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分隔围墙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简易基础的轻质分隔围墙。
背景技术:2.分隔围墙在建筑学上是指一种空间隔断结构,用来围合、分割或保护某一区域,一般是围着建筑体的墙。当前,国内建筑分隔围墙样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彩钢板隔离墙,用彩钢板固定于栅栏之上,用于临时工地的隔离,方便、可多次使用。另一种为新型砌块围墙,用空心砌块砌筑的永久围墙,建造方式同砖砌围墙相同,在整体性能如抗倒和安全性能上不如实心墙体,实际使用较少。
3.现实中有时会遇到现场作业面狭窄的问题,还需要考虑施工成本造价的经济合理性,不适合采用以上两种传统的围墙形式。采用彩钢板隔离墙造价高,且防盗能力较弱;而采用新型砌块围墙整体性及抗倒性能又不能很好的满足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简易基础的轻质分隔围墙。不仅能克服以上传统围墙的缺点,还使施工管理工作清晰直观,施工作业更加稳定高效。
5.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简易基础的轻质分隔围墙,包括依次间隔布置的若干个墙柱部件以及安装在相邻两个墙柱部件之间的围栏部件;
7.所述墙柱部件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墙柱基础、墙柱主体和预制混凝土压顶,所述墙柱基础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素土夯实层、碎石垫层、混凝土层、细石混凝土灌孔层,所述预制混凝土压顶底部与墙柱主体顶部之间设有不锈钢合板钉;
8.所述围栏部件包括框形方钢支架、纵横交错设置在框形方钢支架内部的若干方钢支撑架,所述框形方钢支架的两侧面设有与墙柱主体连接的连接杆。
9.所述墙柱主体外壁上设有水泥砂浆抹面喷真石漆层。
10.所述预制混凝土压顶包括下部与墙柱主体对接的第一压顶柱、中部的第二压顶柱和上部的锥形压顶柱。
11.所述框形方钢支架顶部、底部与内部的方钢支撑架之间设有若干镀锌扁钢片,所述方钢支撑架下部设有若干镀锌扁钢片。
12.所述碎石垫层的厚度为150mm;所述混凝土层的厚度为100mm;所述细石混凝土灌孔层为凸字形结构且所述凸字形结构的下部厚度为120mm、上部为120mm。
13.所述墙柱主体的高度为2720mm,宽度为260mm,所述墙柱主体下部位于地平面以下的高度为500mm。
14.所述水泥砂浆抹面喷真石漆层的厚度为20mm。
15.所述预制混凝土压顶的尺寸为450mm
×
450mm
×
150mm,其中第一压顶柱高度为20mm,第二压顶柱高度为100mm,锥形压顶柱高度为30mm。
16.所述框形方钢支架的方钢尺寸为50mm
×
50mm,所述方钢支撑架的方钢尺寸为25mm
×
25mm。
17.所述框形方钢支架的尺寸为3550mm
×
1500mm,所述框形方钢支架顶部距离预制混凝土压顶顶部的距离为200mm。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传统围墙造价高,且防盗能力较弱,安全性能低等问题,通过将砌体围墙与栏杆结合并配合分段基础的施工工序,可将整体围墙基础划分成多个模块单元,避免了传统施工工艺中围墙占地空间大,抗倒性能差,造价高等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做到加快施工进度、工序单一、减少了施工损耗及大量人员投入。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21.图3为墙柱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图1中a的放大图;
23.图中:1-墙柱部件;2-围栏部件;
24.101-墙柱基础;102-墙柱主体;103-预制混凝土压顶;104-不锈钢合板钉;105-水泥砂浆抹面喷真石漆层;1011-素土夯实层;1012-碎石垫层;1013-混凝土层;1014-细石混凝土灌孔层;
25.201-框形方钢支架;202-方钢支撑架;203-连接杆;204-镀锌扁钢片;
26.以下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叙述。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8.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简易基础的轻质分隔围墙,包括依次间隔布置的若干个墙柱部件1以及安装在相邻两个墙柱部件1之间的围栏部件2;
29.所述墙柱部件1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墙柱基础101、墙柱主体102和预制混凝土压顶103,所述墙柱基础101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素土夯实层1011、碎石垫层1012、混凝土层1013、细石混凝土灌孔层1014,所述预制混凝土压顶103底部与墙柱主体102顶部之间设有不锈钢合板钉104;
30.混凝土层1013采用的是c20混凝土;
31.细石混凝土灌孔层1014砌块砌筑后采用c15细石混凝土灌孔填实;
32.墙柱主体102采用mu10标准m7.5水泥砂浆砌体;
33.所述围栏部件2包括框形方钢支架201、纵横交错设置在框形方钢支架201内部的若干方钢支撑架202,所述框形方钢支架201的两侧面设有与墙柱主体102连接的连接杆203。框形方钢支架201、方钢支撑架202的材质为镀锌钢。
34.所述墙柱主体102外壁上设有水泥砂浆抹面喷真石漆层105。
35.所述预制混凝土压顶103包括下部与墙柱主体102对接的第一压顶柱、中部的第二压顶柱和上部的锥形压顶柱。
36.所述框形方钢支架201顶部、底部与内部的方钢支撑架202之间设有若干镀锌扁钢片204,所述方钢支撑架202下部设有若干镀锌扁钢片204。
37.所述碎石垫层1012的厚度为150mm;所述混凝土层1013的厚度为100mm;所述细石混凝土灌孔层1014为凸字形结构且所述凸字形结构的下部厚度为120mm、上部为120mm。
38.所述墙柱主体102的高度为2720mm,宽度为260mm,所述墙柱主体102下部位于地平面以下的高度为500mm。
39.所述水泥砂浆抹面喷真石漆层105的厚度为20mm。
40.所述预制混凝土压顶103的尺寸为450mm
×
450mm
×
150mm,其中第一压顶柱高度为20mm,第二压顶柱高度为100mm,锥形压顶柱高度为30mm。
41.所述框形方钢支架201的方钢尺寸为50mm
×
50mm,所述方钢支撑架202的方钢尺寸为25mm
×
25mm。
42.所述框形方钢支架201的尺寸为3550mm
×
1500mm,所述框形方钢支架201顶部距离预制混凝土压顶103顶部的距离为200mm。
43.本实用新型的施工顺序为:测量放线
→
基础开挖
→
墙柱基础垫层施工
→
柱基础模板施工
→
墙柱基础混凝土浇筑
→
墙柱拆模
→
围栏栏杆安装。
44.具体的施工工艺流程如下:
45.1、测量放线
46.1)围墙放线根据电子版平面图纸和楼体或者独立的构造物两个已知点,采用三角形原理,以两点来确定一点。以此类推,放出围墙中轴控制点(最少三个)并放出第一个围墙墙柱的中心位置,并对这几个轴线控制点进行定桩,在木桩上定钉子;
47.2)经校验误差在2cm之内后将木桩上钉子间扯线,并依据吊坠将施工线导到地面,沿施工线用板锹铲白灰撒白灰(铲白灰不宜过多,半锹为准),为围墙中轴控制线;
48.3)根据第一个墙柱中心位置和电子版平面图纸,用米尺测量(墙柱本身距离+外延距离),四面外延距离50-100cm,用板锹铲白灰撒白灰(铲白灰不宜过多,半锹为准),撒白灰线;
49.4)根据中轴控制线和电子版平面图纸,用米尺测量(地梁本身宽度距离+外延距离),两面各延伸30cm,用板锹铲白灰撒白灰(铲白灰不宜过多,半锹为准),撒白灰线;
50.备注:外延尺寸根据实际情况(以上为支模,作业面尺寸)。
51.2、基础开挖
52.1)开挖前技术人员对挖掘机机械手进行交底,使机械手明确开挖范围(开挖尺寸为围墙图纸尺寸加上外延尺寸),挖基深度为图纸深度,回填土(就近堆放不能阻碍施工和保证道路畅通),多余土方处理方式采用堆地形、外运、垫路方式;
53.2)机械手先根据白灰线进行垂直开挖,技术人员随时进行抄平,保证基础槽底部标高,误差土3cm,挖到基底,根据土质情况由技术人员确认放坡坡度,如果深度超过1.2m,原土层采用1:0.1进行放坡,若是回填土层则采用1:0.5;
54.3)基底在开挖过程中要保证随挖随用挖掘机斗压实(3-5次斗压),基坑挖完之后土槽的散落土由人工清理(无浮土,平整,符合图纸标高误差范围),由技术人员对基坑尺寸高程进行确认误差范围内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55.3、墙柱基础垫层施工
56.1)首先工长指导工人准备料槽放置位置,并合理安排工人准备施工。
57.2)技术人员对运输司机进行交底,确定混凝土卸载在料槽上(要慢、稳、准),防止漏槽。
58.3)安排工人在基础坑里面找平,技术人员随时进行抄平,控制误差
±
2cm(中间墙柱位置误差范围为
±
1cm,外围位置误差
±
2cm,95%平整度)。
59.4、柱基础模板施工
60.1)技术人员根据电子版图纸复测基坑中轴位置,并对木工进行技术交底,由工长指导工人将其四片模板放入基坑里面;
61.2)木工根据第一个柱体中心位置将四面钢模板、u型扣和连接角进行组合保证u型扣的一面数量为8个以上,避免出现连接不好、模板涨模现象;
62.3)采用米尺和吊坠进行投点找正,保证模板位置的准确(根据图纸尺寸确定两个柱基础之间距离)及垂直度和表面的平整度(吊坠投点找正方法);
63.4)技术人员通过水准仪及图纸,用记号笔在模板上确定混凝土浇筑高线。
64.5、墙柱基础混凝土浇筑
65.1)工长指导工人做好送料槽位置放置,并做好准备;
66.2)技术人员对运输司机进行交底,并确定卸载位置(料槽上);
67.3)技术人员指导工人振捣,振捣混凝土时,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应使砼表面呈现浮浆和无气泡产生(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时,深度应不小于50mm,应避免碰撞模板);
68.4)技术人员指导工人对混凝土灌注,找平,控制到标高点,允许误差
±
1-2cm;
69.备注:混凝土型号图纸型号,保证商混车商混在三个小时内打完。
70.6、墙柱拆模
71.1)工人在拆除模板时,应先拆除模板之间的u型扣及连接件,松动勾连枪,使模板后倾和墙体脱开,在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起吊模板;
72.2)对拆除的模板、连接构件进行清理,保证下次使用,统计数量,统一堆放,高度不能超1.5m;
73.7、围栏栏杆安装
74.1)围墙栏杆采用外加工好的成品铁艺栏杆,栏杆进场后放置在规定的位置,并派专人看护,防止丢失、碰撞、雨淋等损坏;
75.2)栏杆安装时应用吊锤线和水平仪等控制好栏杆的垂直和水平标高,确保所有栏杆全部在同一平行线上,栏杆焊接时应对预埋件部位清理干净,并安排专业电焊工对栏杆和预埋件进行焊接,焊接应确保密实平整、光滑,并用油漆做两遍防锈处理。
76.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传统围墙造价高,且防盗能力较弱,安全性能低等问题,通过将砌体围墙与栏杆结合并配合分段基础的施工工序,可将整体围墙基础划分成多个模块单元,避免了传统施工工艺中围墙占地空间大,抗倒性能差,造价高等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做到加快施工进度、工序单一、减少了施工损耗及大量人员投入。
77.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1.一种简易基础的轻质分隔围墙,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间隔布置的若干个墙柱部件(1)以及安装在相邻两个墙柱部件(1)之间的围栏部件(2);所述墙柱部件(1)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墙柱基础(101)、墙柱主体(102)和预制混凝土压顶(103),所述墙柱基础(101)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素土夯实层(1011)、碎石垫层(1012)、混凝土层(1013)、细石混凝土灌孔层(1014),所述预制混凝土压顶(103)底部与墙柱主体(102)顶部之间设有不锈钢合板钉(104);所述围栏部件(2)包括框形方钢支架(201)、纵横交错设置在框形方钢支架(201)内部的若干方钢支撑架(202),所述框形方钢支架(201)的两侧面设有与墙柱主体(102)连接的连接杆(20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简易基础的轻质分隔围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柱主体(102)外壁上设有水泥砂浆抹面喷真石漆层(10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简易基础的轻质分隔围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混凝土压顶(103)包括下部与墙柱主体(102)对接的第一压顶柱、中部的第二压顶柱和上部的锥形压顶柱。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简易基础的轻质分隔围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框形方钢支架(201)顶部、底部与内部的方钢支撑架(202)之间设有若干镀锌扁钢片(204),所述方钢支撑架(202)下部设有若干镀锌扁钢片(204)。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简易基础的轻质分隔围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碎石垫层(1012)的厚度为150mm;所述混凝土层(1013)的厚度为100mm;所述细石混凝土灌孔层(1014)为凸字形结构且所述凸字形结构的下部厚度为120mm、上部为120mm。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简易基础的轻质分隔围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柱主体(102)的高度为2720mm,宽度为260mm,所述墙柱主体(102)下部位于地平面以下的高度为500mm。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简易基础的轻质分隔围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砂浆抹面喷真石漆层(105)的厚度为20mm。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简易基础的轻质分隔围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混凝土压顶(103)的尺寸为450mm
×
450mm
×
150mm,其中第一压顶柱高度为20mm,第二压顶柱高度为100mm,锥形压顶柱高度为30mm。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简易基础的轻质分隔围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框形方钢支架(201)的方钢尺寸为50mm
×
50mm,所述方钢支撑架(202)的方钢尺寸为25mm
×
25mm。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简易基础的轻质分隔围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框形方钢支架(201)的尺寸为3550mm
×
1500mm,所述框形方钢支架(201)顶部距离预制混凝土压顶(103)顶部的距离为200mm。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简易基础的轻质分隔围墙,包括依次间隔布置的若干个墙柱部件以及安装在相邻两个墙柱部件之间的围栏部件;所述墙柱部件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墙柱基础、墙柱主体和预制混凝土压顶,所述墙柱基础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素土夯实层、碎石垫层、混凝土层、细石混凝土灌孔层,所述预制混凝土压顶底部与墙柱主体顶部之间设有不锈钢合板钉;所述围栏部件包括框形方钢支架、纵横交错设置在框形方钢支架内部的若干方钢支撑架,所述框形方钢支架的两侧面设有与墙柱主体连接的连接杆。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传统围墙造价高,且防盗能力较弱,安全性能低等问题。安全性能低等问题。安全性能低等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王晨 游汉宇 蒋晓江 冯超 杜明哲 孙志文 熊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0.19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