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颈部技术领域,具体为颈部康复结构。
背景技术:2.随着社会智能化的时代来临,程序员、金融分析师等上班族人数的增长,由于长时间坐着办公,患上颈椎病的人群也日益增长,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3.颈椎病是现代人常见疾病的一种,颈椎病是指人体颈椎发生退行性病理改变,引起颈部神经或椎动脉压迫,产生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症状,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等便携性可穿戴设备的普及,颈椎病的发生伴有年轻化的趋势,其中,长期不良工作姿势,是导颈椎病的多发因素之一,其颈椎的主要病变形式为慢性劳损;
4.颈椎康复设备在国内的发展还处于比较缓慢的阶段,目前在医学临床上对颈椎病患者的主要疗法有颈部局部牵引和手法治疗,必须需要有医护人士的辅助下才能康复,而对于病人能自理使用的颈椎康复设备还处于缺失的阶段,病人往往由于缺乏人员照顾而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从而使得颈椎病反复发作,并且国内的颈椎病病患者正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因此研究如何设计一种颈部康复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颈部康复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7.(二)技术方案
8.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颈部康复结构颈部康复结构,包括:
9.机座,所述机座的底部安装有固定铰支座,所述固定铰支座的顶端开设有通孔,且所述固定铰支座的通孔转动连接有长横轴;
10.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多个长横轴,多个所述长横轴两端的外壁均转动连接有支架,其中两个所述支架的一端通过长横轴转动连接有两个固定底座,所述固定底座的底部活动安装有升降板,其中一个所述支架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短横轴;
11.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设置在升降板的底部,所述转动组件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一侧安装有步进电机,所述步进电机的输出轴固定套接有曲柄,所述曲柄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连杆。
12.优选的,所述固定底座的中部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外壁转动连接有摇杆,所述摇杆的两端开设有滑槽。
13.优选的,所述摇杆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相同的连接支座,两个所述连接支座顶端的内壁均活动安装有拉杆。
14.优选的,所述固定底座的底部开设有两个滑槽,所述固定底座的滑槽内壁均滑动
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中部均设置有连接杆,其中一个所述滑块的连接杆一端穿过摇杆的滑槽活动套接于连杆的一端,另一个滑块的连接杆滑动穿插连接在摇杆的滑槽内壁。
15.优选的,所述机座一侧的外壁开设有滑槽,所述机座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一端固定安装在长横轴的中部,所述长横轴的两端滑动穿插在机座的滑槽内壁。
16.优选的,所述升降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座和两个相同的固定铰支座,两个所述固定座的顶部开设有滑槽,且所述滑槽的内壁穿插连接在其中一个长横轴外壁。
17.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颈部康复结构,其具备的有益效果如下:
18.1、该实用新型,固定板通过螺栓固定在一定高度的悬架上,支架的一端连接在固定铰链,另一端与长横轴相连可在滑槽内直线移动,通过电动推杆驱动长横轴在滑槽内作直线运动,其中多组支架在长横轴的运动下改变与其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升降板的伸缩运动,利用升降板下方安装的拉杆与颈托相连,使得在使用设备时,先让患者佩戴颈托坐在位于悬架下方的座椅,根据使用者身高调整升降板的高度,并且最终维持在一定牵引高度上实现对患者颈部牵引的治疗。
19.2、该实用新型,在升降板的下方安装转动机构,实现对颈部左右两侧的转动治疗,转动机构通过固定底座与升降板连接成一体,其中通过步进电机对曲柄进行移动使得曲柄连接的连杆在摇杆的滑槽进行直线往复运动,实现了颈部牵引和颈部转动两大功能,且牵引与旋转康复治疗不同时进行,各机构之间独立工作,互不影响,整体结构可靠且设计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主视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支架和长横轴与短横轴位置连接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摇杆与双滑块连接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摇杆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升降板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支架示意图。
26.图中:1、拉杆;2、连杆;3、摇杆;4、固定底座;5、曲柄;6、短横轴;7、支架;8、电动推杆;9、升降板;10、长横轴;11、机座;12、固定板;13、连接支座;14、滑块;15、固定铰支座;16、步进电机;17、固定座。
具体实施方式
2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颈部康复结构,如图1-6所示,包括:
28.机座11,机座11的底部安装有固定铰支座15,固定铰支座15的顶端开设有通孔,且固定铰支座15的通孔转动连接有长横轴10;
29.其中机座11右端底部的两侧开设有滑槽,固定铰支座15的长度为500mm,初步设计固定铰支座15到机座11的最右侧距离为15mm,滑槽的左端与机座11最左侧边距离为15mm,滑槽的中心高度与支架7的距离为20mm。
30.升降组件,升降组件包括多个长横轴10,多个长横轴10两端的外壁均转动连接有
支架7,其中两个支架7的一端通过长横轴10转动连接有两个固定底座4,固定底座4的底部活动安装有升降板9,其中一个支架7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短横轴6;
31.固定底座4通过螺栓安装在升降板9的顶部,支架7的中部和两端设置有铰接孔,且长横轴(10)和短横轴(6)均转动连接在铰接孔的内壁,每个支架7的两端分别为固定铰座和活动铰座,且相互连接,多个支架7交叉连接成剪叉支架,支架7与短横轴6和长横轴10之间通过轴心对称配合,使支架7与短横轴6和长横轴10之间围绕轴心转动,最内侧的支架7通过一根短横轴6连接,其他均用长横轴10成对连接支架7,上下的四根长横轴10还与支架7固定连接。
32.转动组件,转动组件设置在升降板9的底部,转动组件包括固定板12,固定板12的一侧安装有步进电机16,步进电机16的输出轴固定套接有曲柄5,曲柄5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连杆2;
33.曲柄5的一端转动连接在固定板12的顶部通孔内,固定板12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地升降板9上,步进电机16安装固定在升降板9内,步进电机16的输出轴与曲柄5连接,驱动曲柄5转动,通过轴心配合将曲柄5与固定板12、曲柄5和连杆2相互连接。
34.固定底座4的中部设置有固定杆,固定杆的外壁转动连接有摇杆3,摇杆3的两端开设有滑槽;
35.其中摇杆3的顶部和底部均与固定底座4的底部和固定板12的顶部相接触,且摇杆3通过固定杆安装在固定底座4的底部,且其使得在旋转移动时对摇杆3进行固定限位。
36.摇杆3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相同的连接支座13,两个连接支座13顶端的内壁均活动安装有拉杆1;
37.两个拉杆1的一端均连接在颈托的两端,且通过连接支座13使得拉杆1和摇杆3进行连接,使得摇杆3在转动时对拉杆1进行移动,其中摇杆3的两端分别安装连接支座13,通过连接支座13将拉杆1的一端固定在摇杆3上,在滑块14运动时带动与摇杆3和拉杆1的往复运动。
38.固定底座4的底部开设有两个滑槽,固定底座4的滑槽内壁均滑动连接有滑块14,滑块14的中部均设置有连接杆,其中一个滑块14的连接杆一端穿过摇杆3的滑槽活动套接于连杆2的一端,另一个滑块14的连接杆滑动穿插连接在摇杆3的滑槽内壁;
39.固定底座4上下两侧均留有滑槽,滑块14和摇杆3、连杆2的运动均在固定底座4的底部进行运动,固定底座4的中心处有固定杆与摇杆3完成轴心配合,通过其连接的滑块14实现同步运动同时固定底座4通过螺栓与升降板9连接,滑块14在固定底座4的滑槽内往复移动从而带动摇杆3摆动,滑槽的截面呈“工”字型结构,通过这种结构设计使滑块14更加牢固地卡在滑槽中,防止松动和产生纵向位移。
40.机座11一侧的外壁开设有滑槽,机座1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电动推杆8,电动推杆8的一端固定安装在长横轴10的中部,长横轴10的两端滑动穿插在机座11的滑槽内壁;
41.电动推杆8是将电机和丝杆一体化设计的模块化机构,原理是将电机的旋转运动通过联轴器转化成丝杆的直线运动,主要结构有丝杆、联轴器、同步带和电机,电动推杆8的作用下使横轴往复直线运动,利用长横轴10带动支架7组成的剪叉支架完成上升及下降运动。
42.升降板9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座17和两个相同的固定铰支座15,两个固定
座17的顶部开设有滑槽,且滑槽的内壁穿插连接在其中一个长横轴10外壁;
43.通过将长横轴10的直线移动转化为升降板9的伸缩运动,升降板9上安装有固定铰支座15和固定座17与滑槽,两者各有一根长横轴10贯穿,其中固定铰支座15上的长横轴10被限制全部自由度无法位移,而在滑槽的长横轴10在支架7的作用下可以往复直线运动。
44.工作原理:参考图1至图6,在使用设备时,先让患者佩戴颈托坐在位于设备下方的座椅,根据使用者身高调整升降板9的高度,并最终维持在一定牵引高度上实现对患者颈部牵引的治疗;
45.首先通过启动机座11底部的电动推杆8,利用电动推杆8使得长横轴10在机座11上的滑槽内壁进行直线运动,使得长横轴10两端连接的支架7带动着其它交叉连接的支架7进行运动,其中最底部支架7和长横轴10分别在升降板9顶部的滑槽内进行滑动和固定铰支座15的两侧进行连接,使得升降板9底部通过螺栓连接的固定底座4进行运动;
46.在启动固定板12安装的步进电机16,通过步进电机16驱动曲柄5进行转动,其中曲柄5与固定板12连接并将转动传递到连杆2上使其进行移动,使得连杆2带动滑块14使其在摇杆3的滑槽内壁进行往复直线运动,使得摇杆3在滑块14的带动下绕固定底座4的中心往复摆动,在摇杆3两端均安装有拉杆1,其中拉杆1均与颈托连接,颈托对患者头部进行固定,使得拉杆1在伴随摇杆3的摆动下使患者头部往左右一定幅度的转动,从而实现颈部完成转动康复运动。
47.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1.颈部康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座(11),所述机座(11)的底部安装有固定铰支座(15),所述固定铰支座(15)的顶端开设有通孔,且所述固定铰支座(15)的通孔转动连接有长横轴(10);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多个长横轴(10),多个所述长横轴(10)两端的外壁均转动连接有支架(7),其中两个所述支架(7)的一端通过长横轴(10)转动连接有两个固定底座(4),所述固定底座(4)的底部活动安装有升降板(9),其中一个所述支架(7)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短横轴(6);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设置在升降板(9)的底部,所述转动组件包括固定板(12),所述固定板(12)的一侧安装有步进电机(16),所述步进电机(16)的输出轴固定套接有曲柄(5),所述曲柄(5)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连杆(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康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底座(4)的中部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外壁转动连接有摇杆(3),所述摇杆(3)的两端开设有滑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颈部康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摇杆(3)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相同的连接支座(13),两个所述连接支座(13)顶端的内壁均活动安装有拉杆(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康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底座(4)的底部开设有两个滑槽,所述固定底座(4)的滑槽内壁均滑动连接有滑块(14),所述滑块(14)的中部均设置有连接杆,其中一个所述滑块(14)的连接杆一端穿过摇杆(3)的滑槽活动套接于连杆(2)的一端,另一个滑块(14)的连接杆滑动穿插连接在摇杆(3)的滑槽内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康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座(11)一侧的外壁开设有滑槽,所述机座(1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电动推杆(8),所述电动推杆(8)的一端固定安装在长横轴(10)的中部,所述长横轴(10)的两端滑动穿插在机座(11)的滑槽内壁。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康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板(9)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座(17)和两个相同的固定铰支座(15),两个所述固定座(17)的顶部开设有滑槽,且所述滑槽的内壁穿插连接在其中一个长横轴(10)外壁。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颈部康复结构,涉及颈部领域。颈部康复结构,包括机座,所述机座的底部安装有固定铰支座,所述固定铰支座的顶端开设有通孔,且所述固定铰支座的通孔转动连接有长横轴。该实用新型,固定板通过螺栓固定在一定高度的悬架上,支架的一端连接在固定铰链,另一端与长横轴相连可在滑槽内直线移动。通过电动推杆驱动长横轴在滑槽内作直线运动,其中多组支架在长横轴的运动下改变与其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升降板的伸缩运动,利用升降板下方安装的拉杆与颈托相连,使得在使用设备时,先让患者佩戴颈托坐在位于悬架下方的座椅,根据使用者身高调整升降板的高度,并且最终维持在一定牵引高度上实现对患者颈部牵引的治疗。牵引高度上实现对患者颈部牵引的治疗。牵引高度上实现对患者颈部牵引的治疗。
技术研发人员:曾亮华 林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2.01.17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