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网格集合对象的遥感数据管理方法与流程

allin2023-04-03  124



1.本发明属于遥感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网格集合对象的遥感数据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获得极为丰富的遥感数据,数据的丰富随着数据服务的快速发展。在空间信息管理系统中,遥感数据的分类存储和组织映射非常重要。
3.目前最为常见的遥感数据的分类存储和组织映射是基于地面的,如图1所示,遥感数据的分类存储和组织映射过程包括:(1)卫星获取地面信息对应的原始遥感图像;(2)卫星通过数据传送系统将获取的原始遥感图像发送到地面接收站;(3)地面接收站接收原始遥感数据,并将该原始遥感图像发送到地面处理站,地面处理站进行数据网格化处理,并进行分类存储和组织映射。在存储过程中,面向的是标准存储配备,比如磁盘阵列、存储服务器,且进行遥感数据读取时,是通过获取存储节点信息后,再经过标准存储配置中间层提供服务才能读取原始数据,读取数据的路径明显更长,效率较低。因此,现在的研究人员将重心移至星上来处理。
4.但是,目前星上遥感数据存储管理策略是一种非结构化处理方式,处理方式极为简单,无法直接建立当前的遥感数据与地理位置、空间、时间等多尺度结构化关系,导致星上遥感数据应用不具有实时性,卫星资源利用不够充分。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网格集合对象的遥感数据管理方法。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6.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网格集合对象的遥感数据管理方法,包括:
7.对平台前端数据源中得到的原始遥感数据按数据块的方式进行存储,并从平台总控计算机中得到每个数据块对应的属性信息;其中,所述属性信息包括空间经纬度信息;
8.对每一数据块按照对应属性信息进行剖分得到空间编码集合;
9.建立所述空间编码集合与所述数据块对应的索引表;其中,所述空间编码集合包括若干空间编码,每一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满足预设的映射关系。
10.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每一数据块按照对应属性信息进行剖分得到空间编码集合,包括:
11.采用预设的空间网格剖分方法对地球空间进行划分得到若干第一空间网格;其中,所述空间网格剖分方法包括geosot、geohash和gjb8896-2017;
12.根据每一数据块对应的属性信息从若干第一空间网格中获取对应的第二空间网格;
13.采用多尺度空间网格编码方式对所有第二空间网格进行编码得到所述空间编码
集合。
14.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建立所述空间编码集合与数据块对应的索引表,包括:
15.建立数据块与文件编码之间的第一索引信息;其中,所述文件编码用于确定数据块的存储文件;
16.建立所述文件编码与所述空间编码集合之间的第二索引信息;
17.根据所述第一索引信息和所述第二索引信息建立所述索引表。
18.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一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为一对一映射、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为多对一映射、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为一对多映射中的至少一种。
19.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网格集合对象的遥感数据管理方法,包括:
20.对平台前端数据源中得到的原始遥感数据按数据块的方式进行存储,并从平台总控计算机中得到每个数据块对应的属性信息;其中,所述属性信息包括时间信息和空间经纬度信息;
21.对每一数据块按照对应的时间信息进行编码得到时间编码;
22.对每一数据块按照对应的空间经纬度信息进行剖分得到空间编码集合;
23.建立所述时间编码、所述空间编码集合与所述数据块对应的索引表;其中,所述时间编码与所述数据块之间是一一映射关系;所述空间编码集合包括若干空间编码,每一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满足预设的映射关系。
24.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每一数据块按照对应的时间信息进行编码得到时间编码,包括:
25.采用单尺度时间网格编码方式对每一数据块按照对应的时间信息进行编码得到所述时间编码。
26.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每一数据块按照对应的时间信息进行编码得到时间编码,包括:
27.采用多尺度时间网格编码方式对每一数据块按照对应的时间信息进行编码得到所述时间编码。
28.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每一数据块按照对应的空间经纬度信息进行剖分得到空间编码集合,包括:
29.采用预设的空间网格剖分方法对地球空间进行划分得到若干第一空间网格;其中,所述空间网格剖分方法包括geosot、geohash和gjb8896-2017;
30.根据每一数据块对应的空间经纬度信息从若干第一空间网格中获取对应的第二空间网格;
31.采用多尺度空间网格编码方式对所有第二空间网格进行编码得到所述空间编码集合。
32.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建立所述时间编码、所述空间编码集合与数据块对应的索引表,包括:
33.建立数据块与文件编码之间的第一索引信息;其中,所述文件编码用于确定数据
块的存储文件;
34.建立所述文件编码与所述空间编码集合之间的第二索引信息;
35.建立所述空间编码集合与所述时间编码与之间的第三索引信息;
36.根据所述第一索引信息、所述第二索引信息和所述第三索引信息建立所述索引表。
37.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一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为一对一映射、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为多对一映射、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为一对多映射中的至少一种。
3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39.本发明提出的基于网格集合对象的遥感数据管理方法,在星上存储映射过程中,建立了当前遥感数据与地理位置、空间等的结构化关系,保证了卫星遥感数据应用的实时性,提高了卫星资源的利用率;本发明这种网格化存储方式打破了传统地面存储需要经过标准存储配备的方式,直接可以通过索引表实现星上存储介质的存储映射,同时,在后续数据读取过程中,在星上通过索引表直接读取数据,网格化数据存储映射管理更接近于存储介质底层,读取数据路径短,效率更高。
40.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41.图1是传统地面数据存储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42.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网格集合对象的遥感数据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43.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示例遥感数据对应的空间编码示意图;
44.图4a~图4b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网格集合对象的遥感数据管理方法中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的映射关系示意图;
45.图5a~5c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示例遥感数据对应的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的映射关系示意图;
46.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于网格集合对象的遥感数据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47.图7a~7b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于网格集合对象的遥感数据管理方法中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的映射关系示意图;
48.图8a~8b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两种示例遥感数据对应的时间编码示意图;
49.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基于网格集合对象的遥感数据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0.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51.实施例一
52.由于目前星上遥感数据存储管理策略存在非结构化问题,导致目前卫星遥感数据
应用不具有实时性,卫星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基于网格集合对象的遥感数据管理方法。
53.第一方面,请参见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基于网格集合对象的遥感数据管理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4.s201、对平台前端数据源中得到的原始遥感数据按数据块的方式进行存储,并从平台总控计算机中得到每个数据块对应的属性信息;其中,所述属性信息包括空间经纬度信息。
55.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平台前端数据源获取原始遥感数据,将获取的原始遥感数据按数据块的方式存储,比如平台前端数据源可以为星上载荷相机获取原始遥感数据存储于星上,但也不局限星上载荷相机的获取方式,也可以通过无人机、航天器材等方式来获取原始遥感数据;对应地,通过平台总控计算机获取辅助数据,比如通过星务计算机获取辅助信息,辅助数据可以包括卫星的姿态、轨道、时间等,根据卫星的轨道、姿态、时间等,结合成像分系统中传感器的光路设计,完成对遥感数据的定位处理,形成遥感数据的属性信息,该属性信息包括时间信息和空间经纬度信息。其中,不同场景辅助数据不同,具体根据场景实际情况而定;对于星上的成像分系统方案很多,比如成像分系统包括光学遥感成像系统、雷达遥感成像系统、红外遥感成像系统。
56.对于星上按数据块存储原始遥感数据,存储遥感数据时划分的数据块大小不限,每一数据块可以通过平台总控计算机获取其对应的属性信息,该属性信息将用于后续的网格编码。
57.s202、对每一数据块按照对应的属性信息进行剖分得到空间编码集合。
58.具体而言,由于目前在星上的遥感数据存储管理策略并未建立当前遥感数据与地理位置、空间、时间等多尺度结构化关系,导致星上遥感数据应用不具有实时性,卫星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基于该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星上遥感数据存储映射管理方式,存储映射过程中考虑了数据的空间经纬度信息,结合空间经纬度信息建立多尺度结构的遥感数据存储映射管理方式。
59.接来下介绍如何结合空间经纬度信息建立多尺度结构的遥感数据存储映射。
60.本发明实施例对每一数据块按照对应的属性信息(空间经纬度信息)进行剖分得到空间编码集合,包括以下步骤:
61.a1、采用预设的空间网格剖分方法对地球空间进行划分得到若干第一空间网格。
62.具体而言,空间网格是一个空间地理位置信息标定的方法,本发明实施例按照预设的空间网格剖分方法对地球的经纬度空间进行剖分得到若干第一空间网格。其中,空间网格剖分方法包括geosot、geohash和gjb8896-2017,但不局限于这三种方法。
63.以geosot为例,geosot网格剖分的核心思想是基于地球剖分原理,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规格划分,地球空间的特性,可按照如下方式剖分地球网格:首先,对纬度空间进行扩展,以使纬度空间的空间范围与经度空间的空间范围一致,得到扩展后的经纬度空间;其次,将扩展后的经纬度空间划分为geosot 剖分方式剖分的层级网格,得到若干第一空间网格。通过geosot可以探寻构建一种适用于空间信息或数据组织的专用网格。一方面,该网格能与地球上现有的主要空间信息组织网格有较好的尺度聚合和区位关联关系;另一方面,能在此网格基础上构建一种更适合空间信息组织的区位标识体系,为全球空间信息区位的
地理网格标识与一致性索引途径提供参考基础,以解决空间信息的统一区位组织和区域关联调度问题。
64.本发明实施例划分得到的若干第一空间编码可以理解为能够以最小的网格形态并包含本次原始遥感数据的对地观察区域在网格编码平面上的投影,其是包含本次原始遥感数据的对地观察区域的一个粗分辨率的空间位置标定。比如,假设当前对地观察区域是对全中国地貌的一次成像,那么第一空间网格是包括了中国经度范围:73
°
33

e至135
°
05

e,纬度范围:3
°
51

n至53
°
33

n的一个很大的网格。
65.a2、根据每一数据块对应的属性信息从若干第一空间网格中获取对应的第二空间网格。
66.具体而言,由a1可以看出第一网格编码是一个粗分辨率的空间位置标定,对于第一网格编码内部,可以进一步精确地去定位和描绘拍摄到的原始遥感数据区域的对地投影,即对于任一数据块均可以通过其空间经纬度信息,将该数据块划分为若干细分辨率的空间网格来表示,比如第一网格编码无法准确定位到中国陕西西安的空间位置,则可以对中国陕西西安对应的第一网格编码进一步地进行剖分,直到可以精确定位到中国陕西西安的空间位置。如图3所示,整个图3可以理解为第一网格编码形态,图3中灰色的长方形区域代表当前某卫星对地原始遥感图像在网格化地图上的投影,用图中所示多个级别的网格来标定该原始遥感图像的地理位置信息,该遥感图像与标定它位置信息的网格有包含与相交两种关系,图3中遥感数据对应的空间编码集合包括1~11,这里只是示意, 1~11只是该遥感数据对应的部分空间编码,用这些空间编码集合来描述遥感图像的空间关系信息。可见,对于任一数据块均可以用如图3的若干空间网格来描述,即可以对a1中划分得到若干第一空间网格进一步进行剖分找到每一数据块对应的描述该数据块更精确的第二空间网格。
67.a3、采用多尺度空间网格编码方式对所有第二空间网格进行编码得到空间编码集合。
68.具体而言,由于硬件处理往往都采用定长数据的特点,特别是针对遥感数据而言,不同分辨率、不同覆盖范围的遥感数据非常常见,必须使用不同尺度的空间网格来应对遥感数据的星上组织与存储,因此需要对变长的多尺度空间网格编码进行定长化。利用定长的整数编码表示多尺度信息的编码方式称为多尺度整数编码,即采用的多尺度空间网格编码方式。比如可以采用一倒立的四叉树的31级整数网格编码方式。
69.根据上述多尺度空间网格整数编码的特点,确定每个第二空间网格的坐标原点,对每个第二空间网格对应的坐标原点进行多尺度整数编码,得到各第二空间网格对应的第二空间网格编码。
70.s103、建立空间编码集合与数据块对应的索引表;其中,空间编码集合包括若干空间编码,每一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满足预设的映射关系。
71.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空间编码集合包括若干空间编码,每一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为一对一映射、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为多对一映射、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为一对多映射中的至少一种。图4a~图4b清晰地展示了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的几种映射关系,比如图4a 中,文件1、文件2、文件3中的空间编码1、空间编码2、空间编码3、空间编码4 分别与数据块1、数据块2、数据块3、数据块4是一对一映射关系,图4b中,文件1中的空间编码1与数据块1、数据块2、数据块3是一对多映射关系,
空间编码 2、空间编码3、空间编码4与数据块4是多对一映射关系。在同一文件中,上述三种映射关系可以任意组合。
72.以图3所示的一组遥感数据的空间编码为例,图5a~图5c清晰地展示了该遥感数据对应的空间编码与其划分的数据块的映射关系,图5a为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为一对一的映射关系,图5b为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为一对多的映射关系,图5c 为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为多对一的映射关系。
73.在上述映射关系下,建立空间编码集合与数据块对应的索引表,包括以下步骤:
74.b1、建立数据块与文件编码之间的第一索引信息;其中,文件编码用于确定数据块的存储文件。
75.具体而言,在数据存储过程通常会简单的方式进行辅助处理,比如采用文件系统系统存储方式,简单将划分的数据块存储于对应的文件中,每一个文件对应有与预先约定的文件编码。但是这样的文件存储,只是简单的数据存储,其并未综合考虑遥感数据与地理位置、空间等的关系,使得卫星遥感数据应用不实时,卫星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对于遥感数据的存储综合了文件系统与空间位置信息。在数据存储时,首先建立数据块与文件编码之间的第一索引信息,该第一索引信息可以表明数据块对应存储的文件位置。其中,文件编码用于确定数据块的存储文件,一文件编码对应的文件系统中可以只存储一个数据块,也可以是一文件编码对应的文件系统中可以存储多个数据块,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
76.b2、建立文件编码与空间编码集合之间的第二索引信息。
77.具体而言,在b1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建立文件编码与空间编码集合之间的第二索引信息,该第二索引信息可以表明空间编码集合对应存储的文件位置,同时也可以表明空间编码集合中每个空间编码对应的文件位置。
78.b3、根据第一索引信息和第二索引信息建立索引表。
79.具体而言,通过第一索引信息和第二索引信息建立最终的索引表,该索引表表明了文件编码、空间编码集合的索引关系,从而实现网格化存储。这种网格化存储打破了传统地面存储需要经过标准存储配备的方式,其可以直接通过索引表实现星上存储介质的存储映射。同时,在后续数据读取过程中,在星上的存储介质中,从索引表直接读取数据,网格化数据存储映射管理更接近于存储介质底层,读取数据路径短,效率更高,并且与文件系统结合更加适用星上在轨运行的实际情况。
80.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基于网格集合对象的遥感数据管理方法,在星上存储映射过程中,建立了当前遥感数据与地理位置、空间等的结构化关系,保证了卫星遥感数据应用的实时性,提高了卫星资源的利用率;本发明实施例这种网格化存储方式打破了传统地面存储需要经过标准存储配备的方式,直接可以通过索引表实现星上存储介质的存储映射,同时,在后续数据读取过程中,在星上通过索引表直接读取数据,网格化数据存储映射管理更接近于存储介质底层,读取数据路径短,效率更高;本发明实施例与文件系统结合更加适用星上在轨运行的实际情况;本发明实施例存储映射方法,多个卫星可以采用同一套网格编码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卫星资源检索的精准度,减轻了天地数据下传通道与地面处理站的压力,且面向未来可以支撑实现“星上数据存储中心”和提供“虚拟遥感卫星服务”。
81.第二方面,请参见图6,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基于网格集合对象的遥感数据管理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82.s601、对平台前端数据源中得到的原始遥感数据按数据块的方式进行存储,并从平台总控计算机中得到每个数据块对应的属性信息;其中,属性信息包括时间信息和空间经纬度信息。
83.s602、对每一数据块按照对应的时间信息进行编码得到时间编码;
84.s603、对每一数据块按照对应的空间经纬度信息进行剖分得到空间编码集合;
85.s604、建立时间编码、空间编码集合与数据块对应的索引表;其中,时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是一一映射关系;空间编码集合包括若干空间编码,每一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满足预设的映射关系。
86.具体而言,在数据存储过程通常会简单的方式进行辅助处理,比如时间戳、字符串、时间计数等方式,这些方式分散在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各类编程语言中。而真实情况却是,大数据中存在的时间信息多种多样,数据尺度与精度也各不相同,有的采用时刻计数,有的采用准确时间段,有的采用模糊时间范围,目前这些时间信息并没有充分得到利用。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在上述空间经纬度信息考虑的同时,在存储映射过程中还增加了对遥感数据的时间信息的考虑。
87.在s501~504中,对于空间经纬度信息采用与上述s101~s103中相同的处理方式,且空间编码同样包括若干空间编码,每一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为一对一映射、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为多对一映射、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为一对多映射中的至少一种。图7a~图7b清晰地展示了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的映射关系。
88.接下来对增加的遥感数据的时间信息进行详细说明。
89.通过s101可以看到,从平台总控计算机中得到的每个数据块对应的属性信息还可以包括时间信息。在s502中对每一数据块按照对应的时间信息进行编码得到时间编码,具体地:
90.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可选方案,通过采用单尺度时间网格编码方式对每一数据块按照对应的时间信息进行编码得到时间编码。具体单尺度时间编码的生成过程为:
91.将一个输入形式的时间段转成单尺度时间段的整数编码tc。用一个mbit的整数(在现有64bit的计算机上,m=64,其他位数的系统上可以相应调整)来编码时间,各种尺度的时间段按照最小尺度(例如:μs)进行单尺度整数编码,其中:
92.(1)年计数的整数a转换成(m-46)bit二进制数,正负采用其补码设计,第1位是符号位,表示公元前后,范围公元前2m-47年——公元2m-47-1年;
93.(2)月计数的整数b转换成4bit二进制数,表示0~15,其中0、13、14、15在月份中无效,不会在编码中体现;
94.(3)日计数的整数c转换成5bit二进制数,表示0~31,其中0在日计数中无效,不会在编码中体现;
95.(4)时计数的整数d转换成5bit二进制数,表示0~31,其中24~31在时计数中无效,不会在编码中体现;
96.(5)分计数的整数e转换成6bit二进制数,表示0~63,其中60~63在分计数中无
效,不会在编码中体现;
97.(6)秒计数的整数f转换成6bit二进制数,表示0~63,其中660~63在秒计数中无效,不会在编码中体现;
98.(7)毫秒计数的整数g转换成10bit二进制数,表示0~1023,其中1000~1023 在毫秒计数中无效,不会在编码中体现;
99.(8)微秒计数的整数h转换成10bit二进制数,表示0~1024,其中1000~1023 在微秒计数中无效,不会在编码中体现。
100.例如tc使用a((m-46)bit)、b(4bit)、c(5bit)、d(5bit)、e(6bit)、f(6bit)、g(10bit)、 h(10bit)的不同大小的整数在位域上直接进行内存的连接,形成mbit的整数编码时间,该单尺度时间段编码的范围:公元前2m-47年——公元2m-47-1年,使用整数-2m-1~2m-1-1来表示。下面以m=64为例,适应现有64bit的计算机,tc表示的1μs尺度下形成的整数编码,采用64bit整数从-263~263-1表示公元前131 072 年——公元131 071年,具体时间编码结果如8(a)所示。
101.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另一种可选方案,通过采用多尺度时间网格编码方式对每一数据块按照对应的时间信息进行编码得到时间编码。具体多尺度时间编码的生成过程为:
102.将时间戳/字符串time分解为常见时间尺度的整数计数,分别为年(a)、月 (b)、日(c)、时(d)、分(e)、秒(f)、毫秒(g)、微秒(h),将a转换为17bit二进制数,b转换为4bit二进制数,c和d转换为5bit二进制数,e和f转换为6bit二进制数,g和h转换为10bit二进制数,每个二进制数高位用0补齐,将a~h对应的二进制数在位域上进行连接,即可得到time对应的单尺度时间编码,将该单尺度时间编码值向左移一位,即可求得第63层级多尺度时间编码,该多尺度时间编码即为本实施例最终的时间编码。
103.例如遥感影像数据的时间信息为:年(a):2018、月(b):10、日(c):1、小时 (d):13、分(e):30、秒(f):29、毫秒(g):300、微秒(h):0;对该时间信息进行上述规则进行二进制转换后得到:年(a):00000011111100010、月(b):1010、日 (c):0001、小时(d):01101、分(e):011110、秒(f):011101、毫秒(g):0100101100、微秒(h):0000000000;将上述二进制码值进行拼接后,得到遥感影像数据的时间信息所对应的单尺度时间编码值为:71024248425328640;再将所得到的单尺度时间编码值左移一位,即可得到第63层级的多尺度时间编码值为: 142048496850657280,即该遥感数据的时间编码为:142048496850657280,具体时间编码结果如8(b)所示。
104.在s504中,同样增加了时间编码的考虑,建立时间编码、空间编码集合与数据块对应的索引表,包括以下步骤:
105.c1、建立数据块与文件编码之间的第一索引信息;其中,文件编码用于确定数据块的存储文件;
106.c2、建立文件编码与空间编码集合之间的第二索引信息;
107.c3、建立空间编码集合与时间编码与之间的第三索引信息;
108.c4、根据第一索引信息、第二索引信息和第三索引信息建立索引表。
109.步骤c1、c2处理同步骤b1、b2类似,在此不再赘述。本发明实施例相当于在b1、b2的基础上,增加了建立空间编码集合与时间编码与之间的第三索引信息,该第三索引信息可以表明时间编码与空间编码集合的索引关系,同时也可以表明空间编码集合中每个空间编
码对应的时间编码。进而,通过第一索引信息、第二索引信息和第三索引信息建立最终的索引表,该索引表表明了文件编码、空间编码集合和时间编码的索引关系,从而实现网格化存储,存储中既考虑了空间经纬度信息,又考虑时间信息,建立了当前遥感数据与地理位置、空间、时间等的结构化关系,使得卫星遥感数据应用的实时性,卫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110.需要说明的是,请参见图9,本发明实施例也可以单独利用文件编码、时间编码建立索引表的方式,实现星上遥感数据的存储映射,此时时间编码与数据块的映射关系为一对一映射关系,具体实现过程与空间编码集合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111.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基于网格集合对象的遥感数据管理方法,在星上存储映射过程中,建立了当前遥感数据与地理位置、空间和时间等的结构化关系,保证了卫星遥感数据应用的实时性,提高了卫星资源的利用率;本发明实施例这种网格化存储方式打破了传统地面存储需要经过标准存储配备的方式,直接可以通过索引表实现星上存储介质的存储映射,同时,在后续数据读取过程中,在星上通过索引表直接读取数据,网格化数据存储映射管理更接近于存储介质底层,读取数据路径短,效率更高;本发明实施例与文件系统结合更加适用星上在轨运行的实际情况;本发明实施例存储映射方法,多个卫星可以采用同一套网格编码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卫星资源检索的精准度,减轻了天地数据下传通道与地面处理站的压力,且面向未来可以支撑实现“星上数据存储中心”和提供“虚拟遥感卫星服务”。
112.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11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114.尽管在此结合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然而,在实施所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过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查看所述附图、公开内容、以及所附权利要求书,可理解并实现所述公开实施例的其他变化。在权利要求中,“包括”(comprising)一词不排除其他组成部分或步骤,“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的情况。单个处理器或其他单元可以实现权利要求中列举的若干项功能。相互不同的从属权利要求中记载了某些措施,但这并不表示这些措施不能组合起来产生良好的效果。
115.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网格集合对象的遥感数据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对平台前端数据源中得到的原始遥感数据按数据块的方式进行存储,并从平台总控计算机中得到每个数据块对应的属性信息;其中,所述属性信息包括空间经纬度信息;对每一数据块按照对应属性信息进行剖分得到空间编码集合;建立所述空间编码集合与所述数据块对应的索引表;其中,所述空间编码集合包括若干空间编码,每一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满足预设的映射关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网格集合对象的遥感数据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每一数据块按照对应属性信息进行剖分得到空间编码集合,包括:采用预设的空间网格剖分方法对地球空间进行划分得到若干第一空间网格;其中,所述空间网格剖分方法包括geosot、geohash和gjb8896-2017;根据每一数据块对应的属性信息从若干第一空间网格中获取对应的第二空间网格;采用多尺度空间网格编码方式对所有第二空间网格进行编码得到所述空间编码集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网格集合对象的遥感数据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所述空间编码集合与所述数据块对应的索引表,包括:建立数据块与文件编码之间的第一索引信息;其中,所述文件编码用于确定数据块的存储文件;建立所述文件编码与所述空间编码集合之间的第二索引信息;根据所述第一索引信息和所述第二索引信息建立所述索引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网格集合对象的遥感数据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为一对一映射、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为多对一映射、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为一对多映射中的至少一种。5.一种基于网格集合对象的遥感数据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对平台前端数据源中得到的原始遥感数据按数据块的方式进行存储,并从平台总控计算机中得到每个数据块对应的属性信息;其中,所述属性信息包括时间信息和空间经纬度信息;对每一数据块按照对应的时间信息进行编码得到时间编码;对每一数据块按照对应的空间经纬度信息进行剖分得到空间编码集合;建立所述时间编码、所述空间编码集合与所述数据块对应的索引表;其中,所述时间编码与所述数据块之间是一一映射关系;所述空间编码集合包括若干空间编码,每一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满足预设的映射关系。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网格集合对象的遥感数据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每一数据块按照对应的时间信息进行编码得到时间编码,包括:采用单尺度时间网格编码方式对每一数据块按照对应的时间信息进行编码得到所述时间编码。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网格集合对象的遥感数据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每一数据块按照对应的时间信息进行编码得到时间编码,包括:采用多尺度时间网格编码方式对每一数据块按照对应的时间信息进行编码得到所述时间编码。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网格集合对象的遥感数据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
每一数据块按照对应的空间经纬度信息进行剖分得到空间编码集合,包括:采用预设的空间网格剖分方法对地球空间进行划分得到若干第一空间网格;其中,所述空间网格剖分方法包括geosot、geohash和gjb8896-2017;根据每一数据块对应的空间经纬度信息从若干第一空间网格中获取对应的第二空间网格;采用多尺度空间网格编码方式对所有第二空间网格进行编码得到所述空间编码集合。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网格集合对象的遥感数据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所述时间编码、所述空间编码集合与所述数据块对应的索引表,包括:建立数据块与文件编码之间的第一索引信息;其中,所述文件编码用于确定数据块的存储文件;建立所述文件编码与所述空间编码集合之间的第二索引信息;建立所述空间编码集合与所述时间编码与之间的第三索引信息;根据所述第一索引信息、所述第二索引信息和所述第三索引信息建立所述索引表。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网格集合对象的遥感数据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为一对一映射、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为多对一映射、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为一对多映射中的至少一种。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网格集合对象的遥感数据管理方法,包括:对平台前端数据源中得到的原始遥感数据按数据块的方式进行存储,并从平台总控计算机中得到每个数据块对应的属性信息;其中,所述属性信息包括空间经纬度信息;对每一数据块按照对应属性信息进行剖分得到空间编码集合;建立所述空间编码集合与所述数据块对应的索引表;其中,所述空间编码集合包括若干空间编码,每一空间编码与数据块之间满足预设的映射关系。本发明保证了卫星遥感数据应用的实时性,提高了卫星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卫星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卫星资源的利用率。


技术研发人员:朱荣臻 张琴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安艾可萨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2.07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875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