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复合结构建筑材料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轻质复合保温叠合楼板。
背景技术:2.随着我国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也发生着变化,在房屋的建设过程中预制材的前景较好,但是传统的楼板自重较大,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搭建支模,在拆卸的过程中浪费了较多的时间,导致安装速度慢,工人劳动强度大,施工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身重量小,安装速度快,降低工人劳动程度的轻质复合保温叠合楼板。
4.本技术的上述申请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5.一种轻质复合保温叠合楼板,包括:纵向杆、横向杆、支撑架、限位凸条、支撑条、复合保温层和保温层,所述纵向杆和横向杆分别等距设置,所述横向杆与纵向杆之间相互垂直设置,所述支撑架外观为倒置的u形,所述支撑架分别固定连接在边缘位置的横向杆上端,所述纵向杆中间位置的上端分别设置有限位凸条,所述支撑条的截面呈t形,所述支撑条依次配合连接在纵向杆和横向杆的上端,所述支撑条的方向与纵向杆的方向相同,所述支撑条的上方设置有复合保温层,所述复合保温层上端设置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的上端设置有支撑顶板。
6.可选的,还包括连接孔a、连接孔b和连接孔c,所述连接孔a等距贯通开设在边缘位置的两根横向杆上,所述连接孔b分别贯通开设在支撑条的两端,所述连接孔b与连接孔a分别相对应,所述连接孔c等距贯通开设在复合保温层两侧边缘位置的表面上,所述连接孔c与连接孔b对应。
7.可选的,还包括连接孔d、连接孔e和连接孔f,所述连接孔d贯通开设在保温层两侧的表面上,所述连接孔d分别与连接孔c相对应,所述连接孔e等距贯通开设在支撑顶板两侧的表面上,所述连接孔e分别与连接孔d相对应,所述连接孔f等距贯通开设在支撑架中间位置的表面上,所述连接孔f分别与连接孔d相对应。
8.可选的,还包括限位块和连接凸条,所述限位块等距固定连接在复合保温层两侧的表面上,所述连接凸条设置在保温层两侧的边缘上,所述连接凸条分别与限位块配合连接在一起。
9.可选的,还包括还包括凸起部,还包括凸起部设置在支撑顶板中间位置的下方,所述凸起部的下端与保温层上表面相接处。
10.可选的,还包括沉槽和连接组件,所述沉槽分别开设在连接孔a处对应的横向杆下表面,所述连接组件外观为u形,所述连接组件的两侧分别穿过两侧对应的连接孔a、连接孔b、连接孔c、连接孔d、连接孔e和连接孔f。
11.可选的,还包括弧形边缘,所述弧形边缘开设在保温层边缘位置的表面上。
12.可选的,还包括凹槽,所述凹槽等距贯通开设在凸起部的下表面。
1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4.1.该轻质复合保温叠合楼板,采用组合式结构相互配合,形成了分层的支撑结构,在提供支撑强度的基础上同时具备了较好的保温性能,具有缩短工期,减少工人劳动强度的作用;
15.2.该轻质复合保温叠合楼板,在保温结构上采用复合层和普通材料相结合的双层保温结构,能够使得建筑物建成后的整体保温性能得到提升,相对传统依赖外墙保温结构的施工方式,减少了施工流程;
16.3.该轻质复合保温叠合楼板,对材料的连接方式上,采用外部坚固,内部填充的模式,并通过相互啮合或者配合的方式使得组件牢固连接,保证安装后的稳定性,延长使用寿命,提升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部分组件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部分组件剖切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组件连接方式结构示意图;
2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保温层结构示意图;
2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1、纵向杆;2、横向杆;3、支撑架;4、限位凸条;5、连接孔a;6、支撑条;7、连接孔b;8、复合保温层;9、连接孔c;10、限位块;11、保温层;12、连接凸条;13、连接孔d;14、支撑顶板;15、凸起部;16、连接孔e;17、沉槽;18、连接组件;19、连接孔f;20、弧形边缘;21、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5.为了更加清楚的理解本技术实施例中展示的技术方案,首先对现有的复合结构建筑材料原理进行介绍。
26.现有的复合式建筑材料多采用预制板上提前设置凹槽的方式,并在安装时填充发泡材料或者保温材料,进而达到安装后即可实现支撑和保温的双重功效,但是这种方式的楼板结构安装时速度较慢,并且安装后达到的质量参差不一,使用效果不好,并且重量较大,操作起来较为不便利,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进。
27.请参阅图1和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轻质复合保温叠合楼板,包括:纵向杆1、横向杆2、支撑架3、限位凸条4、支撑条6、复合保温层8和保温层11,纵向杆1和横向杆2分别等距设置,横向杆2与纵向杆1之间相互垂直设置,支撑架3外观为倒置的u形,支撑架3分别固定连接在边缘位置的横向杆2上端,纵向杆1中间位置的上端分别设置有限位凸条4,支撑条6的截面呈t形,支撑条6依次配合连接在纵向杆1和横向杆2的上端,支撑条6的方向与纵向杆1的方向相同,支撑条6的上方设置有复合保温层8,复合保温层8上端设置有保温
层11,保温层11的上端设置有支撑顶板14
28.具体的说,设置的纵向杆1、横向杆2相互交替形成网格状支撑结构,设置的支撑架3用于形成支撑和连接的中间组件,在安装后对内部的材料进行保护,并将上端的压力向下传递,设置的限位凸条4用于对支撑条6的位置进行限定,保证安装后不发生位移,设置的支撑条6用于将收到的压力进行传递,设置的复合保温层8采用新型材料或者传统保温板材制成,用于对下端的支撑条6进行整体覆盖,设置的保温层11形成防护,进一步提升了保温效果。
29.请参阅图1至图3,作为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连接孔a5、连接孔b7和连接孔c9,连接孔a5等距贯通开设在边缘位置的两根横向杆2上,连接孔b7分别贯通开设在支撑条6的两端,连接孔b7与连接孔a5分别相对应,连接孔c9等距贯通开设在复合保温层8两侧边缘位置的表面上,连接孔c9与连接孔b7对应。
30.进一步的,还包括连接孔d13、连接孔e16和连接孔f19,连接孔d13贯通开设在保温层11两侧的表面上,连接孔d13分别与连接孔c9相对应,连接孔e16等距贯通开设在支撑顶板14两侧的表面上,连接孔e16分别与连接孔d13相对应,连接孔f19等距贯通开设在支撑架3中间位置的表面上,连接孔f19分别与连接孔d13相对应。
31.具体的说,设置的连接孔a5、连接孔b7和连接孔c9、连接孔d13、连接孔e16和连接孔f19竖直方向上相互贯通,用于对叠放的组件进行快速连接使用,用于减少制造和施工流程,进而提升工作效率,缩短工期。
32.请参阅图4,作为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限位块10和连接凸条12,限位块10等距固定连接在复合保温层8两侧的表面上,连接凸条12设置在保温层11两侧的边缘上,连接凸条12分别与限位块10配合连接在一起。
33.具体的说,限位块10和连接凸条12的设置能够使复合保温层8和保温层11两者之间的位置保证稳定,避免两者之间形成空隙或者位置的移动,提升保温性能,当两种保温材料不同时相互配合促进保温效果。
34.请参阅图1和图6,作为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还包括凸起部15,还包括凸起部15设置在支撑顶板14中间位置的下方,凸起部15的下端与保温层11上表面相接处。
35.具体的说,设置的凸起部15能够对下方的保温层11压紧,支撑顶板14的设置能够对顶部进行封闭,形成一个外部封闭的支撑框架,减少了自身重量,实用性较好。
36.请参阅图6,作为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沉槽17和连接组件18,沉槽17分别开设在连接孔a5处对应的横向杆2下表面,连接组件18外观为u形,连接组件18的两侧分别穿过两侧对应的连接孔a5、连接孔b7、连接孔c9、连接孔d13、连接孔e16和连接孔f19。
37.具体的说,设置的沉槽17用于对连接组件18进行放置,设置的连接组件18能够将各个组件进行连接在一起,并且能够对两侧的部件进行连接,降低了操作难度。
38.请参阅图5,作为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弧形边缘20,弧形边缘20开设在保温层11边缘位置的表面上。
39.具体的说,设置的弧形边缘20减少了连接部件之间的磨损,避免安装过程中对人会或者其他部件造成损坏。
40.请参阅图2,作为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凹槽21,凹槽21等距贯通开设在凸起部15的下表面。
41.具体的说,设置的凹槽21能够提升摩擦力,并且能够使得内部集聚的热量进行传导,提升保温效果。
42.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1.一种轻质复合保温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纵向杆(1)、横向杆(2)、支撑架(3)、限位凸条(4)、支撑条(6)、复合保温层(8)和保温层(11),所述纵向杆(1)和横向杆(2)分别等距设置,所述横向杆(2)与纵向杆(1)之间相互垂直设置,所述支撑架(3)外观为倒置的u形,所述支撑架(3)分别固定连接在边缘位置的横向杆(2)上端,所述纵向杆(1)中间位置的上端分别设置有限位凸条(4),所述支撑条(6)的截面呈t形,所述支撑条(6)依次配合连接在纵向杆(1)和横向杆(2)的上端,所述支撑条(6)的方向与纵向杆(1)的方向相同,所述支撑条(6)的上方设置有复合保温层(8),所述复合保温层(8)上端设置有保温层(11),所述保温层(11)的上端设置有支撑顶板(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质复合保温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孔a(5)、连接孔b(7)和连接孔c(9),所述连接孔a(5)等距贯通开设在边缘位置的两根横向杆(2)上,所述连接孔b(7)分别贯通开设在支撑条(6)的两端,所述连接孔b(7)与连接孔a(5)分别相对应,所述连接孔c(9)等距贯通开设在复合保温层(8)两侧边缘位置的表面上,所述连接孔c(9)与连接孔b(7)对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轻质复合保温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孔d(13)、连接孔e(16)和连接孔f(19),所述连接孔d(13)贯通开设在保温层(11)两侧的表面上,所述连接孔d(13)分别与连接孔c(9)相对应,所述连接孔e(16)等距贯通开设在支撑顶板(14)两侧的表面上,所述连接孔e(16)分别与连接孔d(13)相对应,所述连接孔f(19)等距贯通开设在支撑架(3)中间位置的表面上,所述连接孔f(19)分别与连接孔d(13)相对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质复合保温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块(10)和连接凸条(12),所述限位块(10)等距固定连接在复合保温层(8)两侧的表面上,所述连接凸条(12)设置在保温层(11)两侧的边缘上,所述连接凸条(12)分别与限位块(10)配合连接在一起。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质复合保温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凸起部(15),凸起部(15)设置在支撑顶板(14)中间位置的下方,所述凸起部(15)的下端与保温层(11)上表面相接处。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轻质复合保温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沉槽(17)和连接组件(18),所述沉槽(17)分别开设在连接孔a(5)处对应的横向杆(2)下表面,所述连接组件(18)外观为u形,所述连接组件(18)的两侧分别穿过两侧对应的连接孔a(5)、连接孔b(7)、连接孔c(9)、连接孔d(13)、连接孔e(16)和连接孔f(19)。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质复合保温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弧形边缘(20),所述弧形边缘(20)开设在保温层(11)边缘位置的表面上。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轻质复合保温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凹槽(21),所述凹槽(21)等距贯通开设在凸起部(15)的下表面。
技术总结本申请涉及复合结构建筑材料的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轻质复合保温叠合楼板,包括:纵向杆、横向杆、支撑架、限位凸条、支撑条、复合保温层和保温层,所述纵向杆和横向杆分别等距设置,所述横向杆与纵向杆之间相互垂直设置,所述支撑架外观为倒置的U形,所述支撑架分别固定连接在边缘位置的横向杆上端,所述纵向杆中间位置的上端分别设置有限位凸条,所述支撑条的截面呈T形,所述支撑条依次配合连接在纵向杆和横向杆的上端,所述支撑条的方向与纵向杆的方向相同,所述支撑条的上方设置有复合保温层,所述复合保温层上端设置有保温层,本申请具有自身重量轻,安装速度快,降低工人劳动强度的效果。度的效果。度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张会林 席欧美 王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南泽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1.10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