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系统的制作方法

allin2023-03-27  117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料电池系统。


背景技术:

2.一般而言,燃料电池车辆具备燃料电池堆、氢气供给管以及喷射器,其中氢气供给管向燃料电池堆供给作为燃料气体的氢气,喷射器设置于氢气供给管的中途位置并且向燃料电池堆喷出氢气。此种燃料电池车辆随着喷射器的动作,在比喷射器靠上游侧的氢气产生压力脉动,并且,因上述氢气的压力脉动,氢气供给管发生振动,由此在车室内产生噪声。
3.为了减少这样的噪声,例如,在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与氢气供应管连接的喷射器的上游设置了缓冲罐的燃料电池车辆。此种缓冲罐抑制因喷射器的动作而导致的氢气压力急剧降低,由此抑制车室内的噪声。然而,专利文献1中连接到缓冲罐的支管设置在配管单元上,所以配管单元中需要构建从氢气供应管向喷射器供应氢气的主流路和分支流路此两者,因此需要能够构成分支流路的部分的空间。
4.[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021-61122号


技术实现要素:

[0007]
鉴于这种情况而提出的本实用新型的燃料电池系统,具有优良的布局。
[0008]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系统包括:燃料电池堆;燃料气体供给管,向燃料电池堆供给燃料气体;喷射器,通过配管单元将从燃料气体供给管供给的燃料气体注入燃料电池堆;以及缓冲部,位于喷射器的上游侧,能够使燃料气体流通,其中缓冲部包括:分支管;以及缓冲罐,连接分支管,而使燃料气体流通,分支管配置在燃料气体供给管和配管单元之间。
[0009]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燃料气体供给管、分支管的一部分以及配管单元形成为用于向喷射器供应燃料气体的主流路,且分支管的另一部分从主流路分支出而形成分支流路,并与缓冲罐连接,分支管具有流路方向变换单元,流路方向变换单元使燃料气体在主流路中的流路方向从燃料气体供给管的流路方向改变至配管单元的流路方向。
[001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分支管的另一部分为相对于主流路分支出并连接至缓冲罐的子配管,子配管相对于主流路向配管单元倾斜而设置。
[001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缓冲罐具有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紧固形成封闭空间,流路方向转换单元和子配管设置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其中一者上。
[001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燃料气体供给管固定在流路方向变换单元上。
[001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缓冲罐与燃料气体供给管或配管单元平行水平布置。
[0014]
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燃料电池系统中,通过使缓冲部的一部分形成为主流路的一部份,并在缓冲部中完成分支流路的配置,能够使燃料电池系统具有优良的布局。并且,通过在缓冲部中设置主流路的一部分的结构,能够简化上游管道部件的结构,并且,可以由此形成一体地锻造的结构,而可以抑制其两端的偏差和零件成本。并且,通过子配管相对于主流路向配管单元倾斜的设置方式,与垂直地安装于主流路相比,可以将缓冲部设计得更紧凑,而具有更良好的布局。并且,通过流路方向变换单元的配置,可简化燃料气体供给管和配管单元的配管配置,并可适当地视需求改变燃料气体的流路方向,而能使辅助设备壳体中的布局更优良。此外,将燃料气体供给管固定在流路方向变换单元上,也可使各构件的配置紧凑,而使布局优良。此外,将缓冲罐与燃料气体供给管或配管单元平行水平布置,也可以抑制燃料电池系统在高度方向的体积,而使布局极佳。
[0015]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搭载于燃料电池车辆的燃料电池系统的侧视图;
[0017]
图2示意性地示出在图1的燃料电池车辆的前箱收容的燃料电池系统的设置状态的部分立体图;
[0018]
图3是示出燃料电池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0019]
图4是图2的燃料电池系统沿iv-iv线的剖视图;
[0020]
图5a是图2的缓冲部的上视图;
[0021]
图5b与图5c是图2的缓冲部在不同视角观看的示意图;
[0022]
图5d是图2的流路方向变换单元沿v-v线的剖视图;
[0023]
图5e与图5f是图5a的缓冲罐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分离示意图;
[0024]
图6示意性地示出在图2的缓冲罐与燃料气体供给管以及配管单元的相对配置关系图;
[0025]
图7是示出子配管的管径与压力脉动的噪声峰值的关系的曲线图;
[0026]
附图标记说明:
[0027]
10:燃料电池车辆
[0028]
11:燃料电池系统
[0029]
12:燃料电池堆
[0030]
14:阳极系装置
[0031]
16:阴极系装置
[0032]
16a:压缩机
[0033]
18:冷却装置
[0034]
20:发电单电池
[0035]
21:层叠体
[0036]
24:隔板
[0037]
22: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
[0038]
26:电解质膜
[0039]
28:阳极电极
[0040]
30:阴极电极
[0041]
32:阳极气体流路
[0042]
34:阴极气体流路
[0043]
36:制冷剂流路
[0044]
38:堆壳体
[0045]
40a:接线板
[0046]
42a:绝缘板
[0047]
40b:接线板
[0048]
42b:绝缘板
[0049]
44:端板
[0050]
46:辅助设备壳体
[0051]
47:收容空间
[0052]
48:第一壳体构件
[0053]
48a:安装壁部
[0054]
48b:周壁
[0055]
50:第二壳体构件
[0056]
50a:侧壁
[0057]
50b:周壁64:喷射器
[0058]
52:燃料气体供给管
[0059]
54:燃料气体排出管
[0060]
56:循环用旁通管
[0061]
58:燃料气体罐
[0062]
59:调节器
[0063]
62:换热器
[0064]
65:喷射器单元
[0065]
66:引射器
[0066]
68:气液分离器
[0067]
70:缓冲部
[0068]
72:配管单元
[0069]
74:排出管
[0070]
76:阀
[0071]
78:分支管
[0072]
78b:子配管
[0073]
78m:流路方向变换单元
[0074]
80:缓冲罐
[0075]
82:罐主体
[0076]
82a:封闭空间
[0077]
84:接口
[0078]
821:第一壳体
[0079]
822:第二壳体
[0080]
bf:分支流路
[0081]
mf:主流路
[0082]
fb:前箱
[0083]
sa:前部座位
[0084]
sb:后部座位
[0085]
vi:车室。
具体实施方式
[0086]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搭载于燃料电池车辆的燃料电池系统的侧视图。图2示意性地示出在图1的燃料电池车辆的前箱收容的燃料电池系统的设置状态的部分立体图。图3是示出燃料电池系统的结构的框图。图4是图2的燃料电池系统沿iv-iv线的剖视图。图5a是图2的缓冲部的上视图。图5b与图5c是图2的缓冲部在不同视角观看的示意图。
[0087]
图5d是图2的流路方向变换单元沿v-v线的剖视图。图5e与图5f是图5a的缓冲罐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分离示意图。图6示意性地示出在图2的缓冲罐与燃料气体供给管以及配管单元的相对配置关系图。
[0088]
如图1与图3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燃料电池车辆10具备燃料电池系统11,其产生用于行驶的电力。燃料电池系统11具有:燃料电池堆12;阳极系装置14,其向燃料电池堆12供给燃料气体(或者称为阳极气体);阴极系装置16,其向燃料电池堆12供给氧化剂气体(或者称为阴极气体);以及冷却装置18,其使制冷剂对于燃料电池堆12循环。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燃料气体可为氢气,氧化剂气体可为空气。
[0089]
如图1与图3所示,在燃料电池车辆10的车长方向前侧(箭头符号af侧)设置有收容电机(未图示)的前箱fb(电机室),所述电机利用燃料电池系统11的电力供给而旋转驱动。在前箱fb内收容有燃料电池系统11(燃料电池堆12、阳极系装置14、阴极系装置16以及冷却装置18)的辅助设备。而且,在图1中,作为阳极系装置14的辅助设备,代表性地图示了后述的喷射器64、缓冲部70,作为阴极系装置16的辅助设备,代表性地图示了压缩机16a。
[0090]
另外,在前箱fb的后侧(箭头符号ar侧)形成有供燃料电池车辆10的用户搭乘的车室vi,在所述车室vi内设置前部座位sa、后部座位sb。而且,在燃料电池车辆10的后部座位sb的后侧(箭头符号ar侧)搭载有阳极系装置14的辅助设备、即燃料气体罐58。还有,阳极系装置14具备用于从燃料气体罐58向燃料电池堆12供给燃料气体的燃料气体供给管52。燃料气体供给管52在燃料电池车辆10的底板(车体架的底部)内沿着车长方向(箭头符号a方向)延伸,将前箱fb内的阳极系装置14的辅助设备与燃料气体罐58连接。
[0091]
而且也可以是,燃料气体罐58设置于后部座位sb的下方。在本实施例中,燃料气体供给管52例如使用硬质的金属配管。
[0092]
如图2所示,燃料电池系统11的燃料电池堆12具备多个发电单电池20,发电单电池20通过燃料气体与氧化剂气体的电化学反应来进行发电。在将燃料电池堆12搭载于燃料电
池车辆10的状态下,多个发电单电池20构成为使电极面为立位姿态并沿着车宽方向(箭头符号b方向)层叠而成的层叠体21。而且也可以是,多个发电单电池20在燃料电池车辆10的车长方向、重力方向(与燃料电池车辆10的水平姿态正交的方向:箭头符号c方向)层叠。
[0093]
如图3所示,发电单电池20由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22以及夹持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22的两个隔板24构成。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22具有电解质膜26(例如,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阳离子交换膜))、在电解质膜26的一方的面设置的阳极电极28以及在电解质膜26的另一方的面设置的阴极电极30。两个隔板24在与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22相向配合的面分别形成使燃料气体流通的阳极气体流路32和使氧化剂气体流通的阴极气体流路34。另外,由于多个发电单电池20的层叠,在两个隔板24彼此相向配合的面形成使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流路36。
[0094]
还有,燃料电池堆12具备:使燃料气体、氧化剂气体以及制冷剂沿着多个发电单电池20的层叠方向分别流通的未图示的多个连通孔(阳极气体连通孔、阴极气体连通孔、制冷剂连通孔)。在层叠体21内,阳极气体连通孔与阳极气体流路32连通,阴极气体连通孔与阴极气体流路34连通,制冷剂连通孔与制冷剂流路36连通。
[0095]
燃料电池堆12利用阳极系装置14供给燃料气体。在燃料电池堆12内,燃料气体在阳极气体连通孔(阳极气体入口连通孔)流通并流入阳极气体流路32,在阳极电极28中用于发电。发电使用了的燃料气体(包含未反应的燃料气体)从阳极气体流路32向阳极气体连通孔(阳极气体出口连通孔)流出并被排出到燃料电池堆12的外部的阳极系装置14。
[0096]
另外,燃料电池堆12利用阴极系装置16供给氧化剂气体。在燃料电池堆12内,氧化剂气体在阴极气体连通孔(阴极气体入口连通孔)流通并流入阴极气体流路34,在阴极电极30中用于发电。发电使用了的氧化剂气体从阴极气体流路34向阴极气体连通孔(阴极出口连通孔)流出并被排出到燃料电池堆12的外部的阴极系装置16。
[0097]
还有,燃料电池堆12利用冷却装置18供给制冷剂。在燃料电池堆12内,制冷剂在制冷剂连通孔(制冷剂入口连通孔)流通并流入制冷剂流路36,对发电单电池20进行冷却。对发电单电池20进行了冷却的制冷剂从制冷剂流路36向制冷剂连通孔(制冷剂出口连通孔)流出并被排出到燃料电池堆12的外部的冷却装置18。
[0098]
另外如图2所示,燃料电池堆12将层叠体21收容于角筒状的堆壳体38。在层叠体21的箭头符号b方向的一端侧(箭头符号br侧)朝向外方配置接线板40a以及绝缘板42a,这些被收容于堆壳体38内。在堆壳体38的箭头符号br侧安装有将堆壳体38的空间闭塞的端板44。端板44对发电单电池20的层叠方向施加紧固载荷。
[0099]
在层叠体21的箭头符号b方向的另一端侧(箭头符号bl侧)朝向外方配置接线板40b以及绝缘板42b,这些被收容于堆壳体38内。而且,在堆壳体38的箭头符号bl侧安装有将堆壳体38的收容空间闭塞的辅助设备壳体46。
[0100]
辅助设备壳体46是在内侧具有收容空间47的机壳,保护在收容空间47收容的燃料电池系统11的辅助设备、配管的一部分。辅助设备壳体46具备与堆壳体38接合的凹形状的第一壳体构件48、与第一壳体构件48接合的凹形状的第二壳体构件50。
[0101]
第一壳体构件48具有:安装壁部48a,其被螺栓接合于堆壳体38;以及周壁48b,其与安装壁部48a的外缘相连并向箭头符号bl方向突出(也参照图4)。安装壁部48a具有作为对发电单电池20的层叠体21施加层叠方向的紧固载荷的端板的功能。在安装壁部48a设置
与发电单电池20的阳极气体连通孔、阴极气体连通孔、制冷剂连通孔分别连通的多个孔(未图示),在各孔分别连接有使燃料气体、氧化剂气体、制冷剂流通的配管(未图示)。
[0102]
第二壳体构件50具有:侧壁50a,其位于箭头符号bl侧;以及周壁50b,其与侧壁50a的外缘相连并向箭头符号br方向突出(也参照图4)。第一壳体构件48与第二壳体构件50在相互的周壁48b、50b的突出端设置的凸缘彼此接合由此来组装。
[0103]
另外,在辅助设备壳体46的收容空间47设置阳极系装置14的辅助设备以及阴极系装置16的辅助设备。阳极系装置14的辅助设备在辅助设备壳体46内设置于与安装壁部48a邻接的位置(箭头符号br侧),阴极系装置16的辅助设备设置于与阳极系装置14邻接的位置(箭头符号bl侧)(也参照图4)。
[0104]
如图3所示,阳极系装置14具有:燃料气体供给管52,其将燃料气体供给到燃料电池堆12;以及燃料气体排出管54,其排出由燃料电池堆12发电使用了的燃料气体。另外,在燃料气体供给管52与燃料气体排出管54之间连接有循环用旁通管56,所述循环用旁通管56用于使燃料气体排出管54的燃料气体中包含的未反应的燃料气体返回到燃料气体供给管52。
[0105]
作为阳极系装置14的辅助设备,可列举出燃料气体罐58、换热器62、多个喷射器64、引射器66以及气液分离器68。另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阳极系装置14在比喷射器64靠上游侧的燃料气体供给管52具有缓冲部70。
[0106]
燃料气体罐58连接于燃料气体供给管52的一端,将贮存的高压的燃料气体供给到燃料气体供给管52。在所述燃料气体罐58的流出口附近位置设置有使流出到燃料气体供给管52的燃料气体的压力降低的调节器59。
[0107]
换热器62加热从燃料气体罐58供给的燃料气体。作为在换热器62中与燃料气体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例如,可使用在燃料电池堆12流通的制冷剂(例如纯水与乙二醇的混合液)。
[0108]
多个(在图示例中为两个)喷射器64构成一个喷射器单元65,将燃料气体供给管52中从上游侧供给的规定流量的燃料气体以规定的喷出压力向下游侧喷出。燃料气体供给管52根据多个喷射器64而分支以及合流,在喷射器单元65的上游侧设置有配管单元72(参照图4)。而且,阳极系装置14可以是具备一个喷射器64的结构,也可以是具备三个以上喷射器64的结构。
[0109]
引射器66利用因从喷射器单元65喷出的燃料气体的移动而产生的负压,从循环用旁通管56吸引燃料气体并且向下游侧的燃料电池堆12供给燃料气体。
[0110]
气液分离器68设置于燃料气体排出管54与循环用旁通管56之间,将从燃料电池堆12排出的燃料气体中包含的液态水(发电时的生成水)与燃料气体分离。在气液分离器68连接有将分离的水以及反应气体(氢气、氮气)排出的排出管74。在所述排出管74设置有在适当的定时进行开闭的阀76(排气阀)。
[0111]
而且,阳极系装置14可以在循环用旁通管56的中途位置等具备使燃料气体在燃料气体供给管52循环的泵,也可以具备用于使燃料气体向一方向流通的阀(单向阀)。
[0112]
如上所述构成的阳极系装置14以多个喷射器64(喷射器单元65)作为界限,在内部流通的燃料气体的压力发生变化。即,在从调节器59至各喷射器64为止的上游侧的燃料气体供给管52流通的燃料气体为比较高的压力(但是,由于比燃料气体罐58内的燃料气体低
压,因此以下称为中压)。另一方面,在比各喷射器64靠下游侧的燃料气体供给管52、燃料气体排出管54、循环用旁通管56流通的燃料气体比上游侧的燃料气体供给管52的燃料气体的压力低压。
[0113]
如图1所示,在辅助设备壳体46的外侧沿着燃料电池车辆10的箭头符号a方向长地延伸的上游侧的燃料气体供给管52流通着中压的燃料气体。因各喷射器64的动作导致的燃料气体的脉动(燃料气体的喷出与燃料气体的贮存)的振动传递到所述上游侧的燃料气体供给管52内的燃料气体。因此,假设在燃料电池车辆10没有缓冲部70的情况下,燃料气体的压力脉动传递到上游侧的燃料气体供给管52而激发振动,由此从底板的车长方向整体会产生噪声。
[0114]
如图3以及图4所示,燃料电池系统11的缓冲部70设置于各喷射器64的上游侧的燃料气体供给管52和配管单元72之间,收容于辅助设备壳体46的内部,由此具有抑制各喷射器64的动作经由燃料气体而成为噪声的功能。
[0115]
具体而言,缓冲部70包括分支管78以及缓冲罐80。缓冲罐80连接分支管78,而使燃料气体流通,且分支管78配置在燃料气体供给管52和配管单元72之间。进一步而言,在辅助设备壳体46内,在本实施例中,上游侧的燃料气体供给管52、分支管78的一部分以及配管单元72形成为用于向喷射器64供应燃料气体的主流路mf。分支管78的另一部分从主流路mf分支出而形成分支流路bf,并与缓冲罐80连接。更具体而言,如图4至图5f所示,分支管78的另一部分为相对于主流路mf分支出并连接至缓冲罐80的子配管78b,子配管78b相对于主流路mf向配管单元72倾斜而设置。即,由缓冲部70所形成的侧分支结构,其一部分形成为主流路mf的一部份,另一部分形成为连接至缓冲罐80的分支流路bf,据此,在缓冲部70中可完成主流路mf的上游侧的一部份管路的配置以及分支流路bf的配置。
[0116]
如此,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设置在缓冲部70的分支管78位于配管单元72和燃料气体供给管52之间,与将设有分支管78的缓冲部70配置在配管单元72上的结构相比,可以改进布局。进一步而言,通过使缓冲部70的一部分形成为主流路mf的一部份,并在缓冲部70中完成分支流路bf的配置,能够使燃料电池系统11具有优良的布局。并且,通过在缓冲部70中设置主流路mf的一部分的结构,能够简化上游管道部件的结构,并且,可以由此形成一体地锻造的结构,而可以抑制两端的偏差和零件成本。并且,通过子配管78b相对于主流路mf向配管单元72倾斜的设置方式,与垂直地安装于主流路mf相比,可以将缓冲部70设计得更紧凑,而具有更良好的布局。
[0117]
另一方面,如图4至图5d所示,分支管78具有流路方向变换单元78m,燃料气体供给管52固定在流路方向变换单元78m的一端上,且流路方向变换单元78m的另一端连接至配管单元72。并且,流路方向变换单元78m使燃料气体在主流路mf中的流路方向从在主流路mf中的燃料气体供给管52的流路方向改变至在主流路mf中的配管单元72的流路方向。如此,通过流路方向变换单元78m的配置,可简化燃料气体供给管52和配管单元72的配管配置,并可适当地视需求改变燃料气体的流路方向,而能使辅助设备壳体46中的布局更优良。此外,将燃料气体供给管52固定在流路方向变换单元78m上,也可使各构件的配置紧凑,而使布局优良。
[0118]
具体而言,如图4至图5f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缓冲罐80具有:圆筒状的罐主体82以及接口84。罐主体82由第一壳体821和第二壳体822形成,第一壳体821和第二壳体822紧固
形成具有规定的容积的圆筒状的内部封闭空间82a,罐主体82沿着车宽方向(箭头符号b方向)长地形成。接口84设置在罐主体82的第一壳体821和第二壳体822的其中一者上,并设置于罐主体82的躯干部分的车长方向前侧(箭头符号af)侧。接口84将分支流路bf与内部空间82a设为连通状态来与分支管78的子配管78b连结,并且流路方向转换单元通过子配管78b与缓冲罐80连接。在子配管78b与接口84之间设置用于阻断燃料气体漏出的密封构件(未图示)。缓冲罐80例如将罐主体82和接口84一体成形,由此构成能够将燃料气体密闭的结构。如此,分支管78通过子配管78b的配置,可使燃料气体从主流路mf流入缓冲罐80,或者使燃料气体从缓冲罐80流出到主流路mf。并且,缓冲部70的缓冲罐80通过第一壳体821和第二壳体822的组装设置,缓冲罐80的尺寸可以根据燃料电池和外围部件的配置而轻松改变或调整。
[0119]
另一方面,如图4与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燃料电池系统11在配管单元72侧连接换热器62的上游部。在各构件的紧固部位设置用于阻断燃料气体漏出的密封构件(未图示)。而且,换热器62的下游部连接于比配管单元72靠重力方向下侧(箭头符号cd侧)。配管单元72可将燃料气体分流,以将燃料气体供给各喷射器64。并且,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缓冲罐80与燃料气体供给管52或配管单元72平行水平布置。如此,可以抑制燃料电池系统11在高度方向(即,重力方向,箭头符号c方向)的体积,而使布局极佳。
[0120]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燃料电池车辆10基本如以上那样构成,对以下其动作进行说明。
[0121]
燃料电池车辆10基于燃料电池系统11的发电电力来进行行驶。如图3所示,燃料电池系统11在发电中利用阳极系装置14对燃料电池堆12供给以及排出燃料气体,或者利用阴极系装置16对燃料电池堆12供给以及排出氧化剂气体。燃料电池堆12内的各发电单电池20基于在阳极气体流路32流通并被供给到阳极电极28的燃料气体与在阴极气体流路34流通并被供给到阴极电极30的氧化剂气体来输出电力。进而,在燃料电池堆12的发电时,燃料电池系统11使冷却装置18动作并使制冷剂循环来对燃料电池堆12进行冷却。
[0122]
如图1所示,阳极系装置14在燃料气体的供给中使燃料气体从燃料气体罐58流出到上游侧的燃料气体供给管52。燃料气体被调节器59减压,经由上游侧的燃料气体供给管52使燃料气体向燃料电池车辆10的前方(箭头符号af方向)流通。
[0123]
如图4所示,在辅助设备壳体46内,燃料气体通过燃料气体供给管52移动至缓冲部70。而且,燃料气体的一部分通过缓冲部70的分支管78的子配管78b流入缓冲罐80。流入缓冲罐80的燃料气体在适当的定时(因喷射器64的氢喷出时等)返回缓冲部70用于连接燃料气体供给管52与配管单元72的流路方向变换单元78m。还有,燃料气体通过与配管单元72连结的换热器62之后,依次在配管单元72、多个喷射器64以及引射器66流通并被供给到燃料电池堆12。
[0124]
这里,各喷射器64使未图示的阀体移动,重复进行燃料气体的喷出、燃料气体的贮存。与各喷射器64的动作相伴随的燃料气体的压力脉动也传递到上游侧的燃料气体供给管52的燃料气体。缓冲部70设置于上游侧的燃料气体供给管52,由此使燃料气体的压力降低缓和,抑制比缓冲部70靠上游侧的燃料气体的压力脉动。特别是罐主体82形成为圆筒状,由此能够减少因在构成内部空间82a的内表面局部产生的燃料气体而发生的应力,此外,通过内压的分散,可使其壁厚的设定能最小化,进而有助于减轻元件的重量和提高空间的利用
率。由此,能够抑制在燃料电池车辆10的底板延伸的上游侧的燃料气体供给管52的振动激发,能够大幅度减少从上游侧的燃料气体供给管52向车室vi的噪声(参照图1)。
[0125]
此外,如图7所示,在子配管78b具有相同管径的情况下,与比较例1(将子配管78b相对于主流路mf向燃料气体供给管52倾斜)或是比较例2(将子配管78b垂直地安装于主流路mf)的设置方式相比,本实施例中的将子配管78b相对于主流路mf向配管单元72倾斜的设置方式,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燃料气体所形成的噪声。
[0126]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燃料电池系统11虽以设置于燃料电池车辆10为例示,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燃料电池系统11亦可设置于需要采用电力供应的电子设备中,并且,亦可通过缓冲部70的设置来抑制电子设备中用于供应燃料气体的气体配管的振动激发,进而减少噪声的产生。并且,只要燃料电池系统11能通过使缓冲部70的一部分形成为主流路mf的一部份,并在缓冲部70中完成分支流路bf的配置,而可使燃料电池系统11具有优良布局并简化上游管道部件的结构的布局方式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0127]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燃料电池系统中,通过使缓冲部的一部分形成为主流路的一部份,并在缓冲部中完成分支流路的配置,能够使燃料电池系统具有优良的布局。并且,通过在缓冲部中设置主流路的一部分的结构,能够简化上游管道部件的结构,并且,可以由此形成一体地锻造的结构,而可以抑制其两端的偏差和零件成本。并且,通过子配管相对于主流路向配管单元倾斜的设置方式,与垂直地安装于主流路相比,可以将缓冲部设计得更紧凑,而具有更良好的布局。并且,通过流路方向变换单元的配置,可简化燃料气体供给管和配管单元的配管配置,并可适当地视需求改变燃料气体的流路方向,而能使辅助设备壳体中的布局更优良。此外,将燃料气体供给管固定在流路方向变换单元上,也可使各构件的配置紧凑,而使布局优良。此外,将缓冲罐与燃料气体供给管或配管单元平行水平布置,也可以抑制燃料电池系统在高度方向的体积,而使布局极佳。
[0128]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料电池堆;燃料气体供给管,向所述燃料电池堆供给燃料气体;喷射器,通过配管单元将从所述燃料气体供给管供给的所述燃料气体注入所述燃料电池堆;以及缓冲部,位于所述喷射器的上游侧,能够使所述燃料气体流通,其中所述缓冲部包括:分支管;以及缓冲罐,连接所述分支管,而使所述燃料气体流通,所述分支管配置在所述燃料气体供给管和所述配管单元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气体供给管、所述分支管的一部分以及所述配管单元形成为用于向所述喷射器供应所述燃料气体的主流路,且所述分支管的另一部分从所述主流路分支出而形成分支流路,并与所述缓冲罐连接,所述分支管具有流路方向变换单元,所述流路方向变换单元使所述燃料气体在所述主流路中的流路方向从所述燃料气体供给管的流路方向改变至所述配管单元的流路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管的所述另一部分为相对于所述主流路分支出并连接至所述缓冲罐的子配管,所述子配管相对于所述主流路向所述配管单元倾斜而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罐具有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紧固形成封闭空间,所述流路方向转换单元和所述子配管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其中一者上。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气体供给管固定在所述流路方向变换单元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罐与所述燃料气体供给管或所述配管单元平行水平布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系统,具有优良的布局。燃料电池系统包括:燃料电池堆;燃料气体供给管,向燃料电池堆供给燃料气体;喷射器,通过配管单元将从燃料气体供给管供给的燃料气体注入燃料电池堆;以及缓冲部,位于喷射器的上游侧,能够使燃料气体流通。缓冲部包括:分支管;以及缓冲罐,连接分支管,而使燃料气体流通,分支管配置在燃料气体供给管和配管单元之间。之间。之间。


技术研发人员:角田航平 寺泽裕司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1.12.09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806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