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大共振柱测试应变范围的装置

allin2023-03-19  69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土力学试验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增大共振柱测试应变范围的装置。


背景技术:

2.土体的动模量和阻尼比作为岩土工程问题分析设计的重要参数,不仅在地震场地分析、机械基础设计等土体动力问题分析中具有关键作用,在某些静力变形分析中亦具有重要作用,测试设备可采用扭转向激振和纵向激振的共振柱仪,以及电磁式、液压式、气压式和惯性式等各种驱动型式的振动三轴仪。因此土体动模量和阻尼比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岩土工程领域的热点问题。土体的动模量和阻尼比的测定主要有现场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两种装置。而在室内测定土的动力模量和阻尼比的诸装置中,共振柱试验是最常用的一种装置,并且被认为是测定土体剪切模量最为可靠的装置,共振柱由于其具有测量原理明确、可以联合扭剪模块使用等优势,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共振柱仪。
3.经检索申请号201621000844.7公开了一种增大共振柱测试应变范围的装置,包括底座、透水石和顶帽,所述透水石包括上透水石和下透水石,所述底座与下透水石之间设置有圆柱体,所述圆柱体上设置有多个贯穿圆柱体的通孔,下透水石和底座对应通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光孔和螺纹孔,长杆螺栓依次穿过光孔、通孔并与螺纹孔紧密固定连接,所述圆柱体上设置有多个贯穿圆柱体的透水孔,土样设置在上透水石与下透水石之间,上透水石顶部压有顶帽。虽然该装置能有效增大共振柱仪产生应变的范围,拓展共振仪的研究范围,操作方便,造价低,不改变原有共振柱驱动系统。
4.但是经本发明人探索发现该技术方案仍然存在至少以下缺陷:
5.该技术中仅仅采用一根固定高度的柱体,造成实用性较低的问题,上层透水石和下层透水石没有防护,稳定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大共振柱测试应变范围的装置,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增大共振柱测试应变范围的装置,包括底座和托板,所述底座上部固定安装有支架,位于所述支架上部中间位置竖直向上活动贯穿有支柱,位于所述底座上部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菱形千斤顶,菱形千斤顶横向贯穿连接有调节丝杆,菱形千斤顶上端部与支柱底部固定连接;
8.所述托板底部中间位置与支柱上端面垂直固定连接,位于所述托板左右两侧中间位置均通过销轴与侧杆下端部活动铰接,托板上部搭接有下层透水石,位于所述下层透水石上面搭接有土样,土样上面搭接有上层透水石,上层透水石上面搭接有顶盖,顶盖上面压合有压板。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位于所述调节丝杆右端部固定连接有摇
把。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托板上竖直开设有四个呈矩阵分布的通孔。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压板左右两部中间位置与侧杆活动插接。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3.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需要旋转摇把带动调节丝杆进行旋转,从而带动菱形千斤顶进行扩张或收缩,从而进行调整托板的高度,实用性高,避免现有技术中仅仅采用一根固定高度的柱体,造成实用性较低的问题,并且在托板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活动的侧杆,侧杆可以通过压板的配合可以达到上层透水石和下层透水石稳定的效果。
附图说明
14.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增大共振柱测试应变范围的装置的主视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增大共振柱测试应变范围的装置的托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17.图中:1、底座;2、菱形千斤顶;3、调节丝杆;4、摇把;5、支柱;6、通孔;7、侧杆;8、上层透水石;9、压板;10、顶盖;11、土样;12、下层透水石;13、销轴;14、托板;15、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1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用电器的型号仅供参考。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更换功能相同的不同型号用电器,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1.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增大共振柱测试应变范围的装置,包括底座1和托板14,底座1上部固定安装有支架15,位于支架15上部中间位置竖直向上活动贯穿有支柱5,位于底座1上部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菱形千斤顶2,菱形千斤顶2横向贯穿连接有调节丝杆3,菱形千斤顶2上端部与支柱5底部固定连接;
22.托板14底部中间位置与支柱5上端面垂直固定连接,位于托板14左右两侧中间位置均通过销轴13与侧杆7下端部活动铰接,托板14上部搭接有下层透水石12,位于下层透水石12上面搭接有土样11,土样11上面搭接有上层透水石8,上层透水石8上面搭接有顶盖10,顶盖10上面压合有压板9;具体的:根据需要旋转摇把4带动调节丝杆3进行旋转,从而带动
菱形千斤顶2进行扩张或收缩,从而进行调整托板14的高度,实用性高,避免现有技术中仅仅采用一根固定高度的柱体,造成实用性较低的问题,并且在托板14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活动的侧杆7,侧杆7可以通过压板9的配合可以达到上层透水石8和下层透水石12稳定的效果。
23.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位于调节丝杆3右端部固定连接有摇把4。
24.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托板14上竖直开设有四个呈矩阵分布的通孔6,用于排水。
25.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压板9左右两部中间位置与侧杆7活动插接。
2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增大共振柱测试应变范围的装置,各个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27.工作原理:根据需要旋转摇把4带动调节丝杆3进行旋转,从而带动菱形千斤顶2进行扩张或收缩,从而进行调整托板14的高度,实用性高,避免现有技术中仅仅采用一根固定高度的柱体,造成实用性较低的问题,并且在托板14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活动的侧杆7,侧杆7可以通过压板9的配合可以达到上层透水石8和下层透水石12稳定的效果。
28.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29.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1.一种增大共振柱测试应变范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和托板(14),所述底座(1)上部固定安装有支架(15),位于所述支架(15)上部中间位置竖直向上活动贯穿有支柱(5),位于所述底座(1)上部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菱形千斤顶(2),菱形千斤顶(2)横向贯穿连接有调节丝杆(3),菱形千斤顶(2)上端部与支柱(5)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托板(14)底部中间位置与支柱(5)上端面垂直固定连接,位于所述托板(14)左右两侧中间位置均通过销轴(13)与侧杆(7)下端部活动铰接,托板(14)上部搭接有下层透水石(12),位于所述下层透水石(12)上面搭接有土样(11),土样(11)上面搭接有上层透水石(8),上层透水石(8)上面搭接有顶盖(10),顶盖(10)上面压合有压板(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大共振柱测试应变范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调节丝杆(3)右端部固定连接有摇把(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大共振柱测试应变范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14)上竖直开设有四个呈矩阵分布的通孔(1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大共振柱测试应变范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9)左右两部中间位置与侧杆(7)活动插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土力学试验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增大共振柱测试应变范围的装置,包括底座和托板,所述底座上部固定安装有支架,位于所述支架上部中间位置竖直向上活动贯穿有支柱,位于所述底座上部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菱形千斤顶,菱形千斤顶横向贯穿连接有调节丝杆,菱形千斤顶上端部与支柱底部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需要旋转摇把带动调节丝杆进行旋转,从而带动菱形千斤顶进行扩张或收缩,从而进行调整托板的高度,实用性高,避免现有技术中仅仅采用一根固定高度的柱体,造成实用性较低的问题,并且在托板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活动的侧杆,侧杆可以通过压板的配合可以达到上层透水石和下层透水石稳定的问题。到上层透水石和下层透水石稳定的问题。到上层透水石和下层透水石稳定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季敬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林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1.10.22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676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