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噪组件及吸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allin2023-03-21  133



1.本实用新型属于清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噪组件及吸力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生产实践中,大型洗地机在进行吸水时需要用到的风量要大,需要使用到大型的吸水马达,由于洗地机采用安全电压,一般电压不超过40v,大功率吸尘吸水马达会导致电流太大,线圈及相关电机内器件承受不了电流冲击,以及真空吸力效率贬低,因此需要安装多个大型的吸水马达来提供足够大的动力来满足大型洗地机的大风量,在多个大型的吸水马达工作时会产生较大的噪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噪组件。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方案:一种降噪组件,包括:
5.第一箱体,所述第一箱体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孔以及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孔连通的第一槽体;
6.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孔并固定在所述第一箱体上;
7.遮挡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箱体且与所述第一槽体结合形成第一风道,其中,所述第一风道用于将所述第一箱体内的空气排出。
8.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第一箱体还包括:
9.导流部,所述导流部连通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一槽体;
10.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一孔连通;
11.其中,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一孔配合形成安装空间,当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所述导流部与所述驱动装置结合形成第一进气通道,所述第一进气通道用于将所述第一凹部的空气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排送至所述第一风道。
12.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槽体包括:
13.进气槽,所述进气槽连通所述导流部;
14.出气槽,所述出气槽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顶部边缘;
15.过渡槽,所述过渡槽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进气槽和所述出气槽。
16.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第一箱体内部设置有第一过气腔;
17.所述第一凹部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孔,所述第二孔与所述第一过气腔连通;
18.所述第一箱体上还设置有第三孔,所述第三孔用于将所述第一过气腔内的空气排出;
19.其中,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一过气腔与所述第三孔连通形成第二风道。
20.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孔在所述第一箱体内设置两个且彼此间隔设置;
21.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两个且彼此间隔设置;
22.所述第一风道在所述第一箱体上设置两个且彼此间隔设置。
23.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吸力装置,包括第二箱体;
24.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降噪组件,
25.其中,所述第二箱体与所述第一箱体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箱体与所述第一箱体结合形成盖合件,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盖合件。
26.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第二箱体包括:
27.第二凹部,用于容纳所述驱动装置;
28.第四孔,所述第四孔与所述第二凹部连通;
29.当所述驱动装置工作,空气能够被所述驱动装置从所述第四孔抽取进来。
30.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第二箱体内部设置有第二过气腔;
31.所述第二凹部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五孔,所述第五孔与所述第二过气腔连通;
32.所述第二箱体上还设置有第六孔,所述第六孔用于将所述第二过气腔内的空气排出;
33.其中,所述第五孔、所述第二过气腔与所述第六孔连通形成第三风道。
34.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第二箱体还包括:
35.第三凹部,所述第四孔连通所述第二凹部与所述第三凹部并形成第二进气通道。
36.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吸力装置还包括:
37.吸力管安装板,所述吸力管安装板设置于所述第二箱体底部且将所述第三凹部遮盖形成第三过气腔;
38.所述吸力管安装板上设置有进气口;
39.所述进气口、所述第三过气腔、所述第四孔连通。
40.本实用新型以上实施例所提供的降噪组件及吸力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41.1、通过设置遮挡件与第一槽体结合形成第一风道,用来将第一箱体内因驱动装置工作产生的热量排出且能够降低所述驱动装置工作时产生的噪音,效果好。
42.2、通过设置第一风道、第二风道来共同对所述驱动装置进行散热,通过双风道共同散热,散热的效果好。
附图说明
4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4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降噪组件结构示意图。
4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吸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吸力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4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箱体的顶部结构示意图。
4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箱体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49.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箱体的顶部结构示意图。
50.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箱体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51.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吸力管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52.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安装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53.图中:第一箱体100、第一孔110、第一槽体120、进气槽121、出气槽122、过渡槽123、导流部130、第一凹部140、第二孔150、第三孔160、驱动装置200、遮挡件300、第二箱体400、第二凹部410、第四孔420、第五孔430、第六孔440、第三凹部450、吸力管安装板500、连接管510、进风板600、第一进风口610、安装基板700、第二进风口710。
具体实施方式
5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5.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56.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57.本技术所述的降噪组件用于吸力装置,特别是一些大型洗地机的吸力装置上面,由于大型洗地机在工作时会产生较大的噪音,通过设置所述降噪组件来降低洗地机工作时产生的噪音,效果比较好。
58.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降噪组件,包括第一箱体100、驱动装置200和遮挡件300。
59.结合图4,所述第一箱体10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孔110以及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孔110连通的第一槽体120,所述驱动装置200设置于所述第一孔110并固定在所述第一箱体100上,所述遮挡件300,设置于所述第一箱体100且与所述第一槽体120结合形成第一风道,其中,所述第一风道用于将所述第一箱体100内的空气排出。
60.所述驱动装置200在工作时能够抽风且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以及噪音。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驱动装置200可以是马达、吸力泵、吸尘吸水马达、真空泵、离心风机或者气泵的其中一种,此处优选马达。
61.当所述驱动装置200设置在所述第一孔110内,即可以理解为马达的壳体安装在所述第一孔110内,而与所述第一孔110连通的第一槽体120是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100的外表面,当通过遮挡件300遮挡在所述第一槽体120上时,所述第一槽体120与所述遮挡件300形成的第一风道能够让空气通过,由于增加了空气传播的路径长度,且在所述第一风道内碰撞,使得所述驱动装置200产生的噪音可以有效地降低。
62.此处的遮挡件300可以是挡板、挡块或者盖板等可以用来遮盖所述第一槽体120的部件。
63.结合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箱体100还包括导流部130和第一凹部140,所述导流部130连通所述第一孔110与所述第一槽体120,所述第一凹部140与所述第一孔110连通,所述导流部130是设置在所述第一孔110所处在的所述第一箱体100的内壁上,用来将空气从所述第一箱体100内部排放出来。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导流部130也设置为槽体,这样可以方便气体的流动。
6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部140与所述第一孔110配合形成安装空间,所述第一孔110用于固定或限位所述驱动装置200,而所述第一凹部140用来容置所述驱动装置200,当所述驱动装置200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所述导流部130与所述驱动装置200结合形成第一进气通道,可以理解为所述导流部130为槽体,所述驱动装置200与所述导流部130结合的部分为曲面,这样便形成了所述的第一进气通道,所述第一进气通道用于将所述第一凹部140的空气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排送至所述第一风道。通过设置所述导流部130,可以使得所述第一凹部140,即所述第一箱体100内的空气更容易排放,这样,可以对所述驱动装置200的降噪以及散热起到更好的效果。
65.如图3所示,具体的,所述第一槽体120包括进气槽121、出气槽122以及过渡槽123,其中,所述进气槽121连通所述导流部130;所述出气槽122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100顶部边缘;所述过渡槽123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进气槽121和所述出气槽122。所述进气槽121用于将所述导流部130的气体引入,经由所述过渡槽123流动至所述出气槽122,再由所述出气槽122排出,所述进气槽121、出气槽122以及所述过渡槽123的长度可根据第一箱体100的规模设置,当然,所述过渡槽123的长度越长,空气在所述过渡槽123内的流动距离越长,这样,所述第一风道的降噪效果也就越好。
66.如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箱体100内部设置有第一过气腔,需要理解的是,所述第一箱体100为双层设置,所述第一过气腔是由第一箱体100的双层结构形成的,在所述第一凹部140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孔150,所述第二孔150与所述第一过气腔连通,即相对于所述第一过气腔,所述第二孔150是用来进气的孔,所述第一箱体100上还设置有第三孔160,所述第三孔160用于将所述第一过气腔内的空气排出,所述第三孔160即为排气孔,用来连接外部空气,所述第三孔160的数量可根据需求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100的外侧面上。
67.其中,所述第二孔150、所述第一过气腔与所述第三孔160连通形成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主要用来对所述驱动装置200进行散热,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配合,共同对所述驱动装置200进行散热,这样,可以使得工作时,所述驱动装置200产生的热量能够更好的散发。
68.如图4所示,在某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孔110在所述第一箱体100内设置两个且彼此间隔设置,所述驱动装置200设置两个且彼此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风道在所述第一箱体100上设置两个且彼此间隔设置,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箱体100设置有两个第一孔110用来安装两个所述驱动装置200,由于设置了两个所述第一孔110,则与所述第一孔110连通的所述导流部130也设置两个,所述第一槽体120也设置两个,为了使得对所述驱动装置200的降噪效果更好,将间隔设置的第一槽体120连通,形成新的风道,且在所述第一箱体100的
两侧相对所述驱动装置200对称设置。这样,可以使得第一风道对所述驱动装置200的降噪效果更好。
69.如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吸力装置100,包括第二箱体400以及上述实施例所述的降噪组件,其中,所述第二箱体400与所述第一箱体100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箱体400与所述第一箱体100结合形成盖合件,所述驱动装置200设置于所述盖合件。所述吸力装置是通过管路连接储水箱,再由储水箱的管路接触到水,通过所述吸力装置抽走储水箱内的空气进行吸水,水会被吸附到储水箱内。
70.如图6和图7所示,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箱体400包括第二凹部410和第四孔420,所述第二凹部410用于容纳所述驱动装置200,所述第二凹部410是与所述第一箱体100的所述第一凹部140结合形成安装腔,所述驱动装置200是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部的,所述第四孔420与所述第二凹部410连通,此处的所述第四孔420相当于整个所述第二箱体400的进气孔,当所述驱动装置200工作时,空气能够被所述驱动装置200从所述第四孔420抽取进来。
71.如图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箱体400内部设置有第二过气腔;需要理解的是,所述第二箱体400为双层设置,所述第二过气腔是由所述第二箱体400的双层结构形成的,在所述第二凹部410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五孔430,所述第五孔430与所述第二过气腔连通,即相对于所述第二过气腔,所述第五孔430是用来进气的孔,所述第二箱体400上还设置有第六孔440,所述第六孔440用于将所述第二过气腔内的空气排出,具体的,所述第六孔440设置四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二箱体400底部的四个角落处,这样,可以使得所述第二箱体400内部的气体的排放效果更好。
72.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五孔430、所述第二过气腔与所述第六孔440连通形成第三风道。所述第三风道用来对将所述驱动装置200抽进来的气体排放出去,形成空气的正常流动,实现气压平衡,即从所述第四孔420进来,然后经由所述第五孔430、第二过气腔和所述第六孔440排放出气。
7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箱体400还包括第三凹部450,所述第三凹部450与所述第四孔420连通,所述第二凹部410、所述第四孔420以及所述第三凹部450形成第二进气通道。
74.结合图3和图8,在所述第二箱体400的底部还设置有吸力管安装板500,所述吸力管安装板500是用来遮挡所述第三凹部450的,并与所述第三凹部450配合形成第三过气腔,在所述吸力管安装板500上设置有连接管510,所述连接管510是用来连接储水箱的管道的,当气体从所述连接管510进来的时候会进入到所述第三过气腔体,然后经由所述第三过气腔进入到所述第四孔420中。
75.如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四孔420的底部还设置有进风板600,在进风板600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口610,所述第一进风口610是与第四孔420连通的,可更具实际需求来更换所述进风板600进而调整所述进风板的第一进风口610的大小来满足抽风的流量。
76.结合图3和图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箱体400的底部还设置有安装基板700,所述吸力管安装板500是设置在所述安装基板700上的,在所述安装基板700上设置有第二进风口710,所述第二进风口710与所述连接管500连通。
77.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抽风流量的需求更换所述吸力管安装板500、安装基板700和进风板600。
78.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一种双马达的吸力装置,包括第一箱体100、第
二箱体400以及两个马达,所述第一箱体100与所述第二箱体400结合形成盖合件,所述第一箱体100设置有第一凹部140、所述第二箱体400设置有第二凹部410,所述第一凹部140与所述第二凹部410结合形成安装腔,所述第一箱体100和所述第二箱体400内设置有两个所述安装腔用来安装两个所述马达,在两个所述马达的下方均分别设置有两个所述第四孔420以及所述第三凹部450,两个所述第三凹部450是连通的,在两个所述马达同时工作时,风从所述连接管510进入到第三过气腔体,再从所述第三过气腔体分别通过所述进风板600进入到两个所述第四孔420,进而再从第五孔430进入到所述第二过气腔,最后从所述第六孔440排出,此处为空气流动的第三风道。
79.在所述第一箱体100上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孔110,两个所述第一孔110均设置有两个所述导流部130,处在所述第一孔110内的两个所述导流部130对称设置且两个所述导流部130分别连接有两个所述第一槽体120,为了增加气体流动的距离,处于所述第一孔110同一侧的所述第一槽体120连通,这样,增加了气体流动的距离来使得降噪的效果更好。由于马达工作时会产生热量也会产生噪音,所述第一孔110、导流部130和所述第一槽体120形成的第一风道对工作时的马达起到散热的功能以及降噪的功能,散热以及降噪效果好。
80.由于马达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在所述第一箱体100的所述第一凹部140处设置有所述第二孔150,处在所述第一箱体100内的热的空气会从所述第二孔150进入到所述第一过气腔,空气在所述第一过气腔内部流动,再从所述第三孔160排出去。
81.在需要进行吸水时,可以是双马达同时工作也可以是单马达单独工作,当需要较大的流量时,双马达同时进行工作,是从两个所述过气通道抽风,所述挡板能够被吸附到与所述马达吸附,所述过气通道能够通风,采用双马达双吸水的风力更大,而需要的流量较小时,采用单马达工作,由于设置了所述挡板,在其中一个马达工作的时候,另一个马达的挡板会挡住所述第一进风口,使得从所述吸力管安装板500抽进来的风不会进入到另一个马达的工作空间,防止了空气在第二箱体400内循环流动。进而保证了单马达工作时的抽风效率。而双马达工作时,风从管道进来,然后分别从两个所述过气通道进入,两个马达抽取的风量变大。
82.本实用新型以上实施例所提供的降噪组件及吸力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83.1、通过设置遮挡件与第一槽体结合形成第一风道,用来将第一箱体内因驱动装置工作产生的热量排出且能够降低所述驱动装置工作时产生的噪音,效果好。
84.2、通过设置第一风道、第二风道来共同对所述驱动装置进行散热,通过双风道共同散热,散热的效果好。
8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降噪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箱体,所述第一箱体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孔以及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孔连通的第一槽体;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孔并固定在所述第一箱体上;遮挡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箱体且与所述第一槽体结合形成第一风道,其中,所述第一风道用于将所述第一箱体内的空气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噪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箱体还包括:导流部,所述导流部连通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一槽体;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一孔连通;其中,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一孔配合形成安装空间,当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所述导流部与所述驱动装置结合形成第一进气通道,所述第一进气通道用于将所述第一凹部的空气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排送至所述第一风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噪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体包括:进气槽,所述进气槽连通所述导流部;出气槽,所述出气槽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顶部边缘;过渡槽,所述过渡槽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进气槽和所述出气槽。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噪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箱体内部设置有第一过气腔;所述第一凹部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孔,所述第二孔与所述第一过气腔连通;所述第一箱体上还设置有第三孔,所述第三孔用于将所述第一过气腔内的空气排出;其中,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一过气腔与所述第三孔连通形成第二风道。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降噪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在所述第一箱体内设置两个且彼此间隔设置;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两个且彼此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风道在所述第一箱体上设置两个且彼此间隔设置。6.一种吸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箱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降噪组件,其中,所述第二箱体与所述第一箱体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箱体与所述第一箱体结合形成盖合件,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盖合件。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箱体包括:第二凹部,用于容纳所述驱动装置;第四孔,所述第四孔与所述第二凹部连通;当所述驱动装置工作,空气能够被所述驱动装置从所述第四孔抽取进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箱体内部设置有第二过气腔;所述第二凹部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五孔,所述第五孔与所述第二过气腔连通;所述第二箱体上还设置有第六孔,所述第六孔用于将所述第二过气腔内的空气排出;其中,所述第五孔、所述第二过气腔与所述第六孔连通形成第三风道。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箱体还包括:第三凹部,所述第四孔连通所述第二凹部与所述第三凹部形成第二进气通道。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力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吸力管安装板,所述吸力管安装板设置于所述第二箱体底部且将所述第三凹部遮盖形成第三过气腔;所述吸力管安装板上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所述第三过气腔、所述第四孔连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降噪组件及吸力装置,包括第一箱体、驱动装置和遮挡件,所述第一箱体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孔以及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孔连通的第一槽体;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孔并固定在所述第一箱体上;所述遮挡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箱体且与所述第一槽体结合形成第一风道,其中,所述第一风道用于将所述第一箱体内的空气排出。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遮挡件与第一槽体结合形成第一风道,用来将第一箱体内因驱动装置工作产生的热量排出且能够降低所述驱动装置工作时产生的噪音,效果好;通过设置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共同对驱动装置散热,通过双风道共同散热,散热的效果好。散热的效果好。散热的效果好。


技术研发人员:董中华 龚童贵 覃健 刘淼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玛西尔电动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09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695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