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医药领域,特别是一种治疗恢复期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的复方中药。
背景技术:2.中风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饮食、生活习惯改变及人口老龄化,中风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若未及时准确有效治疗可能遗留语言及运动功能等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生活质量,带来一定的家庭经济负担。结合ct/mri等现代影像学结果,中风分为缺血性中风(脑梗死)和出血性中风(脑出血),缺血性中风占中风的大多数。中风恢复期指发病后2周至半年,是恢复的关键期,该期若能及时有效的干预,能有效减轻中风后遗症程度,对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对中风恢复期具有较好的疗效。但目前的中成药由于在组分和用量上存在的问题,其使用和疗效并不尽人意,因此,如何采用中药治疗恢复期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是需要认真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3.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治疗恢复期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的复方中药,可有效解决恢复期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的治疗用药问题。
4.恢复期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在中医学范畴内急性脑梗死属“中风”范畴,认为其发病以正气虚损为基础,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病机总体为本虚标实之证,而风、痰、瘀互阻是脑梗死急性期的主要病机。由于患者年老体衰、劳倦内伤、肥甘厚腻之物损伤脾胃等,致脾失健运,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津液不化,聚而成痰,痰浊内蕴,痰湿壅盛,凝聚于脉道,使经脉气血运行障碍,瘀血内生,痰瘀互结为患,经脉失养,阻塞清窍,最终发为中风。风痰瘀阻是缺血性中风常见证型,治则以搜风化痰,化瘀通络为主。据此,本发明解决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恢复期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的复方中药,由法半夏12-21g、陈皮9-18g、枳实12-18g、橘红9-18g、竹茹12-21g、石菖蒲18-30g、丹参18-30g、水蛭1.5-3g、全虫9-18g、当归18-30g、地龙9-18g、鸡血藤18-30g、桑枝18-30g和甘草6-12g作原料药制成,将原料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头煎先用大火(武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过滤,得第一次药液;药渣再次加水,刚浸过药面即可,大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过滤,得第二次药液,合并两次药液,混匀,即成。
5.本发明原料丰富,制备方法简单,配伍科学合理,组分间互相支持,具有搜风化痰、化瘀通络的功效,使瘀血祛、新血生、气机畅,痰浊消,风止定惊,诸症悉除,有效用于恢复期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用药安全,疗效好,是治疗恢复期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药物上的一大创新,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6.以下结合实施例和具体情况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7.本发明在具体实施中可由以下实施例给出。
8.实施例1本发明一种治疗恢复期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的复方中药,由法半夏15g、陈皮12g、枳实15g、橘红12g、竹茹15g、石菖蒲21g、丹参25g、水蛭2g、全虫12g、当归25g、地龙12g、鸡血藤25g、桑枝25g和甘草9g作原料药制成,将原料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头煎先用大火(武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过滤,得第一次药液;药渣再次加水,刚浸过药面即可,大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过滤,得第二次药液,合并两次药液,混匀,即成。
9.实施例2本发明一种治疗恢复期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的复方中药,由法半夏13g、陈皮17g、枳实13g、橘红17g、竹茹13g、石菖蒲29g、丹参19g、水蛭2.5g、全虫10g、当归29g、地龙10g、鸡血藤29g、桑枝19g和甘草11g作原料药制成,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10.实施例3本发明一种治疗恢复期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的复方中药,由法半夏20g、陈皮10g、枳实17g、橘红10g、竹茹20g、石菖蒲19g、丹参29g、水蛭1.8g、全虫17g、当归19g、地龙17g、鸡血藤19g、桑枝19g和甘草7g作原料药制成,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11.实施例4本发明一种治疗恢复期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的复方中药,由法半夏12g、陈皮9g、枳实12g、橘红9g、竹茹12g、石菖蒲18g、丹参18g、水蛭1.5g、全虫9g、当归18g、地龙9g、鸡血藤18g、桑枝18g和甘草6g作原料药制成,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12.实施例5本发明一种治疗恢复期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的复方中药,由法半夏21g、陈皮18g、枳实18g、橘红18g、竹茹21g、石菖蒲30g、丹参30g、水蛭3g、全虫18g、当归30g、地龙18g、鸡血藤30g、桑枝30g和甘草12g作原料药制成,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13.在上述药物组分中,其中:法半夏:辛、温,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
14.陈皮: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15.枳实:苦、辛、酸,微寒,归脾、胃经,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16.橘红:味辛、苦,性温,归肺、脾经,理气宽中,燥湿化痰。
17.竹茹:味甘,性微寒,归肺、胃,心、胆经,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18.石菖蒲:辛,温。入心、肝经,化痰湿,开窍,和中辟秽。
19.丹参:味苦,微寒,归心、肝经,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20.水蛭:咸、苦,平,归肝经,破血通经,逐瘀消症。
21.全虫:全蝎,辛,平,归肝经,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22.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23.地龙:性寒,味咸。归肝经、脾经、膀胱经。清热息风、通经活络、清肺平喘、清热利尿。
24.鸡血藤:苦、甘,温,归肝、肾经,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
25.桑枝:味微苦,性平,入肝经,有祛风湿,利关节的作用。
26.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27.上述组分根据中药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配伍,互相支持。方中法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与法半夏相伍,一凉一温,化痰和胃,止呕除烦之功备,共为君药;陈皮理气开胃,燥湿化痰,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橘红下气、燥湿、消痰,枳实、橘红合用,增加燥湿化痰之力,体现化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丹参活血祛瘀通经,合为臣药;石菖蒲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水蛭破血通经,逐瘀消症;全虫搜风镇痉,通络止痛,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地龙清热定惊、通络,平肝息风;鸡血藤补血、活血、通络;桑枝祛风湿,利关节,善于治疗肢体关节病变,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搜风化痰、化瘀通络之功。全方配伍得当,使瘀血祛、新血生、气机畅,痰浊消,风止定惊,诸症悉除,有效用于恢复期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并经实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有益技术效果,有关实验资料如下:一、选择病例的标准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黯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凡具有上述症状者,均作为选择病例的标准。
28.二、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 2017) 》诊断标准;并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入选病例为轻中型。
29.中医诊断标准及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诊断标准:中风病风痰瘀阻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黯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0.纳入标准:符合中医、西医诊断标准;恢复期(2周到6个月以内);年龄40~70岁;签署知情同意书。
31.三、治疗方案本发明中药治疗,以实施例1为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每次200-300ml,28d为一疗程,治疗28d后观察疗效。
32.四、疗效评定标准神经功能缺损 nihss 评分:评价内容包括意识7分、凝视2分、视野3分、面瘫3分、上肢运动8分、下肢运动8分、共济失调2分、感觉2分、语言3分、构音障碍2分、忽视2分,满分为42分。在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评定。
33.临床治愈:患者的 nihss 评分减少范围91%~100%;显效:患者的 nihss 评分减少范围 46%~90%;好转:患者的 nihss 评分减少范围18%~45%;无效:患者的 nihss评分减少18% 以下。总有效率 = 痊愈率 + 显效率+好转率。
34.五、统计学处理观察病例共50例门诊缺血性中风患者;恢复期(2周到6个月以内),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45~68岁。
35.数据均用 spss 18.0 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
±
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分别进行配对 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6.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 nihss 评分比较: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 nihss 评分为8.81
±
1.39,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 nihss 评分为4.92
±
0.89,经统计学处理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7.疗效观察:50例患者治疗28天后临床治愈3例 (6.0% ),显效21例(42.0% ),好转7例(14.0%),无效1例(2.0%),总有效率为98.0%。
38.六、分析中风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饮食、生活习惯改变及人口老龄化,中风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若未及时准确有效治疗可能遗留语言及运动功能等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生活质量,带来一定的家庭经济负担。结合ct/mri等现代影像学结果,中风分为缺血性中风(脑梗死)和出血性中风(脑出血),缺血性中风占中风的大多数。中风恢复期指发病后2周至半年,是恢复的关键期,该期若能及时有效的干预,能有效减轻中风后遗症程度,对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对中风恢复期具有较好的疗效。
39.在中医学范畴内急性脑梗死属“中风”范畴,认为其发病以正气虚损为基础,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病机总体为本虚标实之证,而风、痰、瘀互阻是脑梗死急性期的主要病机。由于患者年老体衰、劳倦内伤、肥甘厚腻之物损伤脾胃等,致脾失健运,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津液不化,聚而成痰,痰浊内蕴,痰湿壅盛,凝聚于脉道,使经脉气血运行障碍,瘀血内生,痰瘀互结为患,经脉失养,阻塞清窍,最终发为中风。风痰瘀阻是缺血性中风常见证型,治则以搜风化痰,化瘀通络为主。
40.方义分析:本方由法半夏、陈皮、枳实、橘红、竹茹、石菖蒲、丹参、水蛭、全虫、当归、地龙、鸡血藤、桑枝、甘草制成,中药配伍按照君臣佐使组方原则,科学合理。方中法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与法半夏相伍,一凉一温,化痰和胃,止呕除烦之功备,共为君药;陈皮理气开胃,燥湿化痰,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橘红下气、燥湿、消痰,枳实、橘红合用,增加燥湿化痰之力,体现化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丹参活血祛瘀通经,合为臣药;石菖蒲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水蛭破血通经,逐瘀消症;全虫搜风镇痉,通络止痛,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地龙清热定惊、通络,平肝息风;鸡血藤补血、活血、通络;桑枝祛风湿,利关节,善于治疗肢体关节病变,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搜风化痰、化瘀通络之功。全方配伍得当,使瘀血祛、新血生、气机畅,痰浊消,风止定惊,诸症悉除,有效用于恢复期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的治疗。
41.七、结论风痰瘀阻是恢复期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机之一,搜风化痰、化瘀通络是风痰瘀阻恢复期缺血性中风的基本治疗方法,本发明治疗恢复期风痰瘀阻缺血性中风疗效显著,用药安全,未发现毒副作用,有效率高达98%,是治疗恢复期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药物上的一大创新,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2.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实验资料仅是以实施例1为例,在对实施例实验的同时,还对其他实施例进行了同样的实验,均取得了相同和相近似的结果,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而且还要强调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技术核心和关键在于中药组合物的配伍,凡是采用等同、等效替换手段所作出的在本质上与本发明相同的技术方案,包括不同的医学上可以服用的剂型,
如汤剂、颗粒剂、丸剂、散剂、胶囊剂等等,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1.一种治疗恢复期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的复方中药,其特征在于,由法半夏12-21g、陈皮9-18g、枳实12-18g、橘红9-18g、竹茹12-21g、石菖蒲18-30g、丹参18-30g、水蛭1.5-3g、全虫9-18g、当归18-30g、地龙9-18g、鸡血藤18-30g、桑枝18-30g和甘草6-12g作原料药制成,将原料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头煎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过滤,得第一次药液;药渣再次加水,刚浸过药面即可,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过滤,得第二次药液,合并两次药液,混匀,即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恢复期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的复方中药,其特征在于,由法半夏15g、陈皮12g、枳实15g、橘红12g、竹茹15g、石菖蒲21g、丹参25g、水蛭2g、全虫12g、当归25g、地龙12g、鸡血藤25g、桑枝25g和甘草9g作原料药制成,将原料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头煎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过滤,得第一次药液;药渣再次加水,刚浸过药面即可,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过滤,得第二次药液,合并两次药液,混匀,即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恢复期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的复方中药,其特征在于,由法半夏13g、陈皮17g、枳实13g、橘红17g、竹茹13g、石菖蒲29g、丹参19g、水蛭2.5g、全虫10g、当归29g、地龙10g、鸡血藤29g、桑枝19g和甘草11g作原料药制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恢复期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的复方中药,其特征在于,由法半夏20g、陈皮10g、枳实17g、橘红10g、竹茹20g、石菖蒲19g、丹参29g、水蛭1.8g、全虫17g、当归19g、地龙17g、鸡血藤19g、桑枝19g和甘草7g作原料药制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恢复期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的复方中药,其特征在于,由法半夏12g、陈皮9g、枳实12g、橘红9g、竹茹12g、石菖蒲18g、丹参18g、水蛭1.5g、全虫9g、当归18g、地龙9g、鸡血藤18g、桑枝18g和甘草6g作原料药制成。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恢复期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的复方中药,其特征在于,由法半夏21g、陈皮18g、枳实18g、橘红18g、竹茹21g、石菖蒲30g、丹参30g、水蛭3g、全虫18g、当归30g、地龙18g、鸡血藤30g、桑枝30g和甘草12g作原料药制成。
技术总结本发明涉及治疗恢复期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的复方中药,可有效解决恢复期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的治疗用药问题,其解决技术方案是,由法半夏12-21g、陈皮9-18g、枳实12-18g、橘红9-18g、竹茹12-21g、石菖蒲18-30g、丹参18-30g、水蛭1.5-3g、全虫9-18g、当归18-30g、地龙9-18g、鸡血藤18-30g、桑枝18-30g和甘草6-12g作原料药制成,本发明原料丰富,制备方法简单,配伍科学合理,组分间互相支持,具有搜风化痰、化瘀通络的功效,使瘀血祛、新血生、气机畅,痰浊消,风止定惊,诸症悉除,有效用于恢复期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用药安全,疗效好,是治疗恢复期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药物上的一大创新,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技术研发人员:张良芝 常学辉 曹玮 郭健 刘瑞娟 何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南中医药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2.03.21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