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氨纶预聚物的泵用螺纹填料密封的制作方法

allin2023-03-22  111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氨纶输送泵密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氨纶预聚物的泵用螺纹填料密封。


背景技术:

2.用螺纹阻止液体泄漏的非接触式动密封,又称螺纹密封。通常是在密封部位的旋转轴上加工出螺纹,工作时泄漏的液体充满螺纹和壳体所包含的空间,形成“液体螺母”。轴上螺纹的方向使“液体螺母”在轴旋转时产生轴向运动,促使液体不断地返回高压端。螺旋密封适用于液体粘度较大、压差较小和中等转速的场合,基本不受液体的温度限制。
3.这种密封方式为常规的密封结构和密封形式,得到广泛的应用,可是这种螺纹密封,一般适用于流动的液体。
4.氨纶预聚物的输送泵,常温常压情况下氨纶预聚物是非常粘稠的物质,温度较低的冬季,在户外时氨纶预聚物就会结晶,而氨纶预聚物的输送泵内部的液体温度是经过保温的,一般都是液态流体,可是输送泵的外部很容易发生结晶,一般的螺旋密封,是通过将外溢的介质反向旋转通过螺纹送回泵体内,长时间使用时,也会有稍许渗透出来,尤其停机的一瞬间,会有少量滴漏,因此在螺旋密封外还需要填塞填料密封,用以杜绝泄露的情况,这种方式用来输送水或者容易挥发的介质是没问题的,可是氨纶预聚物渗透出来后,会附着在填料里,一端时间后就会更加粘稠,温度较低就会产生结晶,导致填料变硬,不仅填料密封失效,而且结晶与轴或者轴套摩擦还会损坏轴,导致转动轴损坏,这种情况对于工业生产危害较大,小问题但是会带来较大的麻烦,轴损坏后,就会导致泵转动不平衡,长时间不察觉时,泵都要损坏,泵用转轴是不能修补的,只能更换,拆装轴也是非常繁琐的工作,仅仅因为密封的不合适导致换轴,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5.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氨纶预聚物的泵用螺纹填料密封,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氨纶预聚物的泵用螺纹填料密封,能够通过内外两层螺纹的输送,增加螺纹反向输送通道的横截面积和通道,使流动性较差的氨纶预聚物更容易通过密封槽和回料槽返回输送泵内,并且本装置还增加了润滑槽和添油槽,能够对渗出结晶的氨纶预聚物进行软化,通过在压盖上输送溶剂和润滑脂,能够有效避免填料结块,保持填料的韧性和密封效果。
7.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氨纶预聚物的泵用螺纹填料密封,包括:
8.密封件,为螺旋密封,其内侧密封面与转动轴靠近的内壁上设置了密封槽,外侧端面开设了填料仓;
9.轴套,其外壁上开设了回料槽和润滑槽,能转动的插设在密封件内,所述回料槽设置在靠近泵腔的内端,所述密封槽套装在回料槽的外部;
10.填料密封,紧密的填塞在所述填料仓内,所述填料密封环绕在润滑槽外部;
11.压盖,套装在所述轴套外部,内端压紧在填料密封的外侧,内壁上开设了添油槽,所述添油槽套装衔接在润滑槽的外端;
12.所述轴套与密封件和压盖之间都是间隙配合。
13.进一步地,所述密封槽、回料槽、润滑槽和添油槽都是连续的螺纹槽。
14.进一步地,所述密封槽为开设在密封件内壁的凹槽,所述密封槽的深度不超过3mm。
15.进一步地,所述回料槽和润滑槽为凹陷设置在轴套外管壁的凹槽,所述回料槽的深度不超过2mm,所述润滑槽的深度在1.5-3.5mm之间,且所述回料槽和润滑槽的深度都不超过轴套侧壁厚度的一半;
16.所述回料槽的宽度不低于密封槽的宽度;
17.所述润滑槽的宽度不少于填料仓的深度。
18.进一步地,所述添油槽为设置在压盖内壁的凹槽,且添油槽的深度不超过2mm。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本实用新型通过密封槽和回料槽的配合,能够增加反向输送介质的通道,使更加粘稠的氨纶预聚物也能更容易反向回流,提升螺旋密封的返流效果;
20.2、本装置的压盖上增加了添油槽,能够通过回转力和离心力的旋转,带动具有粘附力的润滑油或润滑脂,从外部进入填料密封内,从而起到润滑的效果,也能通过这个添油槽向内部输送溶剂,将结晶或者结胶的氨纶预聚物结晶进行溶解,对填料密封起到软化的作用,从而增加填料密封的韧性,提高密封效果;
21.3、本装置增加了润滑槽,能够将从添油槽送入的外部润滑油或者溶剂继续向内输送,通过润滑槽将整个填料仓内全部连通,从而将外部的润滑油均匀的输送至所有的填料密封,从而确保整个填料密封都被外接的溶剂软化,并能够方便的添加润滑,有效避免轴套磨损刮花,还能更好的保持密封效果。
附图说明
22.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轴套外壁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密封件半剖内部示意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压盖内部半剖示意图。
27.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8.1-密封件,11-密封槽,12-填料仓,2-轴套,21-回料槽,22-润滑槽,3-压盖,31-添油槽,4-填料密封。
具体实施方式
29.请参阅图1至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氨纶预聚物的泵用螺纹填料密封,包括:
30.密封件1,为螺旋密封,其内侧密封面与转动轴靠近的内壁上设置了密封槽11,外
侧端面开设了填料仓12;
31.轴套2,其外壁上开设了回料槽21和润滑槽22,能转动的插设在密封件1内,所述回料槽21设置在靠近泵腔的内端,所述密封槽11套装在回料槽21的外部;
32.填料密封4,紧密的填塞在所述填料仓12内,所述填料密封4环绕在润滑槽22外部;
33.压盖3,套装在所述轴套2外部,内端压紧在填料密封4的外侧,内壁上开设了添油槽31,所述添油槽31套装衔接在润滑槽22的外端;
34.所述轴套2与密封件1和压盖3之间都是间隙配合,能够通过内外两层螺纹的输送,增加螺纹反向输送通道的横截面积和通道,使流动性较差的氨纶预聚物更容易通过密封槽11和回料槽21返回输送泵内,并且本装置还增加了润滑槽22和添油槽31,能够对渗出结晶的氨纶预聚物进行软化,通过在压盖上输送溶剂和润滑脂,能够有效避免填料结块,保持填料的韧性和密封效果,使本装置整体维持密封效果。
35.其中,密封槽11、回料槽21、润滑槽22和添油槽31都是连续的螺纹槽,通过多组螺纹槽相互组合配套使用,能够更有效的对特定较为粘稠的氨纶预聚物进行有效密封,还能有效的向内输送润滑物;
36.密封槽11为开设在密封件1内壁的凹槽,所述密封槽11的深度不超过3mm,便于对泵内的介质进行回流,形成有效密封;
37.回料槽21和润滑槽22为凹陷设置在轴套2外管壁的凹槽,所述回料槽21的深度不超过2mm,所述润滑槽22的深度在1.5-3.5mm之间,且所述回料槽21和润滑槽22的深度都不超过轴套2侧壁厚度的一半;
38.所述回料槽21的宽度不低于密封槽11的宽度;
39.所述润滑槽22的宽度不少于填料仓12的深度,便于对泵内粘稠的介质回流产生促进作用,而且能更容易的将外部的润滑脂输送至整个填料密封4覆盖的填料仓12,涂抹更均匀,输送更深,与添油槽31衔接紧密,输送更顺畅;
40.添油槽31为设置在压盖3内壁的凹槽,且添油槽31的深度不超过2mm,便于添加润滑脂或者溶剂,因为轴套2在高速转动,添油槽31开设在压盖3上,压盖3是不动的,只要将添加物涂抹在压盖3的凹槽上即可,危险小,用软质刷子添加润滑脂时,不需要停机;
41.填料密封4为盘根,常规的填料密封,成本低使用方便,不易结晶。
4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
4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氨纶预聚物的泵用螺纹填料密封,本实用新型所遇到的技术问题是:1、目前的氨纶预聚物的输送时,因为本身粘度较大,输送时原有的螺旋密封反流介质的效果不佳,难以顺利的回流,导致较多的介质被挤压泄露;2、目前的氨纶预聚物的输送泵,少量泄露的介质都会被填料密封4进行堵塞,确保密封效果,可是氨纶预聚物在泄露少量后会在轴的转动过程不断变得粘稠,而温度较低时,会不断的型材结晶,导致填料密封4变得没有弹性,也失去了韧性,不仅容易断裂,而且失去了密封效果,如此就会有更多的氨纶预聚物介质不断泄露出来,导致密封效果越来越差;3、氨纶预聚物结晶具有一定硬度,当结晶越来越厚,就会更硬,在转动轴或者轴套2不断转动下,会将转动轴或者轴套2磨损,一端时间后就需要更换转动轴或者轴套,非常麻烦,对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44.实现了的技术效果为:1、本实用新型通过密封槽11和回料槽21的配合,能够增加反向输送介质的通道,使更加粘稠的氨纶预聚物也能更容易反向回流,提升螺纹密封的密
封件1的返流效果;
45.2、本装置的压盖3上增加了添油槽31,能够通过回转力和离心力的旋转,带动具有粘附力的润滑油或润滑脂,从外部进入填料密封4内,从而起到润滑的效果,也能通过这个添油槽31向内部输送溶剂,将结晶或者结胶的氨纶预聚物进行溶解,对填料密封4起到软化的作用,从而增加填料密封4的韧性,提高密封效果;
46.3、本装置增加了润滑槽22,能够将从添油槽31送入的外部润滑油或者溶剂继续向内输送,通过润滑槽22将整个填料仓12内全部连通,从而将外接的润滑油均匀的输送至所有的填料密封4,从而确保整个填料密封4都被外部的溶剂软化,并能够方便的添加润滑,有效避免轴套2磨损刮花,还能更好的保持密封效果。
4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48.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49.本实用新型在制作时,先取用一个常规的螺纹密封作为密封件1,密封件1与输送泵对接密封的一端为内端,密封件1内端的密封面上开设了密封槽11,密封槽11为反向螺纹槽,而密封件1外端设置了填料仓12;
50.整个密封件1套装在轴套2外,与密封槽11位置对应的轴套2外壁上设置了回料槽21,回料槽21也是螺纹槽,纹路与密封槽11一样,都是为了将外溢的氨纶预聚物向泵腔内反流,增加了两条通路,使得会流效果更好,而且两个螺纹槽相互影响,增加了横截面积,使回流更加顺畅;
51.然后在轴套2上还要增加润滑槽22,润滑槽22只要覆盖填料仓12的深度即可,宽度与填料仓12的深度相同即可,润滑槽22也是将流体向内螺旋输送的螺纹槽,在制作压盖3,压盖3是常规的按压填料密封4的装置,用于将填料密封4压紧的盖子,在压盖3的内端与轴套2贴合的一面开设添油槽31,添油槽31也是向内端输送流体介质的螺纹槽;
52.密封件1和压盖3都与轴套2是间隙配合,间隙非常小,一般控制在0.5mm以内。
53.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粘稠的氨纶预聚物向外溢出,压力将介质想往外压送,通过回料槽21和密封槽11泄压,再通过轴套2的转动,带动密封槽11和回料槽21的介质反向回流形成抵靠外溢的压力,然后达到密封效果,而有些许外溢的氨纶预聚物介质会被填料密封4阻挡,不会继续外溢,而一段时间后,氨纶预聚物不断结晶,将填料密封4硬化,此时向压盖3与轴套2的间隙处涂抹溶剂,溶剂顺着添油槽31不断输送进入填料仓12内,与最外端一圈的填料密封4接触,此时溶剂会顺着润滑槽22再次旋转深入填料仓12,并且是附着在轴套2外壁上的润滑槽22上,从而将填料密封4与轴套2的接触面进行软化,使填料密封4再次回复弹性,融掉结晶,也可以此方法在压盖3的添油槽31内涂抹润滑脂,使轴套2与填料密封4长期保持有效润滑,避免过度摩擦,从而保护轴套2和填料密封4。
54.本装只适用于带有一定粘性的介质,输送物本身的粘稠度减小了泄露的可能,也增加了密封槽回流的阻力,因此这样的结构不适用于水类的介质,太稀了,容易自然外流,粘附力不够的介质,容易出现更严重的泄露,本装置属于专用于粘稠介质。
55.本装置的内端是指贴靠在泵腔的一端,也就是如图1中的左端,而外端为裸露在输送泵外的一端,也就是图1中的右端。
56.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
当理解,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定,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氨纶预聚物的泵用螺纹填料密封,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封件(1),为螺旋密封,其内侧密封面与转动轴靠近的内壁上设置了密封槽(11),外侧端面开设了填料仓(12);轴套(2),其外壁上开设了回料槽(21)和润滑槽(22),能转动的插设在密封件(1)内,所述回料槽(21)设置在靠近泵腔的内端,所述密封槽(11)套装在回料槽(21)的外部;填料密封(4),紧密的填塞在所述填料仓(12)内,所述填料密封(4)环绕在润滑槽(22)外部;压盖(3),套装在所述轴套(2)外部,内端压紧在填料密封(4)的外侧,内壁上开设了添油槽(31),所述添油槽(31)套装衔接在润滑槽(22)的外端;所述轴套(2)与密封件(1)和压盖(3)之间都是间隙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氨纶预聚物的泵用螺纹填料密封,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槽(11)、回料槽(21)、润滑槽(22)和添油槽(31)都是连续的螺纹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氨纶预聚物的泵用螺纹填料密封,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槽(11)为开设在密封件(1)内壁的凹槽,所述密封槽(11)的深度不超过3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氨纶预聚物的泵用螺纹填料密封,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料槽(21)和润滑槽(22)为凹陷设置在轴套(2)外管壁的凹槽,所述回料槽(21)的深度不超过2mm,所述润滑槽(22)的深度在1.5-3.5mm之间,且所述回料槽(21)和润滑槽(22)的深度都不超过轴套(2)侧壁厚度的一半;所述回料槽(21)的宽度不低于密封槽(11)的宽度;所述润滑槽(22)的宽度不少于填料仓(12)的深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氨纶预聚物的泵用螺纹填料密封,其特征在于:所述添油槽(31)为设置在压盖(3)内壁的凹槽,且添油槽(31)的深度不超过2m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氨纶输送泵密封技术领域的一种氨纶预聚物的泵用螺纹填料密封,包括密封件,为螺旋密封,其内侧密封面与转动轴靠近的内壁上设置了密封槽,外侧端面开设了填料仓;轴套,其外壁上开设了回料槽和润滑槽,能转动的插设在密封件内,所述回料槽设置在靠近泵腔的内端,所述密封槽套装在回料槽的外部,能够通过内外两层螺纹的输送,增加螺纹反向输送通道的横截面积和通道,使流动性较差的氨纶预聚物更容易通过密封槽和回料槽返回输送泵内,并且本装置还增加了润滑槽和添油槽,能够对渗出结晶的氨纶预聚物进行软化,通过在压盖上输送溶剂和润滑脂,能够有效避免填料结块,保持填料的韧性和密封效果。填料的韧性和密封效果。填料的韧性和密封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张士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长乐恒申合纤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1.14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717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