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菜肴烹饪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烹饪机。
背景技术:2.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绝大多数人由于学习工作繁忙,没有时间自己炒菜,而是选择在餐馆或食堂等区域解决饮食问题。对于大批量的炒菜,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自动烹饪设备,但是,其中结构较为复制且多为大容量的炊具进行菜肴的烹制。对于有个人口味需求的,需要多个厨师多锅烹饪的方法烹制,但这需要大量人力,厨师的劳动量也很大。对于复杂的﹑组合的﹑依个人口味﹑宜以小锅智能自动快速大量生产供应各色菜肴是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的自动烹饪设备。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自动烹饪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在机架上设有翻锅机构,所述的翻锅机构与锅架相连,所述的锅架上设有锅体旋转驱动器,所述的锅体旋转驱动器通过传动组件与锅体旋转轴相连,所述的锅体旋转轴通过旋转轴轴套与锅架相连,在锅体旋转轴上固定有锅体,所述的锅体外围上设有围绕在锅体的加热装置。
5.在上述的自动烹饪机中,所述的锅体旋转轴一端固定在锅体底部中心上,另一端通过传动组件与锅体旋转驱动器相连,所述的加热装置套设在锅体外围上,所述的旋转轴轴套穿设加热装置且与其固定相连。
6.在上述的自动烹饪机中,所述的加热装置包括截面呈u形的加热器壳体,所述的旋转轴轴套穿设加热器壳体,在加热器壳体内壁上设有加热组件。
7.在上述的自动烹饪机中,所述的锅体截面呈u形,所述的加热装置内壁与锅体外壁相适应,且在加热装置内壁与锅体外壁之间留有缝隙。
8.在上述的自动烹饪机中,所述的锅体内壁上设有至少两对称设置的翻菜凸棱,所述的翻菜凸棱呈l形与锅体内壁相适应,锅体内壁上设有两对称设置的翻菜凸棱且两翻菜凸棱内端不接触。
9.在上述的自动烹饪机中,所述的翻菜凸棱两侧与锅体之间均设有弧形过度部,所述的翻菜凸棱内侧两侧均设有弧形倒角。
10.在上述的自动烹饪机中,所述的翻锅机构包括翻锅驱动壳体,在翻锅驱动壳体内设有翻锅驱动电机,所述的翻锅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传动轴一端相连,传动轴另一端与锅架相连,在传动轴与翻锅驱动壳体之间设有传动轴防护座,所述的传动轴防护座固定在翻锅驱动壳体上。
11.在上述的自动烹饪机中,所述的锅架呈倒u形,所述的旋转轴轴套固定在锅架内端
上,所述的锅体旋转驱动器固定在锅架外端上,所述的锅架一侧与所述翻锅机构相连,另一侧设有旋转行程控制结构。
12.在上述的自动烹饪机中,所述的旋转行程控制结构包括限位旋转轴,所述的限位旋转轴上设置在限位承载座上,在限位承载座与限位旋转轴之间设有限位旋转轴防护套,所述的限位承载座远离锅架的一端上设有l形旋转块,所述的l形旋转块固定在限位旋转轴上,在l形旋转块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固定在限位承载座上的限位柱,在两限位柱一侧设有行程开关。
13.在上述的自动烹饪机中,所述的翻锅机构通过机架设置在炒菜台上,所述的炒菜台上设有横向设置的凹槽,在凹槽内设有泔水收集盆,所述的泔水收集盆底部设有收集孔,所述的收集孔上连接有回收管,所述的回收管穿设炒菜台;所述的炒菜台上还设有位于泔水收集盆一侧的碗架,所述的碗架通过碗架旋转组件与炒菜台相连。
14.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自动烹饪机的优点在于:1、设计合理,结构简单。2、加热速度快,使得菜肴能够更快的炒制完毕,口感更好。3、在倒菜时能够防止洒落在炒菜台上。4、使用配件少,维护成本低,能够有效的降低使用成本。5、通过摆放多个设备并排使用,能够同时对不同菜肴进行烹饪,有效的降低了厨师的工作量,使其工作的更为愉快。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视角的剖视视结构示意图。
19.图中,机架1、翻锅机构2、锅架3、锅体旋转驱动器4、传动组件5、锅体旋转轴6、旋转轴轴套61、锅体7、加热装置8、从动轮51、主动轮52、传动带53、加固座54、防护罩壳55、加热器壳体81、加热组件82、翻菜凸棱71、弧形过度部72、弧形倒角73、翻锅驱动壳体21、传动轴22、传动轴防护座23、旋转行程控制结构9、限位承载座92、限位旋转轴91、限位旋转轴防护套93、l形旋转块94、限位柱95、行程开关96、炒菜台10、凹槽101、收集孔103、泔水收集盆102、碗架104、碗架旋转组件105、旋转定位杆105a、旋转套105b、环形槽105c。
具体实施方式
20.如图1-4所示,本自动烹饪机,包括机架1,在机架1上设有翻锅机构2,翻锅机构2与锅架3相连,锅架3上设有锅体旋转驱动器4,锅体旋转驱动器4通过传动组件5与锅体旋转轴6相连,锅体旋转轴6通过旋转轴轴套61与锅架3相连,在锅体旋转轴6上固定有锅体7,锅体7为金属材料制成,锅体7外围上设有围绕在锅体7的加热装置8。
21.更具体的说,传动组件5包括设置在锅体旋转轴6另一端上的从动轮51,锅体旋转驱动器4输出轴上的主动轮52通过传动带53与从动轮51相连,旋转轴轴套61和锅体旋转驱动器4通过加固座54相连,传动组件5外围还罩设有防护罩壳55,防护罩壳55固定在加固座54上。
22.锅体旋转轴6一端固定在锅体7底部中心上,另一端通过传动组件5与锅体旋转驱动器4相连,加热装置8套设在锅体7外围上,旋转轴轴套61穿设加热装置8且与其固定相连。
23.加热装置8包括截面呈u形的加热器壳体81,旋转轴轴套61穿设加热器壳体81,在加热器壳体81内壁上设有加热组件82;加热组件82包括电加热单元或燃气加热单元,电加热单元和燃气加热单元为现有产品,其结构不再具体阐述。
24.本技术的锅体7截面呈u形,加热装置8内壁与锅体7外壁相适应,且在加热装置8内壁与锅体7外壁之间留有缝隙。
25.为了便于菜肴受热均匀,锅体7内壁上设有至少两对称设置的翻菜凸棱71,翻菜凸棱71呈l形与锅体7内壁相适应,锅体7内壁上设有两对称设置的翻菜凸棱71且两翻菜凸棱71内端不接触。
26.为了防止菜肴损伤,翻菜凸棱71两侧与锅体7之间均设有弧形过度部72,翻菜凸棱71内侧两侧均设有弧形倒角73。
27.翻锅机构2包括翻锅驱动壳体21,在翻锅驱动壳体21内设有翻锅驱动电机,翻锅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传动轴22一端相连,传动轴22另一端与锅架3相连,在传动轴22与翻锅驱动壳体21之间设有传动轴防护座23,传动轴防护座23固定在翻锅驱动壳体21上。
28.为了使结构更为轻巧且结构更为牢固,锅架3呈倒u形,旋转轴轴套61固定在锅架3内端上,锅体旋转驱动器4固定在锅架3外端上,锅架3一侧与所述翻锅机构2相连,另一侧设有旋转行程控制结构9。
29.为了便于锅体的翻滚,旋转行程控制结构9包括限位旋转轴91,限位旋转轴91上设置在限位承载座92上,在限位承载座92与限位旋转轴91之间设有限位旋转轴防护套93,限位承载座92远离锅架3的一端上设有l形旋转块94,l形旋转块94固定在限位旋转轴91上,在l形旋转块94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固定在限位承载座92上的限位柱95,在两限位柱95一侧设有行程开关96,限位旋转轴91与翻锅机构2旋转中心位于同一轴线上。
30.翻锅机构2通过机架1设置在炒菜台10上,炒菜台10上设有横向设置的凹槽101,在凹槽101内设有泔水收集盆102,泔水收集盆102底部设有收集孔103,收集孔103上连接有回收管,回收管穿设炒菜台10;炒菜台10上还设有位于泔水收集盆102一侧的碗架104,碗架104通过碗架旋转组件105与炒菜台10相连;碗架旋转组件105包括旋转定位杆105a,在旋转定位杆105a上开设有环形槽105c,在环形槽105c内设有旋转套105b,在旋转套105b上固定有所述碗架104,
31.工作原理:
32.炒菜时,锅体7处于内端水平高度低于外端的状态,根据需要可通过翻锅机构2调整锅体7的倾斜角度,锅体旋转驱动器2通过传送带带动锅体旋转轴6转动,从而锅体旋转轴6能够带动锅体7转动,使得菜肴在锅体内滚动,通过加热装置8同时对锅体7四周以及底部进行加热。
33.炒菜完毕后:菜碗放置在碗架104上,碗架104旋转至泔水收集盆102上方,此时翻锅机构2通过传动轴71驱动锅架1转动,从而使得锅架1上的锅体7能够由上至下翻转倾倒,倾倒完毕后复位,碗架104转回至炒菜台10台面上。
34.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35.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机架1、翻锅机构2、锅架3、锅体旋转驱动器4、传动组件5、
锅体旋转轴6、旋转轴轴套61、锅体7、加热装置8、从动轮51、主动轮52、传动带53、加固座54、防护罩壳55、加热器壳体81、加热组件82、翻菜凸棱71、弧形过度部72、弧形倒角73、翻锅驱动壳体21、传动轴22、传动轴防护座23、旋转行程控制结构9、限位承载座92、限位旋转轴91、限位旋转轴防护套93、l形旋转块94、限位柱95、行程开关96、炒菜台10、凹槽101、收集孔103、泔水收集盆102、碗架104、碗架旋转组件105、旋转定位杆105a、旋转套105b、环形槽105c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技术特征:1.一种自动烹饪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在机架(1)上设有翻锅机构(2),所述的翻锅机构(2)与锅架(3)相连,所述的锅架(3)上设有锅体旋转驱动器(4),所述的锅体旋转驱动器(4)通过传动组件(5)与锅体旋转轴(6)相连,所述的锅体旋转轴(6)通过旋转轴轴套(61)与锅架(3)相连,在锅体旋转轴(6)上固定有锅体(7),所述的锅体(7)外围上设有围绕在锅体(7)的加热装置(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烹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锅体旋转轴(6)一端固定在锅体(7)底部中心上,另一端通过传动组件(5)与锅体旋转驱动器(4)相连,所述的加热装置(8)套设在锅体(7)外围上,所述的旋转轴轴套(61)穿设加热装置(8)且与其固定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烹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装置(8)包括截面呈u形的加热器壳体(81),所述的旋转轴轴套(61)穿设加热器壳体(81),在加热器壳体(81)内壁上设有加热组件(82),加热组件(82)包括电加热单元或燃气加热单元。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自动烹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锅体(7)截面呈u形,所述的加热装置(8)内壁与锅体(7)外壁相适应,且在加热装置(8)内壁与锅体(7)外壁之间留有缝隙。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烹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锅体(7)内壁上设有至少两对称设置的翻菜凸棱(71),所述的翻菜凸棱(71)呈l形与锅体(7)内壁相适应,锅体(7)内壁上设有两对称设置的翻菜凸棱(71)且两翻菜凸棱(71)内端不接触。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烹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翻菜凸棱(71)两侧与锅体(7)之间均设有弧形过度部(72),所述的翻菜凸棱(71)内侧两侧均设有弧形倒角(73)。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自动烹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翻锅机构(2)包括翻锅驱动壳体(21),在翻锅驱动壳体(21)内设有翻锅驱动电机,所述的翻锅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传动轴(22)一端相连,传动轴(22)另一端与锅架(3)相连,在传动轴(22)与翻锅驱动壳体(21)之间设有传动轴防护座(23),所述的传动轴防护座(23)固定在翻锅驱动壳体(21)上。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烹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锅架(3)呈倒u形,所述的旋转轴轴套(61)固定在锅架(3)内端上,所述的锅体旋转驱动器(4)固定在锅架(3)外端上,所述的锅架(3)一侧与所述翻锅机构(2)相连,另一侧设有旋转行程控制结构(9)。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烹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转行程控制结构(9)包括限位旋转轴(91),所述的限位旋转轴(91)上设置在限位承载座(92)上,在限位承载座(92)与限位旋转轴(91)之间设有限位旋转轴防护套(93),所述的限位承载座(92)远离锅架(3)的一端上设有l形旋转块(94),所述的l形旋转块(94)固定在限位旋转轴(91)上,在l形旋转块(94)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固定在限位承载座(92)上的限位柱(95),在两限位柱(95)一侧设有行程开关(96)。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烹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翻锅机构(2)通过机架(1)设置在炒菜台(10)上,所述的炒菜台(10)上设有横向设置的凹槽(101),在凹槽(101)内设有泔水收集盆(102),所述的泔水收集盆(102)底部设有收集孔(103),所述的收集孔(103)上连接有回收管,所述的回收管穿设炒菜台(10);所述的炒菜台(10)上还设有位于泔水收集盆(102)一侧的碗架(104),所述的碗架(104)通过碗架旋转组件(105)与炒菜台(10)相连。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涉及菜肴烹饪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烹饪机。包括机架,在机架上设有翻锅机构,所述的翻锅机构与锅架相连,所述的锅架上设有锅体旋转驱动器,所述的锅体旋转驱动器通过传动组件与锅体旋转轴相连,所述的锅体旋转轴通过旋转轴轴套与锅架相连,在锅体旋转轴上固定有锅体,所述的锅体外围上设有围绕在锅体的加热装置。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自动烹饪机的优点在于:1、设计合理,结构简单。2、加热速度快,使得菜肴能够更快的炒制完毕,口感更好。3、在倒菜时能够防止洒落在炒菜台上。4、使用配件少,维护成本低,能够有效的降低使用成本。5、通过摆放多个设备并排使用,能够同时对不同菜肴进行烹饪。时对不同菜肴进行烹饪。时对不同菜肴进行烹饪。
技术研发人员:殷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殷超
技术研发日:2021.10.20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