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农田水利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干旱地区用集水灌溉系统。
背景技术:2.农田水利作为较小规模的水利工程,服务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农田水利工程的目的使借助调节农田的水资源,来实现生态环境的改良以及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农田水利最重要的两大功能就是灌溉和排水。灌溉技术就是利用了技术保障措施来调节土地中的水分,通过这些保障措施来达到改善农作物生长的目的。
3.在我国新疆和西北地区,由于其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四周多有高山阻隔,海洋气流不易达到,形成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昼夜温差较大,日照时间充足,降水量较少,因此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对于干旱地区来说,最大的困难是缺水,粮食作物难以成活,而现有的灌溉方式容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从而只适用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而不适于干旱地区,因此急需一种能够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灌溉水流失的灌溉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5.为了适用于干旱地区的环境条件,降低水资源的浪费,本技术提供一种干旱地区用集水灌溉系统。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干旱地区用集水灌溉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干旱地区用集水灌溉系统,包括蓄水池、与所述蓄水池内部相连通的灌溉管路、与蓄水池内部相连通的回流管路以及位于灌溉管路与蓄水池之间的抽水装置;所述灌溉管路包括多根向外排水的灌溉管道以及将灌溉管道与抽水泵的出口相连通的分流管道;所述回流管路包括多根回流管道以及将回流管道与蓄水池相连通的集水管道,所述回流管道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渗水孔;所述回流管道位于所述灌溉管道的下方。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干旱地区用集水灌溉系统的时候,将回流管路深埋在农田的土壤内部,将灌溉管路搭建在农田土壤的表面。在对农田进行灌溉的时候,自灌溉管路中排出的水从而对农田的土壤进行浇水,进入到农田中的水逐渐渗入到土壤深处,当水渗入到回流管路处时,水逐渐渗入到回流管路的内部,并沿着回流管路逐渐回流到蓄水池内,从而降低了灌溉过程中水资源的浪费。
9.可选的,所述灌溉管道包括多个内部中空的溢流盒以及将溢流盒串联在一起的连通管,所述溢流盒的顶端表面设置有多个与溢流盒的内部连通的溢流孔。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入到灌溉管道内部的水,当灌溉管道内部充填水的时候,水自溢流盒的顶端溢出,从而流至农田中,使水能够缓慢流出,降低水流出的高度,在灌溉的过程中,粮食作物能够进行遮挡阳光,流出的水只对粮食作物的根系部位进行浇水,从而降低水因光照照射的蒸发量。
11.可选的,所述溢流孔的内部安装有单向阀。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水只能单向的自溢流盒中流出,同时在不进行灌溉的时候,能够防止虫害进入到溢流盒的内部。
13.可选的,所述溢流盒的上方设置有遮挡盖,所述遮挡盖与所述溢流盒的盒顶之间留有供水流出的缝隙。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遮挡盖从而对溢流盒顶端流出的水进行遮挡,使水在接触到遮挡盖的时候沿着遮挡盖与溢流盒之间的缝隙直接流向农田的地面上,从而减少水的蒸发。
15.可选的,所述连通管的外部套装有隔热套。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光照强度高的情况,能够使流行连通管内的水温不易升高。
17.可选的,所述回流管道的外部设置有渗水层。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渗水层,从而能够防止土壤随着水一同进入到回流管道中,从而降低了回流管道中因泥土所造成堵塞的情况。
19.可选的,还包括有补水管道,所述补水管道上安装有补水泵,所述补水管道一端与所述蓄水池的内部连通,所述补水管道的另一端用于与水源连通。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定期的对蓄水池的内部进行补水,使蓄水池内部保持一直存水的状态。
21.可选的,所述蓄水池的池壁上设置有出水口,所述灌溉管路与所述出水口相连通,所述出水口位于蓄水池的池壁顶部,所述蓄水池的内部设置有抽水软管,所述抽水软管一端与所述出水口相连通,所述抽水软管的另一端自由设置,所述抽水软管自由设置的一端设置有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漂浮物。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抽水的时候,抽水软管的自由端能够一直处于蓄水池的水面位置出,从而使蓄水池的大颗粒沉淀物不易被抽送到抽水软管的内部,从而降低了灌溉管路出现堵塞的情况。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在对农田进行灌溉的时候,自灌溉管路中排出的水从而对农田的土壤进行浇水,进入到农田中的水逐渐渗入到土壤深处,当水渗入到回流管路处时,水逐渐渗入到回流管路的内部,并沿着回流管路逐渐回流到蓄水池内,从而降低了灌溉过程中水资源的浪费;
25.2.回流管道的外部设置渗水层,从而能够防止土壤随着水一同进入到回流管道中,从而降低了回流管道中因泥土所造成堵塞的情况;
26.3.在进行抽水的时候,抽水软管的自由端能够一直处于蓄水池的水面位置出,从而使蓄水池的大颗粒沉淀物不易被抽送到抽水软管的内部,从而降低了灌溉管路出现堵塞的情况。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干旱地区用集水灌溉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中蓄水池内部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灌溉管道的爆炸图;
30.图4是图3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31.图5是本技术的回流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灌溉管路和回流管路之间的排列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1、蓄水池;11、出水口;12、回水口;13、补水口;14、抽水软管;15、漂浮球;2、灌溉管路;21、灌溉管道;211、溢流盒;2111、溢流孔;2112、单向阀;212、连通管;213、遮挡盖;214、立柱;215、隔热套;22、分流管道;3、回流管路;31、回流管道;311、渗水孔;312、渗水层;32、集水管道;4、抽水泵;5、补水管道;6、补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干旱地区用集水灌溉系统。
36.参照图1,干旱地区用集水灌溉系统包括蓄水池1、与蓄水池1的内部相连通的灌溉管路2、与蓄水池1的内部相连通的回流管路3、位于蓄水池1与灌溉管路2之间的抽水泵4以及与蓄水池1的内部相连通的补水管道5。补水管道5一端与蓄水池1的内部相连通,补水管道5的另一端则与地下水资源相连通。位于补水管道5上安装有补水泵6,补水泵6用于将地下水资源抽送至蓄水池1的内部。
37.参照图1、图2,蓄水池1的池壁顶部设置有与蓄水池1的内部相连通的出水口11、回水口12以及补水口13,回水口12所在的高度低于出水口11和补水口13所在的的高度。蓄水池1的出水口与灌溉管路2相连通。蓄水池1的回水口12与回流管路3相连通。抽水泵4位于蓄水池1的出水口11和灌溉管路2之间,抽水泵4的进口与蓄水池1的出水口11法兰连接,抽水泵4的出口与灌溉管路2法兰连接。补水管道5与补水口13之间法兰连接。
38.位于蓄水池1的内部设置有与出水口11相连通的抽水软管14,抽水软管14一端与出水口11密封对接,抽水软管14的另一端为抽水软管14的自由端。抽水软管14的长度能够使抽水软管14的自由端抵达到蓄水池1的池底处。
39.抽水软管14的自由端外部固定有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漂浮球15,漂浮球15能够同步带动抽水软管14漂浮在水面上。抽水软管14贯穿漂浮球15,且抽水软管14自由端的端头位于漂浮球15的外面且与漂浮球15之间留有距离。当漂浮球15连带抽水软管14的自由端浮在水面上的时候,抽水软管14的自由端的端头受重力的作用下伸入到水面的内部。
40.参照图1、图3,灌溉管路2包括多根灌溉管道21以及将多根灌溉管道21连通在一起的分流管道22,分流管道22一端开口一端封闭。分流管道22的开口端与抽水泵4的出口相对接。灌溉管道21沿着分流管道22的管长间隔设置。
41.灌溉管道21包括多个内部中空的溢流盒211以及将多个溢流盒211串联到一起的连通管212,连通管212与溢流盒211之间密封固定且内部连通。靠近分流管道22的连通管212与分流管道22密封固定且内部连通。
42.参照图3、图4,位于溢流盒211的盒顶开设有多个将溢流盒211的内部与外界相连通的溢流孔2111,位于每个溢流孔2111的内部均安装有单向阀2112,通过单向阀2112从而使位于溢流盒211内部的水只能自溢流盒211的内部向溢流盒211的外面流动。
43.位于溢流盒211的上方设置有遮挡盖213,遮挡盖213通过多根立柱214与溢流盒211相连,立柱214的一端与溢流盒211的盒顶表面固定,立柱214的另一端与遮挡盖213固
定。相邻的立柱214之间间隔设置。立柱214与溢流孔2111之间错位设置。遮挡盖213与溢流盒211的盒顶之间留有缝隙,从而使水能够自遮挡盖213与溢流盒211之间的缝隙流至农田上。
44.位于每根连通管212的外部套装有隔热套215,隔热套215能够有效的隔绝热量,从而降低连通管212内部的温度。
45.参照图1、图5,回流管路3包括多根回流管道31以及将多根回流管道31连通在一起的集水管道32,集水管道32与分流管道22之间相互平行。回流管道31与灌溉管道21之间相互平行。
46.参照图6,回流管道31位于灌溉管道21的下方且每根回流管道位于相邻的两根灌溉管道21之间。
47.参照图5,位于回流管道31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贯穿回流管道31的渗水孔311。回流管道31的外部设置有渗水层312,渗水层312可采用透水布缠绕在回流管道31的外部从而形成。
4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干旱地区用集水灌溉系统的实施原理为:在干旱地区用集水灌溉系统搭建施工的时候,将回流管路3深埋在农田的土壤的内部,深埋在土壤中的回流管路3的深度根据该处农田所种植的粮食作物进行设计,保证粮食作物根系所需的土壤深度。灌溉管路2埋在农田的表面。在向农田中进行灌溉浇水的时候,启动抽水泵4,使抽水泵4将蓄水池1内的水抽送至灌溉管路2中,水进入到灌溉管路2后,水自溢流盒211的溢流孔2111中流出,并流至农田中。
49.水在流入到农田中后,水逐渐渗入到土壤中,当水渗入至回流管路3所在的高度后,水逐渐渗入到回流管路3中,并最终沿着回流管路3回流到蓄水池中,从而起到降低水资源的浪费。
5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1.一种干旱地区用集水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蓄水池(1)、与所述蓄水池(1)内部相连通的灌溉管路(2)、与蓄水池(1)内部相连通的回流管路(3)以及位于灌溉管路(2)与蓄水池(1)之间的抽水装置;所述灌溉管路(2)包括多根向外排水的灌溉管道(21)以及将灌溉管道(21)与抽水泵(4)的出口相连通的分流管道(22);所述回流管路(3)包括多根回流管道(31)以及将回流管道(31)与蓄水池(1)相连通的集水管道(32),所述回流管道(31)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渗水孔(311);所述回流管道(31)位于所述灌溉管道(21)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旱地区用集水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溉管道(21)包括多个内部中空的溢流盒(211)以及将溢流盒(211)串联在一起的连通管(212),所述溢流盒(211)的顶端表面设置有多个与溢流盒(211)的内部连通的溢流孔(211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干旱地区用集水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孔(2111)的内部安装有单向阀(2112)。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干旱地区用集水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盒(211)的上方设置有遮挡盖(213),所述遮挡盖(213)与所述溢流盒(211)的盒顶之间留有供水流出的缝隙。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干旱地区用集水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212)的外部套装有隔热套(215)。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旱地区用集水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管道(31)的外部设置有渗水层(31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旱地区用集水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补水管道(5),所述补水管道(5)上安装有补水泵(6),所述补水管道(5)一端与所述蓄水池(1)的内部连通,所述补水管道(5)的另一端用于与水源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旱地区用集水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1)的池壁上设置有出水口(11),所述灌溉管路(2)与所述出水口(11)相连通,所述出水口(11)位于蓄水池(1)的池壁顶部,所述蓄水池(1)的内部设置有抽水软管(14),所述抽水软管(14)一端与所述出水口(11)相连通,所述抽水软管(14)的另一端自由设置,所述抽水软管(14)自由设置的一端设置有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漂浮物。
技术总结本申请涉及一种干旱地区用集水灌溉系统,属于农田水利领域,包括蓄水池、与所述蓄水池内部相连通的灌溉管路、与蓄水池内部相连通的回流管路以及位于灌溉管路与蓄水池之间的抽水装置;所述灌溉管路包括多根向外排水的灌溉管道以及将灌溉管道与抽水泵的出口相连通的分流管道;所述回流管道包括多根回流管道以及将回流管道与蓄水池相连通的集水管道,所述回流管道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渗水孔;所述回流管道位于所述灌溉管道的下方。本申请具有适用于干旱地区的环境条件,降低水资源的浪费的效果。果。果。
技术研发人员:赵福佳 王振楠 孟婉玉 李梦宇 徐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市平谷区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1.12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