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的施工方法及其系统与流程

allin2023-03-21  158



1.本发明涉及隧道岩溶涌水段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的施工方法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

2.隧道岩溶又称熔岩隧道,即地下熔岩洞,还称熔岩河。一般情况下,火山群爆发,溢出岩浆,沿沟谷向东南顺流而下,其外层冷却凝固成硬壳,而内部炽热继续潜流,岩浆流尽,终成地下熔岩洞。由于熔岩地质作用,而形成各种奇幻之形,洞内曲折深邃,千姿百态,巧夺天工。
3.但是,隧道顶板之上水压力大,在隧道施工干扰下,会形成高压射水或突水,隧道涌突水危险性极高。在支护过程中,喷射混凝土在急流水冲刷作用下无法成型导致支护失效,从而降低施工安全性,影响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的施工方法,旨在提高施工安全性,保证了施工效率。
5.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上述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以实现:
6.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开挖隧道岩溶涌水段,并进行预处理;
8.分别组装底模结构和仰拱结构;在所述仰拱结构的外表面处设置凸形的导引条带,所述导引条带用于将突涌水引排至排水沟内;
9.吊运组装完成的底模结构和仰拱结构至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以获得仰拱模板;
10.根据所述导引条带与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内部之间的位置获取涌水情况,并根据所获取的涌水情况划分涌水等级;
11.根据所述涌水等级对所述导引条带与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之间进行支护预处理。
12.优选的,所述开挖隧道岩溶涌水段,并进行预处理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13.按照设计图纸在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进行开挖,并且将开挖完成后的所述开挖隧道岩溶涌水段的杂质进行清理,以获得无虚渣的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的施工面;并且对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进行通风处理。
14.优选的,所述吊运组装完成的底模结构和仰拱结构至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以获得仰拱模板的步骤,包括:
15.将组装完成的所述仰拱结构装配在所述组装完成的所述底模结构上端,以获得所述仰拱模板;
16.将所述仰拱模板整体吊运至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并且使得所述导引条带靠近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内的涌水部分。
17.优选的,所述根据所述导引条带与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内部之间的位置获取涌水
情况,并根据所获取的涌水情况划分涌水等级的步骤中,包括以下步骤:
18.利用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或者地质雷达探测所述导引条带与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内部之间的涌水量以及涌水量所在的位置;并且根据所述涌水量划分为第一涌水量等级、第二涌水量等级和第三涌水量等级。
19.优选的,所述第三涌水量等级大于所述第二涌水量等级;所述第二涌水量等级大于所述第一涌水量等级。
20.优选的,所述根据所述导引条带与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内部之间的位置获取涌水情况,并根据所获取的涌水情况划分涌水等级的步骤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21.在隧道岩溶涌水段处于第一涌水量等级的第一位置处,所述第一位置的出水处设置透水盲管;所述透水盲管的两端分别导流至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的内壁底部;
22.在隧道岩溶涌水段处于第二涌水量等级的第二位置处,使用超前帷幕注浆工序对所述第二位置实行堵水处理;
23.在隧道岩溶涌水段处于第三涌水量等级的第三位置处,使用波高为4-6cm波纹形状且为钢板材料的导引条带在所述第三位置导排水。
24.优选的,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系统,使用如上述所述的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的施工方法;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系统包括:
25.底模结构,所述底模结构包括第一侧模板和第一底模板,所述第一底模板用于安装在隧道岩溶涌水段内洞体的内底部;所述第一侧模板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模板的侧端;
26.仰拱结构,所述仰拱结构包括至少两个横向弧骨架和至少两个纵向支撑架,所述横向弧骨架并列并排分布并且所述横向弧骨架上设有第一安装通道;所述纵向支撑架穿过所述第一安装通道并且连接在所述横向弧骨架之间;所述横向弧骨架下端与所述第一底模板连接;
27.导引条带,所述导引条带连接在所述横向弧骨架的顶部表面,所述导引条带用于导流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内积水。
28.优选的,所述导引条带包括相互交叉设置的第一弧凸部和第一弧凹部,所述第一弧凸部的内壁与所述横向弧骨架连接;所述第一弧凸部的外表面用于导流隧道岩溶涌水段内积水至所述第一弧凹部;所述第一弧凹部用于导流隧道岩溶涌水段内积水。
29.优选的,所述第一底模板包括第一衔接分段和第二衔接分段,所述第二衔接分段与所述第一衔接分段连接并且所述第一衔接分段和第二衔接分段之间设置有横向施工缝。
30.优选的,所述洞体包括隧道正洞和平行导坑洞,所述隧道正洞和所述平行导坑洞之间设有导流斜管道,所述导流斜管道用于将所述隧道正洞的积水导流至所述平行导坑洞。
31.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首先实施开挖隧道岩溶涌水段,并进行预处理,为了后续施工的质量和稳定性奠定基础;然后分别组装底模结构和仰拱结构;在所述仰拱结构的外表面处设置凸形的导引条带,所述导引条带用于将突涌水引排至排水沟内;再吊运组装完成的底模结构和仰拱结构至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以获得仰拱模板,进而得到由底模结构和仰拱结构组成的仰拱模板,保障隧道岩溶涌水段内部结构的稳定性,为后续施工的质量和稳定性奠定基础;再根据所述导引条带与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内部之间的位置获取涌水情况,并根据所获取的涌水情况划分涌水等级,从而实现在隧道岩溶涌水段内部将涌
水段各个部分划分不同的涌水量等级段;紧接着根据所述涌水等级对所述导引条带与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之间进行支护预处理,从而实现做针对性的支护结构处理,有效减排衬砌背后的地下水及局部水压力,避免初支喷射混凝土失效;进而保障了施工安全性和质量,保证了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33.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的施工方法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34.图2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系统一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35.图3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的示意图。
36.图4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系统一实施例的仰拱结构的示意图。
37.图5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系统一实施例的导引条带的结构示意图。
38.图6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9.附图标号说明:
40.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洞体11隧道正洞12平行导坑洞2仰拱结构21横向弧骨架22纵向支撑架5导流斜管道20第一缓冲通道211第一安装通道3导引条带31第一弧凸部32第一弧凹部4底模结构41第一侧模板42第一底模板
ꢀꢀ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2.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43.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
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44.本发明提出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的施工方法。
45.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6.s1、开挖隧道岩溶涌水段,并进行预处理;
47.s2、分别组装底模结构和仰拱结构;在所述仰拱结构的外表面处设置凸形的导引条带,所述导引条带用于将突涌水引排至排水沟内;
48.s3、吊运组装完成的底模结构和仰拱结构至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以获得仰拱模板;
49.s4、根据所述导引条带与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内部之间的位置获取涌水情况,并根据所获取的涌水情况划分涌水等级;
50.s5、根据所述涌水等级对所述导引条带与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之间进行支护预处理。
51.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首先开挖隧道岩溶涌水段,并进行预处理,为了后续施工的质量和稳定性奠定基础;然后分别组装底模结构和仰拱结构;在所述仰拱结构的外表面处设置凸形的导引条带,所述导引条带用于将突涌水引排至排水沟内;再吊运组装完成的底模结构和仰拱结构至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以获得仰拱模板,进而得到由底模结构和仰拱结构组成的仰拱模板,保障隧道岩溶涌水段内部结构的稳定性,为后续施工的质量和稳定性奠定基础;再根据所述导引条带与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内部之间的位置获取涌水情况,并根据所获取的涌水情况划分涌水等级,从而实现在隧道岩溶涌水段内部将涌水段各个部分划分不同的涌水量等级段;紧接着根据所述涌水等级对所述导引条带与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之间进行支护预处理,从而实现做针对性的支护结构处理,有效减排衬砌背后的地下水及局部水压力,避免初支喷射混凝土失效;进而保障了施工安全性和质量,保证了施工效率。
52.其中,隧道岩溶,又称熔岩隧道,即地下熔岩洞,还称熔岩河。一般情况下,火山群爆发,溢出岩浆,沿沟谷向东南顺流而下,其外层冷却凝固成硬壳,而内部炽热继续潜流,岩浆流尽,终成地下熔岩洞。由于熔岩地质作用,而形成各种奇幻之形,洞内曲折深邃,千姿百态,巧夺天工。
53.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s1中,所述开挖隧道岩溶涌水段,并进行预处理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54.按照设计图纸在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进行开挖,并且将开挖完成后的所述开挖隧道岩溶涌水段的杂质进行清理,以获得无虚渣的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的施工面;并且对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进行通风处理。通过对隧道岩溶涌水段进行开挖以及清理杂质和通风处理,可获得清洁度更高和施工环境舒适度更好的隧道岩溶涌水段,从而保障了施工安全性
能以及施工质量。
55.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s3中,所述吊运组装完成的底模结构和仰拱结构至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以获得仰拱模板的步骤,包括:
56.将组装完成的所述仰拱结构装配在所述组装完成的所述底模结构上端,以获得所述仰拱模板;
57.将所述仰拱模板整体吊运至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并且使得所述导引条带靠近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内的涌水部分。
58.通过将仰拱结构和底模结构装配形成整体,再整幅加工后进行机械吊装使其运输至隧道岩溶涌水段,从而可以实现一次支模成型后的无目标拼缝,进而获得整体式仰拱模板,进而保障了其结构稳定性,为后续施工的质量和稳定性奠定基础。
59.其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引条带为波纹形状且为钢板材料的导引条带;其中,所述波纹形状的波高为4-6cm;其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波纹凸形状的波高优选为5cm。利用波纹钢板良好的受力性能和形状,在初期支护与围岩之间形成环向的排水管道,在岩溶强发育地带,可有效减排衬砌背后的地下水及局部水压力,避免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被涌水冲刷无法固结问题。
60.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s4中,所述根据所述导引条带与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内部之间的位置获取涌水情况,并根据所获取的涌水情况划分涌水等级的步骤中,包括以下步骤:
61.利用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或者地质雷达探测所述导引条带与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内部之间的涌水量以及涌水量所在的位置;并且根据所述涌水量划分为第一涌水量等级、第二涌水量等级和第三涌水量等级;其中,所述第三涌水量等级大于所述第二涌水量等级;所述第二涌水量等级大于所述第一涌水量等级。
62.其中,地质雷达利用超高频电磁波探测地下介质分布,它的基本原理是:发射机通过发射天线发射中心频率为12.5m至1200m、脉冲宽度为0.1ns的脉冲电磁波讯号。当这一讯号在岩层中遇到探测目标时,会产生一个反射讯号。直达讯号和反射讯号通过接收天线输入到接收机,放大后由示波器显示出来。根据示波器有无反射汛号,可以判断有无被测目标;根据反射讯号到达滞后时间及目标物体平均反射波速,可以大致计算出探测目标的距离。
63.其中,超前地质预报或隧道超前地质预报(tunnel geological prediction/prospecting),是在隧道开挖时,对掌子面前方及其周边(主要是铁路隧道)的围岩与地层情况做出超前预报。超前地质预报或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可包括tsp隧道超前预报。
64.其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涌水量等级选用涌水量为小于或者等于53444.99m3/d的等级;所述第二涌水量等级选用涌水量为53444.99-100000m3/d的等级;所述第三涌水量等级选用涌水量为100000-149173.5m3/d。由于隧道正常涌水量53444.99m3/d,最大涌水量149173.5m3/d。通过该方式划分等级可以有效地排放涌水,提高施工安全性能。
65.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s4中,所述根据所述导引条带与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内部之间的位置获取涌水情况,并根据所获取的涌水情况划分涌水等级的步骤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66.在隧道岩溶涌水段处于第一涌水量等级的第一位置处,所述第一位置的出水处设置透水盲管;所述透水盲管的两端分别导流至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的内壁底部;也就是说,涌水量较小时,在出水点处紧贴岩壁设环向透水盲管,环向透盲管的数量和间距根据出水点的水量大小适当调整。透水盲管的两端接至边墙底,与墙角处设置的纵向排水管相接;然后由横向泄水孔引至洞内排水沟内或泄水洞,排出洞外;
67.在隧道岩溶涌水段处于第二涌水量等级的第二位置处,使用超前帷幕注浆工序对所述第二位置实行堵水处理;也就是说,涌水量稍大时,引排措施可结合局部超前帷幕注浆堵水共同作用;其中,超前帷幕注浆(advanced curtain grouting)指对隧道前方一定范围的土体进行全面加固,在开挖区域周边形成隔水帷幕,以防止地下水渗流给隧道施工带来较大风险;
68.在隧道岩溶涌水段处于第三涌水量等级的第三位置处,使用波高为4-6cm波纹形状且为钢板材料的导引条带在所述第三位置导排水。也就是说,涌水量很大,一般引排措施无法满足支护需求时。故设置80cm,波高5cm的波纹钢板条带;利用波纹钢板良好的受力性能和形状,在支护与围岩之间形成环向的排水管道,在岩溶强发育地带,可有效减排衬砌背后的地下水及局部水压力,避免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被涌水冲刷无法固结问题。
69.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系统,该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系统使用了如上述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的施工方法,该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的施工方法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系统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如图2、3、4和5所示,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系统包括:
70.底模结构4,所述底模结构4包括第一侧模板41和第一底模板42,所述第一底模板42用于安装在隧道岩溶涌水段内洞体1的内底部;所述第一侧模板41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模板41的侧端;其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底模板42包括第一衔接分段421和第二衔接分段422,所述第二衔接分段422与所述第一衔接分段421连接并且所述第一衔接分段421和第二衔接分段422之间设置有横向施工缝420;
71.仰拱结构2,所述仰拱结构2包括至少两个横向弧骨架21和至少两个纵向支撑架22,所述横向弧骨架21并列并排分布并且所述横向弧骨架21上设有第一安装通道211;所述纵向支撑架22穿过所述第一安装通道211并且连接在所述横向弧骨架21之间;所述横向弧骨架21下端与所述第一底模板42连接;
72.导引条带3,所述导引条带3连接在所述横向弧骨架21的顶部表面,所述导引条带3用于导流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内积水。
73.其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所述横向弧骨架21和所述纵向支撑架22之间设有第一缓冲通道20。所述横向弧骨架21选用拱桥型的圆弧状横向弧骨架21,保障结构的稳定性和施工的安全性。
74.其中,施工缝(construction joint)指的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而在先、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所形成的接缝。其中,施工缝包括了横向施工缝,横向施工缝的位置设置在结构水平横向方向受剪力较小和便于施工的部位。
75.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所述导引条带3包括相互交叉设置的第一弧凸部31和第一弧凹部32,所述第一弧凸部31的内壁与所述横向弧骨架21连接;所述第一
弧凸部31的外表面用于导流隧道岩溶涌水段内积水至所述第一弧凹部32;所述第一弧凹部32用于导流隧道岩溶涌水段内积水;提高排放积水效率。
76.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所述洞体1包括隧道正洞11和平行导坑洞12,所述隧道正洞11和所述平行导坑洞12之间设有导流斜管道5,所述导流斜管道5用于将所述隧道正洞11的积水导流至所述平行导坑洞12。其中,所述导流斜管道5的水平倾斜角α为30-60度。当涌水量过大甚至超过最大极限时,通过导流斜管道加快导水效率;从而达到泄水的目的;保障施工安全性。
77.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开挖隧道岩溶涌水段,并进行预处理;分别组装底模结构和仰拱结构;在所述仰拱结构的外表面处设置凸形的导引条带,所述导引条带用于将突涌水引排至排水沟内;吊运组装完成的底模结构和仰拱结构至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以获得仰拱模板;根据所述导引条带与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内部之间的位置获取涌水情况,并根据所获取的涌水情况划分涌水等级;根据所述涌水等级对所述导引条带与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之间进行支护预处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挖隧道岩溶涌水段,并进行预处理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按照设计图纸在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进行开挖,并且将开挖完成后的所述开挖隧道岩溶涌水段的杂质进行清理,以获得无虚渣的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的施工面;并且对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进行通风处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运组装完成的底模结构和仰拱结构至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以获得仰拱模板的步骤,包括:将组装完成的所述仰拱结构装配在所述组装完成的所述底模结构上端,以获得所述仰拱模板;将所述仰拱模板整体吊运至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并且使得所述导引条带靠近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内的涌水部分。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导引条带与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内部之间的位置获取涌水情况,并根据所获取的涌水情况划分涌水等级的步骤中,包括以下步骤:利用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或者地质雷达探测所述导引条带与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内部之间的涌水量以及涌水量所在的位置;并且根据所述涌水量划分为第一涌水量等级、第二涌水量等级和第三涌水量等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涌水量等级大于所述第二涌水量等级;所述第二涌水量等级大于所述第一涌水量等级。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导引条带与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内部之间的位置获取涌水情况,并根据所获取的涌水情况划分涌水等级的步骤中,还包括以下步骤:在隧道岩溶涌水段处于第一涌水量等级的第一位置处,所述第一位置的出水处设置透水盲管;所述透水盲管的两端分别导流至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的内壁底部;在隧道岩溶涌水段处于第二涌水量等级的第二位置处,使用超前帷幕注浆工序对所述第二位置实行堵水处理;在隧道岩溶涌水段处于第三涌水量等级的第三位置处,使用波高为4-6cm波纹形状且为钢板材料的导引条带在所述第三位置导排水。7.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系统,其特征在于,使用如上述权利要求1-6所述的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的施工方法;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系统包括:底模结构,所述底模结构包括第一侧模板和第一底模板,所述第一底模板用于安装在
隧道岩溶涌水段内洞体的内底部;所述第一侧模板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模板的侧端;仰拱结构,所述仰拱结构包括至少两个横向弧骨架和至少两个纵向支撑架,所述横向弧骨架并列并排分布并且所述横向弧骨架上设有第一安装通道;所述纵向支撑架穿过所述第一安装通道并且连接在所述横向弧骨架之间;所述横向弧骨架下端与所述第一底模板连接;导引条带,所述导引条带连接在所述横向弧骨架的顶部表面,所述导引条带用于导流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内积水。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条带包括相互交叉设置的第一弧凸部和第一弧凹部,所述第一弧凸部的内壁与所述横向弧骨架连接;所述第一弧凸部的外表面用于导流隧道岩溶涌水段内积水至所述第一弧凹部;所述第一弧凹部用于导流隧道岩溶涌水段内积水。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模板包括第一衔接分段和第二衔接分段,所述第二衔接分段与所述第一衔接分段连接并且所述第一衔接分段和第二衔接分段之间设置有横向施工缝。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洞体包括隧道正洞和平行导坑洞,所述隧道正洞和所述平行导坑洞之间设有导流斜管道,所述导流斜管道用于将所述隧道正洞的积水导流至所述平行导坑洞。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的施工方法及其系统,其中,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支护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开挖隧道岩溶涌水段,并进行预处理;分别组装底模结构和仰拱结构;在所述仰拱结构的外表面处设置凸形的导引条带,所述导引条带用于将突涌水引排至排水沟内;吊运组装完成的底模结构和仰拱结构至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以获得仰拱模板;根据所述导引条带与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内部之间的位置获取涌水情况,并根据所获取的涌水情况划分涌水等级;根据所述涌水等级对所述导引条带与所述隧道岩溶涌水段之间进行支护预处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提高施工安全性,保证了施工效率。效率。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冀卫清 张云飞 李朝成 冷志华 张向前 耿国强 尹京龙 李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30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707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