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电信号转接装置,特别关于一种可替换零组件的电信号转接装置结构。
背景技术:2.在电子产品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各类电子产品的供电及/或数据传输交换常须配备特定规格接头的线缆。而当用户拥有多种类电子产品时,通常需搭配多种相应规格的电源供应器或数据传输接口。举例来说,常见如一般家电之线缆插头,即具有高达数十种规格,其中尚区分多种电压规格。此外,小型弱电3c产品多使用例如通用串行总线(usb)进行供电或数据传输,而通用串行总线亦具有多种类型。再者,家电产品多使用如交流电的电流源,而弱电3c产品则多使用如直流电的电流源。
3.由上述可知,拥有多种产品的用户需负担各式信号转接装置。此外,购入多种信号转接装置不仅花费庞大,更有占用空间的问题。而多种信号转接装置同时使用于同一延长线设备时,亦可能有用电安全上的疑虑。
技术实现要素: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出一种电信号转接装置。电信号转接装置包含至少一第一转接接口及至少一第一转接座。该至少一第一转接接口用以传输一直流电信号,该至少一第一转接接口包含一磁性组件及一磁性感测组件。该至少一第一转接座与该至少一第一转接接口对应设置,其中各该至少一第一转接座与各自对应的各该至少一第一转接接口电性连接以传输该直流电信号,并连接该直流电信号至外部装置。其中该磁性组件用以吸附固定该至少一第一转接座,该磁性感测组件用以判断该至少一第一转接座是否正确放置,当该磁性感测组件判断该至少一第一转接座正确放置时,该至少一第一转接接口将该直流电信号传送至该至少一第一转接座。
5.在一实施例中,该电信号转接装置更包含一上壳体。该上壳体具有至少一插槽,各该至少一第一转接座安装于各自对应的各该至少一插槽中,以进一步与各自对应的各该至少一第一转接接口电性连接。
6.在一实施例中,该线缆接口更具有一线缆接触部,该电信号转接装置更包含一下壳体和一插头模块。该下壳体具有一线缆接口,其中该线缆接口与该至少一第一转接接口电性连接。该插头模块,具有一线缆和一插头接触部,其中该插头接触部用以与该线缆接触部接合以电性连接,并通过该线缆连接一外部交流电源或该直流电信号至该线缆接触部。
7.在一实施例中,该插头接触部具有一夹持弹片组,该线缆接触部为凸出的插头,当该插头接触部与该线缆接触部接合时,该夹持弹片组夹持固定该线缆接触部。
8.在一实施例中,该插头模块更具有一定位柱,该线缆接口具有一定位柱接触部,当该插头接触部与该线缆接触部接合时,该定位柱接入该定位柱接触部,以稳定该插头接触部与该线缆接触部间的连接。
9.在一实施例中,该线缆接口具有一导引孔,该定位柱接触部设置于该导引孔中,该导引孔用以防止该定位柱接入时产生歪斜。
10.在一实施例中,该定位柱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方形、矩形、三角形、椭圆形、或多边形。
11.在一实施例中,该插头模块更具有一扣合部,该线缆接口更具有一止挡部,当该插头接触部与该线缆接触部接合时,该扣合部与该止挡部扣合以固定该插头模块与该线缆接口。
12.在一实施例中,该电信号转接装置更包含一掀盖。该掀盖用以通过一掀盖固定件与该下壳体连接,其中该掀盖闭阖时,覆盖并固定该至少一第一转接座及该上壳体以防止其脱出。
13.在一实施例中,该插头模块更具有一保护开关,用以控制该插头模块是否传输该外部电信号至该线缆接口。
14.在一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一转接座的安装不具有方向性。
15.在一实施例中,该电信号转接装置更包含一电源转换模块。该源转换模块用以将一外部交流电源转换为该直流电信号。
16.在一实施例中,该电信号转接装置更包含至少一第二转接接口及至少一第二转接座。该至少一第二转接接口用以传输一外部交流电源。该至少一第二转接座与该至少一第二转接接口对应设置,其中各该至少一第二转接座与各自对应的各该至少一第二转接接口电性连接,用以连接该外部交流电源至外部装置。
17.在一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一转接座的尺寸小于该至少一第二转接座的尺寸。
18.在一实施例中,该电信号转接装置更包含一上壳体。该上壳体具有至少一插槽,各该至少一第二转接座安装于各自对应的各该至少一插槽中,以进一步与各自对应的各该至少一第二转接接口电性连接。
19.在一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一转接接口为pogo pin。
20.在一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一转接座可对接usb a、usb b或usb c类型的插头。
21.在一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一转接座以直流电源对外部装置进行供电。
22.藉由本实用新型的教示,电信号转接变得更加便利。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电信号转接装置亦具有节省空间成本及兼顾用电安全的效益。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信号转接装置的立体图。
25.图2绘示图1的第一转接座、第二转接座、插头模块与主体的对应结构图。
26.图3为绘示图1的插头模块以及主体的分解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信号转接装置的上壳体上视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信号转接装置内部结构剖面下视图。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接接口上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组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组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2.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各种特定的制程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制程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33.请参阅图1,图1绘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信号转接装置100的立体图。电信号转接装置100大致上具有主体110、第一转接座120、第二转接座130及插头模块140。第一转接座120例如为usb type a接孔、usb type b接孔、usb type c接孔、usb mini-a接孔、usb mini-b接孔、usb micro-a接孔、usb micro-b接孔、thunderbolt接孔、或其混合,用以传输直流电源(dc)信号至外部电子产品。其中,直流电源信号可例如仅用来对外部电子产品进行供电,或进行数据传输。应了解的是,于图1的实施例中,电信号转接装置100具有两个第一转接座120,然其数量和类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于本案相同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亦可根据需求增减其数量或更改其接口配置。
34.举例来说,于一实施例中,电信号转接装置100可仅具有单一第一转接座120、或具有二个以上第一转接座120。而其中一个第一转接座120可为rj45的网络接孔,其可对支持以太网络供电(power over ethernet,poe)的设备进行直流电源供电或信息传输,其中支持以太网络供电的设备例如为计算机、网络电话、无线基地台、网络摄影机等装置。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转接座120亦可为其他任意直流电源插座,供应直流电源至有需求的装置,例如蓝芽喇叭、夜灯、电铃等等。
35.第二转接座130例如为一般市电交流电源的插座,用以传输外部交流电源(ac)信号至外部电子产品。应理解的是,图中示例为三孔(火线、中性线/水线/零线、接地线)插座,仅用以辅助说明,并非加以限制。于一实施例中,第二转接座130亦可为世界各地区家用电源插座规格,例如a型插座、b型插座、c型插座、d型插座、e型插座、f型插座、g型插座、h型插座、i型插座、j型插座、k型插座、l型插座、m型插座、和n型插座等。其中,于此实施例,因电信号转接装置100具有两个第一转接座120,在空间及外观安排上,第一转接座120的尺寸小于
第二转接座130。
36.插头模块140可分为线缆142、插头接触部144和保护开关146等部件。插头接触部144通过线缆142连接外部电信号源,并将外部电信号源传递至电信号转接装置100的主体110上的第一转接座120和第二转接座130,以供第一转接座120和第二转接座130进一步进行使用。线缆142例如为符合市电负载的电源线、或者可为网络信号线。举例来说,当线缆142为电源线时,可接入外部交流电信号,以供第一转接座120和第二转接座130连接外部电子装置来进行供电。当线缆142为网络信号线时,可接入家中以太网络/调制解调器,以供第一转接座120传输网络信号至外部电子装置。
37.承上实施例,插头模块140可为与主体110一体成型或者黏接封装的组件,或者,插头模块140为可与主体110分离的可拆卸组件。关于插头模块140的构造,将于后文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8.保护开关146设置于插头接触部144上,其可让使用者以手动方式切换插头接触部144是否传送线缆142传输的外部电信号源。藉此,可手动避免不必要使用外部电子装置时的电力浪费,亦可减少外部装置插头对第一转接座120或第二转接座130的插拔损耗,以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39.为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2,图2绘示图1的第一转接座120、第二转接座130和插头模块140与主体110的对应结构图。电信号转接装置100的主体110可再细分为上壳体112、下壳体114、掀盖116等部件。于此实施例中,第一转接座120和第二转接座130为可分离的组件。上壳体112与下壳体114接合。上壳体112具有插槽1122和插槽1124,插槽1122对应提供第一转接座120安装之用,而插槽1124对应提供第二转接座130安装之用。其中,插槽1122的空间大小略大于第一转接座120,而插槽1124的空间大小略大于第二转接座130,以便于安装接入。
40.掀盖116为可供开阖的部件,掀盖116通过掀盖固定件(图中未示)连接于下壳体114的其中一侧,掀盖固定件可例如为绞链、可挠塑料件、插销、弹性物质(例如弹簧)等,以使掀盖116可因需求达到活动开阖的目的。应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掀盖固定件的种类,任何常见的活动连接组件皆为可替代物。
41.承上实施例,掀盖116上挖有对应两个插槽1122的两个通孔1162、对应插槽1124的通孔1164。其中通孔1162略小于第一转接座120,而通孔1164略小于第二转接座130。藉此,当掀盖116阖上时,可以覆盖第一转接座120的边缘部分及第二转接座130的边缘部分,以进一步防止第一转接座120、第二转接座130和上壳体112因意外而脱出。
42.关于电信号转接装置100的内部结构,请参阅图3,图3为绘示图1的插头模块以及主体的分解图。下壳体114中设置有第一转接接口122、电源转换模块124、第二转接接口132、和线缆接口1142。此外,插头接触部144设置有定位柱144a。于此实施例中,插头模块140将线缆142传输的外部交流电源传入线缆接口1142,而第一转接接口122通过电源转换模块124电性连接线缆接口1142。其中电源转换模块124用以将外部交流电源转换为直流电信号。亦即,第一转接接口122传输经电源转换模块124转换后的直流电信号。第二转接接口132则用以电性连接线缆接口1142以传输外部交流电源。较佳地,电源转换模块124与第二转接接口132以并联形式传输外部交流电源。
43.请同时参阅图4,图4绘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信号转接装置100的上壳体112的
上视图。上壳体112的插槽1122具有槽穿的通孔1122a,而插槽1124具有槽穿的通孔1124a。通孔1122a对应第一转接接口122设置,而通孔1124a对应第二转接接口132设置。藉此,当第一转接座120和第二转接座130分别对应接入上壳体的插槽1122和插槽1124时,第一转接座120可通过通孔1122a与第一转接接口122电性连接以传输直流电信号,而第二转接座130可通过通孔1124a与第二转接接口132电性连接以传输外部交流电源。
44.承上实施例,第一转接接口122可例如为pogo pin(弹簧针)的形式以电性连接第一转接座120,第二转接接口132可例如为三孔插座以电性连接第二转接座130。然应理解,第一转接接口122和第二转接接口132的接头类型并不局限与此,其等配置亦可根据使用需求作变换。
45.有关插头模块140与线缆接口1142间的详细连接方式,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5,图5绘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信号转接装置100的内部结构剖面下视图。插头模块140的插头接触部144例如为母座插座的形式,其具有定位柱144a、夹持弹片组144b和扣合部144c。线缆接口1142例如为凸出的公座插头,于此实施例中,其大致可分为定位柱接触部1142a、线缆接触部1142b、止挡部1142c和导引孔1142d等部件。
46.当插头模块140的插头接触部144欲与主体110的线缆接口1142连接时,定位柱144a可例如藉由导引孔1142d的引导进入定位柱接触部1142a接合。详细来说,其中定位柱144a为笔直的柱体,其截面形状可为圆形、方形、矩形、三角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等等。而导引孔1142d亦为笔直的通道,其截面形状相同且略大于定位柱144a,以使定位柱144a可以笔直不歪斜的与定位柱接触部1142a稳定接合。此外,定位柱接触部1142a可例如为夹持弹片,通过摩擦力稳固定位柱144a。应注意的是,定位柱接触部1142a亦可为磁吸等其他任意活动式连接方式,本实用新型不加以限制。
47.通过定位柱144a与定位柱接触部1142a的笔直接合,线缆接口1142的线缆接触部1142b得以顺利的与插头接触部144的夹持弹片组144b接合。其中,夹持弹片组144b的数量相同于线缆接触部1142b的针脚数量,且夹持弹片组144b相应的夹持固定所对应的线缆接触部1142b的针脚。
48.插头模块140更可通过扣合部144c来进一步稳固与线缆接口1142间的连接。其中,插头模块140的扣合部144c为突出的卡扣,而线缆接口1142的止挡部1142c为对应扣合部144c设计的供扣合凸块,如图5所示。于此例中,扣合部144c设置于插头模块140的插头接触部144前端的左右两侧,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扣合部144c亦可根据需求设置于插头接触部144对立或不对立的两侧、或者设置更多或单一个扣合部144c,而线缆接口1142的止挡部1142c亦作相对应的设置。
49.承上实施例,于图5中,第一转接座120设置有磁性组件1202、端子1204和端子1206。磁性组件1202例如为铁氧体、铝镍钴合金、稀土磁铁、钕磁铁及钐钴磁铁等制成的永久磁铁。当第一转接座120接入插槽1122时,磁性组件1202可通过磁力吸附第一转接接口122,以加强两者的连接固定,防止第一转接座120因意外松脱所导致的传输不稳定或信号终止。于一实施例中,磁性组件1202可为通过电流产生磁力的电磁铁类的非永久磁铁,本实用新型并不加以限制。
50.请一并参阅图6,图6绘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转接接口122的上视图。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转接接口122设置有磁性感测组件1222、第一导电部1224和第二导电部
1226。此例中,磁性感测组件1222可感测磁性组件1202是否正确吸附第一转接接口122。举例来说,磁性感测组件1222可藉由判断磁性组件1202与磁性感测组件1222间的接触面积或者磁力大小来判断第一转接座120是否放置正确。当磁性感测组件判断第一转接座120正确放置时,第一转接接口122始可将直流电信号传送至第一转接座120,以预防漏电的危险。
51.此外,磁性感测组件1222亦可为具有磁性功能的组件,以于第一转接座120安装至插槽1122时,通过通孔1122a与第一转接座120的磁性组件1202相吸附。应理解的是,于一实施例中,磁性感测组件1222可纯粹为铁磁性(强磁性)金属,以供磁性组件1202的磁力吸附。或者,磁性感测组件1222为永久磁铁而磁性组件1202为铁磁性(强磁性)金属,以主动吸附磁性组件1202。
52.承上实施例,第一转接座120的端子1204和端子1206例如为pogo pin或适于pogo pin电性连接的端子,以于接入插槽1122时通过通孔1122a来与第一转接接口122电性相接。详细而言,端子1204用以自第一转接接口122的第一导电部1224传输第一电压准位,而端子1206用以自第一转接接口122的第二导电部1226传输第二电压准位。值得一提的是,第一转接接口122例如为同心圆配置,即第一导电部1224以磁性感测组件1222为中心环绕设置,而第二导电部1226环绕第一导电部1224设置。藉此,无论第一转接座120的接入方向为何,接可顺利地使端子1204与第一导电部1224电性连接、及使端子1206与第二导电部1226电性连接,以分别传输正确的对应电压。也就是说,第一转接座120的接入并不具有方向性。
53.藉由本实用新型的教示,电信号转接变得更加便利。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电信号转接装置亦具有节省空间成本及兼顾用电安全的效益。
54.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用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该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技术特征:1.一种电信号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至少一第一转接接口,用以传输一直流电信号,该至少一第一转接接口包含一磁性组件及一磁性感测组件;以及至少一第一转接座,与该至少一第一转接接口对应设置,其中各该至少一第一转接座与各自对应的各该至少一第一转接接口电性连接以传输该直流电信号,并连接该直流电信号至外部装置;其中该磁性组件用以吸附固定该至少一第一转接座,该磁性感测组件用以判断该至少一第一转接座是否正确放置,当该磁性感测组件判断该至少一第一转接座正确放置时,该至少一第一转接接口将该直流电信号传送至该至少一第一转接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信号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上壳体,具有至少一插槽,各该至少一第一转接座安装于各自对应的各该至少一插槽中,以进一步与各自对应的各该至少一第一转接接口电性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信号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信号转接装置更包含:一下壳体,具有一线缆接口,其中该线缆接口与该至少一第一转接接口电性连接,该线缆接口更具有一线缆接触部;以及一插头模块,具有一线缆和一插头接触部,其中该插头接触部用以与该线缆接触部接合以电性连接,并通过该线缆连接一外部交流电源或该直流电信号至该线缆接触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信号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插头接触部具有一夹持弹片组,该线缆接触部为凸出的插头,当该插头接触部与该线缆接触部接合时,该夹持弹片组夹持固定该线缆接触部。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信号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插头模块更具有一定位柱,该线缆接口具有一定位柱接触部,当该插头接触部与该线缆接触部接合时,该定位柱接入该定位柱接触部,以稳定该插头接触部与该线缆接触部间的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信号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线缆接口具有一导引孔,该定位柱接触部设置于该导引孔中,该导引孔用以防止该定位柱接入时产生歪斜。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信号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定位柱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矩形或三角形。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信号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插头模块更具有一扣合部,该线缆接口更具有一止挡部,当该插头接触部与该线缆接触部接合时,该扣合部与该止挡部扣合以固定该插头模块与该线缆接口。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信号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掀盖,用以通过一掀盖固定件与该下壳体连接,其中该掀盖闭阖时,覆盖并固定该至少一第一转接座及该上壳体。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信号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插头模块更具有一保护开关,用以控制该插头模块是否传输该外部交流电源至该线缆接口。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信号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一转接座之安装不具有方向性。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信号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电源转换模块,用以将一外部交流电源转换为该直流电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信号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至少一第二转接接口,用以传输一外部交流电源;以及至少一第二转接座,与该至少一第二转接接口对应设置,其中各该至少一第二转接座与各自对应的各该至少一第二转接接口电性连接,用以连接该外部交流电源至外部装置。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信号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一转接座的尺寸小于该至少一第二转接座的尺寸。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信号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上壳体,具有至少一插槽,各该至少一第二转接座安装于各自对应的各该至少一插槽中,以进一步与各自对应的各该至少一第二转接接口电性连接。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信号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一转接座符合pogo pin规格。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信号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一转接座可对接usb a、usb b或usb c类型的插头。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信号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一转接座以直流电源对外部装置进行供电。
技术总结一种电信号转接装置,包含至少一第一转接接口及至少一第一转接座。至少一第一转接接口用以传输直流电信号,至少一第一转接接口包含磁性组件及磁性感测组件。至少一第一转接座与至少一第一转接接口对应设置,其中各该至少一第一转接座与各自对应的各该至少一第一转接接口电性连接以传输直流电信号,并连接直流电信号至外部装置。磁性组件用以吸附固定至少一第一转接座。磁性感测组件用以判断至少一第一转接座是否正确放置,当磁性感测组件判断至少一第一转接座正确放置时,至少一第一转接接口将直流电信号传送至至少一第一转接座。将直流电信号传送至至少一第一转接座。将直流电信号传送至至少一第一转接座。
技术研发人员:金旭伸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品威电子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0.21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