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纤面板、屏幕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2.当下液晶显示屏被广泛使用,尤其在手机、手表等智能电子产品领域中。在显示方面,全面屏和更高的屏占比是未来主要的发展趋势。然而,目前主流的液晶显示屏幕都存在一定宽度的黑边,即屏幕边缘的bm(black matrix)区。屏幕黑边会影响亮屏时屏幕观感的一体性,降低屏占比,有待进一步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光纤面板、屏幕以及电子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纤面板,包括多根光纤,每根光纤均包括沿光线传播方向依次排布的入射段、中间段和出射段,多根光纤的入射段相互连接形成入射部,多根光纤的中间段相互连接形成中间部,多根光纤的出射段相互连接形成出射部,出射部至少部分凸出于入射部的正投影范围外,且入射部中的多个入射段的光线传播方向与出射部中的多个出射段的光线传播方向彼此相同。
5.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屏幕,包括显示屏以及第一方面所述的光纤面板,光纤面板叠置于显示屏,显示屏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入射部覆盖显示区,出射部至少部分地覆盖非显示区。
6.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边框以及第二方面所述的屏幕,边框围设于屏幕的外周。
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纤面板包括多根光纤,多根光纤排列形成入射部、中间部和出射部,通过光纤面板可将显示屏出射的图像光从入射部引导至出射部出射,由于出射部凸出于入射部的正投影范围外,从而能够将显示屏的黑边隐藏在出射部下,提高屏占比,实现窄边框或者完全无边框效果;同时,入射部中的多个入射段的光线传播方向与出射部中的多个出射段的光线传播方向彼此相同,能够不改变显示屏出射的图像光的传播方向,避免影响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纤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1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纤面板中光纤的结构示意图。
1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1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纤和像素点的排列示意图。
13.图5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光纤和像素点的排列示意图。
14.图6是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光纤和像素点的排列示意图。
15.图7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光纤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16.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屏幕的结构示意图。
17.图9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屏幕的结构示意图。
18.图10是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屏幕的结构示意图。
19.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0.图12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2.目前主流的液晶显示屏幕都存在一定宽度的黑边,黑边在液晶显示屏的制造过程中形成,造成黑边主要原因是因为液晶屏幕是由点阵构成,这些点阵由集成在面板上的导线连接至外部的控制电路,所以屏幕边缘有一个集成线路的走线区,这个走线区是无法剔除的,部分黑边是由这个走线区构成的。其次,黑边可以防止屏幕漏光,遮挡来自背光板的光线,若屏幕边缘没有黑边,在屏幕的边缘就会看到明显的光晕。另外,在液晶封装时需要占用部分面板边缘,密封结构也是形成黑边的原因之一。综上,在目前主流的液晶显示屏上,屏幕边缘的黑边是无法完全去除的。
23.相关技术通过玻璃无边框、边框结构堆叠优化、显示模组边缘结构优化、曲面屏、边缘光学缩减边框等方案改善屏幕黑边。具体方案如下:
24.(1)玻璃无边框:盖板玻璃完全覆盖屏幕及边框,屏幕黑边和边框均覆盖在玻璃盖板之下。然而,亮屏时的显示区域小于玻璃盖板的面积,仍然存在黑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窄边框或无边框。
25.(2)边框结构堆叠优化:通过优化边框结构堆叠,将屏幕黑边隐藏在边框内,实现视觉上无黑边。此类方案中边框需要遮挡屏幕黑边,往往较宽,视觉效果差。
26.(3)显示模组边缘结构优化:在显示面板制造过程中,通过调整封装结构、优化走线设计等减小显示区域边缘的黑边宽度。然而,此类方案只能有限减小黑边宽度,并不能完全消除黑边。
27.(4)曲面屏:利用曲面屏柔性可弯曲的特性,在屏幕边缘设计成大角度弯曲或弯折,实现无边框效果。此类方案需使用高成本的柔性显示技术,且由于屏幕弯曲,在边缘位置显示的画面也是弯曲的,影响部分场景的使用。另外,目前主流的柔性显示技术只能实现2条边弯曲,很难做到上下左右4边同时弯曲,因此无法实现四周完全无边框。
28.(5)边缘光学缩减边框:利用光学效果,从视觉上减少或完全消除边框及屏幕黑边。例如利用玻璃盖板边缘的折射效应,从视觉上减小黑边(类似透镜原理),但该方法只能减小而不能完全消除黑边,且存在像差现象。或者,利用菲涅尔透镜,将屏幕显示区域放大,
使得屏幕黑边隐藏在菲涅尔透镜下,但该方法在外观上存在不利于屏幕显示的锯齿结构。
29.有鉴于此,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之后,发明人提出一种光纤面板,其包括多根光纤,多根光纤排列形成入射部、中间部和出射部,通过光纤面板可将显示屏出射的图像光从入射部引导至出射部出射,由于出射部凸出于入射部的正投影范围外,从而能够将显示屏的黑边隐藏在出射部下,提高屏占比,实现窄边框或者完全无边框效果;同时,入射部中的多个入射段的光线传播方向与出射部中的多个出射段的光线传播方向彼此相同,能够不改变显示屏出射的图像光的传播方向,避免影响显示效果。进一步,发明人还提出包括该光纤面板的屏幕及电子设备。
30.相较于曲面屏窄边框方案,光纤面板的成本相对低廉,且边缘显示画面不会畸形。相较于菲涅尔透镜方案,光纤面板的外观不存在锯齿结构,更适合用于屏幕显示。其次,光纤面板不存在由于折射或衍射造成的各类像差。另外,玻璃材质的光纤面板可以进行化学强化,提升强度,从而取代普通玻璃盖板。而玻璃材质的菲涅尔透镜加工难度极大,因此菲涅尔透镜往往都是塑胶材质,且菲涅尔透镜表面天然存在的锯齿结构会极大降低面板的强度。总而言之,在外观效果、显示效果、材料强度、加工难易程度等方面,光纤面板都存在明显优势。
31.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2.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纤面板100,包括多根光纤110,每根光纤110均包括沿光线传播方向依次排布的入射段111、中间段112和出射段113,多根光纤110的入射段111相互连接形成入射部120,多根光纤110的中间段112相互连接形成中间部130,多根光纤110的出射段113相互连接形成出射部140,出射部140至少部分凸出于入射部120的正投影范围外,即出射部140沿厚度方向的投影完全覆盖入射部120沿厚度方向的投影,
33.其中,每根出射段113与每根入射段111的光线传播方向均相同。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入射部120中的多个入射段111的光线传播方向与出射部140中的多个出射段113的光线传播方向彼此相同,即所有入射段111的光线传播方向和所有出射段113的光线传播方向彼此相同。其中,入射部120的正投影方向与出射段113和入射段111的光线传播方向相同。
34.光纤110利用光的全反射进行导光,光纤110的光线传播方向可以是指光纤110的轴向。所有出射段113与入射段111的光线传播方向均相同,也即所有出射段113和入射段111的轴向均相同。
35.请结合图3所示,光纤面板100用于装配在显示屏210上,显示屏210可以包括显示区211以及围设于显示区211外周的非显示区212(即黑边)。光纤面板100的入射部120朝向显示屏210的显示区211,可将显示屏210出射的图像光从入射部120引导至中间部130后经出射部140出射,形成图像显示;由于出射部140凸出于入射部120外,从而能够将显示屏210的黑边隐藏在出射部140下(详见图7),提高屏占比,实现窄边框或者完全无边框效果;同时,入射部120中的多个入射段111的光线传播方向与出射部140中的多个出射段113的光线传播方向彼此相同,能够不改变显示屏210出射的图像光的传播方向,避免影响显示效果。
36.本实施例中,光纤110的制成材料可以是透明玻璃材质、透明陶瓷材质、透明单晶材质、透明塑料材质或者是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材质组成的复合材质。
37.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4,光纤110可以包括纤芯115和包覆在纤芯115外的包层116,光线在纤芯115中传送。在制作光纤面板100的过程中,可先将大量的光纤110阵列排列形成光纤面板预制棒,光纤面板预制棒在高温软化后,在重力或者外力拉扯作用下,纤芯115和包层116等比例缩小,使得光纤110的直径缩小,从而形成宽度不等的入射部120、中间部130和出射部140。
38.光纤110的数量可以根据显示屏210的尺寸和像素大小进行确定,通过光纤面板100能够覆盖显示屏210的显示区211和至少部分非显示区212即可。
39.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光纤110的数量与显示屏210的像素点213数量相同,每根光纤110的入射段111对应显示屏210的一个像素点213设置,以保证光纤面板100的分辨率不低于显示屏210的分辨率。或者,如图5所示,也可以是多个相邻的像素点213对应一根光纤110,也即通过一根光纤110同时将多个像素点213发出的光纤110导出,可以减少光纤110数量,节约成本。或者,请参阅图6,显示屏210的每个像素点213也可以对应多根光纤110,也即一个像素点213发出的光线通过相邻的多根光纤110进行导出,此时光纤面板100的分辨率大于显示屏210的分辨率,能够实现更好的显示效果。
40.仍请参阅图1和图3,入射部120、中间部130和出射部140沿光纤面板100的厚度方向依次层叠排布,各个出射段113和各个入射段111的光线传播方向与光纤面板100的厚度方向相同,也即出射段113和入射段111均沿光纤面板100的厚度方向延伸。
41.在装配光纤面板100和显示屏210时,光纤面板100叠置于显示屏210,光纤面板100的厚度方向和显示屏210的厚度方向一致。显示屏210的图像光沿显示屏210的厚度方向出射并入射至入射段111,由于出射段113和入射段111的光线传播方向与光纤面板100的厚度方向相同,从而可保证图像光仍沿着显示屏210的厚度方向从出射段113出射,而不改变图像光的传播方向。
42.入射部120、中间部130和出射部140的厚度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确定。作为一种示例,入射部120的厚度小于出射部140的厚度,出射部140的厚度小于中间部130的厚度,且中间部130的面积自入射部120朝向出射部140逐渐增大。由此,可合理分配入射部120、中间部130和出射部140的厚度,保证位于外层的各个出射段113之间具有足够的连接面积,提高出射部140的强度。而中间部130的厚度最大,且中间部130的面积自入射部120朝向出射部140逐渐增大,可以起到良好的过渡作用,避免光纤面板100的尺寸突变,出现局部应力集中。
43.入射部120、中间部130和出射部140的具体形状根据显示屏210的形状确定,入射部120、中间部130和出射部140的形状适配于显示屏210。作为一种示例,显示屏210的显示区211大致为矩形,非显示区212大致呈矩形框状。此时,入射部120和出射部140可以均为矩形板状结构,中间部130可以为长方台结构。入射部120背离出射部140的表面为入射面121,入射面121的形状、大小均与显示区211一致,以将显示区211的显示内容完全导出。出射部140背离入射部120的表面为出射面141,整个出射面141均为光纤面板100的显示区,出射部140凸出于入射部120外,也即出射面141凸出于入射面121外。
44.出射部140的外周至少部分地凸出于入射部120的正投影范围外。例如,出射部140
可沿光纤面板100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一者或者两者凸出于入射部120外。其中,光纤面板100的长度方向与显示屏210的长度方向一致,光纤面板100的宽度方向与显示屏210的宽度方向一致。例如,出射部140的一侧沿光纤面板100的宽度方向凸出于入射部120外,以将显示屏210宽度方向一侧的非显示区212隐藏在出射部140下方;或者,出射部140的相对两侧均沿光纤面板100的宽度方向凸出于入射部120,以将显示屏210宽度方向两侧的非显示区212隐藏在出射部140下方;或者,出射部140的外周均凸出于入射部120外,也即出射部140沿光纤面板100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凸出于入射部120外,以将整个非显示区212隐藏在出射部140的下方。
45.出射部140凸出于入射部120外的宽度可以根据非显示区212的宽度进行确定。例如,出射部140凸出于入射部120外的宽度小于非显示区212的宽度,以对部分非显示区212进行遮挡,实现窄边框显示效果。或者,出射部140凸出于入射部120外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非显示区212的宽度,以对整个非显示区212进行遮挡,实现真正的无边框显示效果。
46.光纤面板100的入射面121和出射面141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任意形状的曲面。当入射面121为平面时,入射面121可以贴合于显示屏210,便于光纤面板100和显示屏210之间的装配,且提高光纤面板100和显示屏210的装配稳定性。当入射面121为曲面时,入射面121和显示屏210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间隙,但只要保证入射段111的光线传播方向与显示屏210的厚度方向一致,即能够保证显示屏210出射图像光的方向不受改变。
47.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210的纵截面也可以为圆形、三角形、梯形、扇形、半圆形或其它不规则形状,此时入射部120和出射部140的纵截面可以调整为相应的形状,此处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显示屏210的纵截面垂直于显示屏210的厚度方向,入射部120和出射部140的纵截面垂直于光纤面板100的厚度方向。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出射部140背离入射部120的表面形成有压应力层(图中未示出)。压应力层可提高光纤面板100的强度,且压应力层可以代替玻璃盖板,使得光纤面板100的结构更加简单。
49.本实施例中,光纤面板100可通过强化形成压应力层,强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物理强化、化学离子交换强化、离子注入强化等。此外,对于光纤面板100中的塑料材质,还可通过uv固化、热固化等处理方式提高其强度,从而进一步地提高光纤面板100的强度。
50.在一些实施例中,光纤面板100还可以包括光学镀膜(图中未示出),光学镀膜叠置于出射部140背离入射部120的表面,也即叠置于出射面141。光学镀膜可以是增透膜,以增加光纤面板100的光学透过率;光学镀膜也可以是耐磨薄膜,以提高光纤面板100的表面耐磨性;光学镀膜也可以是抗指纹膜,以实现面板表面抗指纹效果;或者,光学镀膜可以同时具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功能特性,例如光学镀膜可以为耐磨的增透膜,或者为具备耐磨和抗指纹特性的增透膜。
51.本实施例中,光学镀膜的制成材料可以包括氧化硅、氧化钽、氧化钛、碳化硅、聚四氟乙烯及其它有机氟化物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具体可以根据光学镀膜的功能特性确定,此处并不具体限定。
52.在一些实施例中,光纤面板100还可以包括透明导电薄膜(图中未示出),透明导电薄膜既能导电又在可见光范围内具有高透光率,透明导电薄膜叠置于出射部140背离入射部120的表面,使得光纤面板100具有触控功能。
53.本实施例中,透明导电薄膜包括但不限于ito(锡掺杂三氧化铟)、azo(铝掺杂氧化锌)等。在光纤面板100的表面设置透明导电薄膜的方法可以是涂布、印刷、蒸镀、溅射、沉积等,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确定。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纤面板100同时包括光学镀膜和透明导电薄膜,透明导电薄膜可以叠置于光学镀膜和出射部140之间,以通过光学镀膜对透明导电薄膜进行保护。
54.仍请参阅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光纤110的入射段111在入射部120的相对位置与该光纤110的出射段113在出射部140的相对位置相对应。例如,同一根光纤110,其入射段111在入射部120的第一排第二个,出射段113同样在出射部140的第一排第二个。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入射部120与出射部140的横截面形状完全相同,且出射部140的横截面尺寸与入射部120的横截面尺寸之比为大于1的数值λ;例如,入射部120与出射部140的横截面形状均为矩形,出射部140的横截面周长与入射部120的横截面周长之比为大于1的数值λ;各光纤110的入射段111与出射段113彼此平行,且入射段111与出射段113构成的平面穿过光纤面板100的中心轴线,即光纤面板100的中心轴线位于入射段111与出射段113构成的平面上;
55.在该平面中入射段111与出射段113位于该中心轴线的同一侧,并且出射段113和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与入射段113和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之比也为λ。由此,可以保证光纤面板100显示的图案与显示屏210显示的图案一致或者是等比例放大后的结果。
56.请参阅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光纤110的入射段111在入射部120的相对位置与该光纤110的出射段113在出射部140的相对位置相区别。例如,同一根光纤110,其入射段111在入射部120的第一排左起第二个,而出射段113在出射部140的倒数第一排右起第二个,从而能够对显示屏210显示的图案进行更改。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入射部120与出射部140的横截面形状完全相同,且出射部140的横截面尺寸与入射部120的横截面尺寸之比为大于1的数值λ;各光纤110的入射段111与出射段113彼此平行,且入射段111与出射段113构成的平面穿过光纤面板100的中心轴线,即光纤面板100的中心轴线位于入射段111与出射段113构成的平面上;在该平面中入射段111与出射段113位于该中心轴线的相反侧,并且出射段113和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与入射段113和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之比也为λ。由此,光纤面板100显示的图像可与显示屏210显示的图像为中心对称,实现了对显示屏210显示内容的翻转显示,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57.本实施例中,中间部130的横截面大致为沙漏状,且中间部130的各个中间段112之间相互交错,可以提高各个中间段112之间的连接强度。
58.请参阅图8,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屏幕200,包括显示屏210以及光纤面板100,光纤面板100叠置于显示屏210,显示屏210包括显示区211和非显示区212,光纤面板100的入射部120覆盖显示区211,出射部140至少部分地覆盖非显示区212。
5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屏幕200,通过光纤面板100可将显示屏210出射的图像光从入射部120引导至出射部140出射,由于出射部140至少部分地覆盖非显示区212,从而能够将显示屏210的非显示区212隐藏在出射部140下方,提高屏占比;当非显示区212位于出射部140的正投影范围内时,非显示区212能够完全隐藏在出射部140下方,从而实现真正的无边框显示效果。同时,入射部120中的多个入射段111的光线传播方向与出射部140中的多个出射段113的光线传播方向彼此相同,能够不改变显示屏210出射的图像光的传播方向,避
免影响显示效果。
60.在一些实施例中,屏幕200还包括横截面大体呈直角梯形的环状体260,环状体260套设于入射部120和中间部130的外周,以起到支撑光纤面板100,以及保护显示屏210的作用。
61.作为一种示例,环状体260包括缓冲层220,缓冲层220可以采用缓冲棉制成,缓冲层220填充于光纤面板100和显示屏210之间的空隙内,以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缓冲层220为横截面大体呈直角梯形的环状结构,缓冲层220套设于入射部120和中间部130的外周,且位于出射部140和显示屏210的非显示区212之间,并与非显示区212和光纤面板100的中间部130相抵,从而可以合理利用光纤面板100和显示屏210之间的间隙装配缓冲层220,避免屏幕200的体积增大。
62.请参阅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屏幕200还包括触控层230,触控层230叠置于显示屏210和光纤面板100之间。触控层230能够实现屏幕200的触控显示,且光纤面板100位于最外层,利用强化后的光纤面板100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护效果,具有良好的抗跌落性能。
63.本实施例中,触控层230的面积大于或者等于出射面141的面积,也即出射面141的正投影位于触控层230的范围内,以保证出射面141的任意位置均能够进行触控操作。另外,出射部140、触控层230和显示屏210的外周可以相互平齐,以方便屏幕200的装配。
64.本实施例中,环状体260还可以包括刚性支撑台240,刚性支撑台240为横截面大体呈直角梯形的环状结构,刚性支撑台240套设于入射部120和中间部130的外周,并与触控层230和光纤面板100的中间部130相抵。通过刚性支撑台240可以将出射面141的按压力传递至触控层230,以确保出射面141的任意位置均能够进行触控操作。
65.请参阅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屏幕200还包括触控层230和透明盖板250,触控层230和透明盖板250依次叠置于出射部140。其中,透明盖板250位于屏幕200的最外层,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提高屏幕200强度的同时,提高屏幕200的耐划伤性能。而触控层230叠置于透明盖板250和光纤面板100之间,可以保证屏幕200的触控灵敏度。
66.本实施例中,透明盖板250可以为强化玻璃层。由于透明盖板250的保护作用,光纤面板100可以采用硬度比玻璃低的塑料材质,更易加工,可塑性强,使得光纤面板100的成本更低。触控层230和透明盖板250的面积可以大于或者等于出射面141的面积,也即出射面141位于触控层230和透明盖板250的正投影范围内,以完全覆盖出射面141。
67.本实施例中,环状体260可以包括缓冲层220(详见图8)或者刚性支撑台240(详见图9),通过缓冲层220或者刚性支撑台240均可以起到支撑、保护光纤面板100的作用。
68.请参阅图11,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300,电子设备300包括边框310以及上述的屏幕200,边框310围设于屏幕200的外周。
6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300,通过光纤面板100可将显示屏210出射的图像光从入射部120引导至出射部140出射,由于出射部140至少部分地覆盖非显示区212,从而能够将显示屏210的非显示区212隐藏在出射部140下方,提高屏占比;同时,入射部120中的多个入射段111的光线传播方向与出射部140中的多个出射段113的光线传播方向彼此相同,能够不改变显示屏210出射的图像光的传播方向,避免影响显示效果。
70.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多媒体播放器、个人数字助理、游戏机等等。电子设备300还可以包括后盖板(图中未出示),后盖板连接于边框310远离光
纤面板100的一侧,且后盖板与光纤面板100相对设置。边框310、光纤面板100和后盖板可以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壳体结构。
71.本实施例中,边框310可以围设于出射部140和显示屏210的外周,且边框310可以沿屏幕200的厚度方向凸出于出射部140外,或者与出射部140相互平齐,以形成对光纤面板100的有效防护。
72.请参阅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边框310围设于入射部120和中间部130的外周,且边框310至少部分位于出射部140的正投影范围内。由此,能够将至少部分边框310隐藏在出射部140的下方,进一步地提高电子设备300的屏占比。
73.本实施例中,整个边框310可以均位于出射部140的正投影范围内,此时边框310、显示屏210的非显示区212,以及显示屏210和边框310之间的其他结构件均能够完全隐藏在光纤面板100之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无边框效果。进一步地,边框310的外周面可与出射部140的外周面相互平齐,以提高电子设备300的外观一致性,且避免光纤面板100凸出于边框310外,导致光纤面板100容易磕碰造成损坏。
74.关于光纤面板100和屏幕200的详细结构特征请参阅上述实施例的相关描述。由于电子设备300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光纤面板100和屏幕200,因而具有光纤面板100和屏幕200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7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