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白车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碰撞横梁安装板与纵梁连接结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2.基于轻量化和碰撞性能考虑,车身前后纵梁采用铝合金型材的车型逐渐增加。因铝型材结构特性,前后碰撞横梁安装板与纵梁mig焊(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连接,铝合金焊接热变形较大,尺寸精度差。然而近几年汽车智能化飞速发展,多种雷达安装在前后碰撞横梁上,对其精度要求特别高,铝合金型材挤压、机加和总成焊接精度达成面临巨大挑战。目前主流解决方案是增加连接板和冷连接规避零件精度差和焊接变形问题,厚板连接难度大且需特殊铆钉,其结构重量和成本均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碰撞横梁安装板与纵梁连接结构和车辆,带来的较大容差性,能有效降低焊接精度达成难度以及实现车前后方向大幅调整。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碰撞横梁安装板与纵梁连接结构,包括碰撞横梁安装板和纵梁,所述碰撞横梁安装板上设置有用于与纵梁的端部间隙配合的限位部,所述纵梁与限位部的端部焊接。
5.进一步,所述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沿着车身宽度方向布置,所述纵梁的端部设置在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之间,与它们间隙配合,所述纵梁的内侧面与第一限位结构的端部焊接,所述纵梁的外侧面与第二限位结构的端部焊接。
6.进一步,所述纵梁与限位部之间的间隙距离小于1mm。
7.进一步,所述焊接为mig焊接。
8.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碰撞横梁安装板与纵梁连接结构。
9.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
10.本实用新型的碰撞横梁安装板与纵梁连接结构和车辆,结构简单,零件数量少,碰撞横梁安装板与纵梁间隙配合,能够实现车前后方向大幅调整;在不增加零件成型精度和结构重量的前提下,纵梁与限位部间隙配合带来的较大容差性能够有效降低焊接精度达成难度;mig焊连接效率高,大幅降低连接难度,无需增加连接板,结构重量轻,工艺性更优且成本更低。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碰撞横梁安装板与纵梁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图1中碰撞横梁安装板与纵梁连接结构的俯视图;
13.图3为图2中局部a的放大图。
14.图中:
15.1-碰撞横梁安装板,2-纵梁,3-限位部,31-第一限位结构,32-第二限位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16.以下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结构特点,而如果有描述到方向(上、下、左、右、前、后)时,是以图1所示的结构为参考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际使用方向并不局限于此。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17.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碰撞横梁安装板与纵梁连接结构,包括碰撞横梁安装板1和纵梁2,所述碰撞横梁安装板1上设置有用于与纵梁2的端部间隙配合的限位部3,所述纵梁2与限位部3的端部焊接。碰撞横梁安装板1与纵梁2间隙配合,能够实现车前后方向大幅调整。碰撞横梁安装板1采用铝合金挤压成型,碰撞横梁安装板与纵梁连接结构具体为车身下车体前后纵梁安装碰撞横梁总成的结构。
1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3包括第一限位结构31和第二限位结构32,所述第一限位结构31和第二限位结构32沿着车身宽度方向布置,所述纵梁2的端部设置在第一限位结构31和第二限位结构32之间,与它们间隙配合,所述纵梁2的内侧面与第一限位结构31的端部焊接,所述纵梁2的外侧面与第二限位结构32的端部焊接。
1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纵梁2与限位部3之间的间隙距离小于1mm。纵梁2与限位部3之间的间隙距离小于1mm能够确保焊接连接强度。
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焊接为mig焊接。碰撞横梁安装板1和纵梁2通过mig焊接,无需侧面增加连接板,结构重量轻,工艺性更优。
21.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碰撞横梁安装板与纵梁连接结构。
22.本实用新型的碰撞横梁安装板与纵梁连接结构和车辆,结构简单,零件数量少,碰撞横梁安装板与纵梁间隙配合,能够实现车前后方向大幅调整;在不增加零件成型精度和结构重量的前提下,纵梁与限位部间隙配合带来的较大容差性能够有效降低焊接精度达成难度;mig焊连接效率高,大幅降低连接难度,无需增加连接板,结构重量轻,工艺性更优且成本更低。
23.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1.一种碰撞横梁安装板与纵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碰撞横梁安装板(1)和纵梁(2),所述碰撞横梁安装板(1)上设置有用于与纵梁(2)的端部间隙配合的限位部(3),所述纵梁(2)与限位部(3)的端部焊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横梁安装板与纵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3)包括第一限位结构(31)和第二限位结构(32),所述第一限位结构(31)和第二限位结构(32)沿着车身宽度方向布置,所述纵梁(2)的端部设置在第一限位结构(31)和第二限位结构(32)之间,与它们间隙配合,所述纵梁(2)的内侧面与第一限位结构(31)的端部焊接,所述纵梁(2)的外侧面与第二限位结构(32)的端部焊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碰撞横梁安装板与纵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2)与限位部(3)之间的间隙距离小于1m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碰撞横梁安装板与纵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为mig焊接。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碰撞横梁安装板与纵梁连接结构。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碰撞横梁安装板与纵梁连接结构和车辆,包括碰撞横梁安装板和纵梁,碰撞横梁安装板上设置有用于与纵梁的端部间隙配合的限位部,所述纵梁与限位部的端部焊接。本实用新型的碰撞横梁安装板与纵梁连接结构,具有较大容差性,能够有效降低焊接精度达成难度以及实现车前后方向大幅调整。成难度以及实现车前后方向大幅调整。成难度以及实现车前后方向大幅调整。
技术研发人员:吴俊山 杨忠 王玮 赵亚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1.13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