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注塑模具进料系统的制作方法

allin2022-07-13  136



1.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注塑模具进料系统。


背景技术:

2.中国专利cn202021639140.0公开了一种注塑机螺杆注塑装置,包括进料筒、加热板、电机和液压伸缩杆,所述进料筒的外侧设置有加热板,且加热板的外侧包裹有保温层,所述进料筒的右侧上方设置有进料斗,且进料筒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出料筒,所述进料筒的内部设置有转轴,且转轴的外侧连接有螺旋叶,所述电机设置在进料筒的右端,且电机的输出端与转轴的右端连接,所述机架的左端上方连接有轴座,且机架的下方设置有液压伸缩杆,所述转轴的左端连接有进料轴,且进料轴的内部开设有进料槽。该注塑机螺杆注塑装置,方便对进料筒进行保温隔热与降噪,便于节省能源消耗,还避免人员烫伤,且能够对熔融的原料进行推进,便于注塑较大的模具;
3.采用该实用新型虽然可以解决目前的注塑机螺杆注塑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便将进料筒进行保温隔热,导致散热较快,且易烫伤工作人员,且只通过螺杆对熔融的原料进行喷出,压力较小,不便适应较大的注塑模具的问题,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需要对物料进行熔融处理,往往需要对物料进行加热,而加热丝在长时间的加热状态下,会对自身造成一定的损伤,即影响使用寿命,而且,对于电量的需要也较大;
4.为此,急需解决现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注塑模具进料系统,以解决减少电加热件的负载的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注塑模具进料系统,包括:料筒、绞龙叶片和螺杆,其中:
7.料筒,其外表面上开设有进料口,所述料筒的开口为出料口;
8.螺杆,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料筒内;
9.绞龙叶片,固定设置在螺杆上;
10.所述螺杆的外径沿进料口和出料口的方向逐渐变大。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2.所述绞龙叶片和所述料筒之间采用间隙配合。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4.所述料筒的出料口沿着所述料筒的进料口和料筒的开口的方向内径逐渐变小。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6.还包括单向导流件,用以防止料筒内的物料从所述出料口回流到所述进料口。
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8.所述单向导流件包括圆环、密封环和限位件,其中:
19.圆环,套装在螺杆上,并与螺杆固定连接;
20.密封环,其上开设有通孔,通孔的孔径大于螺杆的外径和圆环的内径,螺杆穿过通孔,且所述密封环滑动密封在料筒内;
21.限位件,与螺杆的靠近出料口处的端部固定连接,限位件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和所述通孔选择性连通,所述连接孔和出料口相互连通,所述限位件和所述料筒之间设有间隙。
2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23.所述限位件为圆锥台,所述圆锥台与螺杆的靠近出料口处的端部固定连接,靠近出料口处的所述圆锥台的外径为其最小外径,所述连接孔开设在所述圆锥台上,所述圆锥台的锥度和所述料筒的开口的锥度相等,所述圆锥台、所述螺杆以及所述料筒同轴设置。
2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25.所述螺杆包括第一圆杆、圆锥杆和第二圆杆,其中:第一圆杆、圆锥杆和第二圆杆依次同轴固定设置,第一圆杆的外径大于第二圆杆的外径,第一圆杆靠近出料口。
2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27.所述第一圆杆、圆锥杆、第二圆杆和绞龙叶片之间采用铸造工艺一体成型固定连接。
2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29.所述料筒外包裹有保温层。
30.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31.(一)通过对螺杆的结构进行适应性的改变,即螺杆的外径沿进料口和出料口的方向逐渐变大,从而可以使得料筒内沿着进料口和出料口的空间越来越小(此处的空间为物料在料筒内的内存空间),从而可以使得物料与料筒的内壁以及物料与物料之间的摩擦力变大,而摩擦会具有产热的特点,因此,此处可以不通过加热组件对物料进行加热而进行自身的产热,最终解决了现有的增加了电加热件负载的问题。
32.(二)上述过程虽然可以解决降低电加热件负载的问题,但是依靠摩擦产热的热量并不是很高,为了解决现有问题,通过将绞龙叶片和料筒之间采用间隙配合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绞龙叶片和料筒之间采用的是间隙配合,即绞龙叶片和料筒之间的间隙较小,当物料沿着绞龙叶片的转动方向进行输送时,随着空间的变小,且料筒与绞龙叶片的间隙较小,从而可以挤走该空间内的空气,从而可以使得物料之间的有效接触面更大,从而摩擦产生的效率更高。
33.(三)在上述(一)和(二)的实施方案中,虽然解决了物料自身产热的问题,但是由于该进料系统的最终目的,是将物料熔融并搅拌均匀,进而射入到定模具和动模具所形成的型腔中,若射入的物料的压力不够,则物料不能填满型腔,最终不能形成预期产品,因此,熔融后的物料能够稳定的射入型腔中,决定了产品是否能够有效的成型,为了解决此种问题,通过将料筒的卡扣处的内径逐渐变小,从而可以达到提高该进料系统的喷射压力,从而达到能够保证物料稳定的喷入到型腔内的目的。
34.(四)在上述的实施方案中,还应该考虑防止模具内的物料回流到料筒内的问题,若不采用措施防止此种情况的发生,则模具内也不能有效的成品产品,在产品的成型过程中需要对模具的型腔进行保压,才能使得模具内的熔融的塑料填满整个型腔,而进料口的
压强是低于型腔内的压强的,此种情况是会出现物料回流的情况发生,为了解决此种问题,通过采用圆环、密封环和限位件来解决此种问题,具体为,当物料向模具的型腔内移动时,移动的物料会推动密封环向左运动,直至与限位件抵接,此时,物料可以通过通孔从而进入到出料口最后进入到型腔内,当型腔填满时,物料会推动密封环向右运动,直至密封环和圆环相互抵接,此时,由于通孔的外径大于圆环的内径,因此,实现了密封,达到防止回流的目的。
35.(五)在(二)中,虽然能够解决提高物料产热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若绞龙叶片的上下空间不对称,则会使得物料在绞龙叶片内的产热不均匀,从而导致物料在绞龙叶片的搅拌作用下也不能混合均匀,最终导致进入模具型腔内的物料在成型产品时,会出现产品表面处出现裂痕或沙眼,为了解决此种问题,通过采用圆锥台、螺杆以及料筒同轴设置从而可以达到使得物料在绞龙叶片中的各个位置产热均匀且搅拌均匀从而不影响到模具内产品的成型。
36.(六)在(一)中可知,螺杆采用了具体的结构改进,才能实现物料自身产热的功能,但是,由于绞龙叶片的形状固定,而螺杆的形状为锥形,当把绞龙叶片固定在螺杆上时,采用传统型的焊接或者螺杆等固定连接的方式,均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即安装不方便或连接不稳定,螺杆加工工艺较为复杂,为了解决此种问题,通过将第一圆杆、圆锥杆、第二圆杆和绞龙叶片一体成型固定连接,从而可以使得绞龙叶片和螺杆的加工简单,且连接强度高使用寿命更长。
附图说明
37.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注塑模具进料系统的螺杆的立体图;
38.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注塑模具进料系统的示意图。
39.图中:1、料筒;11、进料口;12、出料口;2、绞龙叶片;3、螺杆;31、第一圆杆;32、圆锥杆;33、第二圆杆;4、单向导流件;41、圆环;42、密封环;421、通孔;43、限位件;431、圆锥台;4311、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1.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42.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
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4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4.实施例1:
4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注塑模具进料系统,请参阅图1所示,并结合图2所示,包括:料筒1、绞龙叶片2和螺杆3,其中:
46.料筒1,其外表面上开设有进料口11,料筒1的开口为出料口12,料筒1外表面上包裹有保温套,用以防止料筒1内的物料的热量流失;
47.螺杆3,可转动的设置在料筒1内,其中,螺杆3包括:第一圆杆31、圆锥杆32和第二圆杆33,其中:第一圆杆31、圆锥杆32和第二圆杆33依次同轴一体成型固定设置,第一圆杆31的外径大于第二圆杆33的外径,第一圆杆31靠近出料口12;
48.绞龙叶片2,一体成型设置在螺杆3上,具体而言,绞龙叶片2一体成型在第一圆杆31、圆锥杆32和第二圆杆33上。
49.以下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
50.物料通过料筒1的进料口11进入到料筒1内,料筒1内的物料在绞龙叶片2的旋转的作用下,沿着绞龙叶片2的螺旋槽前进直至进入到料筒1的出料口12处,本实用新型通过对螺杆3的结构进行适应性的改变,即螺杆3由三部分组成,且第一圆杆31的外径大于第二圆杆33的外径,从而可以使得料筒1内沿着进料口11和出料口12的空间越来越小(此处的空间为物料在料筒1内的内存空间),从而可以使得物料与料筒1的内壁以及物料与物料之间的摩擦力变大,而摩擦会具有产热的特点,因此,此处可以不通过加热组件对物料进行加热而进行自身的产热,最终解决了现有的增加了电加热件负载的问题;
51.此外,由于绞龙叶片2的形状固定,而螺杆3的形状为异形件,当把绞龙叶片2固定在螺杆3上时,采用传统型的焊接或者螺杆3等固定连接的方式,均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即安装不方便或连接不稳定,螺杆3加工工艺较为复杂,为了解决此种问题,通过将第一圆杆31、圆锥杆32、第二圆杆33和绞龙叶片2一体成型固定连接,从而可以使得绞龙叶片2和螺杆3的加工简单,且连接强度高使用寿命更长;
52.最后,设置保温套可以起到防止料筒1内的热量流失的目的。
53.值得注意的是:此处螺杆3的动力源可以选择电机,通过电机的驱动,从而实现螺杆3的定向转动。
54.实施例2:
55.在实施例1中,虽然可以解决降低电加热件负载的问题,但是依靠摩擦产热的热量并不是很高,为了解决现有问题,本实用新型给出了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
56.一种用于注塑模具进料系统,绞龙叶片2和所述料筒1之间采用间隙配合。
57.以下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
58.通过将绞龙叶片2和料筒1之间采用间隙配合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绞龙叶片2和料筒1之间采用的是间隙配合,即绞龙叶片2和料筒1之间的间隙较小,当物料沿着绞龙叶片2的转动方向进行输送时,随着空间的变小,且料筒1与绞龙叶片2的间隙较小,从而可以挤走该空间内的空气,从而可以使得物料之间的有效接触面更大,从而摩擦产生的效率更高。
59.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间隙配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显然是间隙越小越好,在使用中,只需保证绞龙叶片2在旋转的过程中不与料筒1内壁产生干涉即可。
60.实施例3:
61.在实施例1或2中可知,虽然解决了物料自身产热的问题,但是由于该进料系统的最终目的,是将物料熔融并搅拌均匀,进而射入到定模具和动模具所形成的型腔中,若射入的物料的压力不够,则物料不能填满型腔,最终不能形成预期产品,因此,熔融后的物料能够稳定的射入型腔中,决定了产品是否能够有效的成型,为了解决此种问题,本实用新型给出了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
62.一种用于注塑模具进料系统,料筒1的开口处的内径逐渐变小,可参见图2所示,采用锥形设计。
6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
64.通过将料筒1的卡扣处的内径逐渐变小,从而可以达到提高该进料系统的喷射压力,从而达到能够保证物料稳定的喷入到型腔内的目的。
65.实施例4:
66.在上述实施例中,还应该考虑防止模具内的物料回流到料筒1内的问题,若不采用措施防止此种情况的发生,则模具内也不能有效的成品产品,在产品的成型过程中需要对模具的型腔进行保压,才能使得模具内的熔融的塑料填满整个型腔,而进料口11的压强是低于型腔内的压强的,此种情况是会出现物料回流的情况发生,为了解决此种问题,本实用新型给出了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
67.一种用于注塑模具进料系统,还包括单向导流件4,用以防止料筒1内的物料从所述出料口12回流到所述进料口11,包括圆环41、密封环42和圆锥台431,其中:圆环41套装在第一圆杆31上,并与第一圆杆31固定连接;密封环42其上开设有通孔421,通孔421的孔径大于第一圆杆31的外径和圆环41的内径,第一圆杆31穿过通孔421,且密封环42滑动密封在料筒1内;圆锥台431与第一圆杆31的端部固定连接,圆锥台431上开设有连接孔4311,连接孔4311和通孔421选择性连通,连接孔4311和出料口12相互连通,限位件43和料筒1之间设有间隙。
6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
69.通过采用圆环41、密封环42和圆锥台431来解决此种问题,具体为,当物料向模具的型腔内移动时,移动的物料会推动密封环42向左运动,直至与圆锥台431抵接,此时,物料可以通过通孔421从而进入到出料口12最后进入到型腔内,当模具的型腔填满时,型腔内的物料会推动密封环42向右运动,直至密封环42和圆环41相互抵接,此时,由于通孔421的外径大于圆环41的内径,因此,实现了密封,达到防止回流的目的。
70.实施例5:
71.在实施例1中,虽然能够解决提高物料产热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若绞龙叶片2的上下空间不对称,则会使得物料在绞龙叶片2内的产热不均匀,从而导致物料在绞龙叶片2的搅拌作用下也不能混合均匀,最终导致进入模具型腔内的物料在成型产品时,会出现产品表面处出现裂痕或沙眼,为了解决此种问题,本实用新型给出了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
72.一种用于注塑模具进料系统,圆锥台431、螺杆3以及料筒1同轴设置。
7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
74.通过采用圆锥台431、螺杆3以及料筒1同轴设置从而可以达到使得物料在绞龙叶片2中的各个位置产热均匀且搅拌均匀从而不影响到模具内产品的成型。
75.实施例6:
76.在没有技术冲突的情况下,还包括实施例1-5中任意的排列组合。
77.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78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