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allin2022-07-13  102



1.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2.中国专利cn202021053816.8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包括前模组件和后模组件,所述前模组件的前模仁内设有能前后移动的弹块,弹块的根部设有弹簧;所述后模组件的后模仁上设有与产品内孔相匹配的镶顶,所述镶顶顶靠于所述弹块上,所述前模仁、后模仁、镶顶、弹块之间形成用于注塑产品的腔体。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合模后,镶顶将弹块顶升,弹块达到与待成型产品相匹配的位置;开模时,在弹簧的顶升力作用下,弹块随着产品向后模侧弹出,从而使产品顺利从前模上脱离,有效防止产品粘于前模;前模侧拔模角也可以做得更小,能更好地适配产品机能需求,提升产品品质;
3.采用该实用新型虽然可以解决顶针的空间不足,顶针寿命短,容易断裂,且会在产品的顶出面上造成较深凹痕,影响产品外观的问题,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型腔采用拔模处理虽然可以有效的解决产品粘模的技术问题,但是顶针的推力也是能够影响产品能不能推出型腔的关键因数,就现有的模具而言,会存在型腔和顶针的顶针孔之间存在连通的间隙,从而导致熔融的物料渗入到该间隙中,进而导致顶针不能有效的推动成型产品,或者是型腔和顶针的顶针孔之间密封性好,而因为顶针的作用力较小从而导致产品不能被推出模具的型腔;
4.为此,急需解决现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塑模具,以解决产品不能被顶针有效的推出模具型腔的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包括定模具、动模具、第一块、第一弹性件和动力源,其中:
7.定模具,其上开设有定型腔;
8.动模具,其上开设有动型腔,当动模具和定模具合模时,定型腔和动型腔采用拔模设计,且定型腔的最小拔模口径与动型腔的最大拔模口径相等;
9.第一块,采用拔模设计,且第一块最小拔模面靠近动型腔的最小拔模面,第一块设置在动型腔内,第一块的拔模角不小于动型腔的拔模角;
10.第一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一端和动模具连接,另一端和第一块连接,使得第一块抵接在动型腔内;
11.动力源,推动第一块朝定型腔的方向移动。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3.所述定型腔的底面设有螺纹,所述第一块与产品接触的面也设有螺纹。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5.所述第一块的拔模角和动型腔的拔模角相同。
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7.所述动模具包括第一板、第二板、第一杆、圆台和第三板,其中:
18.第一板,动型腔开设在第一板上,第一板上开设有第一孔,所述第一孔和所述动型腔相互连通;
19.第二板,其上开设有第二孔和第三孔,所述第二孔和第三孔相互连通,第二孔的孔径小于第三孔的孔径;
20.第一杆,一端与第一块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第一孔、第二孔并设置在第三孔内;
21.圆台,与第一杆固定连接;
22.第一弹性件,分别与圆台和第三孔连接;
23.第三板,和第二板固定连接,圆台和第三板相互抵接。
2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25.所述定模具上固定设有导杆,所述第一板上开设有导槽,所述导杆和所述导槽相互配合。
2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27.还包括第二弹性件和定位杆,所述第一板上开设有第一盲孔,所述第二板上开设有第二盲孔,所述定位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一盲孔和第二盲孔内,所述第二弹性件分别与第一板和第二板相互抵接。
2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29.第三板和第二板之间采用螺栓固定连接,圆台和第一杆螺纹连接,第一块和第一杆采用一体成型固定连接。
3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31.第三板上开设有气孔,所述气孔和第三孔相互连通;
32.所述动力源包括硬质管、卡箍、软管和气泵,其中:
33.硬质管,固定设置在气孔内;
34.软管,套装在硬质管上;
35.卡箍,用以将软管固定在硬质管上;
36.气泵,为软管内供气。
37.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38.(一)当定模具和动模具合模时,由于第一块设置在动型腔内,且第一块采用拔模设计,其最小拔模面靠近动型腔的最小拔模面,因此,第一块在第一弹性件的压缩力的作用下能够始终抵接在动型腔内,又因为第一块的拔模角不小于动型腔的拔模角,因此,第一块与动型腔相互抵接时,为第一块的最大拔模面和动型腔相互抵接,此时,第一块也与动型腔实现了线密封,从而可以达到防止熔融的物料流入到第一块的最大拔模面和动型腔的最小拔模面之间的空间内,最终影响到产品的造型,产品的成型腔空间为第一块的最大拔模面和定型腔的最大拔模面之间的空间,由于该空间也为拔模空间,因此,成型的产品也为拔模产品,当第一块移动时,也方便将产品从该拔模空间内推出,就第一块的推力而言,由于动力源给予的气压是恒定的,第一块的推力大小受到第一块和产品的接触面来决定的,而此处,第一块与产品的接触面相互重合,因此,此时的推力为最大推力,综上,采用此种模具可
以有效的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产品因推力不足或粘模的问题从而无法脱模的技术问题,另外,此处只需一个第一块推动,从而取代了传统中的使用多个顶针推动,使用多个顶针进行推动容易造成成品上存在多个凹痕的情况发生。
39.(二)上述过程虽然可以解决产品脱模的问题,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还会存在因产品的粘度过高,从而使得产品与第一块粘粘在一起,进而导致第一块在推动的过程中,产品和第一块一起运动,最终还是不能达到产品的有效脱模的目的,为了解决此种问题,通过在定型腔的底面和第一块与产品接触的面设有螺纹,从而降低产品和定型腔以及第一块的接触面,进而降低了产品与定型腔以及第一块的粘度,最终使得定模具和动模具在开模时,产品能够有效的脱离定型腔以及第一块,产品在第一块的推力作用下,从而实现产品的脱模的目的。
40.(三)在上述(一)和(二)的实施方案中,虽然解决了产品脱模的技术问题,但是若第一块的拔模角大于动型腔的拔模角时,第一块在长时间受到第一弹性件压缩力的作用下,容易使得第一块的最大拔模面变小,从而使得产品的成型腔出现变化,最终导致虽然能够实现产品的轻易脱模,但是产品的形状却与实际的需求形状不一样,为了解决此种问题,通过将第一块的拔模角和动型腔的拔模角相同,从而可以使得第一块能够稳定的卡接在动型腔内,防止第一块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出现变形,延长该模具的使用寿命。
41.(四)为了实现(一)中,能够使得第一弹性件始终保持在压缩的状态,从而保证第一块能够抵接在动型腔内的设计意图,通过设置第二孔和第三孔形成阶梯孔,第一杆和圆台形成阶梯台,而第三板和第二板固定连接,从而可以使得第一弹性件安装在第三孔内时,保持第一弹性件始终处于压缩的状态。
42.(五)产品的成型的关键在于动模具和定模具在合模时,定型腔和动型腔能够完美的契合,若出现错位的情况,则会使得成品不能形成预期产品,为了解决此种问题,通过设置导杆和导槽,从而为动模具的移动提供一导向的作用,最终使得模具在合模时,定型腔能够和动型腔完美的契合。
43.(六)模具在合模时,往往出现动模具和定模具的冲击力过大,从而造成动模具和定模具出现一定的损伤,为了解决此种问题,通过设置第二弹性件,从而可以缓冲动模具和定模具的冲击力,进而减少动模具和定模具之间的损伤。
44.(七)模具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问题,需要对模具进行检修,而检修的前提,是需要对动模具进行拆卸,上述的方案虽然可以实现各自预期的目的,但是,若第一杆和圆台采用非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则没有办法将第一板和第二板进行拆卸,为了解决此种问题,通过将圆台和第一杆采用螺纹的方式固定连接,从而可以达到方便拆卸圆台和第一杆的目的,从而可以将第一板和第二板进行有效的拆卸,此处的第一弹性件还起到防止圆台和第一杆之间的螺纹连接出现松动的目的,而第一块和第一杆采用一体成型固定连接,起到增强连接强度的目的,从而延长第一块的使用寿命。
45.(八)动模具在注塑机内通过其移动从而实现与定模具的合模或开模,而此处的动力源选用气泵供气从而实现第一块的移动,在气泵供气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气压的稳定性,也需要使得气路具有一定的伸展功能,通过设置软管,从而达到可以适应动模具的移动,最终实现气泵能够稳定的为第一块供气的目的。
附图说明
4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注塑模具的示意图。
47.图中:1、定模具;11、定型腔;12、第一水口;2、动模具;21、第一板;211、动型腔;212、第一孔;213、导槽;214、第一盲孔;215、第二水口;22、第二板;221、第二孔;222、第三孔;223、第二盲孔;23、第一杆;24、圆台;25、第三板;251、气孔;3、第一块;31、螺纹;4、第一弹性件;5、动力源;51、硬质管;52、卡箍;53、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4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9.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50.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5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52.实施例1:
5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注塑模具,请参阅图1所示,包括定模具1、动模具2和动力源5,其中:
54.定模具1,其上开设有第一水口12和两个定型腔11,两个定型腔11关于第一水口12对称设置且第一水口12与两个定型腔11相互连通,另外,定模具1固定连接在注塑机上,定模具1的右侧上还固定连接有四个导杆。
55.动模具2,包括第一板21、第二板22、第三板25、两个第一杆23、两个圆台24、两个第一块3、两个定位杆、两个第一弹性件4和两个第二弹性件,其中:第一板21的左侧分别开设有四个与导杆相互配合的且贯穿的导槽213,第一板21的左侧还开设有第二水口215和两个动型腔211,两个动型腔211关于第二水口215对称设置且第二水口215和两个动型腔211相互连通,当定模具1和第一板21相互抵接时,定型腔11和动型腔211形成一个拔模设计,即定型腔11的最小拔模面和动型腔211的最大拔模面的形状相同,第一板21的右侧面开设有两个第一盲孔214和两个第一孔212,两个第一孔212设置在两个第一盲孔214之间,第一孔212和动型腔211相互连通;第二板22的左侧分别开设有两个第二盲孔223和两个第二孔221,两个第二孔221设置在两个第二盲孔223之间,第二板22的右侧开设有两个第三孔222,第三孔222和第二孔221相互连通,且第三孔222和第二孔221同轴设置,第三孔222的孔径大于第二
孔221的孔径,第二孔221的孔径和第一孔212的孔径相同,一个定位杆上套装有一个第二弹性件(弹簧),定位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一盲孔214内和第二盲孔223内;一个第一块3固定连接在一个第一杆23的左端,一个圆台24固定连接在一个第一杆23的右端,第一块3同样采用拔模设计,且第一块3的拔模角不小于动型腔211的拔模角,第一块3设置在动型腔211内时,第一块3的最小拔模面位于动型腔211的右侧,第一杆23分别穿过第一孔212和第二孔221,圆台24位于第三孔222内,第一弹性件4(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圆台24的左侧面和第三孔222的右侧面固定连接;第三板25固定连接在第二板22的右侧,此时,使得圆台24的右侧抵接在第三板25的左侧上,最终使得第一弹性件4处于压缩状态,第三板25的左侧开设有两个贯穿的气孔251,其中气孔251和第三孔222相互连通。
56.动力源5,推动第一块3朝定型腔11的方向移动,包括硬质管51、卡箍52、软管53和气泵,其中:硬质管51的左端和圆台24的右侧相互抵接,硬质管51固定设置在气孔251内,软管53套装在硬质管51上,卡箍52用以将软管53固定在硬质管51上,气泵为软管53内供气。
57.以下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
58.当定模具1和动模具2合模后,熔融的物料从第一水口12和第二水口215流入到定型腔11和动型腔211内,由于第一块3设置在动型腔211内,且第一块3采用拔模设计,其最小拔模面位于动型腔211的右侧,因此,第一块3在第一弹性件4的压缩力的作用下能够始终抵接在动型腔211内,又因为第一块3的拔模角不小于动型腔211的拔模角,因此,第一块3与动型腔211相互抵接时,为第一块3的最大拔模面和动型腔211相互抵接,此时,第一块3也与动型腔211实现了线密封,从而可以达到防止熔融的物料流入到第一块3的最大拔模面和动型腔211的最小拔模面之间的空间内,最终影响到产品的造型,产品的成型腔空间为第一块3的最大拔模面和定型腔11的最大拔模面之间的空间,由于该空间也为拔模空间,因此,成型的产品也为拔模产品,当第一块3移动时,也方便将产品从该拔模空间内推出,就第一块3的推力而言,由于动力源5给予的气压是恒定的,第一块3的推力大小受到第一块3和产品的接触面来决定的,而此处,第一块3与产品的接触面相互重合,因此,此时的推力为最大推力,综上,采用此种模具可以有效的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产品因推力不足或粘模的问题从而无法脱模的技术问题,另外,此处只需一个第一块3推动,从而取代了传统中的使用多个顶针推动,使用多个顶针进行推动容易造成成品上存在多个凹痕的情况发生;
59.此外,产品的成型的关键在于动模具2和定模具1在合模时,定型腔11和动型腔211能够完美的契合,若出现错位的情况,则会使得成品不能形成预期产品,为了解决此种问题,通过设置导杆和导槽213,从而为动模具2的移动提供一导向的作用,最终使得模具在合模时,定型腔11能够和动型腔211完美的契合;
60.其次,模具在合模时,往往出现动模具2和定模具1的冲击力过大,从而造成动模具2和定模具1出现一定的损伤,为了解决此种问题,通过设置第二弹性件,从而可以缓冲动模具2和定模具1的冲击力,进而减少动模具2和定模具1之间的损伤;
61.最后,动模具2在注塑机内通过其移动从而实现与定模具1的合模或开模,而此处的动力源5选用气泵供气从而实现第一块3的移动,在气泵供气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气压的稳定性,也需要使得气路具有一定的伸展功能,通过设置软管53,从而达到可以适应动模具2的移动,最终实现气泵能够稳定的为第一块3供气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动模具2的移动的动力来源为气缸的推力,即第三板25的右侧和气缸的气杆固定连接。
62.实施例2:
63.在实施例1中,虽然可以解决产品脱模的问题,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还会存在因产品的粘度过高,从而使得产品与第一块3粘粘在一起,进而导致第一块3在推动的过程中,产品和第一块3一起运动,最终还是不能达到产品的有效脱模的目的,为了解决此种问题,本实用新型给出了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
64.一种注塑模具,定型腔11的左侧面设有螺纹31,第一块3的右侧面设有螺纹31。
65.以下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
66.通过在定型腔11的左侧面和第一块3的右侧面设有螺纹31,从而降低产品和定型腔11以及第一块3的接触面,进而降低了产品与定型腔11以及第一块3的粘度,最终使得定模具1和动模具2在开模时,产品能够有效的脱离定型腔11以及第一块3,产品在第一块3的推力作用下,从而实现产品的脱模的目的。
67.实施例3:
68.在实施例1或2中可知,虽然解决了产品脱模的技术问题,但是若第一块3的拔模角大于动型腔211的拔模角时,第一块3在长时间受到第一弹性件4压缩力的作用下,容易使得第一块3的最大拔模面变小,从而使得产品的成型腔出现变化,最终导致虽然能够实现产品的轻易脱模,但是产品的形状却与实际的需求形状不一样,为了解决此种问题,本实用新型给出了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
69.一种注塑模具,第一块3的拔模角和动型腔211的拔模角相同。
7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
71.通过将第一块3的拔模角和动型腔211的拔模角相同,从而可以使得第一块3能够稳定的卡接在动型腔211内,防止第一块3在第一弹性件4的作用下出现变形,延长该模具的使用寿命。
72.实施例4:
73.在上述实施例中,模具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问题,需要对模具进行检修,而检修的前提,是需要对动模具2进行拆卸,上述的方案虽然可以实现各自预期的目的,但是,若第一杆23和圆台24采用非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则没有办法将第一板21和第二板22进行拆卸,为了解决此种问题,本实用新型给出了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
74.一种注塑模具,第三板25和第二板22之间采用螺栓固定连接,圆台24和第一杆23螺纹连接,第一块3和第一杆23采用一体成型固定连接。
7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
76.通过将圆台24和第一杆23采用螺纹的方式固定连接,从而可以达到方便拆卸圆台24和第一杆23的目的,从而可以将第一板21和第二板22进行有效的拆卸,此处的第一弹性件4还起到防止圆台24和第一杆23之间的螺纹连接出现松动的目的,而第一块3和第一杆23采用一体成型固定连接,起到增强连接强度的目的,从而延长第一块3的使用寿命。
77.实施例5:
78.在没有技术冲突的情况下,还包括实施例1-4中任意的排列组合。
79.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77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