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压泵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式高压泵站。
背景技术:2.伺服高压泵站是采用伺服电机带动油泵旋转,利用伺服电机快速旋转启停及极低转速下保持高扭矩的特点,让伺服液压泵转,具有以下主要特点,根据实际工况做功,需要时候可立即启动,不做功时,电机停止或是缓慢旋转,保压状态下,电机缓慢旋转,没有高压溢流,油温能比普通电机系统底5-10度,根据不同工况节能效果在30-80%。
3.然而,现有移动式伺服高压泵站,在高压泵站工作过程中,由于伺服电机高速旋转,因此会带动整体设备震动,更为甚者会自主移动,这样十分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式高压泵站,以解决现有移动式伺服高压泵站存在会自主移动的问题。
5.为了完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式高压泵站,包括泵站主体和移动件;
6.移动件包括矩形框体、移动轮、支撑架、复位弹簧和把手,所述支撑架包括斜置板、弧形限位板和连接杆,所述斜置板和所述弧形限位板为两个,所述弧形限位板一端与所述斜置板固定连接,所述弧形限位板另一端与所述矩形框体抵接配合,两个所述斜置板的中间位置与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斜置板的顶端与所述矩形框体铰接,两个所述斜置板位于所述矩形框体的底端的后侧位置,所述复位弹簧一端与所述连接杆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另一端与所述矩形框体连接,所述矩形框体的顶端与所述泵站主体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矩形框体的底端设置有能够转动的所述移动轮,两个所述移动轮设置在所述矩形框体的底端的前侧位置,两个所述移动轮设置在所述矩形框体的底端的靠近后侧位置,所述把手为两个,所述把手以复位弹簧为对称轴对称设置在所述矩形框体的顶端的后侧位置。
7.上述方案有益效果为:首先通过把手把设备推至工作点,进一步抬动把手向正上方移动,使得后侧轮离开地面,逆时针掰动支撑架,复位弹簧逐步被拉撑,直至,弧形限位板一端的顶壁与矩形框体的底端抵接配合,进一步,使得斜置板底端地面接触,在这一状态下,两组前轮的最底端和斜置板最底端形成支点,由于弧形板一端与矩形框体抵接,因此整体设备震动时,也不会自主移动泵站主体。
8.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所述支撑架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板一端与两个所述斜置板的底端固定连接。
9.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所述支撑架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为两个,两组所述安装板以复位弹簧为对称轴对称设置在所述矩形框体的底端的后侧,所述斜置板的顶端与所述安装板铰接。
10.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所述弧形限位板为菱形结构,所述菱形结构一端与所述斜置板固定连接,所述菱形结构另一端与所述矩形框体底端抵接配合。
附图说明
1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移动式高压泵站前视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是本实用新型移动式高压泵站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14.图3是本实用新型移动式高压泵站前视另一运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15.图4是本实用新型移动式高压泵站立体另一运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16.附图标记说明
17.10、泵站主体;20、移动件;21、矩形框体;22、移动轮;23、支撑架;230、支撑板;24、复位弹簧;25、把手;27、斜置板;28、弧形限位板;280、菱形结构;29、连接杆;200、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19.第一实施例:
20.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式高压泵站,包括泵站主体10和移动件20。
21.移动件20包括矩形框体21、移动轮22、支撑架23、复位弹簧24和把手25,所述支撑架23包括斜置板27、弧形限位板28和连接杆29,所述斜置板27和所述弧形限位板28为两个,所述弧形限位板28一端与所述斜置板27固定连接,所述弧形限位板28另一端与所述矩形框体21抵接配合,两个所述斜置板27的中间位置与所述连接杆29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斜置板27的顶端与所述矩形框体21铰接,两个所述斜置板27位于所述矩形框体21的底端的后侧位置,所述复位弹簧24一端与所述连接杆29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24另一端与所述矩形框体21连接,所述矩形框体21的顶端与所述泵站主体10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矩形框体21的底端设置有能够转动的所述移动轮22,两个所述移动轮22设置在所述矩形框体21的底端的前侧位置,两个所述移动轮22设置在所述矩形框体21的底端的靠近后侧位置,所述把手25为两个,所述把手25以复位弹簧24为对称轴对称设置在所述矩形框体21的顶端的后侧位置。
22.初始状态,如图3、图4所示,首先通过把手25把设备推至工作点,进一步抬动把手25向正上方移动,使得后侧轮离开地面,逆时针掰动支撑架23,复位弹簧24逐步被拉撑,直至,弧形限位板28一端的顶壁与矩形框体21的底端抵接配合,进一步,使得斜置板27底端地面接触,如图1、图2所示在这一状态下,两组前轮的最底端和斜置板27最底端形成支点,由于弧形限位板28一端与矩形框体21抵接,因此整体设备震动时,也不会自主移动。
23.第二实施例:
24.所述支撑架23还包括支撑板230,所述支撑板230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板230一端与两个所述斜置板27的底端固定连接。通过支撑板230的设置有助于增加地面接触面积,使得整体设备更加稳定。
25.所述支撑架23还包括安装板200,所述安装板200为两个,两组所述安装板200以复位弹簧24为对称轴对称设置在所述矩形框体21的底端的后侧,所述斜置板27的顶端与所述安装板200铰接。
26.所述把手25为l型杆体。
27.所述弧形限位板28为菱形结构280,所述菱形结构280一端与所述斜置板27固定连接,所述菱形结构280另一端与所述矩形框体21底端抵接配合。
28.另外,泵站主体为现有技术,故不作过多赘述,可参考专利公开号:cn2291625。泵站主体还可以为现有的伺服油泵、高压泵等,这里不再赘述。
29.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技术特征:1.一种移动式高压泵站,包括泵站主体(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移动件(20),包括矩形框体(21)、移动轮(22)、支撑架(23)、复位弹簧(24)和把手(25),所述支撑架(23)包括斜置板(27)、弧形限位板(28)和连接杆(29),所述斜置板(27)和所述弧形限位板(28)为两个,所述弧形限位板(28)一端与所述斜置板(27)固定连接,所述弧形限位板(28)另一端与所述矩形框体(21)抵接配合,两个所述斜置板(27)的中间位置与所述连接杆(29)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斜置板(27)的顶端与所述矩形框体(21)铰接,两个所述斜置板(27)位于所述矩形框体(21)的底端的后侧位置,所述复位弹簧(24)一端与所述连接杆(29)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24)另一端与所述矩形框体(21)连接,所述矩形框体(21)的顶端与所述泵站主体(10)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矩形框体(21)的底端设置有能够转动的所述移动轮(22),两个所述移动轮(22)设置在所述矩形框体(21)的底端的前侧位置,两个所述移动轮(22)设置在所述矩形框体(21)的底端的靠近后侧位置,所述把手(25)为两个,所述把手(25)以复位弹簧(24)为对称轴对称设置在所述矩形框体(21)的顶端的后侧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高压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23)还包括支撑板(230),所述支撑板(230)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板(230)一端与两个所述斜置板(27)的底端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高压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23)还包括安装板(200),所述安装板(200)为两个,两组所述安装板(200)以复位弹簧(24)为对称轴对称设置在所述矩形框体(21)的底端的后侧,所述斜置板(27)的顶端与所述安装板(200)铰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高压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25)为l型杆体。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高压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限位板(28)为菱形结构(280),所述菱形结构(280)一端与所述斜置板(27)固定连接,所述菱形结构(280)另一端与所述矩形框体(21)底端抵接配合。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式高压泵站,包括泵站主体和移动件;首先通过把手把设备推至工作点,进一步抬动把手向正上方移动,使得后侧轮离开地面,逆时针掰动支撑架,复位弹簧逐步被拉撑,直至,弧形限位板一端的顶壁与矩形框体的底端抵接配合,进一步,使得斜置板底端地面接触,在这一状态下,两组前轮的最底端和斜置板最底端形成支点,由于弧形板一端与矩形框体抵接,因此整体设备震动时,也不会自主移动。也不会自主移动。也不会自主移动。
技术研发人员:吴俊杰 江军 王韶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海南鑫华德液压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1.13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