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allin2023-03-21  131



1.本公开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外传感器。


背景技术:

2.红外传感器是利用红外线来进行数据处理的一种传感器,例如感应干手器、感应水龙头等,均采用红外传感器进行自动开关控制,红外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宾馆、酒店、商场、住宅、企业的房间、走廊、电梯间、卫生间等处的感应设备上。
3.随着智能家居的发展,红外传感器在进行智能家电设备的控制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有的红外传感器一般固定在支架上,只能固定角度、固定方向,无法对红外传感器的感应角度进行自由调整,因此,如何提高红外传感器的安装灵活度及多场景的适用性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红外传感器。
5.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红外传感器,该红外传感器包括支座、底座和红外感应球,所述支座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红外感应球与所述支座万向连接,以使所述红外感应球能够相对所述支座万向旋转。
6.可选的,所述支座具有用于容纳所述红外感应球的容纳腔,所述红外感应球能够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支座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于供所述红外感应球部分显露于所述支座的外部,且所述开口具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阻止所述红外感应球从所述开口脱出。
7.可选的,所述支座为筒形支座,所述支座的底部形成供所述红外感应球装入的安装口,所述底座与所述支座的底部连接以将所述红外感应球限制在所述容纳腔内。
8.可选的,在所述底座上并位于所述红外感应球的下方设有弹性支撑结构。
9.可选的,所述弹性支撑结构包括多个弹性支片,多个所述弹性支片在所述底座上周向间隔分布。
10.可选的,在所述底座上并位于多个所述弹性支片的中心设有环形支撑,所述环形支撑用于在所述弹性支片超过设定的受压变形阈值时,对所述红外感应球形成支撑。
11.可选的,所述支座的顶部的内壁为与所述红外感应球的表面相贴合的球面结构。
12.可选的,所述红外感应球上可拆卸连接有电池组件,所述电池组件可穿过所述开口。
13.可选的,所述支座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以使所述支座能够相对所述底座水平转动。
14.可选的,所述支座的顶部设有球头,所述红外感应球上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球头的安装腔,所述红外感应球通过所述球头与所述支座万向连接。
15.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6.本公开提供的红外传感器,通过红外感应球与支座万向连接,使红外感应球能够相对支座万向旋转,如此可以变换红外感应球的方向和角度,从而可以根据需要对红外传感器的感应角度进行调整,实现了红外传感器多方位、多角度的灵活安装与应用,解决了红外传感器安装应用角度不灵活的问题。
附图说明
17.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所述红外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图1所示红外传感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图1所示红外传感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红外传感器的红外感应球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所述红外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公开又一实施例所述红外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本公开再一实施例所述红外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26.其中,1、红外感应球;101、菲涅尔透镜;102、前壳;103、红外电控组件;104、按键;105、内腔盖;106、后壳;107、电池组件;108、电池腔盖;2、支座;201、开口;202、卡扣;203、限位部;3、底座;301、弹性支片;302、扣位;303、环形支撑。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8.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9.参照图1、图5至图7所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红外传感器,包括支座2、底座3和红外感应球1,支座2安装在底座3上,红外感应球1与支座2万向连接,以使红外感应球1能够相对支座2万向旋转。
30.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红外传感器,通过红外感应球1与支座2万向连接,使红外感应球1能够相对支座2万向旋转,如此可以变换红外感应球1的方向和角度,从而可以根据需要对红外传感器的感应角度进行调整,从而能够多方位的对外界进行红外感应,实现了红外传感器多方位、多角度的灵活安装与应用,解决了红外传感器安装应用角度不灵活的问题。
31.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3、图5所示,支座2具有用于容纳红外感应球1的容
纳腔,红外感应球1能够转动地设置在容纳腔内,支座2上设有开口201,开口201用于供红外感应球1部分显露于支座2的外部,且开口201具有限位部203,限位部203用于阻止红外感应球1从开口201脱出。具体地,限位部203可以是向开口201内延伸出的一个杆状结构,也可以是由开口201任意相对的两侧相向延伸而形成,只要能够阻止红外感应球1从开口201脱出即可,开口201的大小需要保证红外感应球1可以正常工作,而不被遮挡。
32.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支座2的开口端面形成为斜切面,斜切面的尺寸小于红外感应球1的半球切面尺寸。一方面在支座2的上端形成为供红外感应球1外露的开口,以不影响红外感应球1进行正常检测工作;另一方面利用小于半球的斜切面对红外感应球1进行限位,限制红外感应球1从支座2内脱出。
33.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所示,该实施例与图1所示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支座2的开口端面形成为弧形面,且弧形面的一端高度低于弧形面的另一端的高度,同样能够实现上述目的。
34.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3所示,支座2为筒形支座,支座2的底部形成供红外感应球1装入的安装口,底座3与支座2的底部连接以将红外感应球1限制在容纳腔内。具体地,将红外感应球1从支座2的底部的安装口装入后,将底座3安装在支座2的底部的安装口处,以利用底座3对红外感应球1进行限位,实现将红外感应球1限制在支座2的内部,且红外感应球1可以相对支座2旋转。
35.进一步地,参照图2和图3所示,在底座3上并位于红外感应球1的下方设有弹性支撑结构。当需要对感应方向进行调整的时候,可以下压弹性支撑结构,从而通过转动红外感应球1调整红外感应球1在支座2内的方向,进而实现对红外感应球1的感应方向的调整;同时,通过转动红外感应球1可以将安装在红外感应球1上的电池转动至开口201的位置,从而方便对红外传感器的电池进行更换。
36.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弹性支撑结构包括多个弹性支片301,多个弹性支片301在底座3上周向间隔分布。具体实现时,每个弹性支片301可以为沿水平方向弯曲的弧形结构,弧形为向底座3的外侧凸起。以利用多个弹性支片301对红外感应球1产生支撑作用,确保对红外感应球1支撑的平稳性,并使得下压红外感应球1时多个弹性支片301能够发生弹性变形。当然,应当说明的是,弹性支撑结构除了采用多个弹片的形式之外,还可以选用柱弹簧、弯曲的弹性片、橡胶等形式,只要能够对红外感应球起到弹性支撑作用即可。
37.进一步地,参照图2所示,在底座3上并位于多个弹性支片301的中心设有环形支撑303,环形支撑303用于在弹性支片301超过设定的受压变形阈值时,对红外感应球1形成支撑保护,避免当受压过大时,红外感应球1造成损坏。
38.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3所示,支座2的顶部的内壁为与红外感应球1的表面相贴合的球面结构。在具体实施中,弹性支撑结构将红外感应球1向上抵顶,使红外感应球1与球面状的支座顶部形成更好的贴合,以提高红外感应球1的稳定性。
39.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3所示,开口201的至少一端低于红外感应球1的球心,保证了红外感应球1具有更广的感应范围,对相对于底座3的水平及水平偏下方向也能够进行感应。
40.进一步地,参照图4所示,红外感应球1上可拆卸连接有电池组件107,电池组件107可穿过开口201,方便对电池组件107进行更换。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通过转动红外感应球1,
将红外感应球1的电池组件107转动至与开口201相对应的位置,将电池组件107从开口201处进行拆卸,而无需将整个红外感应球1从支座2上拆卸下来,再对红外感应球1上的电池组件107进行拆卸。
41.在一些实施例中,支座2与底座3转动连接,以使支座2能够相对底座3水平转动。具体的,参照图2和图3所示,支座2上设置有卡扣202,底座3上设有扣位302,该扣位302为环形的槽状结构,卡扣202和扣位302扣合,并且该卡扣202能够沿环形槽状的扣位302滑动,从而实现支座2相对于底座3在水平方向的360度旋转。
42.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红外感应球1包括:菲涅尔透镜101;前壳102,菲涅尔透镜101与前壳102固定连接;前壳102内设置有红外电控组件103,前壳102侧面设置有按键104;内腔盖105,内腔盖105与前壳102固定连接;后壳106,后壳106与内腔盖105固定连接;电池组件107,电池组件107设置于后壳106的内部,电池组件107的下方设置有电池腔盖108,电池腔盖108与后壳106可拆卸连接。其中,电池组件107与红外电控组件103电性连接,用于对红外电控组件103供电。
43.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6所示,该实施例与图1所示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支座2形成为与红外感应球1的形状适配的中空球状结构,红外感应球1被包覆于支座1形成的中空球状结构内,且能够在支座1内相对支座1万向旋转。在该实施例中,支座1上设置有开口,开口的大小同样需保证红外感应球1可以正常工作而不被遮挡;且开口具有限位部,限位部用于阻止红外感应球1从开口脱出。应当说明的是,该开口还应当确保当对支座2的开口部位施加相背的拉力时,红外感应球1能够从该开口位置安装至支座2内。
44.在再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所示,支座2的顶部设有球头,红外感应球1上设置有用于容置球头的安装腔,红外感应球1通过球头与支座2万向连接,以实现红外感应球1相对支座2万向旋转,该实施例,同样可以实现对红外感应球1的感应角度进行调整,实现了红外传感器多方位、多角度的灵活安装与应用。
45.当然,应当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的红外传感器的支座2的具体结构不限于上述具体限定,只要能够实现红外感应球1与支座2万向连接,使得红外感应球1能够相对支座2万向旋转,均不脱离本公开的设计构思,均应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内。
46.综上所述,本公开提供的红外传感器,通过红外感应球与支座万向连接,实现了红外感应球能够相对支座无限旋转,解决了红外传感器安装应用角度不灵活的问题;通过支座与底座转动连接,实现了支座相对底座360度无限旋转,解决了水平方向红外传感器安装应用角度不灵活;通过红外感应球相对支座无限旋转,解决了红外传感器的电池组件的灵活替换问题。
4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连接”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48.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
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红外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支座、底座和红外感应球,所述支座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红外感应球与所述支座万向连接,以使所述红外感应球能够相对所述支座万向旋转;在所述底座上并位于所述红外感应球的下方设有弹性支撑结构;所述弹性支撑结构包括多个弹性支片,多个所述弹性支片在所述底座上周向间隔分布;在所述底座上并位于多个所述弹性支片的中心设有环形支撑,所述环形支撑用于在所述弹性支片超过设定的受压变形阈值时,对所述红外感应球形成支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具有用于容纳所述红外感应球的容纳腔,所述红外感应球能够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支座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于供所述红外感应球部分显露于所述支座的外部,且所述开口具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阻止所述红外感应球从所述开口脱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外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为筒形支座,所述支座的底部形成供所述红外感应球装入的安装口,所述底座与所述支座的底部连接以将所述红外感应球限制在所述容纳腔内。4.根据权利要求2至3任一项所述的红外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的顶部的内壁为与所述红外感应球的表面相贴合的球面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2至3任一项所述的红外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感应球上可拆卸连接有电池组件,所述电池组件可穿过所述开口。6.根据权利要求2至3任一项所述的红外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以使所述支座能够相对所述底座水平转动。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的顶部设有球头,所述红外感应球上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球头的安装腔,所述红外感应球通过所述球头与所述支座万向连接。

技术总结
本公开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外传感器。该红外传感器包括支座、底座和红外感应球,支座安装在底座上,红外感应球与支座万向连接,以使红外感应球能够相对支座万向旋转。本公开提供的红外传感器,通过红外感应球与支座万向连接,使红外感应球能够相对支座万向旋转,如此可以变换红外感应球的方向和角度,从而可以根据需要对红外传感器的感应角度进行调整,实现了红外传感器多方位、多角度的灵活安装与应用,解决了红外传感器安装应用角度不灵活的问题。角度不灵活的问题。角度不灵活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万有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美智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0.22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709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