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锅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叠放的炒锅。
背景技术:2.炒锅作为厨房中必不可少的厨房用品,炒锅作为重要的厨具,炒锅一般占地面积较大,收纳于橱柜内时,占用面积较大,参见申请号为cn201922218046.1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设计了一种叠叠锅,但这类叠叠锅主要用于汤锅,家用炒锅一般均设有较长的锅柄,该实用新型专利中的结构应用于炒锅中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未设计有可多个叠放的炒锅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可叠放的炒锅。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可叠放的炒锅,包括锅体和连接于锅体上的锅柄,所述锅柄开设有挂孔,所述锅柄上开设有可与其他锅柄挂孔配合的挂块,当设有至少两个锅体时,所述锅体直径均不相同,所述锅体以直径由大到小依次由外至内叠放设置,锅柄的挂块依次与相邻的挂孔配合设置。
5.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挂块与相邻且直径大炒锅的挂孔卡接配合,从而起到依次叠放的作用,可减小炒锅的收纳空间。
6.作为优选,所述锅柄上设置有抵接段,当锅体叠放设置时,抵接段与相邻叠放的锅体抵接设置。
7.采用上述方案,抵接段的作用在于与相邻叠放的锅具抵接,从而起到稳定的作用。
8.作为优选,所述抵接段包括抵接段一和抵接段二,抵接段一与相邻叠放的锅体开口端抵接设置,抵接段二可与相邻叠放的锅体内侧壁抵接设置。
9.采用上述方案,通过抵接段一和抵接段二分别与锅体的开口端和锅体的内侧壁抵接,使得叠放时,更加稳定。
10.作为优选,所述锅柄长度相同,所述挂块位于挂孔远离锅体一侧,当挂块与挂孔配合设置时,抵接段与相邻叠放的锅体抵接。
11.采用上述方案,挂块位于挂孔远离锅体一侧,当锅柄长度相同时,锅体直径依次减小,锅柄也可呈依次叠放设置,使得炒锅叠放时,排列整齐。
12.作为优选,挂块长度小于挂孔长度,挂孔可同时挂设有挂钩和相邻叠放锅柄的挂块。
13.采用上述方案,当炒锅的锅柄挂设于挂扣上时,大于挂块的挂孔可挂在挂扣的同时叠挂直径小的炒锅。
14.作为优选,挂块位于挂孔远离锅体开口一侧。
15.采用上述方案,挂块位于挂孔远离锅体开口一侧,具有较好的隐藏性。
16.作为优选,挂块与挂孔间隙配合或过渡配合设置。
17.采用上述方案,挂块与挂孔配合时,叠放的炒锅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18.作为优选,挂块与锅柄为可拆卸连接。
19.采用上述方案,可拆卸连接的好处在于,可以替换不同大小的挂块,从而适应其他不锅柄不同大小的挂孔。
20.作为优选,挂孔开设方向与锅体中心轴线呈锐角,挂块高度方向与挂孔开设方向平行设置。
21.采用上述方案,当叠放时呈锐角倾斜的挂孔与挂块配合,可防止挂滑出挂孔,当炒锅挂设于挂钩且叠挂设置,倾斜的挂孔与挂块配合,可防止叠挂的炒锅掉落。
22.作为优选,挂孔开设方向与锅体中心轴线呈为5~15
°
。
23.采用上述方案,挂孔开设方向与锅体中心轴线为该角度范围内时,挂设效果和美观程度较佳。
24.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可通过挂块与相邻且直径大炒锅的挂孔卡接配合,从而起到依次叠放的作用,可减小炒锅的收纳空间,通过抵接段一和抵接段二分别与锅体的开口端和锅体的内侧壁抵接,使得叠放时,更加稳定,叠放时呈锐角倾斜的挂孔与挂块配合,可防止挂滑出挂孔,当炒锅挂设于挂钩且叠挂设置,倾斜的挂孔与挂块配合,可防止叠挂的炒锅掉落。
附图说明
25.图1是实施例一中一种可叠放的炒锅叠放状态示意图;
26.图2是实施例一中一种可叠放的炒锅叠放状态剖视图;
27.图3是图2中a部放大示意图;
28.图4是实施例一中一种可叠放的炒锅叠结构示意图;
29.图5是实施例一中一种可叠放的炒锅叠挂状态示意图。
30.以上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锅体;2、锅柄;3、挂孔;4、挂块;501、抵接段一;502、抵接段二。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32.实施例一:
33.一种可叠放的炒锅,首先参见图1和图2,包括锅体1和通过螺钉螺纹连接于锅体1外侧面上的锅柄2,位于锅柄2上开设有挂孔3,锅柄2上远离锅体1开口一侧凸设有挂块4,挂块4与锅柄2一体成型设置,但非限制未一体成型,也可通过螺钉螺纹连接等其他固定方式,挂块4位于挂孔3远离锅体1一侧,锅柄2上设置有抵接段5,当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炒锅时,且锅体1的直径均不同设置,炒锅可呈叠放设置,锅体1以直径由大到小依次由外至内叠放设置,当锅体1放置于平面时,锅体1以直径由大到小依次由下至上叠放设置,结合图5当炒锅挂设与挂钩上时,锅体1以直径由大到小依次距离挂钩由近至远叠挂设置,炒锅叠放设置时,锅柄2的挂块4依次与相邻炒锅的挂孔3配合设置,且抵接段5与相邻叠放的锅体1抵接设置。
34.参见图2,挂孔3开设方向与锅体1中心轴线为α,α为锐角且该角度为5~15
°
,α为
10
°
时挂设效果最佳,挂块4高度方向与挂孔3开设方向平行设置,当叠放时倾斜的挂孔5与挂块4配合,可防止挂块4滑出挂孔3,当炒锅1挂设于挂钩且叠挂设置,倾斜的挂孔3与挂块4配合,可防止叠挂的炒锅掉落。
35.参见图4,挂块4的长度小于挂孔3的长度,挂孔3的长度方向即为锅柄2的长度方向,当炒锅的锅柄2挂设于挂扣上时,大于挂块4的挂孔3可挂在挂扣的同时叠挂直径小的炒锅。
36.参见图4,挂块4的宽度不大于挂孔3的宽度,挂孔3的宽度方向即为锅柄2的宽度方向,挂块4宽度方向与挂孔3宽度方向为间隙配合或过渡配合设置,当挂块4与挂孔3配合时,叠放的炒锅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37.参见图3和图4,抵接段5包括抵接段一501和抵接段二502,抵接段一501与相邻叠放且直径大的锅体1开口端抵接设置,抵接段二502可与相邻叠放且直径大的锅体1内侧壁抵接设置。
38.实施例二:
3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挂块4与锅柄2为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的好处在于,可以替换不同大小的挂块4,从而适应其他不锅柄2不同大小的挂孔3。
技术特征:1.一种可叠放的炒锅,包括锅体(1)和连接于锅体(1)上的锅柄(2),所述锅柄(2)开设有挂孔(3),其特征在于,所述锅柄(2)上开设有可与其他锅柄(2)挂孔(3)配合的挂块(4),当设有至少两个锅体(1)时,所述锅体(1)直径均不相同,所述锅体(1)以直径由大到小依次由外至内叠放设置,锅柄(2)的挂块(4)依次与相邻的挂孔(3)配合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叠放的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柄(2)上设置有抵接段(5),当锅体(1)叠放设置时,抵接段(5)与相邻叠放的锅体(1)抵接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叠放的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段(5)包括抵接段一(501)和抵接段二(502),抵接段一(501)与相邻叠放的锅体(1)开口端抵接设置,抵接段二(502)可与相邻叠放的锅体(1)内侧壁抵接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叠放的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柄(2)长度相同,所述挂块(4)位于挂孔(3)远离锅体(1)一侧,当挂块(4)与挂孔(3)配合设置时,抵接段(5)与相邻叠放的锅体(1)抵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叠放的炒锅,其特征在于,挂块(4)长度小于挂孔(3)长度,挂孔(3)可同时挂设有挂钩和相邻叠放锅柄(2)的挂块(4)。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叠放的炒锅,其特征在于,挂块(4)位于挂孔(3)远离锅体(1)开口一侧。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叠放的炒锅,其特征在于,挂块(4)与挂孔(3)间隙配合或过渡配合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叠放的炒锅,其特征在于,挂块(4)与锅柄(2)为可拆卸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叠放的炒锅,其特征在于,挂孔(3)开设方向与锅体(1)中心轴线呈锐角,挂块(4)高度方向与挂孔(3)开设方向平行设置。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可叠放的炒锅,其特征在于,挂孔(3)开设方向与锅体(1)中心轴线呈为5~15
°
。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涉及锅具领域,公开了一种可叠放的炒锅,包括锅体和连接于锅体上的锅柄,所述锅柄开设有挂孔,所述锅柄上开设有可与其他锅柄挂孔配合的挂块,当设有至少两个锅体时,所述锅体直径均不相同,所述锅体以直径由大到小依次由外至内叠放设置,锅柄的挂块依次与相邻的挂孔配合设置。邻的挂孔配合设置。邻的挂孔配合设置。
技术研发人员:胡程韶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中信厨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0.18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