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2.一直以来,已知一种打印机,所述打印机像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具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而被设置的开闭罩、印字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被支承在开闭罩上且在与印字头之间对印字纸张进行夹持的压纸辊、和对压纸辊进行驱动的驱动电机。
3.在现有的打印机中,设为具备锁止部件的结构,所述锁止部件阻止开闭罩向从在与印字头之间对印字纸张进行夹持的第一转动位置朝向第二转动位置的第一转动方向进行转动。锁止部件与开闭罩相卡合的位置能够通过使锁止部件旋转来进行调节。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如下的可能性,即,当通过驱动电机而作用有使开闭罩向第一转动方向转动的力时,锁止部件的锁止力承受不住使开闭罩向第一转动方向转动的力而使得锁止部件进行旋转。
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05212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即使在对于开闭罩而作用有使之向第一转动方向进行转动的力的情况下,也能够对锁止部件进行旋转的情况进行抑制。
6.本实用新型的印刷装置具备:装置主体,其具有主体框架;转动部,其以能够在第一转动位置与第二转动位置之间进行转动的方式而被安装在装置主体上;热敏头,其被设置在装置主体上,并在印刷介质上实施印刷;压纸辊,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被支承在转动部上,并在转动部位于第一转动位置时对在所述压纸辊与热敏头之间夹持着的印刷介质进行馈送;驱动部,其使压纸辊进行旋转;锁止部件,其被设置在主体框架上,并在位于第一转动位置的转动部从驱动部受到了从第一转动位置朝向第二转动位置的第一转动方向上的力时,阻止转动部向第一转动方向进行转动,锁止部件具有:锁止侧卡合部,其在转动部位于第一转动位置时与被设置在转动部上的转动侧卡合部相卡合;第一固定部,其在通过使锁止部件旋转来对锁止侧卡合部与转动侧卡合部相卡合的位置进行了调节之后,相对于主体框架而被固定,从锁止部件的旋转中心起至第一固定部为止的第一固定距离与从旋转中心起至锁止侧卡合部为止的锁止距离相比而较长。
7.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一固定部相对于锁止部件的旋转中心而被设置在与锁止侧卡合部相比而较远的位置处,因此能够提高锁止部件的锁止力。因此,即使在对于开闭罩而作用有使之向第一转动方向转动的力的情况下,也能够对锁止部件发生旋转的情况进行抑制。
8.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锁止部件具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在通过使锁止部件旋转来对锁止侧卡合部与转动侧卡合部相卡合的位置进行了调节之后,相对于主体框架而被固定,从旋转中心起至第二固定部为止的第二固定距离与锁止距离相比而较短。
9.根据该结构,在距锁止部件的旋转中心较远的第一固定部、和与锁止部件的旋转中心较近的第二固定部这两处,锁止部件相对于主体框架而被固定。因此,即使由于锁止部件具备第一固定部而使锁止部件的尺寸变大,也能够对锁止部件从主体框架上翘起的情况进行抑制。
10.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转动部具有转动框架、和设置有转动侧卡合部的钩部件,钩部件能够相对于转动框架而向第一移动方向、以及与第一移动方向相反的第二移动方向进行移动,转动部在第一转动位置处,通过钩部件向第一移动方向进行移动而使转动侧卡合部从锁止侧卡合部上脱出,从而能够向第一转动方向进行转动。
11.根据该结构,通过使钩部件向第一移动方向移动,从而能够使转动侧卡合部从锁止侧卡合部上脱出,进而能够使转动部向第一转动方向进行转动。
12.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具备限制部,所述限制部对锁止侧卡合部向第一移动方向位移的情况进行限制。
13.根据该结构,能够避免成为在钩部件相对于转动框架而向第一移动方向进行了移动时钩侧卡合部不从锁止侧卡合部上脱出的状态的情况。
14.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在装置主体上设置有开口部,转动部作为在第一转动位置处将开口部封闭且在第二转动位置处将开口部开放的开闭罩而发挥功能。
15.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对压纸辊进行支承的旋转部也作为对开口部进行开闭的开闭罩而发挥功能。
附图说明
16.图1为开闭罩被关闭的状态下的印刷装置的立体图。
17.图2为开闭罩被打开的状态下的印刷装置的立体图。
18.图3为印刷装置的剖视图。
19.图4为印刷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20.图5为从-x方向对印刷装置的内部结构进行观察时的图。
21.图6为锁止部件的立体图。
22.图7为表示钩侧卡合部与锁止侧卡合部相卡合的状态的剖视图。
23.图8为表示钩侧卡合部从锁止侧卡合部上脱出的状态的剖视图。
24.图9为将由图5的a线所包围成的部分放大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参照附图来对印刷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例如在pos系统中作为收据打印机而被使用。另外,虽然在下文中使用由各附图所示的xyz正交坐标系确定的方向来进行说明,但是这些方向只不过是为了便于说明的方向,并非对以下的实施方式进行任何限定的方向。
26.[印刷装置的外观结构]
[0027]
基于图1以及图2来对印刷装置1的外观结构进行说明。印刷装置1具备装置主体3和开闭罩5。装置主体3被形成为,在+z方向的面上设置有开口部6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并且在装置主体3的内部设置有卷筒纸收纳部7。在卷筒纸收纳部7中收纳有作为印刷介质的记
录纸p卷绕而成的卷筒纸r(参照图3)。开闭罩5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而被安装在装置主体3的+y方向的端部处,且对开口部6进行开闭。
[0028]
印刷装置1作为封装件而具备主体封装部9、剪切器罩11、开口封装部12和罩封装部13。
[0029]
主体封装部9、剪切器罩11以及开口封装部12构成装置主体3的封装件。主体封装部9被形成为+z方向的面开口了的大致长方体的箱状。剪切器罩11相对于开闭罩5而被设置在-y方向上。当剪切器罩11被打开时,将现出后文叙述的自动剪切器37(参照图3)。在剪切器罩11与开闭罩5的边界部处设置有排出口15。由被收纳于卷筒纸收纳部7中的卷筒纸r所放卷出的记录纸p从排出口15被排出。开口封装部12被设置在开口部6的边缘部处。罩封装部13构成了开闭罩5的封装件。
[0030]
此外,印刷装置1具备罩开放按钮17、馈送按钮19和面板部21。罩开放按钮17、馈送按钮19以及面板部21在印刷装置1的+z方向的面上被设置于+x方向的端部处。
[0031]
当罩开放按钮17被按下时,开闭罩5会打开。当馈送按钮19被按下时,后文叙述的压纸辊35会进行旋转,从而使记录纸p朝向排出口15而被馈送。面板部21将错误等各种信息向用户进行显示。
[0032]
[印刷装置的内部结构]
[0033]
基于图3以及图4来对印刷装置1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印刷装置1具备基座框架23、主体框架25、罩框架27、热敏头29、馈送电机31、齿轮系33、压纸辊35、自动剪切器37和锁止机构39。
[0034]
基座框架23以及主体框架25被设置在主体封装部9的内侧。基座框架23对主体框架25进行支承。主体框架25具备第一主体框架41和第二主体框架43。第一主体框架41以及第二主体框架43均被形成为沿着y方向而延伸的大致长方形的板状。第二主体框架43相对于第一主体框架41而被设置在+x方向上。在第一主体框架41以及第二主体框架43的+y方向上的端部处,设置有沿着x方向而延伸的罩支轴45。
[0035]
罩框架27被设置在罩封装部13的内侧。罩框架27被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框状,且经由罩支轴45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在主体框架25上。在罩框架27的+y方向的端部处,设置有与罩支轴45相卡合的罩支轴孔(省略图示)。
[0036]
热敏头29被支承在主体框架25上。热敏头29具备多个发热元件(省略图示),并且在从卷筒纸r所放卷出的记录纸p上实施印刷。
[0037]
馈送电机31被固定在第一主体框架41的-y方向上的端部处。馈送电机31为压纸辊35的驱动源。另外,作为馈送电机31,例如可以使用dc电机(dc:direct current,直流电)。
[0038]
齿轮系33被设置在第一主体框架41上。齿轮系33具备多个齿轮,并且将馈送电机31的动力向压纸辊35进行传递。
[0039]
压纸辊3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被支承在罩框架27的-y方向的端部处。压纸辊35在开闭罩5被关闭时与热敏头29对置。压纸辊35通过辊弹簧(省略图示)而朝向热敏头29被施加有力。因此,压纸辊35在其与热敏头29之间对记录纸p进行夹持。压纸辊35将在其与热敏头29之间夹持着的记录纸p朝向排出口15而进行馈送。即,当压纸辊35进行旋转时,记录纸p从卷筒纸r被放卷并朝向排出口15而被馈送。
[0040]
以与压纸辊35同轴的方式而设置有辊齿轮47,所述辊齿轮47相对于压纸辊35而位
于-x方向上。辊齿轮47与齿轮系33的传递齿轮49相啮合,从而与压纸辊35一体地进行旋转。
[0041]
自动剪切器37被设置在压纸辊35与排出口15之间,并将向排出口15被馈送的记录纸p在印刷完成部分的后方处沿着x方向即记录纸p的宽度方向而切断。另外,自动剪切器37以剩下记录纸p的-x方向上的端部的方式而将记录纸p切断,以使被切断的记录纸p停留在排出口15处。
[0042]
[锁止机构]
[0043]
基于图4至图9来对锁止机构39进行说明。另外,在下文中,将开闭罩5的转动端中的、如图3所示的那样被设置在开闭罩5上的压纸辊35能够在与热敏头29之间对记录纸p进行夹持的位置称为第一转动位置,且将与第一转动位置相反的转动端称为第二转动位置。即,开闭罩5以能够在第一转动位置与第二转动位置之间进行转动的方式而被构成。开闭罩5在第一转动位置处将设置在装置主体3上的开口部6封闭(参照图1),且在第二转动位置处将开口部6开放(参照图2)。此外,将开闭罩5从第一转动位置朝向第二转动位置转动的方向称为第一转动方向ca(参照图5)。将开闭罩5从第二转动位置朝向第一转动位置转动的方向称为第二转动方向cb(参照图5)。另外,也可以将第一转动位置记载为关闭位置或第一位置,也可以将第二转动位置记载为打开位置或第二位置。
[0044]
如图4至图6所示,锁止机构39具备罩钩部件53和锁止部件55。
[0045]
罩钩部件53被设置在罩框架27的-y方向上的端部处。罩钩部件53例如通过对金属板进行折曲加工等从而被形成,且具备连接部57、钩基端部59、钩侧卡合部61和杆抵接部63。
[0046]
连接部57被形成为在x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的板状,且以将罩框架27沿着x方向而横切的方式被设置。连接部57对被设置在连接部57的x方向上的两端部处的钩基端部59和杆抵接部63进行连接。在连接部57的x方向上的两端部处,设置有在x方向上较长的引导孔65。引导孔65与被固定在罩框架27上的引导销67相卡合。因此,罩钩部件53能够将引导孔65以及引导销67作为引导件而相对于罩框架27在x方向、即与开闭罩5的转动轴平行的方向上进行移动。在此,将罩钩部件53进行移动的方向中的-x方向称为第一移动方向da(参照图7),将+x方向称为第二移动方向db(参照图7)。
[0047]
在连接部57上设置有钩侧弹簧挂止部69。在钩侧弹簧挂止部69上挂止有钩簧71的-x方向的端部。钩簧71的+x方向的端部被挂止在罩框架27上所设置的罩侧弹簧挂止部73上。钩簧71例如为拉伸螺旋弹簧,且对于罩钩部件53而施加+x方向即第二移动方向db上的力。
[0048]
钩基端部59从连接部57的-x方向的端部起向-z方向连续,并被形成为大致长方形形状。从钩基端部59的+x方向上的面起,钩凸部75(参照图7)向+x方向而突出。钩凸部75被形成为大致圆柱状,且与被设置在罩框架27上的钩孔(省略图示)相卡合。钩凸部75以及钩孔与引导孔65以及引导销67一同对罩钩部件53相对于罩框架27的向x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
[0049]
钩侧卡合部61从钩基端部59的-z方向的端部起向-z方向连续,并被形成为大致“l”字状。钩侧卡合部61与锁止部件55的锁止侧卡合部83相卡合。
[0050]
杆抵接部63从连接部57的+x方向的端部起向-z方向连续。当上述的罩开放按钮17被按下时,被设置在第二主体框架43上的锁止解除杆(图示省略)将进行旋转,且旋转后的
锁止解除杆会触碰到杆抵接部63。
[0051]
锁止部件55被固定在第一主体框架41上。锁止部件55被形成为大致倒“l”字的板状,且具备第一臂部77、第二臂部79、锁止基端部81和锁止侧卡合部83。
[0052]
第一臂部77从第二臂部79的-y方向上的端部起向-y方向与-z方向之间的倾斜方向延伸。在第一臂部77的顶端部即-z方向上的端部处设置有第一锁止固定孔85。在第一主体框架41上,于与第一锁止固定孔85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框架孔(省略图示)。通过被插入至第一锁止固定孔85以及第一框架孔中的第一锁止固定螺丝89,从而使第一锁止固定孔85的周缘部被固定在第一主体框架41上。
[0053]
第二臂部79从第一臂部77的+z方向的端部起向+y方向延伸。在第二臂部79的大致中间部处设置有第二锁止固定孔91。在第一主体框架41上,于与第二锁止固定孔91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框架孔(省略图示)。通过被插入至第二锁止固定孔91以及第二框架孔中的第二锁止固定螺丝95,从而使第二锁止固定孔91的周缘部被固定在第一主体框架41上。在第二臂部79的顶端部即+y方向上的端部处设置有锁止旋转孔97。锁止旋转孔97与从第一主体框架41的-x方向的面起向-x方向突出的锁止旋转轴99相卡合。
[0054]
锁止基端部81从第二臂部79的-y方向上的端部起向+z方向连续。锁止基端部81与被设置在第一主体框架41上的限制部101相卡合。限制部101从第一主体框架41的-z方向的端部起向-x方向突出。在限制部101的+x方向且-y方向的角部处设置有切口部102。切口部102与锁止基端部81相卡合。限制部101对锁止侧卡合部83向-x方向即第一移动方向da发生位移的情况进行限制。
[0055]
锁止侧卡合部83从锁止基端部81的-y方向的端部起向-x方向突出。锁止侧卡合部83与罩钩部件53的钩侧卡合部61相卡合。在锁止侧卡合部83的-x方向的面上设置有锁止倾斜部103。锁止倾斜部103以使锁止倾斜部103的-z方向上的端部与锁止倾斜部103的+z方向上的端部相比而位于-x方向上的方式而倾斜。
[0056]
以这种方式而构成的锁止机构39在开闭罩5关闭时、即开闭罩5向第二转动方向cb转动时,以如下的方式发挥作用。首先,当开闭罩5向第二转动方向cb转动时,钩侧卡合部61的-z方向的面会触碰到锁止倾斜部103,从而钩侧卡合部61通过锁止倾斜部103而向-x方向被引导。由此,罩钩部件53克服钩簧71而向-x方向即第一移动方向da进行移动,并且钩侧卡合部61向-z方向越过锁止部件55。
[0057]
当钩侧卡合部61越过锁止侧卡合部83时,罩钩部件53通过钩簧71而向+x方向即第二移动方向db进行移动。由此,钩侧卡合部61的+z方向的面与锁止侧卡合部83的-z方向的面相卡合(参照图7)。其结果为,开闭罩5通过锁止部件55而在第一转动位置处被锁止,从而阻止了开闭罩5向第一转动方向ca转动的情况。
[0058]
另一方面,锁止机构39在开闭罩5打开时、即开闭罩5向第一转动方向ca转动时,以如下的方式发挥作用。即,当罩开放按钮17被按下时,锁止解除杆进行旋转,使得罩钩部件53的杆抵接部63通过旋转后的锁止解除杆而被推向-x方向。由此,罩钩部件53克服钩簧71而向第一移动方向da进行移动,并且钩侧卡合部61从锁止部件55上脱出(参照图8)。如此,开闭罩5在第一转动位置处,通过钩侧卡合部61向第一移动方向da进行移动而使钩侧卡合部61从锁止部件55上脱出,进而能够向第一转动方向ca进行转动。
[0059]
接着,当锁止解除杆进一步旋转时,罩框架27通过旋转后的锁止解除杆而被推向+
z方向。由此,使得开闭罩5向第一转动方向ca进行转动。
[0060]
在此,当开闭罩5位于第一转动位置时,存在由于部件的尺寸偏差等而使得钩侧卡合部61与锁止侧卡合部83之间产生空隙的情况。当钩侧卡合部61与锁止侧卡合部83之间存在空隙时,在压纸辊35进行旋转以使记录纸p被馈送时,开闭罩5会发出松动声。其结果为,无法在被设置于开闭罩5上的压纸辊35与被设置于装置主体3上的热敏头29之间适当地对记录纸p进行夹持,从而有可能在记录纸p的馈送以及向记录纸p的印刷中发生不良情况。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对锁止侧卡合部83与钩侧卡合部61相卡合的位置进行调节,以免在开闭罩5位于第一转动位置时钩侧卡合部61与锁止侧卡合部83之间产生空隙。
[0061]
即,锁止部件55被构成为,在并未通过第一锁止固定螺丝89以及第二锁止固定螺丝95而被固定在第一主体框架41上的状态下,能够以锁止旋转轴99为中心而进行旋转。因此,在锁止部件55被固定在第一主体框架41上之前,于开闭罩5位于第一转动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使锁止部件55旋转来对锁止侧卡合部83与钩侧卡合部61相卡合的位置进行调节,以使得钩侧卡合部61与锁止侧卡合部83之间不会产生空隙。此后,通过第一锁止固定螺丝89以及第二锁止固定螺丝95而使锁止部件55被固定在第一主体框架41上。
[0062]
如此,由于能够对锁止侧卡合部83与钩侧卡合部61相卡合的位置进行调节,因此能够对在钩侧卡合部61与锁止侧卡合部83之间产生空隙的情况进行抑制,从而能够对在压纸辊35进行旋转以使记录纸p被馈送时开闭罩5发出松动声的情况进行抑制。
[0063]
另外,为了使能够通过以锁止旋转轴99为中心而使锁止部件55进行旋转来对锁止侧卡合部83与钩侧卡合部61相卡合的位置进行调节,从而第一锁止固定孔85被形成为在以与锁止旋转轴99相卡合的锁止旋转孔97为中心的周向上较长的长孔。此外,虽然第二锁止固定孔91为圆形,但是也可以考虑锁止部件55的旋转量而被形成为与第二锁止固定螺丝95的直径相比而较大的直径。另外,第二锁止固定孔91也可以与第一锁止固定孔85同样地被形成为在以锁止旋转孔97为中心的周向上较长的长孔。
[0064]
在此,当记录纸p通过压纸辊35而被馈送时,有时对于开闭罩5而作用有使之向第一转动方向ca转动的力。例如,当记录纸p向排出口15被馈送时,向辊齿轮47传递有在从-x方向进行观察时欲使辊齿轮47逆时针地旋转的力。该力在卷筒纸r成为辊末端且压纸辊35成为不旋转的状态的情况下,作为使开闭罩5向第一转动方向ca转动的力而发挥作用。
[0065]
如此,在对于开闭罩5而作用有使之向第一转动方向ca转动的力的情况下,如果锁止部件55相对于开闭罩5的锁止力f承受不住使开闭罩5向第一转动方向ca转动的力,则会使得锁止部件55以锁止旋转轴99为中心而在从-x方向进行观察时逆时针地进行旋转。当锁止部件55旋转时,开闭罩5会向第一转动方向ca进行转动,其结果为,有可能产生辊齿轮47从传递齿轮49上脱出从而导致辊齿轮47或者传递齿轮49的齿尖受到损伤等不良情况。
[0066]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锁止部件55被固定在第一主体框架41上,以使得锁止力f不会承受不住使开闭罩5向第一转动方向ca转动的力。即,锁止部件55相对于开闭罩5的锁止力f通过下式来表示(参照图9)。
[0067]
f=f
×
(l1+l2)/l3[0068]
f:第一锁止固定孔85或者第二锁止固定孔91中的固定力
[0069]
l1:从锁止旋转孔97起至第一锁止固定孔85为止的第一固定距离
[0070]
l2:从锁止旋转孔97起至第二锁止固定孔91为止的第二固定距离
[0071]
l3:从锁止旋转孔97起至锁止侧卡合部83为止的锁止距离
[0072]
第一固定距离l1与锁止距离l3相比而较长。即,l1>l3。如此,由于通过第一锁止固定螺丝89而固定了周缘部的第一锁止固定孔85相对于成为锁止部件55的旋转中心的锁止旋转孔97而被设置在与锁止侧卡合部83相比而较远的位置处,因此能够提高锁止部件55的锁止力f。因此,即使在对于开闭罩5而作用有使之向第一转动方向ca转动的力的情况下,也能够对锁止部件55以锁止旋转轴99为中心而发生旋转的情况进行抑制。因此,能够对辊齿轮47从传递齿轮49上脱出的情况进行抑制,从而能够抑制产生辊齿轮47或者传递齿轮49的齿尖受到损伤等不良状况的情况。并且,由于锁止部件55通过第二锁止固定螺丝95而对第二锁止固定孔91的周缘部进行固定,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锁止部件55的锁止力f。
[0073]
在此,第二固定距离l2与锁止距离l3相比而较短。即,l2<l3。如此,在距成为锁止部件55的旋转中心的锁止旋转孔97较远的第一锁止固定孔85的周缘部、和与锁止旋转孔97较近的第二锁止固定孔91的周缘部这两处,锁止部件55相对于第一主体框架41而被固定。因此,即使由于锁止部件55具备第一锁止固定孔85而使锁止部件55的尺寸变大,也能够对锁止部件55从第一主体框架41上翘起的情况、即锁止部件55与第一主体框架41之间产生空隙的情况进行抑制。因此,能够对锁止侧卡合部83向第一移动方向da发生位移的情况进行抑制。
[0074]
此外,如上文所述,通过被设置在第一主体框架41上的限制部101,从而也对锁止侧卡合部83向-x方向即第一移动方向da发生位移的情况进行了抑制。
[0075]
在此,当锁止侧卡合部83像在图8中由双点划线假想地示出的那样向第一移动方向da发生位移时,有可能如上文所述的那样,即使罩开放按钮17被按下从而罩钩部件53相对于罩框架27而向第一移动方向da进行移动,但钩侧卡合部61也不会从锁止侧卡合部83上脱出。
[0076]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锁止侧卡合部83向第一移动方向da发生位移的情况被限制,因此能够避免成为在罩开放按钮17被按下从而罩钩部件53相对于罩框架27向第一移动方向da进行了移动时钩侧卡合部61不从锁止侧卡合部83上脱出的状态的情况。
[0077]
如上文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中,由于在锁止部件55中通过第一锁止固定螺丝89而固定了周缘部的第一锁止固定孔85相对于成为锁止部件55的旋转中心的锁止旋转孔97而被设置在与锁止侧卡合部83相比而较远的位置处,因此能够提高锁止部件55的锁止力f。因此,即使在对于开闭罩5而作用有使之向第一转动方向ca转动的力的情况下,也能够对锁止部件55以锁止旋转轴99为中心而旋转的情况进行抑制。
[0078]
[其他的变形例]
[0079]
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采用各种各样的结构。例如,上述的实施方式除上述的内容之外,还能够变更为以下那样的方式。此外,也可以为将实施方式或变形例分别组合在一起的结构。
[0080]
在锁止部件55中,被固定在第一主体框架41上的固定部并不限定于第一锁止固定孔85的周缘部以及第二锁止固定孔91的周缘部。例如,也可以使形成有外螺纹的凸部从锁止部件55突出,并使该凸部作为被固定在第一主体框架41上的固定部来发挥功能。
[0081]
对压纸辊3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进行支承的转动部并不限定于对装置主体3的开口部6进行开闭的开闭罩5。例如,转动部也可以为对压纸辊3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进行支
承的框架等。
[0082]
[附记]
[0083]
以下,对印刷装置进行附记。
[0084]
印刷装置具备:装置主体,其具有主体框架;转动部,其以能够在第一转动位置与第二转动位置之间进行转动的方式而被安装在装置主体上;热敏头,其被设置在装置主体上,并在印刷介质上实施印刷;压纸辊,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被支承在转动部上,并在转动部位于第一转动位置时对在所述压纸辊与热敏头之间夹持着的印刷介质进行馈送;驱动部,其使压纸辊进行旋转;锁止部件,其被设置在主体框架上,并在位于第一转动位置的转动部从驱动部受到了从第一转动位置朝向第二转动位置的第一转动方向上的力时,阻止转动部向第一转动方向进行转动,锁止部件具有:锁止侧卡合部,其在转动部位于第一转动位置时,与被设置在转动部上的转动侧卡合部相卡合;第一固定部,其在通过使锁止部件旋转来对锁止侧卡合部与转动侧卡合部相卡合的位置进行了调节之后,相对于主体框架而被固定,从锁止部件的旋转中心起至第一固定部为止的第一固定距离与从旋转中心起至锁止侧卡合部为止的锁止距离相比而较长。
[0085]
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一固定部相对于锁止部件的旋转中心而被设置在与锁止侧卡合部相比而较远的位置处,因此能够提高锁止部件的锁止力。因此,即使在对于开闭罩而作用有使之向第一转动方向转动的力的情况下,也能够对锁止部件发生旋转的情况进行抑制。
[0086]
另外,开闭罩5为“转动部”的一个示例。记录纸p为“印刷介质”的一个示例。馈送电机31为“驱动部”的一个示例。钩侧卡合部61为“转动侧卡合部”的一个示例。第一锁止固定孔85的周缘部为“第一固定部”的一个示例。
[0087]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锁止部件具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在通过使锁止部件旋转来对锁止侧卡合部与转动侧卡合部相卡合的位置进行了调节之后,相对于主体框架而被固定,从旋转中心起至第二固定部为止的第二固定距离与锁止距离相比而较短。
[0088]
根据该结构,在距锁止部件的旋转中心较远的第一固定部、和与锁止部件的旋转中心较近的第二固定部这两处,锁止部件相对于主体框架而被固定。因此,即使由于锁止部件具备第一固定部而使锁止部件的尺寸变大,也能够对锁止部件从主体框架上翘起的情况进行抑制。
[0089]
另外,第二锁止固定孔91的周缘部为“第二固定部”的一个示例。
[0090]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转动部具有转动框架、和设置有转动侧卡合部的钩部件,钩部件能够相对于转动框架而向第一移动方向、以及与第一移动方向相反的第二移动方向进行移动,转动部在第一转动位置处,通过钩部件向第一移动方向移动而使转动侧卡合部从锁止侧卡合部上脱出,从而能够向第一转动方向进行转动。
[0091]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钩部件向第一移动方向移动,从而能够使转动侧卡合部从锁止侧卡合部上脱出,并且能够使转动部向第一转动方向进行转动。
[0092]
另外,罩框架27为“转动框架”的一个示例。罩钩部件53为“钩部件”的一个示例。
[0093]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具备限制部,所述限制部对锁止侧卡合部向第一移动方向位移的情况进行限制。
[0094]
根据该结构,能够避免成为在钩部件相对于转动框架而向第一移动方向进行了移
动时钩侧卡合部不从锁止侧卡合部上脱出的状态的情况。
[0095]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在装置主体上设置有开口部,转动部作为在第一转动位置处将开口部封闭且在第二转动位置处将开口部开放的开闭罩而发挥功能。
[0096]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对压纸辊进行支承的旋转部也作为对开口部进行开闭的开闭罩而发挥功能。
技术特征:1.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装置主体,其具有主体框架;转动部,其以能够在第一转动位置与第二转动位置之间进行转动的方式而被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上;热敏头,其被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上,并在印刷介质上实施印刷;压纸辊,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被支承在所述转动部上,并在所述转动部位于所述第一转动位置时对在所述压纸辊与所述热敏头之间夹持着的所述印刷介质进行馈送;驱动部,其使所述压纸辊进行旋转;锁止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主体框架上,并在位于所述第一转动位置的所述转动部从所述驱动部受到了从所述第一转动位置朝向所述第二转动位置的第一转动方向上的力时,阻止所述转动部向所述第一转动方向进行转动,所述锁止部件具有:锁止侧卡合部,其在所述转动部位于所述第一转动位置时与被设置在所述转动部上的转动侧卡合部相卡合;第一固定部,其在通过使所述锁止部件旋转来对所述锁止侧卡合部与所述转动侧卡合部相卡合的位置进行了调节之后,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而被固定,从所述锁止部件的旋转中心起至所述第一固定部为止的第一固定距离与从所述旋转中心起至所述锁止侧卡合部为止的锁止距离相比而较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部件具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在通过使所述锁止部件旋转来对所述锁止侧卡合部与所述转动侧卡合部相卡合的位置进行了调节之后,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而被固定,从所述旋转中心起至所述第二固定部为止的第二固定距离与所述锁止距离相比而较短。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具有转动框架、和设置有所述转动侧卡合部的钩部件,所述钩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转动框架而向第一移动方向、以及与所述第一移动方向相反的第二移动方向进行移动,所述转动部在所述第一转动位置处,通过所述钩部件向所述第一移动方向进行移动而使所述转动侧卡合部从所述锁止侧卡合部上脱出,从而能够向所述第一转动方向进行转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限制部,所述限制部对所述锁止侧卡合部向所述第一移动方向位移的情况进行限制。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装置主体上设置有开口部,所述转动部作为在所述第一转动位置处将所述开口部封闭且在所述第二转动位置处将所述开口部开放的开闭罩而发挥功能。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印刷装置。锁止部件(55)具有:锁止侧卡合部(83),其在开闭罩位于第一转动位置时与被设置在开闭罩上的钩侧卡合部(61)相卡合;第一固定部,其在通过使锁止部件(55)旋转来对锁止侧卡合部(83)与钩侧卡合部(61)相卡合的位置进行了调节之后,相对于主体框架而被固定,从锁止部件(55)的旋转中心起至第一固定部为止的第一固定距离(L1)与从锁止部件(55)的旋转中心起至锁止侧卡合部(83)为止的锁止距离(L3)相比而较长。)相比而较长。)相比而较长。
技术研发人员:山田陸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2.01.14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