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改良活检钳。
背景技术:2.近年来,在临床医学检查中,内窥镜检查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对病人体内病变部位进行检查时,活检钳可以通过内窥镜钳道伸入体内,夹取病变组织。通过内窥镜取样,微创伤、痛苦小,所以内窥镜检查是一种深受欢迎的诊断方法。
3.内镜下组织活检有助于疾病诊断,然而如果遇到病灶较硬或解剖结构上位于拐角等处,活检时往往出现活检打滑,难于获取足够组织进行病理分析的局面。同时,由于内镜本身旋转角度限制,病灶位于胃底贲门口附近时,活检钳难以依赖镜身旋转到达病灶部位,导致难于获取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或者进行息肉等钳除。
4.因此,亟需一种改良活检钳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良活检钳,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改良活检钳,包括:手柄,所述手柄中部顶面开设有第一条形滑道,所述手柄中部侧面开设有第二条形滑道,所述第一条形滑道与所述第二条形滑道相互垂直设置,且所述第一条形滑道相互连通设置,所述手柄中部设置有提拉机构,所述提拉机构内壁与所述手柄外壁滑动接触,所述手柄一端固接有钢丝套的一端,所述钢丝套的另一端固接有转向套的一端,所述转向套的另一端固接有取样机构,所述提拉机构通过提拉钢丝与所述取样机构固接,所述提拉机构内设置有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通过转向钢丝与所述转向套靠近所述取样机构的一端固接。
7.所述提拉机构包括滑环,所述滑环内壁与所述手柄外壁滑动接触,所述第一条形滑道与所述第二条形滑道交汇处侧壁开设有提拉孔,所述提拉孔与所述钢丝套内腔连通,所述滑环内壁的一端设置有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第一条形滑道和所述第二条形滑道滑动接触,所述提拉钢丝设置有两根,两所述提拉钢丝的一端与限位组件固接,两所述提拉钢丝的另一端依次贯穿所述提拉孔、钢丝套和转向套与所述取样机构固接。
8.所述限位组件包括支撑架,所述滑环的一端内壁固接有与所述第一条形滑道和所述第二条形滑道滑动接触的所述支撑架,所述提拉钢丝与所述支撑架端面中心固接。
9.所述取样机构包括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顶面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两相对内壁固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中部设置有定位组件,所述转动轴的两端分别套设有提拉杆,所述提拉杆中部开设有转动孔,所述转动孔内壁与所述提拉杆外壁滑动接触,所述提拉杆的一端固接有钳口,两所述钳口对应设置,两所述提拉杆的另一端与两所述提拉钢丝固接。
10.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定位针,所述定位针固接在所述转动轴顶部外壁上,所述定位针位于两所述钳口之间。
11.所述转向套包括若干转动环,所述转动环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组铰接组件,两组
所述铰接组件相互垂直设置,所述铰接组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铰接座,两所述铰接座与所述转动环端面固接,若干所述转动环通过铰接轴依次首尾铰接,位于两端的所述转动环分别铰接有固定座,一所述固定座与所述固定柱固接,另一所述固定座与和所述钢丝套端面上铰接球铰接。
12.所述转向机构包括两转向提环,所述滑环的两相对侧面分别开设有条形孔,两所述条形孔对应设置,两所述条形孔与所述第一条形滑道位置对应,所述滑环内壁固接有销轴,所述销轴贯穿所述第二条形滑道,两所述转向提环均与所述销轴铰接,两所述转向提环一端分别贯穿两所述条形孔,两所述转向提环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转向钢丝的一端固接。
13.所述手柄的一端设置有定位环,所述定位环套设在所述手柄外壁上,所述定位环侧面两相对端分别开设有定位孔,分别与两所述转向提环固接的两所述转向钢丝分别贯穿两所述定位孔与靠近所述固定柱的所述固定座上的固定端固接。
14.两所述转向钢丝与所述固定端的固定位置相对设置,且两固定位置的连线方向与其中一所述铰接轴轴线方向平行设置。
15.所述手柄的另一端固接有固定环。
16.本发明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本技术在传统活检钳上加入取样机构中的针状结构,遇到组织打滑的情况,可以通过推进针状固定装置将活检钳固定于拟活检部位,然后进行活检,从而大大提高活检的阳性率及准确性。活检钳向里输送时,钳口收缩将定位针包覆,跟当前活检钳输送机制相同,当到达病灶处时,通过手柄使钳口张开,露出定位针,继续向病灶处输送,使定位针扎入病灶,因为有定位针的定位作用,对于某些比较硬的病灶组织,便可以降低或杜绝钳口打滑,从而提高了病理组织的提取精度,另外,对于胃底贲门口病变,活检钳难以依赖内镜镜身旋转到达,本技术在传统活检钳基础上增加了导向弯曲结构,在获取胃底贲门口附近病灶时,通过推进并导向弯曲活检钳从而抵达病灶,大大提高活检的准确度,节省时间,减少病人长时间操作带来的痛苦。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20.图3为本发明的侧视图;
21.图4为本发明中钢丝套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发明中转向套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发明中钳口闭合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发明中钳口张开的结构示意图;
25.图8为本发明中钳口的俯视图;
26.图9为本发明中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10为本发明中变位环的结构示意图;
28.其中,1、手柄;2、钢丝套;3、提拉钢丝;4、转向钢丝;5、滑环;6、支撑架;7、固定柱;8、转动轴;9、提拉杆;10、钳口;11、定位针;12、转动环;13、铰接座;14、铰接轴;15、固定座;16、转向提环;17、销轴;18、定位环;19、固定环;20、变位环;21、第一条形滑道;22、第二条形滑道。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0.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31.参照图1-10,本发明提供一种改良活检钳,包括:手柄1,手柄1中部顶面开设有第一条形滑道21,手柄1中部侧面开设有第二条形滑道22,第一条形滑道21与第二条形滑道22相互垂直设置,且第一条形滑道21相互连通设置,手柄1中部设置有提拉机构,提拉机构内壁与手柄1外壁滑动接触,手柄1一端固接有钢丝套2的一端,钢丝套2的另一端固接有转向套的一端,转向套的另一端固接有取样机构,提拉机构通过提拉钢丝3与取样机构固接,提拉机构内设置有转向机构,转向机构通过转向钢丝4与转向套靠近取样机构的一端固接。
32.本技术在传统活检钳上加入取样机构中的针状结构,遇到组织打滑的情况,可以通过推进针状固定装置将活检钳固定于拟活检部位,然后进行活检,从而大大提高活检的阳性率及准确性。驱动活检钳滑环5下推打开钳口10,打开时定位针11在两个钳口10中间,滑环5上提关闭,包裹定位针11。遇到需要转向时,通过勾拉转向提环16可以调整方向。活检钳向里输送时,钳口10收缩将定位针11包覆,跟当前活检钳输送机制相同,当到达病灶处时,通过手柄1使钳口10张开,露出定位针11,继续向病灶处输送,使定位针11扎入病灶,因为有定位针11的定位作用,对于某些比较硬的病灶组织,便可以降低或杜绝钳口10打滑,从而提高了病理组织的提取精度。
33.进一步优化方案,提拉机构包括滑环5,滑环5内壁与手柄1外壁滑动接触,第一条形滑道21与第二条形滑道22交汇处侧壁开设有提拉孔,提拉孔与钢丝套2内腔连通,滑环5内壁的一端设置有限位组件,限位组件与所述第一条形滑道21和第二条形滑道22滑动接触,提拉钢丝3设置有两根,两提拉钢丝3的一端与限位组件固接,两提拉钢丝3的另一端依次贯穿提拉孔、钢丝套2和转向套与取样机构固接。
34.定位针11与两个钳口10同时装于钳口10转动轴8上,定位针11居中安装,且针尖固定向上,转动轴8不可转动,从而定位针11可以在钳口10打开时,正对病灶组织,方便扎入组织内部,活检钳输送时两半钳口10收缩将定位针11包覆在内部,当到达病灶部位时,通过手柄1将两半钳口10打开,定位针11显露出来,正对病灶。
35.进一步优化方案,限位组件包括支撑架6,滑环5的一端内壁固接有与第一条形滑道21和第二条形滑道22滑动接触的支撑架6,提拉钢丝3与支撑架6端面中心固接。
36.设置的支撑架6可以在第一条形滑道21与第二条形滑道22滑动,起到辅助滑动同时,还可以对提拉钢丝3起到固定效果。
37.进一步优化方案,取样机构包括固定柱7,固定柱7的顶面开设有通槽,通槽两相对内壁固接有转动轴8,转动轴8中部设置有定位组件,转动轴8的两端分别套设有提拉杆9,提拉杆9中部开设有转动孔,转动孔内壁与提拉杆9外壁滑动接触,提拉杆9的一端固接有钳口10,两钳口10对应设置,两提拉杆9的另一端与两提拉钢丝3固接。
38.通过拉动滑环5可以带动提拉钢丝3进行收缩,进而拉动提拉杆9向外移动,在转动轴8的定位作用下,使两个钳口10张开将定位针11露出,将滑环5复位,由于整个装置结构微小,设置的提拉钢丝3向前推动,足以将提拉杆9推回到通槽内,进而将钳口10关闭。
39.进一步优化方案,定位组件包括定位针11,定位针11固接在转动轴8顶部外壁上,定位针11位于两钳口10之间。
40.设置的转动轴8不进行运动,因此,设置的定位针11始终保持固定状态,在钳口10张开时,起到取样的效果。
41.进一步优化方案,转向套包括若干转动环12,转动环1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组铰接组件,两组铰接组件相互垂直设置,铰接组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铰接座13,两铰接座13与转动环12端面固接,若干转动环12通过铰接轴14依次首尾铰接,位于两端的转动环12分别铰接有固定座15,一固定座15与固定柱7固接,另一固定座15与和钢丝套2端面上铰接球铰接。
42.固定柱7的底面与固定座15孔口处两相对端的外壁固接。
43.进一步优化方案,转向机构包括两转向提环16,滑环5的两相对侧面分别开设有条形孔,两条形孔对应设置,两条形孔与第一条形滑道21位置对应,滑环5内壁固接有销轴17,销轴17贯穿第二条形滑道22,两转向提环16均与销轴17铰接,两转向提环16一端分别贯穿两条形孔,两转向提环16的另一端分别与转向钢丝4的一端固接。
44.分别拉动转向提环16,可以分别带动一根转向钢丝4进行收缩,进而拉动若干转动环12,使整个转向套进行弯曲。
45.进一步优化方案,手柄1的一端设置有定位环18,定位环18套设在手柄1外壁上,定位环18侧面两相对端分别开设有定位孔,分别与两转向提环16固接的两转向钢丝4分别贯穿两定位孔与靠近固定柱7的固定座15上的固定端固接。
46.定位环18通过轴承套设在手柄1的外壁上,定位环18通过轴承与手柄1外壁转动连接,固定端包括变位环20,变位环20通过轴承与固定座15转动连接,由于转动环1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组铰接组件,且两组铰接组件相互垂直设置,因此通过转动定位环18可以扭动转向钢丝4带动变位环20进行转动,进而带动转向套进行四个方向上的弯曲变形,提高适应性。
47.进一步优化方案,两转向钢丝4与固定端的固定位置相对设置,且两固定位置的连线方向与其中一铰接轴14轴线方向平行设置。
48.进一步优化方案,手柄1的另一端固接有固定环19。
49.设置的固定环19用于手部对其进行固定,提高稳定性。
5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51.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1.一种改良活检钳,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柄(1),所述手柄(1)中部顶面开设有第一条形滑道(21),所述手柄(1)中部侧面开设有第二条形滑道(22),所述第一条形滑道(21)与所述第二条形滑道(22)相互垂直设置,且所述第一条形滑道(21)相互连通设置,所述手柄(1)中部设置有提拉机构,所述提拉机构内壁与所述手柄(1)外壁滑动接触,所述手柄(1)一端固接有钢丝套(2)的一端,所述钢丝套(2)的另一端固接有转向套的一端,所述转向套的另一端固接有取样机构,所述提拉机构通过提拉钢丝(3)与所述取样机构固接,所述提拉机构内设置有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通过转向钢丝(4)与所述转向套靠近所述取样机构的一端固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良活检钳,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拉机构包括滑环(5),所述滑环(5)内壁与所述手柄(1)外壁滑动接触,所述第一条形滑道(21)与所述第二条形滑道(22)交汇处侧壁开设有提拉孔,所述提拉孔与所述钢丝套(2)内腔连通,所述滑环(5)内壁的一端设置有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第一条形滑道(21)和所述第二条形滑道(22)滑动接触,所述提拉钢丝(3)设置有两根,两所述提拉钢丝(3)的一端与限位组件固接,两所述提拉钢丝(3)的另一端依次贯穿所述提拉孔、钢丝套(2)和转向套与所述取样机构固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改良活检钳,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支撑架(6),所述滑环(5)的一端内壁固接有与所述第一条形滑道(21)和所述第二条形滑道(22)滑动接触的所述支撑架(6),所述提拉钢丝(3)与所述支撑架(6)端面中心固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改良活检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样机构包括固定柱(7),所述固定柱(7)的顶面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两相对内壁固接有转动轴(8),所述转动轴(8)中部设置有定位组件,所述转动轴(8)的两端分别套设有提拉杆(9),所述提拉杆(9)中部开设有转动孔,所述转动孔内壁与所述提拉杆(9)外壁滑动接触,所述提拉杆(9)的一端固接有钳口(10),两所述钳口(10)对应设置,两所述提拉杆(9)的另一端与两所述提拉钢丝(3)固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改良活检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定位针(11),所述定位针(11)固接在所述转动轴(8)顶部外壁上,所述定位针(11)位于两所述钳口(10)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改良活检钳,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套包括若干转动环(12),所述转动环(1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组铰接组件,两组所述铰接组件相互垂直设置,所述铰接组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铰接座(13),两所述铰接座(13)与所述转动环(12)端面固接,若干所述转动环(12)通过铰接轴(14)依次首尾铰接,位于两端的所述转动环(12)分别铰接有固定座(15),一所述固定座(15)与所述固定柱(7)固接,另一所述固定座(15)与和所述钢丝套(2)端面上铰接球铰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改良活检钳,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机构包括两转向提环(16),所述滑环(5)的两相对侧面分别开设有条形孔,两所述条形孔对应设置,两所述条形孔与所述第一条形滑道(21)位置对应,所述滑环(5)内壁固接有销轴(17),所述销轴(17)贯穿所述第二条形滑道(22),两所述转向提环(16)均与所述销轴(17)铰接,两所述转向提环(16)一端分别贯穿两所述条形孔,两所述转向提环(16)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转向钢丝(4)的一端固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改良活检钳,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1)的一端设置有定
位环(18),所述定位环(18)套设在所述手柄(1)外壁上,所述定位环(18)侧面两相对端分别开设有定位孔,分别与两所述转向提环(16)固接的两所述转向钢丝(4)分别贯穿两所述定位孔与靠近所述固定柱(7)的所述固定座(15)上的固定端固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改良活检钳,其特征在于:两所述转向钢丝(4)与所述固定端的固定位置相对设置,且两固定位置的连线方向与其中一所述铰接轴(14)轴线方向平行设置。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良活检钳,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1)的另一端固接有固定环(19)。
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一种改良活检钳,包括:手柄,所述手柄中部顶面开设有第一条形滑道,所述手柄中部侧面开设有第二条形滑道,所述第一条形滑道与所述第二条形滑道相互垂直设置,且所述第一条形滑道相互连通设置,所述手柄中部设置有提拉机构,所述提拉机构内壁与所述手柄外壁滑动接触,所述手柄一端固接有钢丝套的一端,所述钢丝套的另一端固接有转向套的一端,所述转向套的另一端固接有取样机构,所述提拉机构通过提拉钢丝与所述取样机构固接,所述提拉机构内设置有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通过转向钢丝与所述转向套靠近所述取样机构的一端固接。与所述转向套靠近所述取样机构的一端固接。与所述转向套靠近所述取样机构的一端固接。
技术研发人员:魏宏云 展茂雷 任琳琳 任科雨 曹彬 金延春 赵坤 张云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2.04.11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