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输液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抗返流输液装置。
背景技术:2.输液装置一般为输液器,是医疗上常用的输液用器具,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耗材,经过无菌处理,建立静脉与药液之间通道,用于静脉输液。一般由静脉注射针、输液软管、流速调节器、滴壶等组成,部分输液器还有注射件,加药口等。临床中有的患者需要长久多次输液,会用到预留针,将预留针的针头埋在患者的身体内,便于下次输液更加方便。预留针远离注射针头的一端一般有两个药液注射端口,其中一个端口用于对接输液器的输液软管通过滴壶向患者体内进行输液,另一个端口通过医用微泵缓慢的向患者体内同时注射药剂。但是,在通过微泵向患者体内注射药剂时,经常会发生,药剂不直接进入患者的体内,而是返流到滴壶内部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抗返流输液装置,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抗返流输液装置,其包括软管,所述软管的右端连通有注射针,所述软管的左端连通有腔端,所述腔端上连通有至少两个支管,所述支管的内部均设有单向阀,所述支管远离腔端的一端连通有进液管;所述注射针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手持柄,所述手持柄上固定连接有支耳;所述软管的外壁上滑动连接有曲形止流夹,所述止流夹的底板的内壁上设有下凸起,止流夹的左支板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下凸起相对应的上凸起,止流夹的右支板的内壁上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卡端、第二卡端、第三卡端和第四卡端。
6.优选的,所述注射针上套设有针帽,所述针帽的左端内壁上设有内螺纹,所述手持柄的右端设有与所述内螺纹相对应的外螺纹,针帽与手持柄螺纹连接。
7.优选的,所述第一卡端、第二卡端、第三卡端和第四卡端下壁均开设有卡接槽口。
8.优选的,所述止流夹的左支板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卡接槽口相对应的卡接凸端。
9.优选的,所述支管包括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的内部固定设有只允许药液从第一支管流向所述腔端的第一单向阀。
10.优选的,所述第二支管的内部固定设有只允许药液从第二支管流向所述腔端的第二单向阀。
11.优选的,所述底板、左支板和右支板为一体成型。
12.有益效果
1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抗返流输液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4.1、通过在支管的内部设置单向阀,单向阀的设置使微泵注射的药剂只能流入到患者的体内而无法返流到滴壶的内部,解决了药剂返流到滴壶内部的问题。
15.2、通过止流夹上的第一卡端、第二卡端、第三卡端和第四卡端的设置,利用上凸起和下凸起相互挤压软管,可调控输液时的流速大小或者直接止流。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软管与止流夹配合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针帽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a放大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右支板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软管;2、注射针;3、腔端;4、第一支管;5、第二支管;6、第一单向阀;7、第二单向阀;8、进液管;9、手持柄;10、支耳;11、底板;12、左支板;13、右支板;14、下凸起;15、上凸起;16、第一卡端;17、第二卡端;18、第三卡端;19、第四卡端;20、卡接凸端;21、卡接槽口;22、针帽。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中出现的所有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词,均是以图1为参考做出的,且均不对本实用新型做限定,只是为了更清楚的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
23.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抗返流输液装置,其包括软管1,软管1的左端连通有腔端3,软管1的左端与腔端3的右端固定连接,腔端3上连通有两个支管,其中一个支管设置在腔端3的侧壁,另一个支管设置在腔端3的左端。腔端3上也可以连通有三个支管或者更多的支管。每个支管的内部均固定设有单向阀,支管远离腔端3的一端用于对接进液管8,进液管8为各种向腔端输送药剂的输液软管。软管1的右端连通有注射针2,注射针2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手持柄9,手持柄9为空心的,手持柄9与注射针2连通,软管1固定连接在手持柄9上且与手持柄9连通。手持柄9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支耳10,在给患者扎针的时候,支耳10的设置方便扎针者准确的将注射针2扎入患者的体内。软管1的外壁上滑动连接有曲形止流夹,止流夹的底板11的内壁上设有下凸起14,止流夹的左支板12的内壁上设有与下凸起14相对应的上凸起15,止流夹的右支板13的内壁上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卡端16、第二卡端17、第三卡端18和第四卡端19。
24.在本实施例中,底板11、左支板12和右支板13为一体成型的可弯折材质制成。支管远离腔端3的一端连通有为向腔端3输送药剂的输液软道。注射针2上套设有针帽22,针帽22起到保护注射针2的作用,针帽22的左端内壁上设有内螺纹,手持柄9的右端设有与内螺纹相对应的外螺纹,针帽22与手持柄9螺纹连接。第一卡端16、第二卡端17、第三卡端18和第四卡端19的下壁上均开设有卡接槽口21,止流夹的左支板12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与卡接槽口21相对应的卡接凸端20。
25.在本实施例中,支管包括第一支管4和第二支管5,第一支管4的内部固定设有只允
许药液从第一支管4流向腔端3的第一单向阀6。第二支管5的内部固定设有只允许药液从第二支管5流向腔端3的第二单向阀7。
2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在给患者输液时,首先手握持支耳10将注射针2扎入到患者的体内,将第二支管5的左端与滴壶的输液软管对接,再将第一支耳10的远离腔端3的一端与通过微泵注射的注射器上的输液软管对接,由于第一单向阀6和第二单向阀7的设置,通过微泵压力注入到腔端3内部的药剂,只能流向患者的体内,而无法返流到滴壶的内部。通过用手将左支板12上的卡接凸端20与右支板13上不同位置的卡接槽口21对接,可调节上凸起15与下凸起14之间的距离,上凸起15与下凸起14会挤压软管1,通过挤压软管1调节输液药剂的流速。当把卡接凸端20对接在第四卡端19的卡接槽口21上时,软管1被完全挤压闭合,软管1内部的药剂被止流。
2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1.一种抗返流输液装置,包括软管(1),所述软管(1)的右端连通有注射针(2),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1)的左端连通有腔端(3),所述腔端(3)上连通有至少两个支管,所述支管的内部均设有单向阀,所述支管远离腔端(3)的一端连通有进液管(8);所述注射针(2)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手持柄(9),所述手持柄(9)上固定连接有支耳(10);所述软管(1)的外壁上滑动连接有曲形止流夹,所述止流夹的底板(11)的内壁上设有下凸起(14),止流夹的左支板(12)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下凸起(14)相对应的上凸起(15),止流夹的右支板(13)的内壁上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卡端(16)、第二卡端(17)、第三卡端(18)和第四卡端(1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返流输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针(2)上套设有针帽(22),所述针帽(22)的左端内壁上设有内螺纹,所述手持柄(9)的右端设有与所述内螺纹相对应的外螺纹,针帽(22)与手持柄(9)螺纹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返流输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端(16)、第二卡端(17)、第三卡端(18)和第四卡端(19)的下壁均开设有卡接槽口(2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返流输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流夹的左支板(12)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卡接槽口(21)相对应的卡接凸端(2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返流输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管包括第一支管(4)和第二支管(5),所述第一支管(4)的内部固定设有只允许药液从第一支管(4)流向所述腔端(3)的第一单向阀(6)。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返流输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管(5)的内部固定设有只允许药液从第二支管(5)流向所述腔端(3)的第二单向阀(7)。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返流输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1)、左支板(12)和右支板(13)为一体成型。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抗返流输液装置,属于输液装置技术领域,解决了利用微泵向病人体内注射药剂时,药剂不流进病人体内而返流到另一个输液吊瓶内部的技术问题。其包括软管,所述软管的右端连通有注射针,所述软管的左端连通有腔端,所述腔端上连通有至少两个支管。所述支管的内部均设有单向阀,所述支管远离腔端的一端连通有进液管。所述注射针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手持柄,所述手持柄上固定连接有支耳。所述软管的外壁上滑动连接有曲形止流夹,所述止流夹的底板的内壁上设有下凸起,止流夹的左支板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下凸起相对应的上凸起。止流夹的右支板的内壁上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卡端、第二卡端、第三卡端和第四卡端。第三卡端和第四卡端。第三卡端和第四卡端。
技术研发人员:李亚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李亚飞
技术研发日:2022.01.13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