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漆包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自粘漆包线、排线、音圈及电声换能器。
背景技术:2.现有技术中,自粘漆包线的截面一般呈圆形,相邻的两个漆包线截面粘接时是线接触,两者的粘接面积十分小,导致相邻的两个漆包线截面粘接不稳定。
3.在实际应用时,比如,利用截面呈圆形的自粘漆包线绕制而成的音圈在振动的过程中,偶尔会出现音圈散圈现象,致使电声换能器无法正常工作。又比如,排线中相邻的两根截面呈圆形的自粘漆包线易发生分离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粘接面积大的自粘漆包线,结构稳定的排线以及具有由该自粘漆包线制成的音圈的电声换能器。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一为:自粘漆包线,包括芯线、包覆所述芯线周壁的绝缘层以及包覆所述绝缘层的自粘层,所述自粘漆包线的截面整体呈三角形。
6.进一步地,所述芯线的截面呈三角形,所述绝缘层的截面和所述自粘层的截面分别呈三角框状。
7.进一步地,所述芯线的材质为铜。
8.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层的材质为pu。
9.进一步地,所述自粘层的材质为pa。
10.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二为:排线,由多根漆包线排列成至少一排而形成,所述漆包线为上述自粘漆包线,每排中相邻的两根漆包线通过自粘层相连。
11.进一步地,每排中正向放置的所述漆包线与反向放置的所述漆包线依次交替。
1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三为:音圈,由漆包线绕制而成,所述漆包线为上述自粘漆包线。
13.进一步地,所述音圈为多圈多层结构,所述音圈的单边截面由多个所述自粘漆包线的截面组成,位于同一层的多个所述自粘漆包线的截面中,相邻的两个正向放置的所述自粘漆包线的截面与同一个反向放置的所述自粘漆包线的截面自粘固定。
1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四为:电声换能器,包括上述音圈。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三角形截面自粘漆包线自粘时,相邻的两根自粘漆包线/两个自粘漆包线截面能够实现面接触,而非线接触,接触面积大大增加,从而可以获得更大的粘结力,进而使得排线/音圈不易散线,有效地提高了排线/音圈的结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自粘漆包线的截面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排线的截面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音圈的单边截面示意图。
19.标号说明:
20.1、芯线;2、绝缘层;3、自粘层。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22.请参照图1至图3,自粘漆包线,包括芯线1、包覆所述芯线1周壁的绝缘层2以及包覆所述绝缘层2的自粘层3,所述自粘漆包线的截面整体呈三角形。
23.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三角形截面自粘漆包线自粘时,相邻的两根自粘漆包线/两个自粘漆包线截面能够实现面接触,而非线接触,接触面积大大增加,从而可以获得更大的粘结力,进而使得排线/音圈不易散线,有效地提高了排线/音圈的结构稳定性。
24.进一步地,所述芯线1的截面呈三角形,所述绝缘层2的截面和所述自粘层3的截面分别呈三角框状。
25.由上述描述可知,截面呈三角形的芯线1能够更好地支撑起绝缘层2及自粘层3,可以让相邻的两根自粘漆包线/两个自粘漆包线截面实现更稳定地粘接。
26.进一步地,所述芯线1的材质为铜。
27.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层2的材质为pu。
28.进一步地,所述自粘层3的材质为pa。
29.排线,由多根漆包线排列成至少一排而形成,所述漆包线为上述自粘漆包线,每排中相邻的两根漆包线通过自粘层3相连。
30.进一步地,每排中正向放置的所述漆包线与反向放置的所述漆包线依次交替。
31.由上述描述可知,排线结构稳定,不易发生散线现象。
32.音圈,由漆包线绕制而成,所述漆包线为上述自粘漆包线。
33.进一步地,所述音圈为多圈多层结构,所述音圈的单边截面由多个所述自粘漆包线的截面组成,位于同一层的多个所述自粘漆包线的截面中,相邻的两个正向放置的所述自粘漆包线的截面与同一个反向放置的所述自粘漆包线的截面自粘固定。
34.由上述描述可知,音圈结构稳定,不易发生散线现象。
35.电声换能器,包括上述音圈。
36.由上述描述可知,电声换能器结构稳定,使用寿命长。
37.实施例一
38.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自粘漆包线,包括芯线1、包覆所述芯线1周壁的绝缘层2以及包覆所述绝缘层2的自粘层3,所述自粘漆包线的截面整体呈三角形。
39.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芯线1的截面呈三角形,所述绝缘层2的截面和所述自粘层3的截面分别呈三角框状。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芯线1的截面还可以是呈圆
形的、椭圆形的或其他形状的,只要保证自粘层3的截面的外轮廓线为三角框即可。
40.可选的,所述芯线1的各个棱边均倒圆角,相应的,所述绝缘层2及所述自粘层3的各个棱边均呈弧形。
41.本实施例中,所述芯线1的材质为铜;所述绝缘层2的材质为pu(聚氨酯);所述自粘层3的材质为pa(聚酰胺)。
42.实施例二
43.请参照图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为:排线,由多根漆包线排列成至少一排而形成,所述漆包线自粘漆包线,所述自粘漆包线包括芯线1、包覆所述芯线1周壁的绝缘层2以及包覆所述绝缘层2的自粘层3,每排中相邻的两根漆包线通过自粘层3相连。
44.所述自粘漆包线的截面整体呈三角形,排线的每排中正向放置的所述漆包线与反向放置的所述漆包线依次交替。需要说明的是,正向放置的所述漆包线绕其中心旋转180
°
即成为反向放置的所述漆包线。
45.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芯线1的截面呈三角形,所述绝缘层2的截面和所述自粘层3的截面分别呈三角框状。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芯线1的截面还可以是呈圆形的、椭圆形的或其他形状的,只要保证自粘层3的截面的外轮廓线为三角框即可。
46.可选的,所述芯线1的各个棱边均倒圆角,相应的,所述绝缘层2及所述自粘层3的各个棱边均呈弧形。
47.本实施例中,所述芯线1的材质为铜;所述绝缘层2的材质为pu(聚氨酯);所述自粘层3的材质为pa(聚酰胺)。
48.实施例三
49.请参照图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为:电声换能器,包括但不限于扬声器、喇叭等。可应用于手机、耳机、随身游戏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等能够发出声音的电子设备中。
50.所述电声换能器包括音圈,所述音圈由漆包线绕制而成,所述漆包线为自粘漆包线。
51.自粘漆包线包括芯线1、包覆所述芯线1周壁的绝缘层2以及包覆所述绝缘层2的自粘层3,所述自粘漆包线的截面整体呈三角形。
52.所述音圈为多圈多层结构,所述音圈的单边截面由多个所述自粘漆包线的截面组成,位于同一层的多个所述自粘漆包线的截面中,相邻的两个正向放置的所述自粘漆包线的截面与同一个反向放置的所述自粘漆包线的截面自粘固定。
53.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芯线1的截面呈三角形,所述绝缘层2的截面和所述自粘层3的截面分别呈三角框状。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芯线1的截面还可以是呈圆形的、椭圆形的或其他形状的,只要保证自粘层3的截面的外轮廓线为三角框即可。
54.可选的,所述芯线1的各个棱边均倒圆角,相应的,所述绝缘层2及所述自粘层3的各个棱边均呈弧形。
55.本实施例中,所述芯线1的材质为铜;所述绝缘层2的材质为pu(聚氨酯);所述自粘层3的材质为pa(聚酰胺)。
5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粘漆包线、排线、音圈及电声换能器。三角形截面自粘漆包线自粘时,相邻的两根自粘漆包线/两个自粘漆包线截面能够实现面接触,而非线
接触,接触面积大大增加,从而可以获得更大的粘结力,进而使得排线/音圈不易散线,有效地提高了排线/音圈的结构稳定性。
5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1.自粘漆包线,包括芯线、包覆所述芯线周壁的绝缘层以及包覆所述绝缘层的自粘层,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粘漆包线的截面整体呈三角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粘漆包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线的截面呈三角形,所述绝缘层的截面和所述自粘层的截面分别呈三角框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粘漆包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线的材质为铜。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粘漆包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的材质为pu。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粘漆包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粘层的材质为pa。6.排线,由多根漆包线排列成至少一排而形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漆包线为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自粘漆包线,每排中相邻的两根漆包线通过自粘层相连。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排线,其特征在于:每排中正向放置的所述漆包线与反向放置的所述漆包线依次交替。8.音圈,由漆包线绕制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漆包线为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自粘漆包线。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音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音圈为多圈多层结构,所述音圈的单边截面由多个所述自粘漆包线的截面组成,位于同一层的多个所述自粘漆包线的截面中,相邻的两个正向放置的所述自粘漆包线的截面与同一个反向放置的所述自粘漆包线的截面自粘固定。10.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8所述的音圈。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自粘漆包线、排线、音圈及电声换能器,自粘漆包线包括芯线、包覆所述芯线周壁的绝缘层以及包覆所述绝缘层的自粘层,所述自粘漆包线的截面整体呈三角形。三角形截面自粘漆包线自粘时,相邻的两根自粘漆包线/两个自粘漆包线截面能够实现面接触,而非线接触,接触面积大大增加,从而可以获得更大的粘结力,进而使得排线/音圈不易散线,有效地提高了排线/音圈的结构稳定性。提高了排线/音圈的结构稳定性。提高了排线/音圈的结构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洋 张越盛 范宇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信维通信(江苏)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08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