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洪墙型式的堤防结构的制作方法

allin2023-03-26  109



1.本实用新型属于防洪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洪墙型式的堤防结构。


背景技术:

2.防洪堤是指为了防止河流泛滥而建的堤坝。防洪堤在几百年前就已出现。防洪堤通常就是一堆泥土。土堆呈长条形,有时会沿河流、湖泊或海洋绵延数公里。防洪堤可以抑制洪水。
3.现状防洪墙型式堤防由于地方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防洪标准需提高,需要对现状防洪墙堤防进行加固加高。传统的堤防加固加高方式通常为采用砼培厚加固加高现状堤防结构断面,该方案砼工程量较大,经济上不优,且对行洪不利影响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洪墙型式的堤防结构,解决现状防洪墙堤防进行加固加高结构砼工程量较大,且对行洪不利影响较大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洪墙型式的堤防结构,包括防洪堤,所述防洪堤内侧是石渣回填区,在所述防洪堤的下半段设置有若干锚筋束;沿所述防洪堤底部设置有石块回填防冲槽,所述石块回填防冲槽中填有石块;所述防洪堤和石渣回填区顶部是平台,所述平台上设置有重力式防洪墙,所述重力式防洪墙后方设置有空心箱涵,所述空心箱涵后方是填筑区,所述填筑区的高度与所述重力式防洪墙高度一致。
7.根据上述技术,通过锚筋束对防洪堤(现状堤防挡墙)施加被动抗滑力加固现状堤防挡墙,以提高现状堤防挡墙的结构稳定性;为减小土石回填对下部挡墙加载的不利影响,堤后采用空心箱涵结构替代堤后土石回填,既能够提高堤防的防洪能力,又能最大程度的减小堤防加高回填加载对下部堤防结构的不利影响,该结构可以直接在现状堤防挡墙上进行,可以减少工程量,安装方便,对行洪影响小,解决现状防洪墙堤防进行加固加高结构砼工程量较大,且对行洪不利影响较大的问题。
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锚筋束采用梅花形布置,排距1~1.5m,每个断面至少布置3束锚筋束,同一排的锚筋束之间间距1.5~2m。
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重力式防洪墙高5~6.5m。
1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重力式防洪墙与所述填筑区,之间设置有沟槽,所述空心箱涵位于沟槽中,所述沟槽顶部封顶,所述封顶作为景观步道;所述重力式防洪墙上设置有若干排水孔,所述排水孔与所述沟槽连通。通过设置排水孔以减小挡墙内外水位差。
1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排水孔孔径为70~90mm。
1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填筑区采用砂岩料填筑。
1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每根所述锚筋束包括至少3根hrb400直径为24~32mm的钢筋。
1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防洪堤的顶部设置有变形观测墩。
1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防洪堤的高度为正常蓄水位,所述重力式防洪墙高度高于设计洪水位。
1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重力式防洪墙靠近所述空心箱涵的一侧设置有分缝板。
17.有益效果:
18.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洪墙型式的堤防结构,采用锚筋束(锚筋桩)加固下部堤防挡墙(防洪墙)与现状堤防上部采用刚性重力式防洪墙加高的结合方案以提高防洪能力。为减小土石回填对下部挡墙加载的不利影响,堤后采用空心箱涵结构替代堤后土石回填。又能最大程度的减小堤防加高回填加载对下部堤防结构的不利影响;
19.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洪墙型式的堤防结构,加高段堤防后方既结合景观步道需求同时又能够提高堤防的防洪能力。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洪墙型式的堤防结构断面结构示意图。
22.图中附图标记为:
23.1-防洪堤,2-石渣回填区,3-锚筋束,4-石块回填防冲槽,5-石块,6-重力式防洪墙,7-空心箱涵,8-填筑区,9-沟槽,10-分缝板,11-变形观测墩,12-排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虽然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洪墙型式的堤防结构包括防洪堤1,所述防洪堤1内侧是石渣回填区2,在所述防洪堤1的下半段设置有若干锚筋束3;沿所述防洪堤1底部设置有石块回填防冲槽4,所述石块回填防冲槽4中填有石块5;所述防洪堤1和石渣回填区2顶部是平台,所述平台上设置有重力式防洪墙6,所述重力式防洪墙6后方设置有空心箱涵7,所述空心箱涵7后方是填筑区8,所述填筑区8的高度与所述重力式防洪墙6高度一致。
26.通过锚筋束对防洪堤(现状堤防挡墙)施加被动抗滑力加固现状堤防挡墙,以提高现状堤防挡墙的结构稳定性;为减小土石回填对下部挡墙加载的不利影响,堤后采用空心箱涵结构替代堤后土石回填,既能够提高堤防的防洪能力,又能最大程度的减小堤防加高回填加载对下部堤防结构的不利影响,该结构可以直接在现状堤防挡墙上进行,可以减少工程量,安装方便,对行洪影响小,解决现状防洪墙堤防进行加固加高结构砼工程量较大,且对行洪不利影响较大的问题。
27.具体实施时,所述锚筋束3采用梅花形布置,排距1~1.5m,每个断面至少布置3束锚筋束3,同一排的锚筋束3之间间距1.5~2m。具体示例的,锚筋束3排距1m,每个断面布置3
束锚筋束3,同一排的锚筋束3之间间距2m。
28.具体实施时,所述重力式防洪墙6高5~6.5m。具体示例的,重力式防洪墙6高6m。
29.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洪墙型式的堤防结构包括防洪堤1,所述防洪堤1内侧是石渣回填区2,在所述防洪堤1的下半段设置有若干锚筋束3;沿所述防洪堤1底部设置有石块回填防冲槽4,所述石块回填防冲槽4中填有石块5;所述防洪堤1和石渣回填区2顶部是平台,所述平台上设置有重力式防洪墙6,所述重力式防洪墙6后方设置有空心箱涵7,所述空心箱涵7后方是填筑区8,所述填筑区8的高度与所述重力式防洪墙6高度一致。所述重力式防洪墙6与所述填筑区8,之间设置有沟槽9,所述空心箱涵7位于沟槽9中,所述沟槽9顶部封顶,所述封顶作为景观步道;所述重力式防洪墙6上设置有若干排水孔,所述排水孔与所述沟槽9连通。
30.具体实施时,所述排水孔孔径为70~90mm。具体示例的,排水孔孔径为75mm。
31.具体实施时,所述填筑区8采用砂岩料填筑。
32.具体实施时,每根所述锚筋束3包括至少3根hrb400直径为24~32mm的钢筋。具体示例的,所述每根所述锚筋束3包括3根hrb400直径为28mm的钢筋,所述hrb400是热轧带肋钢筋。
33.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洪堤1的顶部设置有变形观测墩11。方便观测下方堤防的变形情况。
34.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洪堤1的高度为正常蓄水位,所述重力式防洪墙6高度高于设计洪水位。
35.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重力式防洪墙6高度靠近所述空心箱涵7的一侧设置有分缝板10。
36.本实用新型采用锚筋桩提高现状挡墙安全裕度的同时上部采用重力式防洪墙作为挡墙加高,既能避免传统加固方案对行洪的不利影响,又能够很好的适应地形,提高堤防的防洪能力。下部采用锚筋束方案加固成本相比直接加厚下部旧挡墙方案更为经济。
37.加固后挡墙墙背采用空心式箱涵结构替代了传统的堤背土石回填方案,既能够解决堤顶景观步道需求,又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小土石回填对下部挡墙加载的不利影响。实现堤防临河景观步道功能,提高了堤防防洪能力,最大程度的减轻上部加高加载后对下部挡墙的不利影响,行洪能力更强,经济上更优。
3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防洪墙型式的堤防结构,包括防洪堤(1),所述防洪堤(1)内侧是石渣回填区(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防洪堤(1)的下半段设置有若干锚筋束(3);沿所述防洪堤(1)底部设置有石块回填防冲槽(4),所述石块回填防冲槽(4)中填有石块(5);所述防洪堤(1)和石渣回填区(2)顶部是平台,所述平台上设置有重力式防洪墙(6),所述重力式防洪墙(6)后方设置有空心箱涵(7),所述空心箱涵(7)后方是填筑区(8),所述填筑区(8)的高度与所述重力式防洪墙(6)高度一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洪墙型式的堤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筋束(3)采用梅花形布置,排距1~1.5m,每个断面至少布置3束锚筋束(3),同一排的锚筋束(3)之间的间距为1.5~2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洪墙型式的堤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力式防洪墙(6)高为5~6.5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洪墙型式的堤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力式防洪墙(6)与所述填筑区(8)之间设置有沟槽(9),所述空心箱涵(7)位于沟槽(9)中,所述沟槽(9)顶部封顶,所述封顶作为景观步道;所述重力式防洪墙(6)上设置有若干排水孔,所述排水孔与所述沟槽(9)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洪墙型式的堤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孔孔径为70~90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洪墙型式的堤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填筑区(8)采用砂岩料填筑。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洪墙型式的堤防结构,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锚筋束(3)包括至少3根hrb400直径为24~32mm的锚筋。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洪墙型式的堤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洪堤(1)的顶部设置有变形观测墩(1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洪墙型式的堤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洪堤(1)的高度为正常蓄水位高度,所述重力式防洪墙(6)高度高于设计洪水位。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洪墙型式的堤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力式防洪墙(6)靠近所述空心箱涵(7)的一侧设置有分缝板(10)。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洪墙型式的堤防结构,包括防洪堤,所述防洪堤内侧是石渣回填区,在所述防洪堤的下半段设置有若干锚筋束;沿所述防洪堤底部设置有石块回填防冲槽,所述石块回填防冲槽中填有石块;所述防洪堤和石渣回填区顶部是平台,所述平台上设置有重力式防洪墙,所述重力式防洪墙后方设置有空心箱涵,所述空心箱涵后方是填筑区,所述填筑区的高度与所述重力式防洪墙高度一致,通过锚筋束加固现状堤防挡墙,以提高现状堤防挡墙的结构稳定性;堤后采用空心箱涵结构替代堤后土石回填,既能够提高堤防的防洪能力,又能最大程度的减小堤防加高回填加载对下部堤防结构的不利影响。响。响。


技术研发人员:杨智 辛立光 周祥志 覃克非 代建 李军 孟勇 李天翔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1.13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796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