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镜下吻合胃肠黏膜的金属夹的制作方法

allin2023-04-06  162


一种内镜下吻合胃肠黏膜的金属夹
1.技术领域:
2.本实用新型属于临床胃肠镜手术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镜下吻合胃肠黏膜的金属夹。
3.

背景技术:

4.随着消化内镜技术不断进展,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经自然腔道手术(notes)等内镜下消化道局部切除技术日益成熟并广泛应用。闭合人工消化道切口术后创面,是内镜手术的关键步骤。溃疡、肿瘤、异物损伤等其他原因造成的消化道部穿孔和消化道瘘亦是内镜下闭合治疗的指征。
5.内镜闭合技术的发展有赖于内镜闭合器械及方法不断更新和完善。现有内镜闭合技术包括金属夹闭合、缝合技术和封堵器等。内镜缝合和封堵系统虽实现全层缝合,但限于操作难度大、缝合强度难以控制、器械成本高等缺点,目前尚无法广泛推广。金属夹通过机械作用力将病灶及周围组织夹闭,是目前最常用的内镜闭合技术,根据工作途径不同主要分为经内镜钳道的金属夹(ttsc)和安装于内镜外侧的耙形夹(otsc)两种。ttsc一般用于闭合直径及张力较小的创面,对于直径超过1cm或张力较大的创面,往往可采用ttsc联合尼龙绳或胶圈的组合技术。otsc具有更大的抓持力和压缩力,稳定性强,可实现全层闭合,适合于直径较大的切口,但操作难度较高,且一旦释放后难以调整及取出。对于创面炎症反应急性期,组织水肿明显,ttsc和otsc闭合均可能出现金属夹早期脱落,无法有效实现闭合。
6.现有闭合器械虽然已能满足用于封闭大部分不同状况的消化道缺损,但对于直径较大、形状不规整、切缘内翻、角度不佳、全层缺损等复杂创口的完整、快速闭合,在临床中仍有较大难度。授权公告号cn108523945a发明专利的的连体双内镜夹可旋转可重复开闭,能在夹住消化道穿孔或者粘膜缺损的一侧黏膜后,再夹住另一侧,有效对大消化道穿孔或者黏膜缺损修补,但其钳臂为传统弧形钳臂,限制其抓取的深度,一侧钳臂固定后另一侧钳臂张开的角度有限,限制其抓取组织的广度,因此针对复杂创口的适用性较差,且对炎症急性期的创面可能无法实现有效闭合。有鉴于此,本案由此产生。
7.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内镜下吻合胃肠黏膜的金属夹,不仅设计合理,而且操作简易。
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镜下吻合胃肠黏膜的金属夹,包括依次连接的操作部、柔性套管以及夹子组件,所述夹子组件包含一对左右分布的外钳臂,所述操作部上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连接有拉线,所述拉线穿过柔性套管后与一对外钳臂相连接,一对外钳臂的中间设有螺旋状的中间钳臂;所述操作部上设有旋转环,所述旋转环上连接有传动线,所述传动线穿过柔性套管后与中间钳臂相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操作部包括操作手柄和连接管,所述操作手柄与滑块滑动连接,操作手柄与连接管相邻的一端外侧壁均设有外螺纹;所述旋转环的内壁设有用于与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旋转环的内壁通过沿径向设置的连接杆与传动线相连接。
11.进一步的,所述旋转环与操作手柄相连接的一端侧壁设有径向螺孔,所述径向螺
孔内螺接有锁紧螺丝。
12.进一步的,所述夹子组件还包括钳臂基座,一对外钳臂连接在钳臂基座的左右两端,所述中间钳臂连接在钳臂基座的中部。
13.进一步的,所述柔性套管远离操作部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旋转柱,所述旋转柱与钳臂基座相连接;所述拉线和传动线均穿过旋转柱。
14.进一步的,所述中间钳臂的长度小于外钳臂的长度。
15.进一步的,所述滑块的两端分别设有上指扣环和下指扣环。
16.进一步的,所述外钳臂呈钝性圆弧形,外钳臂前端夹持面的表面呈直齿状。
17.进一步的,所述拉线与传动线上下错位分布。
18.进一步的,一对外钳臂的最大张开角度为135
°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效果: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可通过螺旋状的中间钳臂进入黏膜下层,原理简单,能应用于较大、较深、形状不规整、组织水肿等复杂创面处理,可实现创面的快速、完整封闭,操作简易。
20.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构造示意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夹子组件的构造示意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旋转环与操作部的配合构造示意图。
24.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
“ꢀ
纵向”、
“ꢀ
横向”、
“ꢀ
上”、
“ꢀ
下”、
“ꢀ
前”、
“ꢀ
后”、
“ꢀ
左”、
“ꢀ
右”、
“ꢀ
竖直”、
“ꢀ
水平”、
“ꢀ
顶”、
“ꢀ
底”、
“ꢀ
内”、
“ꢀ
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7.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内镜下吻合胃肠黏膜的金属夹,包括依次连接的操作部1、柔性套管2以及夹子组件3,所述夹子组件3包含一对左右对称分布的外钳臂4,所述操作部1上滑动连接有滑块5,所述滑块5连接有拉线6,所述拉线6穿过柔性套管2后与一对外钳臂4相连接,滑块5通过拉线6带动一对外钳臂4张开或夹紧;一对外钳臂4的中间设有螺旋状的中间钳臂7;所述操作部1上转动连接旋转环8,所述旋转环8上连接有传动线9,所述传动线9穿过柔性套管2后与中间钳臂7相连接,通过转动旋转环8,旋转环8通过传动线9带动螺旋状的中间钳臂7转动。使用时,旋转环8转动时通过传动线9带动螺旋状的中间钳臂7旋转进入组织黏膜下层,转动柔性套管2,通过操控滑块5前后移动,滑块5通过拉线6驱动一对外钳臂4抓取创面两侧的组织合拢并固定,向后拉动滑块5释放一对外钳臂4;此方法能适用于普通金属夹难以完全闭合的复杂创面处理。
28.本实施例中,所述操作部1包括依次设置的操作手柄10和连接管11,所述操作手柄10上设有滑动轨道12,滑块5可沿着滑动轨道12前后滑动,操作手柄10与连接管11相邻的一端外侧壁均设有外螺纹;所述旋转环8的内壁设有用于与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旋转环8的内壁通过沿径向设置的连接杆13与传动线9相连接。旋转环与连接管、操作手柄采用螺纹连接,不仅方便旋转环的转动,而且连接结构稳定。
29.本实施例中,所述旋转环8与操作手柄10相连接的一端侧壁设有径向螺孔,所述径向螺孔内螺接有锁紧螺丝14,通过锁紧螺丝可将旋转环与操作手柄锁紧,实现旋转环的锁紧。
30.本实施例中,所述夹子组件3还包括钳臂基座15,一对外钳臂4分别铰接在钳臂基座15的左右两端,所述中间钳臂7可转动的连接在钳臂基座15的中部。
31.本实施例中,所述柔性套管2远离操作部1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旋转柱16,所述旋转柱16与钳臂基座15相连接;所述拉线和传动线均穿过旋转柱。
32.本实施例中,所述柔性套管2的长度为长于胃肠镜钳道长度的合适长度。
33.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间钳臂7的长度小于外钳臂的长度。应说明的是,中间钳臂的螺旋纹数依据临床需求进行设计调整。
34.本实施例中,为了操作方便,所述滑块5的两端分别设有上指扣环17和下指扣环18,上指扣环和下指扣环以利于手指穿过。
35.本实施例中,一对外钳臂4的长度相同,所述外钳臂呈钝性圆弧形,外钳臂前端夹持面的表面呈直齿状。应说明的是,外钳臂前端夹持面的表面的齿纹数量及长度依据临床需求进行设计调整,闭合时两侧齿纹嵌合。
36.本实施例中,所述拉线与传动线上下错位分布。
37.本实施例中,一对外钳臂的最大张开角度为135
°

38.本实施例中,滑块通过拉线驱动一对外钳臂张开或夹紧的结构,与现有的otsc吻合夹结构相同,此处不再对其具体的结构做过多重复赘述。
39.本实施例中,使用时:医护人员单手握持操作手柄10,利用内镜治疗通道将该金属夹送至病灶处。由医护人员控制指扣环17和下指扣环18,推动滑块5在滑动轨道12上向前活动,滑块5通过一对拉线6驱动一对外钳臂4张开,两侧外钳臂4最大张开角度为135
°
;当外钳臂4靠近创面一侧时,转动锁紧螺丝14,解除旋转环8的锁定,将旋转环8向连接管11方向旋转,旋转环8在转动时通过传动线9带动使螺旋形状的中间钳臂7旋转进入组织黏膜下层,旋转柔性套管,通过操控滑块5的前后移动,抓取创面两侧的组织合拢并固定,向后拉动滑块5释放金属夹,此方法能适用于普通金属夹难以完全闭合的复杂创面处理。
40.通过采用该金属夹,该金属夹的螺旋状中间钳臂可固定于黏膜下层,可在直径较大、形状不规整、全层缺损的创面一侧有效固定组织,有利于外钳臂有力抓取创面两侧更多的组织,为顺利实现术后创面、消化道穿孔、消化道瘘的快速完整闭合创造条件。本实用新型原理简单,能应用于较大、较深、形状不规整、组织水肿等复杂创面处理,特别适用于普通金属夹不易抓取和固定的创面,可实现创面的快速、完整封闭,操作简易。
41.本实用新型如果公开或涉及了互相固定连接的零部件或结构件,那么,除另有声明外,固定连接可以理解为:能够拆卸地固定连接( 例如使用螺栓或螺钉连接),也可以理解为:不可拆卸的固定连接(例如铆接、焊接),当然,互相固定连接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 例如使用铸造工艺一体成形制造出来) 所取代(明显无法采用一体成形工艺除外)。
42.另外,上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任一技术方案中所应用的用于表示位置关系或形状的术语除另有声明外其含义包括与其近似、类似或接近的状态或形状。
4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任一部件既可以是由多个单独的组成部分组装而成,也可以为一体成形工艺制造出来的单独部件。
44.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1.一种内镜下吻合胃肠黏膜的金属夹,包括依次连接的操作部、柔性套管以及夹子组件,所述夹子组件包含一对左右分布的外钳臂,所述操作部上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连接有拉线,所述拉线穿过柔性套管后与一对外钳臂相连接,其特征在于:一对外钳臂的中间设有螺旋状的中间钳臂;所述操作部上设有旋转环,所述旋转环上连接有传动线,所述传动线穿过柔性套管后与中间钳臂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镜下吻合胃肠黏膜的金属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包括操作手柄和连接管,所述操作手柄与滑块滑动连接,操作手柄与连接管相邻的一端外侧壁均设有外螺纹;所述旋转环的内壁设有用于与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旋转环的内壁通过沿径向设置的连接杆与传动线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镜下吻合胃肠黏膜的金属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环与操作手柄相连接的一端侧壁设有径向螺孔,所述径向螺孔内螺接有锁紧螺丝。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镜下吻合胃肠黏膜的金属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子组件还包括钳臂基座,一对外钳臂连接在钳臂基座的左右两端,所述中间钳臂连接在钳臂基座的中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内镜下吻合胃肠黏膜的金属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套管远离操作部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旋转柱,所述旋转柱与钳臂基座相连接;所述拉线和传动线均穿过旋转柱。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镜下吻合胃肠黏膜的金属夹,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钳臂的长度小于外钳臂的长度。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镜下吻合胃肠黏膜的金属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的两端分别设有上指扣环和下指扣环。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镜下吻合胃肠黏膜的金属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钳臂呈钝性圆弧形,外钳臂前端夹持面的表面呈直齿状。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镜下吻合胃肠黏膜的金属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线与传动线上下错位分布。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镜下吻合胃肠黏膜的金属夹,其特征在于:一对外钳臂的最大张开角度为135
°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镜下吻合胃肠黏膜的金属夹,包括操作部、柔性套管及夹子组件,夹子组件包含左右分布的外钳臂,操作部上滑动连接有滑块,滑块连接有拉线,拉线穿过柔性套管后与外钳臂相连接,滑块通过拉线带动一对外钳臂张开或夹紧;一对外钳臂的中间设有螺旋状的中间钳臂;操作部上转动连接旋转环,旋转环上连接有传动线,传动线穿过柔性套管后与中间钳臂相连接,通过转动旋转环,旋转环通过传动线带动螺旋状的中间钳臂转动。使用时,旋转环通过传动线带动中间钳臂旋转进入组织黏膜下层,滑块通过拉绳驱动外钳臂抓取创面两侧的组织合拢并固定,向后拉动滑块释放外钳臂;该金属夹设计合理,能适用于普通金属夹难以完全闭合的复杂创面处理。的复杂创面处理。的复杂创面处理。


技术研发人员:连婷婷 庄则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庄则豪
技术研发日:2021.12.08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936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