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测装置电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allin2023-04-04  114



1.本技术涉及控制系统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检测装置电控系统。


背景技术:

2.针对于泵、阀、ro膜等水处理部件,操作人员在其工作过程中经常需要检测其元器件的密封性、压力、耐压、流量、电流、电压、升温、噪音、电导率、截留率等特性,以保证相关水处理系统可以正常工作。现有技术中,操作人员需要根据检测项目不同需要搭建不同电路控制系统,操作人员在开始检测之前需要先做接线端子,以连接相关检测装置,在检测完成后还需要拆除接线端子,上述接线过程根据实际检测项目的不同,操作过程非常繁琐。相关线路在接线时也因为杂乱容易出现错误,对操作人员而言十分不便。
3.另外,对于电控系统中的某些特定的测试点,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的需要长期供电以实时监测电流或电压等电学参数,有的只需要间歇供电并检测电流电压即可。但现有电控系统产品并未兼容间歇断电功能或持续供电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装置电控系统,通过多个模块相关元器件的连接,实现电控系统中多类工作项目参数的检测、以及特定测试点工作参数的持续监测或间歇检测,其兼容性强、检测过程方便快捷。
5.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检测装置电控系统,该系统包括:供电电源、电源转换模块、测试点检测模块、测试点供电控制模块以及电压调节模块。
7.其中,供电电源用于输出高压交流电;电源转换模块的输入端与供电电源连接,电源转换模块用于将高压交流电转换为工作直流电;测试点检测模块包括测试点,测试点检测模块的一端与供电电源连接,用于检测测试点的电流或电压;测试点供电控制模块的一端与电源转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用于实现测试点的持续供电或间歇供电;电压调节模块的输入端与测试点供电控制模块的另一端连接,电压调节模块的输出端与测试点检测模块的另一端连接,用于调节测试点的电流或电压。
8.于一实施例中,检测装置电控系统还包括电导率检测模块,电导率检测模块包括第一电导率表以及第二电导率表,第一电导率表的两端分别并接于第二电导率表的两端,且分别与电源转换模块的正、负输出端连接。
9.于一实施例中,检测装置电控系统还包括工作模块,工作模块包括高压泵与状态指示灯,高压泵的两端分别并接于状态指示灯的两端,且分别与电源转换模块的正、负输出端连接。
10.于一实施例中,测试点供电控制模块,包括:切换开关,持续供电单元以及间歇供电单元。
11.其中,切换开关包括公共端、第一切换端与第二切换端,公共端与电源转换模块的
正输出端连接;持续供电单元,持续供电单元的一端与第一切换端连接,持续供电单元的另一端与电压调节模块的正输入端连接;间歇供电单元,间歇供电单元的一端与第二切换端连接,间歇供电单元的另一端与电压调节模块的正输入端连接。
12.于一实施例中,间歇供电单元包括第一时间继电器、第二时间继电器以及中间继电器;第一时间继电器包括第一线圈与第一延时闭合常开触点;第二时间继电器包括第二线圈与第二延时断开常闭触点;中间继电器包括中间继电器线圈、常闭触点、第一常开触点与第二常开触点。
13.于一实施例中,第一线圈的一端与电源转换模块的负输出端连接;常闭触点的一端与第一线圈的另一端连接,常闭触点的另一端与第二切换端连接。
14.于一实施例中,第二线圈的一端与电源转换模块的负输出端连接;第二常开触点的一端与第二线圈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常开触点的另一端与第二切换端连接。
15.于一实施例中,中间继电器线圈的一端与电源转换模块的负输出端连接,第二延时断开常闭触点的一端与中间继电器线圈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延时闭合常开触点的一端与第二延时断开常闭触点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延时闭合常开触点的另一端与第二切换端连接;第一常开触点的一端与第一延时闭合常开触点的一端连接,第一常开触点的另一端与第一延时闭合常开触点的另一端连接。
16.于一实施例中,间歇供电单元还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一二极管的一端与第二常开触点的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的另一端与电压调节模块的正输入端连接。
17.于一实施例中,持续供电单元包括第二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的一端与第一切换端连接,第二二极管的另一端与电压调节模块的正输入端连接。
18.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
19.本技术能够解决现有电控系统难以兼容多个检测项目,进而造成相关元器件连接繁琐、且难以实现多种供电模式的问题。本技术通过多个检测模块与电源转换模块的连接,实现多个项目工作参数的检测;并通过单刀双掷开关、时间继电器与中间继电器的配合实现指定测试点的持续供电或固定时间间歇供电。本技术提供的检测装置电控系统具有使用时方便快捷、通用性好、集成度高、规范性强等优点。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1.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装置电控系统中各模块连接示意图;
22.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装置电控系统中各模块电路示意图;
23.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装置电控系统中各模块元器件接线示意图。
24.附图标记:1-检测装置电控系统;10-供电电源;20-电源转换模块;30-测试点检测模块;31-测试点;32-数显电流电压表;40-测试点供电控制模块;41-切换开关;410-公共端;411-第一切换端;412-第二切换端;42-持续供电单元;421-第二二极管;43-间歇供电单元;431-第一时间继电器;4311-第一线圈;4312-第一延时闭合常开触点;432-第二时间继
电器;4321-第二线圈;4322-第二延时断开常闭触点;433-中间继电器;4331-中间继电器线圈;4332-常闭触点;4333-第一常开触点;4334-第二常开触点;434-第一二极管;50-电压调节模块;60-电导率检测模块;61-第一电导率表;62-第二电导率表;70-工作模块;71-高压泵;72-状态指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26.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8.请参见图1,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装置电控系统1中各模块连接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检测装置电控系统1,该系统包括:供电电源10、电源转换模块20、测试点检测模块30、测试点供电控制模块40以及电压调节模块50。
29.其中,供电电源10与电源转换模块20以及测试点检测模块30连接,供电电源10用于输出220v高压交流电;电源转换模块20用于将ac220v交流电转换为dc24v直流电,电源转换模块20与测试点供电控制模块40连接且向测试点供电控制模块40输出直流电;测试点供电控制模块40用于实现测试点检测模块30中测试点31的间歇供电或持续供电,测试点供电控制模块40与电压调节模块50连接;电压调节模块50与测试点检测模块30连接,用于调节测试点31所在位置连接元器件的电流或电压。
30.请参见图2,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装置电控系统1中各模块电路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检测装置电控系统1,该系统包括:供电电源10、电源转换模块20、测试点检测模块30、测试点供电控制模块40、电压调节模块50、电导率检测模块60以及工作模块70。
31.其中,供电电源10用于输出ac 220v高压交流电;电源转换模块20的输入端与供电电源10连接,用于将ac 220v高压交流电转换为dc24v工作直流电。
32.测试点检测模块30包括测试点31,测试点检测模块30用于检测测试点31的电流或电压,测试点检测模块30的一端与供电电源10连接。
33.测试点供电控制模块40的一端与电源转换模块20的正输出端、负输出端连接,测试点供电控制模块40用于实现测试点31的持续供电或间歇供电。
34.测试点供电控制模块40的另一端还与电压调节模块50的正输入端、负输入端连接,电压调节模块50的正输入端通过测试点供电控制模块40与电源转换模块20的正输出端连接;电压调节模块50的负输入端与电源转换模块20的负输出端连接,电压调节模块50的正、负输出端与测试点检测模块30的另一端连接,用于调节测试点31处元器件的电流或电压。
35.电导率检测模块60的一端与电源转换模块20的正输出端连接,电导率检测模块60的另一端与电源转换模块20的负输出端连接,用于检测产水电导率或进水电导率,当需要检测水质参数尤其是检测ro膜的工作参数时,进水电导率与产水电导率为关键检测参数。
36.工作模块70的一端与电源转换模块20的正输出端连接,工作模块70的另一端与电
源转换模块20的负输出端连接,通常工作模块70内设有泵以对进水增压,给被测流体相关元器件提供所需压力,工作模块70也可应用于其他元器件的工作或参数检测。
37.上述实施例中,测试点供电控制模块40与电导率检测模块60、工作模块70均并接于电源转换模块20的正、负输出端。
38.请参见图3,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装置电控系统1中各模块元器件接线示意图。
39.请结合图2、图3所示,电源转换模块20为dc24v开关电源且可将ac 220v供电电源10提供的交流电转换为dc24v直流电,电源转换模块20的l、n接口分别通过l、n线连接ac 220v供电电源10的火线、零线;电源转换模块20的e接口通过接地线接地。火线与l线连接后首先串接sb1总开关,火线(l线)与零线(n线)之间并联l1强电指示灯,用于显示ac 220v供电电源10的状态为上电或断电,电源转换模块20上设有正输出端v+与负输出端v-,用于给检测装置电控系统1中的多个检测模块或工作模块70供应直流电。
40.电导率检测模块60包括第一电导率表61以及第二电导率表62,第一电导率表61的两端并接于第二电导率表62的两端,且分别与电源转换模块20的正输出端v+、负输出端v-连接。第一电导率表61为产水电导率仪、第二电导率表62为进水电导率仪,第一电导率表61以及第二电导率表62用于检测并显示产水电导率和进水电导率,电源转换模块20的正输出端v+通过sb4自锁按钮与第一电导率表61、第二电导率表62连接,电导率表的供电通过sb4自锁按钮控制通断,当水处理过程中,需要检测水质参数尤其是检测ro膜的工作参数时,进水电导率和产水电导率为关键参考项目。
41.工作模块70包括高压泵71与状态指示灯72,高压泵71的两端分别并接于状态指示灯72的两端,且分别与电源转换模块20的正输出端v+、负输出端v-连接。图中所示高压泵71(pu1高压泵71)用于对水处理系统中的进水增压,给被测流体及进水相关元器件提供所需压力。状态指示灯72为l2泵指示灯,用于显示高压泵71上电或断电。电源转换模块20的正输出端v+通过sb3泵开关与高压泵71、状态指示灯72连接,sb3泵开关用于控制高压泵71上电或断电。
42.于本技术实施例中,tv1+和tv1-为弹簧压紧式快速接线端子,是高压泵71的供电端子。于本技术其他实施例中,当工作模块70不应用于高压泵71时,端子tv1+和tv1-也可以为其它需要供电的元器件供电。
43.测试点供电控制模块40包括:切换开关41,持续供电单元42以及间歇供电单元43。其中,切换开关41可以为单刀双掷开关,切换开关41包括公共端410、第一切换端411与第二切换端412,公共端410与电源转换模块20的正输出端v+连接。
44.持续供电单元42的一个输入端与第一切换端411连接,切换开关41的公共端410与电源转换模块20的正输出端v+连接,持续供电单元42的另一个输入端与电源转换模块20的负输出端v-连接;持续供电单元42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电压调节模块50的正输入端vi+、负输入端vi-连接。
45.间歇供电单元43的一个输入端与第二切换端412连接,切换开关41的公共端410与电源转换模块20的正输出端v+连接,间歇供电单元43的另一个输入端与电源转换模块20的负输出端v-连接;间歇供电单元43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电压调节模块50的正输入端vi+、负输入端vi-连接。
46.当切换开关41连接至第一切换端411时,持续供电单元42工作,电源转换模块20输出的电压通过持续供电单元42向电压调节模块50持续供电;当切换开关41连接至第二切换端412时,间歇供电单元43工作,电源转换模块20输出的电压通过间歇供电单元43向电压调节模块50间歇供电。
47.于一实施例中,间歇供电单元43包括第一时间继电器431、第二时间继电器432以及中间继电器433。其中,第一时间继电器431包括第一线圈4311与第一延时闭合常开触点4312;第二时间继电器432包括第二线圈4321与第二延时断开常闭触点4322;中间继电器433包括中间继电器线圈4331、常闭触点4332、第一常开触点4333与第二常开触点4334。
48.第一线圈4311的一端与电源转换模块20的负输出端v-连接;常闭触点4332的一端与第一线圈4311的另一端连接,常闭触点4332的另一端与第二切换端412连接。
49.第二线圈4321的一端与第一线圈4311的一端并接且与电源转换模块20的负输出端v-连接;第二常开触点4334的一端与第二线圈432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常开触点4334的另一端与常闭触点4332的另一端并接且第二切换端412连接。
50.中间继电器线圈4331的一端与第二线圈4321的一端、第一线圈4311的一端并接且与电源转换模块20的负输出端v-连接,第二延时断开常闭触点4322的一端与中间继电器线圈433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延时闭合常开触点4312的一端与第二延时断开常闭触点432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延时闭合常开触点4312的另一端与常闭触点4332的另一端并接且与第二切换端412连接;第一常开触点4333的一端与第一延时闭合常开触点4312的一端连接,第一常开触点4333的另一端与第一延时闭合常开触点4312的另一端连接。
51.于上述实施例中,中间继电器线圈4331的一端与第二线圈4321的一端、第一线圈4311的一端并接,且与电压调节模块50的负输入端vi-连接。
52.于一实施例中,间歇供电单元43还设有l4自动指示灯,l4自动指示灯的一端与第二切换端412连接,l4自动指示灯的另一端与电源转换模块20的负输出端v-连接。间歇供电单元43还包括第一二极管434,第一二极管434的一端与第二常开触点4334的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434的另一端与电压调节模块50的正输入端vi+连接。
53.于一实施例中,持续供电单元42还设有l3手动指示灯,l3手动指示灯的一端与第一切换端411连接,l3手动指示灯的另一端与电源转换模块20的负输出端v-连接。持续供电单元42还包括第二二极管421,第二二极管421的一端与第一切换端411连接,第二二极管421的另一端与电压调节模块50的正输入端vi+连接。
54.当切换开关41连接至第一切换端411时,持续供电单元42工作,电源转换模块20输出的电压通过持续供电单元42向电压调节模块50持续供电,l3手动指示灯点亮,此时测试点31(t1测试点)为持续通电状态,第二二极管421(d2单向二极管)用于控制电流流动方向,电流通过第二二极管421正常流入电压调节模块50正输入端vi+时,第一二极管434阻止电流流入第二线圈4321(kt2时间继电器线圈)。
55.当切换开关41连接至第二切换端412时,间歇供电单元43工作,电源转换模块20输出的电压通过间歇供电单元43向电压调节模块50间歇供电,l4自动指示灯亮,测试点31(t1测试点)此时为间歇通电状态,即通电一段时间t1,断电一段时间t2且持续循环,该间歇通电状态的功能通过中间继电器433(ka1)、第一时间继电器431(kt1)、第二时间继电器432(kt2)的线圈以及配套触点实现,实现原理如下:
56.常闭触点4332(ka1-c)处于闭合状态,第一线圈4311(kt1时间继电器线圈)通电,第一时间继电器431开始计时,计时时间可以手动调节设定;第一时间继电器431计时到达设定时间后,第一延时闭合常开触点4312(kt1-o)闭合;此时第二延时断开常闭触点4322也处于闭合状态,中间继电器线圈4331通电,常闭触点4332断开,第一线圈4311(kt1时间继电器线圈)失电,第一延时闭合常开触点4312(kt1-o)断开。
57.中间继电器线圈4331通电,第一常开触点4333(ka1-o常开触点a)闭合,中间继电器线圈4331(ka1中间继电器线圈)处于自锁通电状态,第二常开触点4334(ka1-o常开触点b)闭合,测试点31(t1测试点)通电,同时第二时间继电器432的第二线圈4321通电,第二时间继电器432开始计时,计时时间可以手动调节设定。
58.在kt2时间继电器计时到达设定时间后,第二延时断开常闭触点4322(kt2-c)断开,中间断电器线圈失电,常闭触点4332(ka1-c)重新闭合,第一线圈4311(kt1时间继电器线圈)通电,第一时间继电器431开始计时,同时,第一常开触点4333(ka1-o常开触点a)与第二常开触点4334(ka1-o常开触点b)断开,测试点31(t1测试点)断电,第二线圈4321(kt2时间继电器线圈)失电,第二延时断开常闭触点4322(kt2-c)又闭合,重复上述工作状态并循环。电源转换模块20的输出电流通过第一二极管434正常流入电压调节模块50正输入端,第二二极管421用于阻止电流流入l3手动指示灯。
59.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时间继电器431用于设置测试点31断电时长;第二时间继电器432用于设置测试点31通电时长。
60.电压调节模块50由上述测试点供电控制模块40经由正输入端vi+和负输入端vi-输入电压。电压调节模块50还包含sb5调节旋钮,通过调节sb5旋钮,可以调节经由电压调节模块50正输出端vo+和负输出端vo-输出的电压以及输出的电流,电压调节模块50的输出电压和电流即为测试点31电压和电流。
61.测试点检测模块30还包含数显电流电压表32,在数显电流电压表32上1、2端子为ac 220v供电电源10的输入端子,且与dc24v电源转换模块20l、n线上的接线端子并联,ac 220v供电电源10用于给数显电流电压表32提供工作电压,数显电流电压表32的3、4号端子用于检测测试点31电流,3号端子与测试点31的tv2-接线端子连接,4号端子与电压调节模块50的负输出端vo-连接。数显电流电压表32的5、6号端子用于检测测试点31电压,5号端子与电压调节模块50的正输出端vo+、测试点31的tv2+接线端子连接,6号端子与测试点31的tv2-接线端子连接。测试点检测模块30通过数显电流电压表32的显示屏显示电流和电压。
62.本技术通过多个检测模块与电源转换模块20的连接,实现多个项目工作参数的检测;并通过单刀双掷开关、时间继电器与中间继电器433的配合实现指定测试点的持续供电或固定时间间歇供电。本技术提供的检测装置电控系统1具有使用时方便快捷、通用性好、集成度高、规范性强等优点,能对上述不同检测项目进行快速检测,无需再搭建各种电路控制系统,所有检测项目在检测装置电控系统1上即可完成检测和参数显示。
63.在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
6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检测装置电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供电电源,用于输出高压交流电;电源转换模块,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供电电源连接,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用于将所述高压交流电转换为工作直流电;测试点检测模块,所述测试点检测模块包括测试点,所述测试点检测模块的一端与供电电源连接,用于检测所述测试点的电流或电压;测试点供电控制模块,所述测试点供电控制模块的一端与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用于实现测试点的持续供电或间歇供电;电压调节模块,所述电压调节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测试点供电控制模块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压调节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测试点检测模块的另一端连接,用于调节所述测试点的电流或电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电控系统还包括:电导率检测模块,所述电导率检测模块包括第一电导率表以及第二电导率表,第一电导率表的两端分别并接于所述第二电导率表的两端,且分别与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正、负输出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电控系统还包括:工作模块,所述工作模块包括高压泵与状态指示灯,所述高压泵的两端分别并接于所述状态指示灯的两端,且分别与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正、负输出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点供电控制模块,包括:切换开关,所述切换开关包括公共端、第一切换端与第二切换端,所述公共端与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正输出端连接;持续供电单元,所述持续供电单元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切换端连接,所述持续供电单元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压调节模块的正输入端连接;间歇供电单元,所述间歇供电单元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切换端连接,所述间歇供电单元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压调节模块的正输入端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间歇供电单元包括第一时间继电器、第二时间继电器以及中间继电器;所述第一时间继电器包括第一线圈与第一延时闭合常开触点;所述第二时间继电器包括第二线圈与第二延时断开常闭触点;所述中间继电器包括中间继电器线圈、常闭触点、第一常开触点与第二常开触点。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的一端与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常闭触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常闭触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切换端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线圈的一端与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常开触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常开触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切换端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继电器线圈的一端与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延时断开常闭触点的一端与所述中间继电器线圈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延时闭合常开触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延时断开常闭触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延时闭合常开触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切换端连接;第一常开触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延时闭合常开触点的一端连接,第一常开触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延时闭合常开触点的另一端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间歇供电单元还包括: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常开触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压调节模块的正输入端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持续供电单元包括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切换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压调节模块的正输入端连接。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检测装置电控系统,涉及控制系统的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供电电源、电源转换模块、测试点检测模块、测试点供电控制模块以及电压调节模块。供电电源用于输出高压交流电;电源转换模块的输入端与供电电源连接,用于将高压交流电转换为工作直流电;测试点检测模块包括测试点,测试点检测模块的一端与供电电源连接,用于检测测试点的电流或电压;测试点供电控制模块的一端与电源转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用于实现测试点的持续供电或间歇供电;电压调节模块的输入端与测试点供电控制模块的另一端连接,电压调节模块的输出端与测试点检测模块的另一端连接,用于调节测试点的电流或电压。故本申请具有方便快捷、通用性强的优点。强的优点。强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胡泽文 周明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正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29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888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