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捕蝇器的制作方法

allin2023-03-26  49



1.本实用新型涉及捕捉苍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捕蝇器。


背景技术:

2.苍蝇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烦恼,因此,现在人们利用苍蝇的习性制成了各种各样的诱捕设备。
3.中国发明专利201810645847.3公布了一种易拆装折叠式组合捕蝇器;由透明塑料片折叠组合而成,箱体下部向内折叠形成锥形顶部形成一个锥口,用于蚊虫蝇飞进的通道,片形折叠盖和箱体上部的上下两直线切口处连接,片形折叠腿和片形折叠盆折叠后卡在一起,就不会下沉脱落或散开,腿卡在箱体上,片形折叠提手叠加后插进上盖中间直线切口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一种易拆装折叠式组合捕蝇器。该发明主体材料选用透明塑料片,具有很强的张力,安装困难,通过卡和方式安装容易脱落。箱体与锥形之间空间小,苍蝇易于找到锥形的开口逃出。
4.中国发明专利201210199166.1公开了多功能折叠捕蝇笼,它包括由单个或多个外片体彼此之间插合连接组装成的外部网罩,在外部网罩顶部安装有能够与外部网罩活动连接的上盖,在外部网罩内安装有由单个或多个内片体彼此之间插合连接组装成的内部锥形罩体,内部锥形罩体的底部与外部网罩的底部内壁插合相连,在内部锥形罩体的顶部设置有开口,在外部网罩底部安装有支腿,饵料盆与内部罩体底部相对设置并通过支撑架与外部网罩底部插合相连,外部网罩和内部锥形罩体均包括塑料框架主体和纱网,塑料框架主体与纱网为注塑一体结构或者所述的内部锥形罩体为具有网眼的塑料注塑体。该发明零部件较多,安装复杂。各部件形状各异,使用前不易收藏,占用空间。外部网罩和内部锥形罩体之间在底部连接,空间小,苍蝇易于找到锥形罩体的开口而逃脱。
5.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0820207389.7公开了一种捕蝇器,它是在底座的外侧边框上设有支撑架,支撑架的上端装有上顶架,下端设有支撑腿,底座可设成方形或圆形形状,在底座的中部设有中心孔,中心孔的上侧边缘上设有向上竖立的固定圈,固定圈上装有锥形内纱网。底座的底侧设有饵料架,饵料架上装有饵料盘,在支撑架及上顶架的外侧装有外纱网。该实用新型的捕蝇器部件较多,安装复杂,采用了纱网、金属制品的固定圈等多种材料,多种形状的部件,不易收藏。


技术实现要素:

6.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捕蝇器,采用片状的外壳体和内壳体以及饵料盘通过插接方式构成,外壳体压扁收藏,撑开后即可使用,内壳体相对的两个侧边插接固定,外壳体套设于内壳体的外部,筒状的外壳体和锥形的内壳体之间形成较大的空间,解决了部件数量多,安装复杂,各部件形状各异不易收藏,内外壳体之间空间小,苍蝇易逃脱等的问题。
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8.一种捕蝇器,包括:
9.外壳体,包括第一开口;
10.内壳体,呈中空的锥体状,所述内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设置于椎体的尖端部;
11.所述内壳体的第二开口端延伸形成至少三个第二支脚,在所述第二支脚上设有第二插口;
12.饵料盘,呈盒状,具有顶部开口;
13.在所述饵料盘的周边设有至少三个第一插接件,所述第一插接件与所述第二插口卡接;
14.所述外壳体套设于所述内壳体的外部;
15.所述顶部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形成入口。
16.进一步的,靠近所述外壳体的所述第一开口端设有第一插口,通过所述第一插接件插入所述第一插口和所述第二插口连接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
17.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体的第一开口端延伸形成至少三个第一支脚,所述第一插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支脚上。
18.进一步的,所述的捕蝇器,还包括:
19.底板,呈环状,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底板的外周插接连接,所述第二支脚(25)与所述底板靠近内环插接连接。
20.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体为柔性壳体。
21.进一步的,在所述底板的外圆周上设有至少三个第一连接件;
22.在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壁板上设有至少三个与所述第一连接件配合的第一插口。
23.进一步的,在所述底板上,靠近所述内圆设有至少三个与所述第二支脚配合的支脚插口。
24.进一步的,在所述底板的内圆的圆周上设有至少三个第二连接件;
25.在所述第二支脚上设有第四插口,所述第四插口与所述第二连接件配合。
26.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均包括封装状态和使用状态;
27.在封装状态下,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呈片状;
28.在使用状态下,片状的所述内壳体的相对的两个边缘通过连接结构连接形成锥体状;
29.所述连接结构采用插接结构,所述插接结构包括:
30.第二插接件,设置在两个所述侧边中的一个侧边上;
31.第三插口,设置在与第二插接件对应的另一个侧边上。
32.进一步的,在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一插接件和第二插接件的相背的两侧边均设有至少一个齿形凸起。
33.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捕蝇器,具有以下优势:
34.本技术方案优点在于采用片状的外壳体、内壳体和底板以及饵料盘构成,零部件数量少,各部件形状差异小,易于收藏;外壳体压扁收藏,撑开后即可使用,内壳体相对的两个侧边插接固定,安装简单;外壳体安装于底板的外周,内壳体靠近内孔安装,筒状的外壳体和锥形的内壳体之间形成较大的空间,苍蝇不易逃脱。
附图说明
35.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6.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的捕蝇器的立体图;
37.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的捕蝇器的分解图;
38.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内壳体的展开图;
39.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述的捕蝇器的分解图;
40.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述的内壳体的展开图;
41.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述的内壳体的立体图;
42.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述的底板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43.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述的底板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44.附图标记说明:
45.10-外壳体,11-折叠棱边,12-第一开口,13-第一插口,14-第一支脚,15-通孔,20-内壳体,21-第二开口,22-第三开口,23-第二插口,24-弯折边,25-第二支脚,26-连接结构,261-第三插口,262-第二插接件,27-支腿,28-本体,29-第四插口,30-饵料盒,31-第一插接件,40-入口,50-底板,51-连接件,52-支腿插口,53-第二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4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7.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上”、“下”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上”、“下”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能够实现结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48.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49.一种捕蝇器包括外壳体、内壳体和饵料盘,外壳体和内壳体均包括封装状态和使用状态,在封装状态下,外壳体和内壳体均为层叠状,在使用状态下形成立体状,内壳体与饵料盘可拆装地连接。以下以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捕蝇器的结构。
50.实施例一
51.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捕蝇器包括:外壳体10、内壳体20和饵料盘30。
52.外壳体10,包括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折叠棱边11,通过两个所述折叠棱边11可将两个所述折叠棱边11之间的两片壁板层叠,使用时,将两个所述壁板向相反方向分开,使得所述外壳体10形成筒状,所述外壳体10包括第一开口12和与所述第一开口12相对的封闭端。
53.内壳体20呈片状,片状的所述内壳体20的两个相对的侧边设有连接结构26,通过所述连接结构26的结合使得片状的所述内壳体20形成中空的锥体状,锥体状的所述内壳体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开口21和第三开口22,所述第三开口22设置于椎体的尖端部。
54.所述外壳体10套设于所述内壳体20的外部,所述第一开口12和所述第二开口21连接。
55.饵料盘30,呈盒状,具有顶部开口,所述饵料盘30至少与所述第二开口21插接连接。所述顶部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形成入口40。
56.外壳体10和内壳体20均通过软质片材制成,可以进行弯曲、折叠等操作。在展开状态下外壳体10折叠,内壳体20展开成片状,也可以为折叠状态。厂家出厂时可以减小包装的厚度,便于运输。用户购买后在不使用时可以减少存放空间。外壳体10通过类似于自立袋状的形状和材料制成,可以方便折叠,使用时将袋状的外壳体10撑开即可使用。内壳体20在存放状态下形成类似于扇形状的片状,包括两个侧边,使用时将两个侧边相对地通过连接结构26连接后形成锥状的立体结构,安装方便。饵料盘30与第二开口21之间的入口用于苍蝇等苍蝇进入捕蝇器内。在饵料盘30中放入饵料,吸引苍蝇从入口进入内壳体20的内部后,利用苍蝇捕食时先向上方飞起后再向下方落下吃食的特性,使得苍蝇很容易地从尖端部的第三开口22进入到外壳体10和内壳体20之间。因为第三开口22较小,使得苍蝇很难从第三开口22再逃出捕蝇器,实现了捕捉苍蝇的作用。当捕蝇器内充满苍蝇时,可以将捕蝇器整体废弃或通过某种方式,例如,火烧等方式处理整体捕蝇器,不会对周围空气造成污染。
57.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开口12、第二开口21和饵料盘30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胶粘件的方式连接。例如,采用将双面胶贴附于两个侧边中的一个,使用时,将双面胶表面的隔离纸揭开之后与另一侧边粘合,使得片材状的内壳体20形成锥形状。
58.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和图3所示,还可以采用插接的方式。
59.具体的,所述内壳体20还包括至少三个第二支脚25,所述第二支脚25与所述第二开口21连接,在所述第二支脚25上设有第二插口23。在所述饵料盘30的周边设有至少三个第一插接件31,所述第一插接件31与所述第二插口23配合。
60.所述外壳体10还包括至少三个第一支脚14,所述第一支脚14与所述第一开口12连接,在所述第一支脚14上设有第一插口13。所述第一插口13与所述第二插口23和所述第一插接件31配合。
61.所述第一支脚14与所述外壳体10的壁板一体成形。所述第二支脚25与所述内壳体20的壁板一体成形。
62.通过第一插接件31同时插入内壳体20的第二支脚25上的第二插口23和外壳体10的第一支脚14上的第一插口13,使得外壳体10、内壳体20和饵料盘30连成一个整体,安装方便。并且,设置第一支脚14可以将捕蝇器放置在平面,例如,底面、桌面等上使用。设置第二支脚25可以加强捕蝇器的支脚的强度,设置捕蝇器更稳定。
63.作为一个实施方式,内壳体20的所述连接结构26可以采用胶粘件,例如,采用将双面胶贴附于两个侧边中的一个,使用时,将双面胶表面的隔离纸揭开之后与另一侧边粘合,使得片材状的内壳体20形成锥形状。
64.作为另一个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所述连接结构26还可以采用插接结构。
65.具体的,所述插接结构包括:第二插接件262和第三插口261。第二插接件262设置在两个所述侧边中的一个侧边上。第三插口261设置在与第二插接件262对应的另一个侧边上。将两个侧边相对靠近,将第二插接件262插入第三插口261,将片材状的内壳体20形成锥状。
66.在本实施例方式中,内壳体20形成锥状体之后,片状材料在两个侧边形成恢复原状的反向作用力,在使用过程中,第二插片262容易脱离第三插口261。
67.因此,进一步地,第二插接件262呈t形状或l形状,通过端片和连接片构成,端片通过连接片与两个侧边中的一个侧边连接。第二插接件262插入第三插口261后,端片勾住第三插口261的边缘部,避免第而插片262脱离第三插口261。
68.为了进一步地防止第二插接件262脱离第三插口261,端片的长度小于第三插口261的长度。
69.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第一插接件31和第二插接件262的相背的两侧面上设有至少一个齿形凸起。
70.通过齿形凸起同样可以在连接后防止脱离。
7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使用状态下,内壳体20形成圆锥状。在展开状态下,所述内壳体20呈扇形,第二开口21呈圆弧状。
72.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在展开状态下,在内壳体20的壁板上设置2n个弯折边24,相邻的两个弯折边24之间的第二开口21的边缘部形成直线状,相邻的两个第二开口21的边缘部的直线段与弯折边24形成相同的夹角。可以通过任意两个相对的弯折边24将内壳体20对折形成片状。在使用状态下,内壳体20整体形成多面体的锥形形状。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
73.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折边24的数量优选为偶数。如果采用奇数,即,当弯折边24数量为2n-1时,在展开状态下,内壳体20的壁板需要多设一条与任意一条弯折边24相对的弯折边24,即,弯折边24的数量任然为2n,但是在使用状态下,其中多设置的弯折边24位于相邻的两个弯折边24之间形成平面内。
74.在外壳体10的顶部设置悬挂装置(图中未示),可以将捕蝇器悬挂起来使用。
75.在一个捕蝇器中可以同时设置悬挂装置和第一支脚14和第二支脚25,可以实现悬挂和放置在平面两用的功能,同时,在悬挂状态下,也便于增大入口40,使得苍蝇容易进入捕蝇器。
76.捕蝇器还包括封装膜(图中未示),所述封装膜与所述饵料盘30的周边可拆卸地连接。
77.通过封装膜将饵料封装在饵料盘30的内部。封装膜可以采用热压等方式将塑料薄膜与饵料盘30的周边压接。使用时揭开封装膜,将饵料的气味散发到捕蝇器的外部。
78.为了进一步地通过饵料引诱苍蝇,在外壳体10和内壳体20的壁板上设置多个通孔15。饵料的气味便于通过通孔15散发到外部。
79.实施例二
80.以下说明与实施例一相比不同之处。
81.如图4所示,一种捕蝇器,包括:外壳体10、内壳体20、底板50和饵料盘30。
82.外壳体10,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包括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折叠棱边11,通过两个所述折叠棱边11可将两个所述折叠棱边11之间的两片壁板层叠。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外壳体10为柔性壳体,例如,可以采用普通的塑料袋,
83.使用时,将两个所述壁板向相反方向分开,使得所述外壳体10形成筒状,所述外壳体10包括第一开口12和与所述第一开口12相对的封闭端,靠近所述第一开口12设有至少两
个第一插口13。
84.内壳体20,如图6所示,包括本体28和支腿27,所述本体28呈片状,所述本体28的两个相对的侧边设有连接结构26,通过所述连接结构26的结合使得片状的所述内壳体20形成中空的锥体状,锥体状的所述内壳体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开口21和第三开口22,所述第三开口22设置于椎体的尖端部,至少三个支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口21的端部连接,在所述支腿27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插口23。
85.底板50,如图7所示,呈环形的片状,所述第一开口11与所述底板50的外周边插接连接,所述第二开口21与所述底板的内环插接连接。
86.饵料盘30,在所述饵料盘30的周边设有至少三个与所述支腿插口52配合的第一插接件31。
87.所述底板50与所述饵料盘30之间设有入口40。
88.优选的,外壳体10的高度远大于内壳体20的高度。并且,外壳体10使用时尽量成为圆筒状。使得外壳体10和内壳体20之间形成较大的空间,苍蝇从入口40进入外壳体10和内壳体20之间后,与实施例一相比苍蝇更难逃出捕蝇器。
89.外壳体10固定于底板50的外周,内壳体20固定于底板50靠近内环的边缘处,因此第一开口11和第二开口21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进一步地增加了外壳体10和内壳体20之间的空间。
90.如图5所示,在所述第二插接件262的周边设有多个凸起。所述第三插口261呈日字形,通过中间片将所述第三插口261分隔成两个口部,所述第二插接件262从一个所述口部插入绕过所述中间片从另一个口部穿出。第二插接件262周边的凸起可以增加与第三插口261之间的结合力,使得两个侧边不易脱离。第二插接件262插入日字形的第三插口261的一个口插入后绕中间片再从另一个口穿出,通过中间片与第二插接件262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加第二插接件262和第三插口261之间的结合力。
9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壳体10采用硬质材料制成,安装方便。但是,对于柔性材质,例如,通过塑料袋制成的外壳体10安装会比较困难,因此,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92.如图7所示,在所述底板50的外周边设有至少两个与所述第一插口13配合的第一连接件51。
93.通过第一连接件51插入第一插口13实现外壳体10与底板50的外周边的连接。
94.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外壳体10的第一插口13设置于塑料袋的开口附近,通过第一连接件51可以轻松地插入第一插口13中。
95.内壳体20与底板50的连接,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靠近所述底板50的内圆边缘设有与至少三个所述第二支脚25配合的支腿插口52。
96.将内壳体20的各支腿27插入支腿插口52,实现内壳体20与底板50的连接。
97.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8所示,在所述底板50的内圆的圆周上设有至少三个第二连接件53。在所述第二支脚25的所述第二插口23和所述第二开口21之间设有第四插口29,所述第四插口29与所述第二连接件53配合。
98.通过第二连接件53插入第二支脚25上的第四插口29实现内壳体与底板50的连接。
99.第一连接件51和第二连接件53可以采用与实施例一的第一插接件31和第二插接
件262的t型、l型或齿形的形式。
100.所述的捕蝇器还包括:吊绳(图中未示)。
101.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吊绳与所述外壳体10的所述封闭端连接。
102.可以通过吊绳将捕蝇器悬挂起来使用。
103.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吊绳与所述底板50连接。
104.在本实施方式中,捕蝇器悬挂时,外壳体10的封闭端朝下,内壳体20的支腿27朝上倒挂,饵料盒30中的饵料落入外壳体10中,苍蝇从入口40受到有货后进入到外壳体10和内壳体20中,同样很难逃出捕蝇器。
105.另外,在使用时,饵料中加入水,腐烂的饵料会更加吸引苍蝇。苍蝇在外壳体10中死后继续腐烂,也会变成饵料。
106.根据苍蝇的习性,苍蝇对黄色比较感兴趣,讨厌红色,因此,优选地,底板50采用黄色底板,饵料盒30采用红色的饵料盒。当苍蝇从第三开口22逃到底板50附近,继续向上飞的话会遇到红色的饵料盒30,又会被黄色的底板50吸引,并且,进一步地被饵料吸引重新回到外壳体10和内壳体20之间。
107.所述吊绳的两端连接有细管,所述细管的侧壁设有缝隙,所述吊绳的端部从所述细管的中部插入所述细管,向所述细管的一端延伸并进行固定。
108.通过夹持细管的一端缝隙固定吊绳的一端,在自然状态下,由于重力作用,细管与吊绳基本重合,细管具有一定的硬度,可以牵引吊绳传入孔中,释放后,细管变为横向隔挡在孔的另一侧,实现吊绳的固定。
109.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技术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实用新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110.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捕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10),包括第一开口(12);内壳体(20),呈中空的锥体状,所述内壳体(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开口(21)和第三开口(22),所述第三开口(22)设置于椎体的尖端部;所述内壳体(20)的第二开口(21)端延伸形成至少三个第二支脚(25),在所述第二支脚(25)上设有第二插口(23);饵料盘(30),呈盒状,具有顶部开口;在所述饵料盘(30)的周边设有至少三个第一插接件(31),所述第一插接件(31)与所述第二插口(23)卡接;所述外壳体(10)套设于所述内壳体(20)的外部;所述顶部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21)之间形成入口(4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蝇器,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外壳体(10)的所述第一开口(12)端设有第一插口(13),通过所述第一插接件(31)插入所述第一插口(13)和所述第二插口(23)连接所述外壳体(10)和所述内壳体(2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捕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0)的第一开口(12)端延伸形成至少三个第一支脚(14),所述第一插口(13)设置于所述第一支脚(14)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蝇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板(50),呈环状,所述外壳体(10)与所述底板(50)的外周插接连接,所述第二支脚(25)与所述底板(50)靠近内环插接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捕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0)为柔性壳体。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捕蝇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50)的外圆周上设有至少三个第一连接件(51);在靠近所述第一开口(12)的壁板上设有至少三个与所述第一连接件(51) 配合的第一插口(13)。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捕蝇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50)上,靠近所述底板(50)的内圆设有至少三个与所述第二支脚(25)配合的支脚插口(52)。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捕蝇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50)的内圆的圆周上设有至少三个第二连接件(53);在所述第二支脚(25)上设有第四插口(29),所述第四插口(29)与所述第二连接件(53)配合。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0)和所述内壳体(20)均包括封装状态和使用状态;在封装状态下,所述外壳体(10)和所述内壳体(20)呈片状;在使用状态下,片状的所述内壳体的相对的两个侧边通过连接结构连接形成锥体状;所述连接结构(26)采用插接结构,所述插接结构包括:第二插接件(262),设置在两个所述侧边中的一个侧边上;
第三插口(261),设置在与第二插接件(262)对应的另一个侧边上。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捕蝇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连接件(51)、第二连接件(53)、第一插接件(31)和第二插接件(262)的相背的两侧边均设有至少一个齿形凸起。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捕捉苍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捕蝇器。一种捕蝇器包括:外壳体、内壳体和饵料盘,外壳体包括第一开口,内壳体形成中空的锥体状,内壳体包括第二开口;内壳体的第二开口端延伸形成至少三个第二支脚,在第二支脚上设有第二插口;饵料盘,呈盒状,具有顶部开口,在饵料盘的周边设有至少三个第一插接件,第一插接件与第二插口卡接;外壳体套设于内壳体的外部;顶部开口与第二开口之间形成入口。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捕蝇器,具有以下优势:零部件数量少,各部件形状差异小,易于收藏;筒状的外壳体和锥形的内壳体之间形成较大的空间,苍蝇不易逃脱。蝇不易逃脱。蝇不易逃脱。


技术研发人员:封丽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必和易达知识产权咨询中心(有限合伙)
技术研发日:2022.01.14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781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