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绿色建筑的制作方法

allin2023-03-17  145



1.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装配式绿色建筑。


背景技术:

2.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称为装配式建筑。按预制构件的形式和施工方法分为砌块建筑、板材建筑、盒式建筑、骨架板材建筑及升板升层建筑等五种类型。板房是一种建筑工地常用的临时房屋,可方便快捷地进行组装和拆卸,实现了临时建筑的通用标准化,树立了环保节能、快捷高效的建筑理念。
3.如公告号为cn113431199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绿色环保型装配式建筑,包括设有门框、沿建筑体边缘处设置的地基,竖直设置在地基上、中空的若干个墙主体,设置在相邻两个墙主体顶部之间的顶部连接件,设置在墙主体上、设置在墙主体与地基之间、以及设置在墙主体与顶部连接件之间的连接栓,以及设置在其中一个墙主体上的窗框。
4.在施工前,根据建筑体的实际结构形态制定相应形状的墙主体,如墙面具有拐角处,则具有制定带有拐角的预制墙板,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建筑体的该拐角位置可能出现一定的施工偏差,从而导致制定的预制墙板难以组装,即导致施工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适应实际施工变化,而确保墙体的组装精度,本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绿色建筑。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装配式绿色建筑,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式绿色建筑,包括底板,底板上设有多个竖向设置的侧板,各侧板的上部共同连接有屋面,所述侧板包括多块分体设置的内墙板、多块分体设置的外墙板和位于内墙板与外墙板之间的多个第一钢管,第一钢管竖向设置且沿侧板水平长度方向相切排布设置,所述内墙板和所述外墙板分别通过快接件与所述第一钢管固定连接。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相切排布设置的第一钢管,根据实际施工场景下的拐角位置和拐角的角度,以更改第一钢管的排布方向,同时配合多块分体设置的内墙板和外墙板,以适应第一钢管排布方向的改变,从而使得成型的侧板能够适应实际施工场景下的拐角位置和拐角的角度,以提高实际组装精度。
8.并且钢管的抗弯能力较强,能够极大提高侧板的承载能力,同时,相较于传统剪力墙内部钢筋设置,钢管布置较为简单,施工难度降低。
9.可选的,所述快接件包括竖板,所述竖板的水平两侧分别一体成型有第一限位条和第二限位条,所述内墙板和所述外墙板的相对面均竖向开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限位条配合的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钢管的外周面竖向开设有与所述第二限位条配合的第二限位槽。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竖板,可实现内墙板和外墙板分别与第一钢管之间的快速安装,同时也便于后续的拆卸,节约拆卸成本。
11.可选的,所述内墙板和所述外墙板内部均夹设有隔音层,所述外墙板的内部还夹设有保温层。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音层能够提高侧板的隔音效果,以避免因第一钢管内空洞而导致传声过大的情况发生,同时,保温层能够减少建筑物内的温度流失,以起到节能绿色的作用。
13.可选的,还包括控温介质循环组件;所述底板内设有多个第二钢管,所述第二钢管的两端均通过l形弯管与相邻的所述第一钢管的下端连通,两两第一钢管的上部之间通过连通件连通,各所述第一钢管和所述第二钢管组合形成具有两个进出口的流道,其中一个所述进出口位于其中一个侧板的排于首端的第一钢管的下端,另一个进出口位于相对侧的侧板的排于尾端的第一钢管的下端;所述控温介质循环组件用于控制控温介质依次通过其中一个进出口、流道内腔、另一个进出口。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温介质可以为热水、导热油、冷水等具有温度的可输送介质,因此当需要增加或降低室内温度,以提高居住舒适度时,可利用控温介质循环组件,往其中一个进出口注入控温介质,然后控温介质依次沿着其中一个侧板的第一钢管、底板的第二钢管、另一个侧板的第一钢管、如此循环、直至到另一个进出口出来,即于流道内走一周,最后反过来再走一次流道,如此循环,以实现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的控温,然后由于底板和侧板的位置配合,从而能够对室内起到控温作用。
15.可选的,所述控温介质循环组件包括两个一一对应所述进出口设置的储液槽体和升降机构,所述储液槽体内具有控温介质,所述升降机构用于带动相应的储液槽体升降,当所述储液槽体上升至最高点时,所述储液槽体的最低处高于第一钢管的最高处;当所述储液槽体下降至最低点时,所述储液槽体的最高处低于第一钢管的最低处;所述储液槽体通过输送软管与对应的所述进出口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进行控温介质输送循环时,通过其中一个升降机构,以带动相应的储液槽体上升至最高点,另一储液槽体下降至最低点,其中位于高处的储液槽体内的控温介质将通过重力的作用,以通过输送软管进入相对应的进出口内,以于流道内流动,并从另一进出口至位于低处的储液槽体,然后再升降另一储液槽体,以使控温介质于流道内反向流动,如此循环,以实现对室内的控温。
17.相较于传统的输送泵带动介质的传输方式,上述技术方案,无需持续启动输送泵即可实现介质传输,一来,利用重力,可以节约电能,更加环保,二来,利用重力传输介质的阶段,无噪音,可大大确保室内的静谧性,保证深夜的睡眠,三来,重力的方式,控温介质循环较慢,可逐渐进行控温,以使控温介质有足够的时间与钢管接触,以实现热交换,能够适用于深夜时的室内温度的保持。
18.可选的,所述第一钢管的外周面沿自身长度方向固定有导热条,相邻两个内墙板之间形成有供所述导热条穿过的避让间隙,各所述内墙板的内表面共同覆盖有柔性导热网,所述导热条抵接于所述导热网上。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导热条,能够将第一钢管内的温度传递至导热网上,并通过导热网,快速且大范围地实现室内的控温。
20.可选的,所述连通件包括水平设置的弹性横管,所述横管的两端均为楔形,所述第一钢管的上部开设有供所述横管端部插入的槽口,所述横管与所述第一钢管之间的连接处
涂覆有防水胶。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连通件的快速且密封安装。
22.可选的,所述外墙板的外侧设有高压风机,所述高压风机的出气端与具有进出口的第一钢管的上端通过通风管连通,所述高压风机的吸气端与外部大气连通;所述通风管内设有启闭板。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控温完毕,需要将流道内残余的控温介质彻底排至其中一个储液槽体时,开启通风管,然后启动高压风机,往其中一个进出口注入高压空气,从而迫使流道内的剩余控温介质从另一进出口中排出,从而减少控温介质残留,并且能够保持流道内的干燥通风,减少细菌滋生和杂质附着,减少管内结垢等;并且,通过两个进出口的分别高压气体注入,能够实现小部分的控温介质在流道的限定范围内进行来回流动,从而针对室内的局部位置进行控温,大大减少不必要区域的能源浪费,大大提高节能效果。
24.可选的,所述第二钢管内布设有加热丝。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对热水或导热油等控温介质进行加热,以提高控温的续航能力。
26.可选的,所述加热丝沿所述第二钢管轴向螺旋排布设置。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热丝与热水或导热油等控温介质的接触面积较大,热交换效率大大提高。
28.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设置相切排布设置的第一钢管,根据实际施工场景下的拐角位置和拐角的角度,以更改第一钢管的排布方向,同时配合多块分体设置的内墙板和外墙板,以适应第一钢管排布方向的改变,从而使得成型的侧板能够适应实际施工场景下的拐角位置和拐角的角度,以提高实际组装精度;2.通过设置控温介质循环组件和循环流道,使得控温介质于流道内循环,以实现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的控温,然后由于底板和侧板的位置配合,从而能够对室内起到控温作用;并且,相较于传统的输送泵带动介质的传输方式,本技术方案利用重力,可以节约电能,更加环保,并大大确保室内的静谧性,保证深夜的睡眠;3.通过设置一一对应进出口设置的高压风机,不仅能彻底排出流道内的控温介质,保持流道内的干燥通风,减少细菌滋生和杂质附着,减少管内结垢等;还能够利用两个高压风机的相互配合,以实现小部分的控温介质在流道的限定范围内进行来回流动,从而针对室内的局部位置进行控温,大大减少不必要区域的能源浪费,大大提高节能效果。
附图说明
29.图1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的爆炸图。
30.图2是实施例1的用于体现侧板结构的俯视图。
31.图3是实施例1的用于体现侧板呈拐角状态的俯视图。
32.图4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33.图5是实施例2的底板的剖视图。
34.图6是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35.图7是实施例2的用于体现第一钢管与第二钢管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36.图8是图7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37.图9是实施例2的用于体现导热条位置关系的局部示意图。
38.图10是实施例3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39.图11是实施例2的用于体现通风管内部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40.附图标记说明:1、侧板;2、底板;3、屋面;5、高压风机;11、第一钢管;111、导热条;112、导热网;12、内墙板;13、外墙板;131、隔音层;132、保温层;14、隔音棉条;15、竖板;151、第一限位条;152、第二限位条;153、第一限位槽;154、第二限位槽;16、横管;161、槽口;21、第二钢管;22、加热丝;23、l形弯管;40、进出口;41、储液槽体;42、升降机构;43、输送软管;44、开关阀;51、通风管;52、启闭板;53、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41.以下结合附图1-11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2.本技术实施例1公开一种装配式绿色建筑。
43.参照图1,装配式绿色建筑包括预制成型的底板2,底板2上装配有多个竖向设置的侧板1,本实施例中的侧板1为两个,且相对设置,各侧板1的上部共同连接有屋面3。
44.如图2所示,侧板1包括内墙板12、外墙板13和位于内墙板12与外墙板13之间的多个第一钢管11,其中第一钢管11竖向设置,第一钢管11的下端与底板2固定连接,具体固定形式可以为,第一钢管11下端与底板2上表面的预埋钢板焊接连接,或者,第一钢管11的下端插入底板2内,即插设连接;第一钢管11沿侧板1水平长度方向相切排布设置。
45.如图2所示,外墙板13对应室外设置,外墙板13为多块分体设置,具体分块形式根据侧板1的拐角位置,如图3所示,侧板1仅一个拐角,那么外墙板13则为两个;外墙板13内夹设有保温层132和隔音层131,以起到隔音保温的作用,减少室内的热量流失,起到节能绿色的作用。
46.外墙板13通过快接件与第一钢管11固定连接,具体为,快接件包括竖板15,竖板15的水平两侧分别一体成型有第一限位条151和第二限位条152,第一限位条151和第二限位条152均竖向延伸设置,且第一限位条151和第二限位条152的横截面均为圆形;外墙板13的朝向室内的内表面竖向开设有第一限位槽153,第一钢管11的外周面竖向开设有第二限位槽154。
47.当第一钢管11安装完毕后,可支设外墙板13,然后通过竖向下插竖板15,使得第一限位条151与第一限位槽153配合,第二限位条152与第二限位槽154配合,从而实现外墙板13与第一钢管11之间的固定连接,并且外墙板13与第一钢管11之间的间隙内还可填充条状的隔音棉条14,从而进一步提高隔音效果。
48.如图9所示,内墙板12对应室内设置,内墙板12为多块分体设置,内墙板12内也夹设有隔音层131,以起到隔音的作用。内墙板12也通过快接件与第一钢管11固定连接,即当外墙板13安装完毕后,再通过快接件,以将内墙板12安装于第一钢管11上。并且内墙板12与第一钢管11之间的间隙内也填充有条状的隔音棉条14,从而进一步提高隔音效果。
49.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可根据实际施工场景下的拐角位置和拐角的角度,以更改第一钢管11的排布方向(见图3),然后利用相邻第一钢管11之间相切的特性,使得该拐角的位置极易适配,并且角度更易调整,从而使得成型的侧板1能够适应实际施工场景下的拐角
位置和拐角的角度,以提高实际组装精度。
50.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出如下设置,如图5、图6所示,底板2内预埋有多根第二钢管21,第二钢管21内布设有加热丝22,且加热丝22沿第二钢管21轴向螺旋排布设置。
51.如图7、图8所示,第二钢管21位于水平面且倾斜设置,第二钢管21的两端均设有l形弯管23,l形弯管23的远离第二钢管21的另一端伸出底板2上方且竖向设置;第一钢管11的下端与相邻的l形弯管23的端部固定连接,两两第一钢管11的上部之间通过连通件连通,具体为,连通件包括水平设置的弹性横管16,横管16的两端均为楔形,第一钢管11的上部开设有槽口161,使用时,横管16的两端分别插于相邻两个第一钢管11的槽口161内,然后横管16与第一钢管11之间的连接处在涂覆防水胶,以实现固定和密封处理。
52.如图9所示,第一钢管11的外周面沿自身长度方向固定有导热条111,导热条111为导热金属,其可以为铜或者铁材质,相邻两个内墙板12之间形成避让间隙,安装时,导热条111穿过避让间隙,且导热条111的表面与内墙板12的表面平齐;同时,各内墙板12的内表面还共同覆盖有柔性导热网112,导热网112与导热条111同材质,导热网112通过钉接的方式进行固定,导热条111的表面与导热网112相抵接。
53.如此一来,如图7所示,底板2上的第二钢管21、相对两个侧板1上的第一钢管11组合形成具有两个进出口40的单向流道,其中一个进出口40位于其中一个侧板1的排于首端的第一钢管11的下端,另一个进出口40位于相对侧的侧板1的排于尾端的第一钢管11的下端。
54.如图6所示,装配式绿色建筑还包括控温介质循环组件,控温介质可以为热水、导热油、冷水等具有温度的可输送介质,控温介质循环组件将控温介质注入其中一个进出口40,然后控温介质将依次沿着其中一个侧板1的第一钢管11、底板2的第二钢管21、另一个侧板1的第一钢管11、如此循环、直至到另一个进出口40出来,即于流道内走一周,然后控温介质循环组件在控制控温介质反过来再走一次流道,如此循环,以实现第一钢管11和第二钢管21的控温,然后温度依次通过导热条111、导热网112而传递至室内,从而增加或降低室内温度,以提高居住舒适度。并且,加热丝22能够对热水或导热油等控温介质进行加热,以提高控温的续航能力。
55.如图6所示,控温介质循环组件包括两个一一对应进出口40位置设置的储液槽体41和升降机构42,本实施例中,升降机构42为悬吊机构,于其他实施例中,升降机构42也可以为液压剪叉式升降结构,升降机构42用于带动储液槽体41升降;储液槽体41内具有控温介质,储液槽体41的底部通过输送软管43与对应的进出口40连接,并且输送软管43设有开关阀44。
56.使用时,启动升降机构42,以带动相应的储液槽体41上升至最高点(储该液槽体的最低处高于第一钢管11的最高处),并带动另一储液槽体41下降至最低点(该储液槽体41的最高处低于第一钢管11的最低处),其中位于高处的储液槽体41内的控温介质将通过重力的作用,以通过输送软管43进入相对应的进出口40内,以于流道内流动,并从另一进出口40流至位于低处的储液槽体41,然后再升降另一储液槽体41,以使控温介质于流道内反向流动至对应的储液槽体41内,如此循环,以实现对室内的控温。
57.如此一来,仅需一次升降启动,即可实现控温介质的缓速流道,无噪音,可大大确保室内的静谧性,保证深夜的睡眠,并且,利用重力作为驱动力,可以节约电能,更加环保;
其次,控温介质循环较慢,可逐渐进行控温,以使控温介质有足够的时间与钢管接触,以实现热交换,能够适用于深夜时的室内温度的保持。
58.实施例3,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做出如下设置,如图10、图11所示,相对两侧板1的外墙板13均设有高压风机5,具体为,高压风机5安装于外墙板13的背离室内的外表面上,高压风机5的吸气端与外部大气连通,而高压风机5的出气端则通过穿设于外墙板13内的通风管51与具有进出口40的第一钢管11的上端连通。
59.通风管51内设有启闭板52,具体为,启闭板52的上侧与通风管51内壁铰接连接,启闭板52的外边缘设有密封圈(图中未标出),通风管51的内壁设有限位块53,限位块53用于抵接于启闭板52的朝向高压风机5的表面的下侧。
60.工况一,控温介质循环组件在控温时,启闭板52受控温介质的压力而抵接于限位块53上,此时通风管51封闭,确保控温介质不流入高压风机5内。当控温完毕,需要将流道内的残余控温介质彻底排出时,可启动其中一个高压风机5,高压风机5往相对应的进出口40注入高压空气,高压空气迫使启闭板52翻转,通风管51与第一钢管11连通,从而迫使流道内的剩余控温介质从另一进出口40中排出,从而减少控温介质残留,并且能够保持流道内的干燥通风,减少细菌滋生和杂质附着,减少管内结垢。
61.工况二;当需要进行局部控温时,此时流道内具有一小部分控温介质,该控温介质的体积大概为一根或半根第二钢管21的内容积,此时两个高压风机5分开启动,从而使得该控温介质与局部的几根第二钢管21和第一钢管11之间来回流动,即实现小部分的控温介质在流道的限定范围内进行来回流动,从而针对室内的局部位置进行控温,大大减少不必要区域的能源浪费,大大提高节能效果。
6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装配式绿色建筑,包括底板(2),底板(2)上设有多个竖向设置的侧板(1),各侧板(1)的上部共同连接有屋面(3),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1)包括多块分体设置的内墙板(12)、多块分体设置的外墙板(13)和位于内墙板(12)与外墙板(13)之间的多个第一钢管(11),第一钢管(11)竖向设置且沿侧板(1)水平长度方向相切排布设置,所述内墙板(12)和所述外墙板(13)分别通过快接件与所述第一钢管(11)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绿色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快接件包括竖板(15),所述竖板(15)的水平两侧分别一体成型有第一限位条(151)和第二限位条(152),所述内墙板(12)和所述外墙板(13)的相对面均竖向开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限位条(151)配合的第一限位槽(153),所述第一钢管(11)的外周面竖向开设有与所述第二限位条(152)配合的第二限位槽(15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绿色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墙板(12)和所述外墙板(13)内部均夹设有隔音层(131),所述外墙板(13)的内部还夹设有保温层(13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绿色建筑,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温介质循环组件;所述底板(2)内设有多个第二钢管(21),所述第二钢管(21)的两端均通过l形弯管(23)与相邻的所述第一钢管(11)的下端连通,两两第一钢管(11)的上部之间通过连通件连通,各所述第一钢管(11)和所述第二钢管(21)组合形成具有两个进出口(40)的流道,其中一个所述进出口(40)位于其中一个侧板(1)的排于首端的第一钢管(11)的下端,另一个进出口(40)位于相对侧的侧板(1)的排于尾端的第一钢管(11)的下端;所述控温介质循环组件用于控制控温介质依次通过其中一个进出口(40)、流道内腔、另一个进出口(4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配式绿色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温介质循环组件包括两个一一对应所述进出口(40)设置的储液槽体(41)和升降机构(42),所述储液槽体(41)内具有控温介质,所述升降机构(42)用于带动相应的储液槽体(41)升降,当所述储液槽体(41)上升至最高点时,所述储液槽体(41)的最低处高于第一钢管(11)的最高处;当所述储液槽体(41)下降至最低点时,所述储液槽体(41)的最高处低于第一钢管(11)的最低处;所述储液槽体(41)通过输送软管(43)与对应的所述进出口(40)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配式绿色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管(11)的外周面沿自身长度方向固定有导热条(111),相邻两个内墙板(12)之间形成有供所述导热条(111)穿过的避让间隙,各所述内墙板(12)的内表面共同覆盖有柔性导热网(112),所述导热条(111)抵接于所述导热网(112)上。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配式绿色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件包括水平设置的弹性横管(16),所述横管(16)的两端均为楔形,所述第一钢管(11)的上部开设有供所述横管(16)端部插入的槽口(161),所述横管(16)与所述第一钢管(11)之间的连接处涂覆有防水胶。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配式绿色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墙板(13)的外侧设有高压风机(5),所述高压风机(5)的出气端与具有进出口(40)的第一钢管(11)的上端通过通风管(51)连通,所述高压风机(5)的吸气端与外部大气连通;所述通风管(51)内设有启闭板(52)。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配式绿色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钢管(21)内布设有加热丝(2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配式绿色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丝(22)沿所述第二钢管(21)轴向螺旋排布设置。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装配式绿色建筑,包括底板,底板上设有多个竖向设置的侧板,各侧板的上部共同连接有屋面,所述侧板包括多块分体设置的内墙板、多块分体设置的外墙板和位于内墙板与外墙板之间的多个第一钢管,第一钢管竖向设置且沿侧板水平长度方向相切排布设置,所述内墙板和所述外墙板分别通过快接件与所述第一钢管固定连接。本申请通过设置相切排布设置的第一钢管,根据实际施工场景下的拐角位置和拐角的角度,以更改第一钢管的排布方向,同时配合多块分体设置的内墙板和外墙板,以适应第一钢管排布方向的改变,从而使得成型的侧板能够适应实际施工场景下的拐角位置和拐角的角度,以提高实际组装精度。以提高实际组装精度。以提高实际组装精度。


技术研发人员:丁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肃木丁建筑设计咨询(深圳)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21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628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