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供电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具有并离网切换功能的储能系统。
背景技术:2.在光伏供电系统和不间断电源等领域,需要进行市电电网和电池这两种电源之间的切换。目前电池的并离网切换需要配备ats(automatic transfer switch)等特别定制的切换装置,其价格比较昂贵,而且由于具有定制性,不能对并离网切换进行智能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3.针对目前的双电源并离网切换技术使用成本高、智能化程度不高等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并离网切换功能的储能系统。
4.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包括一种储能系统,包括:
5.开关模块;所述开关模块的输入端用于与供电端连接,所述开关模块的输出端用于与负载连接,所述开关模块用于检测所述供电端的供电状态信息;
6.储能变流模块;所述储能变流模块的一端用于与电池连接,所述储能变流模块的另一端与所述开关模块的输出端并联,所述储能变流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电池的电量状态信息;
7.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用于监测所述供电状态信息和所述电量状态信息,根据监测结果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和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一个,或者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两个之间切换;
8.在所述第一工况下,所述开关模块对所述供电端导通,所述开关模块向所述负载以及所述储能变流模块供电,所述储能变流模块为所述电池充电;
9.在所述第二工况下,所述开关模块对所述供电端导通,所述储能变流模块接受所述电池放电,所述开关模块与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共同向所述负载供电;
10.在所述第三工况下,所述开关模块对所述供电端关断,所述储能变流模块接受所述电池放电,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向所述负载供电。
11.进一步地,所述根据监测结果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和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一个,或者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两个之间切换,包括:
12.当所述供电状态信息为正常,且所述电量状态信息小于电量阈值,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和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所述第一工况。
13.进一步地,所述根据监测结果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和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一个,或者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两个之间切换,包括:
14.当所述供电状态信息为正常,且所述电量状态信息达到所述电量阈值,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和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所述第二工况。
15.进一步地,所述根据监测结果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和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一个,或者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两个之间切换,包括:
16.当所述供电状态信息为异常,且所述电量状态信息达到所述电量阈值,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和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所述第三工况。
17.进一步地,所述根据监测结果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和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一个,或者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两个之间切换,包括:
18.当所述供电状态信息为正常,且所述电量状态信息由小于所述电量阈值变为达到所述电量阈值,控制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减小对所述电池的充电功率,同时控制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增大所述电池的放电功率以及对所述负载的供电功率;
19.当所述供电状态信息为正常,且所述电量状态信息由达到所述电量阈值变为小于所述电量阈值,控制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增大对所述电池的充电功率,同时控制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减小所述电池的放电功率以及对所述负载的供电功率。
20.进一步地,所述根据监测结果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和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一个,或者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两个之间切换,包括:
21.当所述供电状态信息由正常变为异常,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对所述供电端关断,控制所述储能变流模块由跟踪所述供电端的相位转到自振;
22.当所述供电状态信息由异常变为正常,控制所述储能变流模块由自振转到跟踪所述供电端的相位,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对所述供电端导通。
23.进一步地,所述根据监测结果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和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一个,或者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两个之间切换,包括:
24.当所述供电状态信息由异常变为正常,获取停止供电预计时长,所述停止供电预计时长为预计所述供电状态信息由正常变回异常的时长;
25.在所述停止供电预计时长内,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对所述供电端关断,控制所述储能变流模块由跟踪所述供电端的相位转到自振。
26.进一步地,所述根据监测结果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和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一个,或者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两个之间切换,包括:
27.当所述供电状态信息由正常变为异常,获取恢复供电预计时长,所述恢复供电预计时长为预计所述供电状态信息由异常变回正常的时长;
28.根据所述恢复供电预计时长和所述电量状态信息,确定放电功率上限;
29.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对所述供电端关断,控制所述储能变流模块由跟踪所述供电端的相位转到自振,控制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将所述电池的放电功率维持在不超过所述放电功率上限。
30.进一步地,所述监测所述供电状态信息和所述电量状态信息,包括:
31.对所述供电端的电压有效值、电压瞬时值和频率进行采样;
32.当检测到在连续若干个采样周期内,所述电压有效值在额定有效值的80%与120%之间,所述电压瞬时值在额定瞬时值的90%与110%之间,且所述频率在48hz与52hz之间,判断所述供电状态信息为正常状态,反之,判断所述供电状态信息为异常状态。
33.进一步地,所述开关模块为晶闸管。
34.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包括一种计算机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至少一个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加载所述至少一个程序以执行实施例中的汽车氛围灯控制方法。
3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实施例中的储能系统,通过监测供电端的供电状态信息和电池的电量状态信息,可以控制开关模块和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一个,或者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两个之间切换,从而实现由供电端单独对负载供电、由电池单独对负载供电或者由供电端和电池共同对负载供电,当供电端为市电电网时,能够实现对电池并离网切换的智能控制;储能系统中的控制模块可以用单片机等装置实现,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使用成本低。
附图说明
36.图1为实施例中的储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7.图2为实施例中的储能系统在第一工况下的电能流动路径示意图;
38.图3为实施例中的储能系统在第二工况下的电能流动路径示意图;
39.图4为实施例中的储能系统在第三工况下的电能流动路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0.本实施例中,储能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其包括开关模块、储能变流模块和控制模块。其中,可以使用晶闸管作为开关模块,由晶闸管控制器控制晶闸管的通断。
41.本实施例中,储能变流器模块(power conversion system,pcs)可控制电池的充电和放电过程,进行交直流的变换,在无电网情况下可以直接为交流负荷供电。储能变流器模块由dc/ac双向变流器、控制单元等构成。本实施例中,储能变流器模块由pcs控制器控制,pcs控制器通过通讯接收后台控制指令,根据功率指令的符号及大小控制储能变流器模块对电池进行充电或放电,实现对电网有功功率及无功功率的调节。pcs控制器通过can接口与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通讯,获取电池状态信息,可实现对电池的保护性充放电,确保电池运行安全。
42.本实施例中,将晶闸管控制器和pcs控制器合称控制模块。可以使用不同的专用硬件分别作为晶闸管控制器和pcs控制器,也可以使用单片机等具有控制功能的硬件作为晶闸管控制器和pcs控制器。
43.参照图2,开关模块的左侧一端为输入端,与供电端连接;开关模块的右侧一端为输出端,与负载连接。其中,供电端可以是市电电网或者发电机等装置的输出端,负载可以是各种用电器。
44.本实施例中,开关模块可以集成电压有效值、电压瞬时值和频率等供电状态信息的检测功能,从而检测供电端的供电状态信息。也可以由控制模块集成供电状态信息的检测功能。
45.本实施例中,储能变流模块具有两个端口,其中一端与电池连接,另一端与开关模块的输出端并联。储能变流模块可以集成检测电池电量状态信息的检测功能,从而检测所连接的电池的当前电量、电量消耗速度、充电速度以及温度等电量状态信息。也可以由控制模块集成电量状态信息的检测功能。
46.开关模块将检测到的供电状态信息发送至控制模块,储能变流模块将检测到的电量状态信息发送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根据供电状态信息和电量状态信息进行处理,生成对开关模块的控制信号和对储能变流模块的控制信号,对开关模块和储能变流模块进行控制,从而使得开关模块和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一个,或者使得开关模块和储能变流模块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两个之间切换,例如从第一工况切换至第二工况,或者从第三工况切换至第一工况等。
47.本实施例中,控制模块控制开关模块和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第一工况的条件是:开关模块检测到的供电端的供电状态信息为正常(表明供电端可以正常供电),且储能变流模块检测到的电量状态信息小于电量阈值(表明电池当前电量不足)。在第一工况下,开关模块对供电端导通,开关模块向负载以及储能变流模块供电,储能变流模块为电池充电。第一工况的电能流动路径如图2中的虚线箭头所示。
48.本实施例中,控制模块控制开关模块和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第二工况的条件是:供电状态信息为正常(表明供电端可以正常供电),且电量状态信息达到电量阈值(表明电池当前电量充足)。在第二工况下,开关模块对供电端导通,储能变流模块接受电池放电,开关模块与储能变流模块共同向负载供电。第二工况的电能流动路径如图3中的虚线箭头所示。
49.本实施例中,控制模块控制开关模块和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第三工况的条件是:供电状态信息为异常(表明供电端不能正常供电),且电量状态信息达到电量阈值(表明电池当前电量充足)。在第三工况下,开关模块对供电端关断,储能变流模块接受电池放电,储能变流模块向负载供电。第三工况的电能流动路径如图4中的虚线箭头所示。
50.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判断供电状态信息是正常或者异常:开关模块对供电端的电压有效值、电压瞬时值和频率等供电状态信息进行采样,并且将采样得到的数据上传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读取能适应负载的额定有效值和额定瞬时值,计算电压有效值与额定有效值之间的偏差,以及电压瞬时值与额定瞬时值之间的偏差。如果检测到连续若干个采样周期内,采样得到的电压有效值与额定有效值之间的偏差小于20%,也就是电压有效值不低于额定有效值的80%且不高于额定有效值的120%,那么表明供电端的电压有效值是合格的;如果检测到连续若干个采样周期内,采样得到的电压瞬时值与额定瞬时值的偏差小于10%,也就是电压瞬时值不低于额定瞬时值的90%且不高于额定瞬时值的110%,那么表明供电端的电压瞬时值是合格的;如果检测到连续若干个采样周期内,采样得到的供电端的频率在48hz与52hz之间,那么表明频率是合格的。在电压有效值、电压瞬时值和频率均合格的情况下,控制模块判断供电端的供电状态信息为正常状态;如果电压有效值、电压瞬时值和频率当中有至少一个不合格,控制模块判断供电端的供电状态信息为异常状态。
51.本实施例中,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是储能系统处于稳态时的工况。例如,储能系统中的开关模块检测到供电端的供电状态信息稳定为正常,且储能变流模块检
测到的电量状态信息稳定小于电量阈值时,控制模块控制开关模块与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第一工况。而当开关模块检测到的供电状态信息与储能变流模块检测到的电量状态信息发生变化时,控制模块控制开关模块与储能变流模块进行工况的切换。
52.本实施例中,在供电状态信息为正常且电量状态信息小于电量阈值的情况下,开关模块和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第一工况;在供电状态信息为正常且电量状态信息达到电量阈值的情况下,开关模块和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第二工况。当供电状态信息为正常,且电量状态信息由小于电量阈值变为达到电量阈值,那么控制模块控制开关模块和储能变流模块由第一工况切换至第二工况;具体地,控制模块控制储能变流模块减小对电池的充电功率,同时控制储能变流模块增大电池的放电功率以及对负载的供电功率,从而完成从第一工况到第二工况的切换。当供电状态信息为正常,且电量状态信息由达到电量阈值变为小于电量阈值,那么控制模块控制开关模块和储能变流模块由第二工况切换至第一工况;具体地,控制模块控制储能变流模块增大对电池的充电功率,同时控制储能变流模块减小电池的放电功率以及对负载的供电功率,从而完成从第二工况到第一工况的切换。
53.本实施例中,在供电状态信息为正常的情况下,开关模块和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第一工况或者第二工况,在供电状态信息为异常的情况下,开关模块和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第三工况。当供电状态信息由正常变为异常,那么控制模块控制开关模块和储能变流模块由第一工况切换至第三工况(此时电量状态信息小于电量阈值),或者由第二工况切换至第三工况(此时电量状态信息达到电量阈值);具体地,控制模块控制开关模块对供电端关断,控制储能变流模块由跟踪供电端的相位转到自振,从而完成从第一工况到第三工况,或者从第二工况到第三工况的切换。当供电状态信息由异常变为正常,那么控制模块控制开关模块和储能变流模块由第三工况切换至第一工况(此时电量状态信息小于电量阈值),或者由第三工况切换至第二工况(此时电量状态信息达到电量阈值);具体地,控制模块控制储能变流模块由自振转到跟踪供电端的相位,控制开关模块对供电端导通,从而完成从第三工况到第一工况,或者从第三工况到第二工况的切换。
54.本实施例中,对储能系统的工况切换控制,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55.a1.当供电状态信息由异常变为正常,获取停止供电预计时长,停止供电预计时长为预计供电状态信息由正常变回异常的时长;
56.a2.在停止供电预计时长内,控制开关模块对供电端关断,控制储能变流模块由跟踪供电端的相位转到自振。
57.当供电状态信息由异常变为正常,按照图2、图3和图4所示的工况切换流程,控制模块将控制开关模块和储能变流模块由第三工况切换至第一工况(此时电量状态信息小于电量阈值),或者由第三工况切换至第二工况(此时电量状态信息达到电量阈值)。而步骤a1中,控制模块可以通过工作人员录入或者与供电机构连网等方式,获取停止供电预计时长,其中停止供电预计时长是现场工作人员或者供电机构估计出来的,供电端的供电状态信息由正常变回异常的时长。步骤a2中,控制模块从执行完步骤a1开始计时,在停止供电预计时长结束前的时间段内,控制开关模块对供电端关断,控制储能变流模块由跟踪供电端的相位转到自振,也就是控制模块仍控制开关模块和储能变流模块维持在第三工况的状态,只由电池对负载进行供电,市电不进行供电。在停止供电预计时长结束后,控制模块可以根据供电端的供电状态信息正常或异常,从而控制开关模块和储能变流模块由第三工况切换至
第一工况或者第二工况。
58.通过执行步骤a1和a2,控制模块所获得的停止供电预计时长能够表示供电端的供电状态信息由正常变回异常的估计时间,表明供电端的供电状态信息在停止供电预计时长结束前尚未稳定,控制模块可以控制开关模块和储能变流模块暂时保持当前所在的第三工况不变,避免在第三工况与第一工况之间或者在第三工况与第二工况之间频繁切换,从而对电池和负载造成损害。
59.本实施例中,对储能系统的工况切换控制,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60.b1.当供电状态信息由正常变为异常,获取恢复供电预计时长,恢复供电预计时长为预计供电状态信息由异常变回正常的时长;
61.b2.根据恢复供电预计时长和电量状态信息,确定放电功率上限;
62.b3.控制开关模块对供电端关断,控制储能变流模块由跟踪供电端的相位转到自振,控制储能变流模块将电池的放电功率维持在不超过放电功率上限。
63.当供电状态信息由正常变为异常,按照图2、图3和图4所示的工况切换流程,控制模块将控制开关模块和储能变流模块由第一工况切换至第三工况(此时电量状态信息小于电量阈值),或者由第二工况切换至第三工况(此时电量状态信息达到电量阈值)。而步骤b1中,控制模块可以通过工作人员录入或者与供电机构连网等方式,获取恢复供电预计时长,其中恢复供电预计时长是现场工作人员或者供电机构估计出来的,供电端的供电状态信息由异常变回正常的时长,恢复供电预计时长的单位可以是小时。步骤b2中,控制模块从储能变流模块获得的电量状态信息可以表示电池的当前剩余电量,电量状态信息的单位可以是安时。步骤b2中,控制模块可以计算电量状态信息与恢复供电预计时长的商,其意义是在电池当前剩余电量下,从执行完步骤b2后开始算起到恢复供电预计时长结束的时间段内,进行均匀放电的电流大小。由于电池的供电电压可以看做是稳定的,因此步骤b2中,可以通过计算出的电流大小与电池的供电电压的乘积确定为放电功率上限。步骤b3中,控制开关模块对供电端关断,控制储能变流模块由跟踪供电端的相位转到自振,也就是控制模块仍控制开关模块和储能变流模块维持在第三工况的状态,只由电池对负载进行供电,市电不进行供电,并且对负载的供电功率限制在不高于放电功率上限的水平,使得在恢复供电预计时长结束之前,能够对负载进行稳定的供电,而在恢复供电预计时长结束后,供电端有较大可能已恢复正常的供电状态,在恢复供电预计时长结束后,控制模块可以控制开关模块和储能变流模块由第三工况切换至第一工况或者第二工况。
64.通过执行步骤b1-b3,控制模块所获得的恢复供电预计时长能够表示供电端的供电状态信息由异常变回正常的估计时间,表明供电端的供电状态信息在恢复供电预计时长结束前尚未稳定,控制模块可以控制开关模块和储能变流模块暂时切换到第三工况不变,避免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与第三工况两两之间频繁切换,从而对电池和负载造成损害。
65.可以通过编写执行本实施例中的汽车氛围灯控制方法的计算机程序,将该计算机程序写入至计算机装置或者存储介质中,当计算机程序被读取出来运行时,执行本实施例中的汽车氛围灯控制方法,从而实现与实施例3中的汽车氛围灯控制方法相同的技术效果。
66.需要说明的是,如无特殊说明,当某一特征被称为“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此外,本公开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等描述仅仅是相对于附图中本公开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关
系来说的。在本公开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此外,除非另有定义,本实施例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实施例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本实施例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组合。
67.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元件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也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类似地,第二元件也可以被称为第一元件。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任何以及所有实例或示例性语言(“例如”、“如”等)的使用仅意图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除非另外要求,否则不会对本发明的范围施加限制。
68.应当认识到,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由计算机硬件、硬件和软件的组合、或者通过存储在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计算机指令来实现或实施。所述方法可以使用标准编程技术-包括配置有计算机程序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计算机程序中实现,其中如此配置的存储介质使得计算机以特定和预定义的方式操作——根据在具体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和附图。每个程序可以以高级过程或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来实现以与计算机系统通信。然而,若需要,该程序可以以汇编或机器语言实现。在任何情况下,该语言可以是编译或解释的语言。此外,为此目的该程序能够在编程的专用集成电路上运行。
69.此外,可按任何合适的顺序来执行本实施例描述的过程的操作,除非本实施例另外指示或以其他方式明显地与上下文矛盾。本实施例描述的过程(或变型和/或其组合)可在配置有可执行指令的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系统的控制下执行,并且可作为共同地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上执行的代码(例如,可执行指令、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或一个或多个应用)、由硬件或其组合来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可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的多个指令。
70.进一步,所述方法可以在可操作地连接至合适的任何类型的计算平台中实现,包括但不限于个人电脑、迷你计算机、主框架、工作站、网络或分布式计算环境、单独的或集成的计算机平台、或者与带电粒子工具或其它成像装置通信等等。本发明的各方面可以以存储在非暂时性存储介质或设备上的机器可读代码来实现,无论是可移动的还是集成至计算平台,如硬盘、光学读取和/或写入存储介质、ram、rom等,使得其可由可编程计算机读取,当存储介质或设备由计算机读取时可用于配置和操作计算机以执行在此所描述的过程。此外,机器可读代码,或其部分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传输。当此类媒体包括结合微处理器或其他数据处理器实现上文所述步骤的指令或程序时,本实施例所述的发明包括这些和其他不同类型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和技术编程时,本发明还包括计算机本身。
71.计算机程序能够应用于输入数据以执行本实施例所述的功能,从而转换输入数据以生成存储至非易失性存储器的输出数据。输出信息还可以应用于一个或多个输出设备如显示器。在本发明优选的实施例中,转换的数据表示物理和有形的对象,包括显示器上产生的物理和有形对象的特定视觉描绘。
72.以上所述,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其以相同的手段达到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其技术方案
和/或实施方式可以有各种不同的修改和变化。
技术特征:1.一种具有并离网切换功能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系统包括:开关模块;所述开关模块的输入端用于与供电端连接,所述开关模块的输出端用于与负载连接,所述开关模块用于检测所述供电端的供电状态信息;储能变流模块;所述储能变流模块的一端用于与电池连接,所述储能变流模块的另一端与所述开关模块的输出端并联,所述储能变流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电池的电量状态信息;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用于监测所述供电状态信息和所述电量状态信息,根据监测结果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和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一个,或者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两个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工况下,所述开关模块对所述供电端导通,所述开关模块向所述负载以及所述储能变流模块供电,所述储能变流模块为所述电池充电;在所述第二工况下,所述开关模块对所述供电端导通,所述储能变流模块接受所述电池放电,所述开关模块与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共同向所述负载供电;在所述第三工况下,所述开关模块对所述供电端关断,所述储能变流模块接受所述电池放电,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向所述负载供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监测结果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和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一个,或者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两个之间切换,包括:当所述供电状态信息为正常,且所述电量状态信息小于电量阈值,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和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所述第一工况。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监测结果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和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一个,或者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两个之间切换,包括:当所述供电状态信息为正常,且所述电量状态信息达到所述电量阈值,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和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所述第二工况。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监测结果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和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一个,或者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两个之间切换,包括:当所述供电状态信息为异常,且所述电量状态信息达到所述电量阈值,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和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所述第三工况。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监测结果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和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一个,或者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两个之间切换,包括:当所述供电状态信息为正常,且所述电量状态信息由小于所述电量阈值变为达到所述电量阈值,控制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减小对所述电池的充电功率,同时控制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增大所述电池的放电功率以及对所述负载的供电功率;当所述供电状态信息为正常,且所述电量状态信息由达到所述电量阈值变为小于所述电量阈值,控制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增大对所述电池的充电功率,同时控制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减小所述电池的放电功率以及对所述负载的供电功率。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监测结果控制所述开关模块
和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一个,或者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两个之间切换,包括:当所述供电状态信息由正常变为异常,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对所述供电端关断,控制所述储能变流模块由跟踪所述供电端的相位转到自振;当所述供电状态信息由异常变为正常,控制所述储能变流模块由自振转到跟踪所述供电端的相位,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对所述供电端导通。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监测结果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和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一个,或者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两个之间切换,包括:当所述供电状态信息由异常变为正常,获取停止供电预计时长,所述停止供电预计时长为预计所述供电状态信息由正常变回异常的时长;在所述停止供电预计时长内,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对所述供电端关断,控制所述储能变流模块由跟踪所述供电端的相位转到自振。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监测结果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和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一个,或者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两个之间切换,包括:当所述供电状态信息由正常变为异常,获取恢复供电预计时长,所述恢复供电预计时长为预计所述供电状态信息由异常变回正常的时长;根据所述恢复供电预计时长和所述电量状态信息,确定放电功率上限;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对所述供电端关断,控制所述储能变流模块由跟踪所述供电端的相位转到自振,控制所述储能变流模块将所述电池的放电功率维持在不超过所述放电功率上限。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所述供电状态信息和所述电量状态信息,包括:对所述供电端的电压有效值、电压瞬时值和频率进行采样;当检测到在连续若干个采样周期内,所述电压有效值在额定有效值的80%与120%之间,所述电压瞬时值在额定瞬时值的90%与110%之间,且所述频率在48hz与52hz之间,判断所述供电状态信息为正常状态,反之,判断所述供电状态信息为异常状态。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模块为晶闸管。
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并离网切换功能的储能系统,储能系统包括开关模块、储能变流模块和控制模块,控制模块通过开关模块监测供电端的供电状态信息,通过储能变流模块监测电池的电量状态信息,根据监测结果控制开关模块和储能变流模块工作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一个,或者在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第三工况中的任两个之间切换。本发明可以实现由供电端单独对负载供电、由电池单独对负载供电或者由供电端和电池共同对负载供电,当供电端为市电电网时,能够实现对电池并离网切换的智能控制;储能系统中的控制模块可以用单片机等装置实现,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使用成本低。本发明广泛应用于供电技术领域。发明广泛应用于供电技术领域。发明广泛应用于供电技术领域。
技术研发人员:李永富 周凌 王安国 敖长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珠海科创电力电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4.22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