聚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聚合产物的性能。
21.当烯烃单体和共聚单体以微气泡的形式共同参与聚合反应时,生成的聚合产物分子量分布较窄,但根据烯烃单体和共聚单体的含量差异,能够灵活调节聚合产物的密度。当共聚单体含量占大部分时,聚合产物的密度较小,而当烯烃单体含量占大部分时,聚合产物的密度较大。
22.当烯烃单体和惰性气体以微气泡的形式共同参与聚合反应时,根据烯烃单体和惰性气体的含量差异,生成的聚合产物会有宽窄不一的分子量分布。当烯烃单体含量占大部分时,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倾向于窄分布,而当惰性气体含量占大部分时,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倾向于宽分布,混合微气泡形式,能够兼顾高催化剂聚合活性和产物宽分子量分布的需求。
23.当共聚单体和惰性气体以微气泡的形式共同参与聚合反应时,根据共聚单体和惰性气体的含量差异,生成的聚合产物会有不同的分子量分布和密度。当共聚单体含量占大部分时,聚合产物的密度较小,而当惰性气体含量占大部分时,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分布较宽。
24.当烯烃单体、共聚单体和惰性气体以微气泡的形式共同参与聚合反应时,根据烯烃单体、共聚单体和惰性气体的含量差异,生成的聚合产物具有可调节的分子量分布和密度范围。
25.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法中,在不改变聚合反应的装置和其他反应条件的情况下,仅通过改变微气泡的气体种类或调节微气泡的各气体比例得到所需的烯烃共聚物。
26.在本发明的方法中,所述烯烃单体优选乙烯、丙烯、丁烯、丁二烯、戊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27.在本发明的方法中,所述共聚单体为c3~c20的α-烯烃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1-辛烯和1-癸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28.在本发明的方法中,所述惰性气体为难溶或不溶于溶剂的气体,所述惰性气体不影响聚合反应,优选氮气、氩气、丙烷、丁烷中的一种或多种。
29.在本发明的方法中,所述溶剂为有机溶剂,优选甲苯、乙苯、苯、正己烷、环己烷、正
庚烷、环戊烷、c4~c
18
中的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中一种或多种。
30.在本发明的方法中,所述主催化剂选自ziegler natta催化剂、fi催化剂、稀土胺基配合物、后过渡金属催化剂、phillips催化剂、前过渡金属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助催化剂选自甲基铝氧烷、改性的甲基铝氧烷、三乙基铝、正丁基锂、三异丁基铝、三甲基铝、三五氟苯基硼、三丁基铵四(五氟苯基)铝、三氟硼烷、四五氟苯基硼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
31.在本发明的方法中,所述微气泡发生器为微孔材料、微通道、微喷嘴、超声波发生器、文丘里管、曝气头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陶瓷膜、spg膜、金属烧结多孔介质、聚碳酸酯膜、聚苯乙烯膜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微孔材料的开孔率为10%~80%。由微气泡发生器生成的微气泡直径为10-6
~10-2
m,所述微气泡占反应体系中溶剂的体积分率为10%~90%。
32.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所述聚合反应温度为-50~230℃,所述聚合反应压力为0.1~20mpa。
33.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根据所述方法制备得到的分子量分布和密度可调节的烯烃共聚物,所述烯烃共聚物的分子量分布为2~80,密度为0.86~0.97g/cm3。
3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利用在聚合体系中引入烯烃单体和/或共聚单体和/或惰性气体的微气泡,因此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暴露出的如难以平衡烯烃共聚物的加工性能和使用性能、聚合物中共聚单体插入能力低、共聚单体利用率低、在聚合反应后期共聚单体插入能力下降等技术问题。该聚合方法过程简单,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产品加工性能和使用性能。
35.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根据上述方法制备得到的烯烃共聚物。本发明制备的烯烃共聚物具有可调节的分子量分布和密度、较强的共聚单体插入能力等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视为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实施例中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产品。
37.烯烃共聚物结构及性能的表征方法:
38.(1)重均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采用高温渗透凝胶色谱ht-gpc测定。
39.(2)密度:根据gb/1033-1986方法测定。
40.(3)共聚单体插入率:根据
13
c-nmr测定并计算。
41.实施例1
42.本实施例采用ziegler-natta催化剂为主催化剂,三乙基铝为助催化剂,环戊烷为溶剂,1-丁烯为共聚单体。微气泡发生器由四个微孔曝气头组成,对称分布于反应釜底部。微孔材料为陶瓷,微孔直径为50μm。
43.首先,进料溶剂将主催化剂、助催化剂及共聚单体携带至反应釜内,并通过搅拌器分散于溶剂中。再利用微气泡发生器通入乙烯的微气泡,使得体系在120℃、1.0mpa的情况
下进行聚合反应,聚合1h后得到烯烃共聚物a。反应结束后出料,并计算产物活性。
44.本实施例所制备烯烃共聚物a的相关表征及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45.实施例2
46.本实施例采用ziegler-natta催化剂为主催化剂,三乙基铝为助催化剂,环戊烷为溶剂,1-丁烯为共聚单体。微气泡发生器由四个微孔曝气头组成,对称分布于反应釜底部。微孔材料为陶瓷,微孔直径为50μm。
47.首先,进料溶剂将主催化剂、助催化剂携带至反应釜内,并通过搅拌器分散于溶剂中。利用微气泡发生器通入1-丁烯的微气泡,同时利用进气管通入乙烯(实施例中所称的进气管为现有工艺中普遍使用的进气管路,其不具有微气泡发生器,下同),使得体系在120℃、1.0mpa的情况下进行聚合反应,聚合1h后得到烯烃共聚物b。反应结束后出料,并计算产物活性。
48.本实施例所制备烯烃共聚物b的相关表征及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49.实施例3
50.本实施例采用ziegler-natta催化剂为主催化剂,三乙基铝为助催化剂,环戊烷为溶剂,1-丁烯为共聚单体,氮气为惰性气体。微气泡发生器由四个微孔曝气头组成,对称分布于反应釜底部。微孔材料为陶瓷,微孔直径为50μm。
51.首先,进料溶剂将主催化剂、助催化剂及共聚单体携带至反应釜内,并通过搅拌器分散于溶剂中。利用微气泡发生器通入氮气的微气泡,同时利用进气管通入乙烯,使得体系在120℃、1.0mpa的情况下进行聚合反应,聚合1h后得到烯烃共聚物c。反应结束后出料,并计算产物活性。
52.本实施例所制备烯烃共聚物c的相关表征及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53.实施例4
54.本实施例采用ziegler-natta催化剂为主催化剂,三乙基铝为助催化剂,环戊烷为溶剂,1-丁烯为共聚单体。微气泡发生器由四个微孔曝气头组成,对称分布于反应釜底部。微孔材料为陶瓷,微孔直径为50μm。
55.首先,进料溶剂将主催化剂、助催化剂携带至反应釜内,并通过搅拌器分散于溶剂中。利用微气泡发生器通入乙烯和1-丁烯的微气泡(乙烯和1-丁烯的进气量比为1:1),使得体系在120℃、1.0mpa的情况下进行聚合反应,聚合1h后得到烯烃共聚物d。反应结束后出料,并计算产物活性。
56.本实施例所制备烯烃共聚物d的相关表征及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57.实施例5
58.本实施例采用ziegler-natta催化剂为主催化剂,三乙基铝为助催化剂,环戊烷为溶剂,1-丁烯为共聚单体,氮气为惰性气体。微气泡发生器由四个微孔曝气头组成,对称分布于反应釜底部。微孔材料为陶瓷,微孔直径为50μm。
59.首先,进料溶剂将主催化剂、助催化剂及共聚单体携带至反应釜内,并通过搅拌器分散于溶剂中。利用微气泡发生器通入乙烯和氮气的微气泡(乙烯和氮气的进气量比为3:1),使得体系在120℃、1.0mpa的情况下进行聚合反应,聚合1h后得到烯烃共聚物e。反应结束后出料,并计算产物活性。
60.本实施例所制备烯烃共聚物e的相关表征及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61.实施例6
62.本实施例采用ziegler-natta催化剂为主催化剂,三乙基铝为助催化剂,环戊烷为溶剂,1-丁烯为共聚单体,氮气为惰性气体。微气泡发生器由四个微孔曝气头组成,对称分布于反应釜底部。微孔材料为陶瓷,微孔直径为50μm。
63.首先,进料溶剂将主催化剂、助催化剂携带至反应釜内,并通过搅拌器分散于溶剂中。利用微气泡发生器通入1-丁烯和氮气的微气泡(1-丁烯和氮气的进气量比为3:1),同时利用进气管通入乙烯,使得体系在120℃、1.0mpa的情况下进行聚合反应,聚合1h后得到烯烃共聚物f。反应结束后出料,并计算产物活性。
64.本实施例所制备烯烃共聚物f的相关表征及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65.实施例7
66.本实施例采用ziegler-natta催化剂为主催化剂,三乙基铝为助催化剂,环戊烷为溶剂,1-丁烯为共单体,氮气为惰性气体。微气泡发生器由四个微孔曝气头组成,对称分布于反应釜底部。微孔材料为陶瓷,微孔直径为50μm。
67.首先,进料溶剂将主催化剂、助催化剂携带至反应釜内,并通过搅拌器分散于溶剂中。利用微气泡发生器通入乙烯、1-丁烯和氮气的微气泡(乙烯、1-丁烯和氮气的进气量比为2:2:1),使得体系在120℃、1.0mpa的情况下进行聚合反应,聚合1h后得到烯烃共聚物g。反应结束后出料,并计算产物活性。
68.本实施例所制备烯烃共聚物g的相关表征及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69.对比例1
70.本实施例采用ziegler-natta催化剂为主催化剂,三乙基铝为助催化剂,环戊烷为溶剂,1-丁烯为共聚单体。
71.首先,进料溶剂将主催化剂、助催化剂及共聚单体携带至反应釜内,并通过搅拌器分散于溶剂中。由进气管通入乙烯,使得体系在120℃、1.0mpa的情况下进行聚合反应,聚合1h后得到烯烃共聚物h。反应结束后出料,并计算产物活性。
72.本实施例所制备得到的烯烃共聚物h的相关表征及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73.对比例2
74.本实施例采用ziegler-natta催化剂为主催化剂,三乙基铝为助催化剂,环戊烷为溶剂,1-丁烯为共聚单体,氮气为惰性气体。
75.首先,进料溶剂将主催化剂、助催化剂及共聚单体携带至反应釜内,并通过搅拌器分散于溶剂中。由进气管通入乙烯和氮气,使得体系在120℃、1.0mpa的情况下进行聚合反应,聚合1h后得到烯烃共聚物i。反应结束后出料,并计算产物活性。
76.本实施例所制备得到的烯烃共聚物i的相关表征及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77.实施例1~7和对比例1制备得到的烯烃共聚物产品的相关性能测试结果如下:
78.表1
[0079][0080]
由以上实施例1~7和对比例1、2所制备得到的烯烃共聚物的表征结果可知,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烯烃共聚物a的分子量分布最窄且活性最高,烯烃共聚物b的共聚单体插入能力最强且密度最小,烯烃共聚物c的分子量分布最宽。在聚合体系中引入烯烃单体和/或共聚单体和/或惰性气体的微气泡,通过改变引入的微气泡,烯烃共聚物a、b、c、d、e、f和g相较于对比例1、2的烯烃共聚物h、i来说,具有更加可调节的分子量分布和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聚合物中的共聚单体插入能力。
[0081]
应当注意的是,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通过参照典型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应当理解为其中所用的词语为描述性和解释性词汇,而不是限定性词汇。可以按规定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对本发明作出修改,以及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内对本发明进行修订。尽管其中描述的本发明涉及特定的方法、材料和实施例,但是并不意味着本发明限于其中公开的特定例,相反,本发明可扩展至其他所有具有相同功能的方法和应用。

技术特征:
1.一种利用微气泡制备烯烃共聚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烯烃单体、共聚单体、主催化剂、助催化剂和/或惰性气体在溶剂中进行聚合反应,其中,进行聚合反应的装置具有微气泡发生器,至少一种烯烃单体、共聚单体、惰性气体通过微气泡发生器以微气泡的形式参与反应;所述方法制备的烯烃共聚物的分子量分布范围为2~80,密度范围为0.86~0.97g/cm3;根据目标烯烃共聚物所需的分子量分布和密度,在制备过程中,根据对应关系,通过改变微气泡的气体种类或调节微气泡的各气体比例得到所需的烯烃共聚物;所述对应关系为:仅选择烯烃单体以微气泡的形式参与聚合反应时,能够制备分子量分布为2~10,且密度为0.90~0.97g/cm3的烯烃共聚物;仅选择共聚单体以微气泡的形式参与聚合反应时,能够制备分子量分布为2~20,且密度为0.86~0.90g/cm3的烯烃共聚物;仅选择惰性气体以微气泡的形式辅助聚合反应时,能够制备分子量分布为20~80的烯烃共聚物;选择烯烃单体和共聚单体以微气泡的形式共同参与聚合反应时,能够制备分子量分布为2~10,且密度为0.86~0.97g/cm3的烯烃共聚物;选择烯烃单体和惰性气体以微气泡的形式共同参与聚合反应时,能够制备分子量分布为10~80的烯烃共聚物;选择共聚单体和惰性气体以微气泡的形式共同参与聚合反应时,能够制备分子量分布为20~80,且密度为0.86~0.90g/cm3的烯烃共聚物;选择烯烃单体、共聚单体和惰性气体以微气泡的形式共同参与聚合反应时,能够制备分子量分布为2~80,且密度为0.86~0.97g/cm3的烯烃共聚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制备过程中,根据对应关系,不改变聚合反应的装置和其他反应条件,仅通过改变微气泡的气体种类或调节微气泡的各气体比例得到所需的烯烃共聚物。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烯烃单体为乙烯、丙烯、丁烯、丁二烯、戊烯中的一种或多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聚单体为c3~c20的α-烯烃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1-辛烯和1-癸烯中的一种或多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惰性气体为难溶或不溶于溶剂的气体,所述惰性气体不参与聚合反应,优选氮气、氩气、丙烷、丁烷中的一种或多种。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为甲苯、乙苯、苯、正己烷、环己烷、正庚烷、环戊烷、c4~c
18
中的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中一种或多种。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催化剂选自ziegler natta催化剂、fi催化剂、稀土胺基配合物、后过渡金属催化剂、phillips催化剂、前过渡金属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助催化剂选自甲基铝氧烷、改性的甲基铝氧烷、三乙基铝、正丁基锂、三异丁基铝、三甲基铝、三五氟苯基硼、三丁基铵四(五氟苯基)铝、三氟硼烷、四五氟苯基硼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气泡发生器为微孔材料、微通道、微
喷嘴、超声波发生器、文丘里管、曝气头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陶瓷膜、spg膜、金属烧结多孔介质、聚碳酸酯膜、聚苯乙烯膜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微孔材料的开孔率为10%~80%。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由微气泡发生器生成的微气泡直径为10-6
~10-2
m,所述微气泡占反应体系中溶剂的体积分率为10%~90%。1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反应温度为-50~230℃,所述聚合反应压力为0.1~20mpa。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微气泡制备烯烃共聚物的方法,通过在聚合体系中引入烯烃单体和/或共聚单体和/或惰性气体的微气泡,制备出分子量分布和密度可调节的烯烃共聚物。本发明的方法工艺简单,利用本发明的方法所制备的烯烃共聚物具有可调节的分子量分布和密度、较强的共聚单体插入能力等特点,灵活满足各种产品需求,共聚单体利用率提高,解决聚合后期共聚单体插入能力下降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产品的加工性能和使用性能。品的加工性能和使用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历伟 严翔 叶姝瑶 王靖岱 帅云 黄正梁 阳永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2.04.22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568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