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混叠合梁的基础施工方法与流程

allin2023-04-07  136



1.本发明涉及桥梁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钢混叠合梁的基础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桥梁深水基础是在江河、湖泊、海洋上建造大跨径桥梁时常遇到的基础类型。这类基础目前较为常用的是采用钢套箱围堰和钢吊箱围堰、钢板桩围堰、锁口钢管桩围堰、复合围堰、混凝土围堰等作为基础施工达到“干施工”条件的挡水结构。其中钢套箱围堰和钢吊箱围堰大多为双臂钢围堰,钢板桩围堰适用于水深较浅的环境、锁口钢管桩围堰需插入深厚覆盖层、复合围堰适用于岸边陡坡环境、混凝土围堰需要分层分次浇筑、自重大。针对水深较深、潮期水位变化频繁的海域区域,常规的施工方法所得到的桥墩基础不能很好地适应以上的海域条件。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混叠合梁的基础施工方法,用于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钢混叠合梁的基础施工方法,包括:
5.支承桩的安装施工步骤、围堰的安装施工步骤和承台的施工步骤;
6.支承桩的安装施工步骤包括:将多个支承桩以非垂直式的倾斜角度插入固定在海床底部形成斜桩组合结构,斜桩组合结构中各个支承桩的底端均向外侧侧偏移;在各个支承桩靠近顶端的位置处安装第一桩牛腿和连接件,形成围堰的支撑系统;
7.围堰的安装施工步骤包括:围堰在工厂制造完成后根据现场布置的支承桩的桩基排列情况确定围堰底板的安装孔位置和尺寸;将围堰运至施工现场后通过浮吊吊装到斜桩组合结构的位置处,确保各个支承桩和围堰底板的安装孔相配合,然后进行支撑系统和围堰底板的水下焊接连接,完成围堰的安装;
8.承台的施工步骤包括:首先在围堰内部进行第一次混凝土浇筑,在围堰底板的内表面上形成封底混凝土层;通过在围堰底板的顶面上分布布设分配梁,围堰底板、分配梁和封底混凝土层相叠合形成整体的受力结构;封底混凝土层形成后将围堰内的水抽离出去,在抽离围堰内部水的过程的同时通过张拉岩锚件对围堰固定;抽水和张拉完成后在封底混凝土层上进行第二次混凝土浇筑形成承台。
9.可选的,在支承桩靠近顶端的位置处安装第二桩牛腿,第二桩牛腿在位置高于第一桩牛腿,在第二桩牛腿上布设临时施工平台。临时施工平台主要作为水下焊接作业平台及支撑桩钢筋混凝土浇筑施工作业平台。
10.可选的,支撑桩钢筋混凝土浇筑完成,且第一桩牛腿和连接件焊接完成后,拆除临时施工平台,然后利用水下液压自动环切设备将水中多余的支承桩切除,并使得各个支承桩的最高点位置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确保围堰整体下放到斜桩组合结构上时不会与支撑
桩产生空间上的干扰。
11.可选的,浮吊定位通过卷扬机收放锚链来进行安装位置的精准吊装,同时在吊装的过程中根据海水的潮位变化进行及时的修正,以确保围堰的精确安装;
12.在围堰的顶部设置观测点,围堰在安装的过程中通过测量机器人进行坐标跟踪观测,并计算出围堰的中心偏位,浮吊根据中心偏位进行位置纠偏。
13.可选的,围堰下放安装到斜桩组合结构上后,检查围堰的底板与各个支承桩之间是否存在间隙,如果存在间隙,在水下利用密封钢板对间隙处进行填充安装,使得各支承点均能有效接触,在围堰完全转移荷载后,再进行支承点的焊接。
14.可选的,封底混凝土层的强度达到要求后,在围堰顶部的锚梁上布设液压千斤顶用于张拉岩锚件,张拉岩锚件和抽水分为多个阶段进行操作,每个阶段中抽取一定量的水的同时对应同步张拉岩锚件,使得每个阶段中抽取围堰内部的水后围堰产生的浮力与岩锚件所产生的张拉力相平衡,直到最终将围堰内部的水抽取完毕,抽水过程中全程监控围堰位移与形变。
15.可选的,抽水完成后,清理凿毛封底混凝土层的表面使其满足平整度要求,将承台的模板安装在封底混凝土层表面并进行钢筋的安装布设,最后再进行混凝土浇筑形成承台。
16.可选的,封底混凝土采取泵车输送混凝土加单导管快速灌注的方式浇筑,浇筑的过程中利用汽车吊配合快速转移导管至后续浇筑点,灌注方向从横桥向的一端开始依次移向另外一端进行,为保证混凝土的灌注质量,严格控制坍落度,并掺高效缓凝型外加剂,确保混凝土的流动性满足要求,浇筑过程中全程监控围堰位移与形变。
17.可选的,支承桩施工采用驳船作为作业平台,通过液压冲击锤将支承桩插打到海床的基岩中;
18.施工过程中确保支承桩和驳船之间留有足够安全距离,防止涨落潮期间驳船与支承桩之间发生碰撞。
19.可选的,支承桩在插入海床的施工过程中,所有与岩石接触的支承桩的桩头位置安装销钉,销钉的孔位由液压钻机提前施作。
20.如上所述,本发明的一种钢混叠合梁的基础施工方法,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1.本发明中的支承桩采用的是非垂直式的倾斜角度插入固定在海床中,相较于传统式的垂直插桩方法,本发明中设置的支承桩在水平承载力方面要更加优于竖直桩,且其极限承载能力更强,作为一种很强适应性的基础形式,具有较大的水平刚度,可以更好地抵抗冲击荷载、分担水土压力等,更好地适应在水深较深、潮期水位变化频繁、水面流速较大以及冲击荷载大、深厚覆盖层地基的背景环境;
22.本发明中围堰底板在预留了桩位的孔洞之后,其余部分在工厂加工形成整体,运输至现场利用浮吊整体安装以减少现场作业环节,传统的围堰为现场逐段拼接,非一次整体成形,且传统大多数围堰需要下沉到覆盖层持力层内,而本发明中围堰直接安装支承桩上连成整体作为后续承台施工隔水结构,受力明确;
23.支承桩顶部位置分布于承台底部平面的周边,最大桩间水平间距较大,常规的仅靠封底混凝土来承受水压力的方式将造成封底的厚度较大,因此本发明通过在围堰底板顶面分布分配梁然后浇筑封底混凝土,使围堰底板及分配梁与封底混凝土相叠合,形成整体
受力结构,从而优化封底的厚度;
24.本发明中采取了多组岩锚件作为围堰在抽水阶段的主要抗浮受力体系,从而解决单壁围堰、薄封底的自重较小、倾斜的支承桩抗拔承载力不参与抗浮计算等问题,同时抽水的过程和岩锚件的张拉过程保持同步进行,可以使得抽水过程围堰产生的浮力与岩锚件所产生的张拉力保持同步平衡,这样围堰在施工中整体抗浮过程会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25.图1显示为本发明中围堰安装在支承桩上的布置示意图;
26.图2显示为本发明中支承桩布置示意图;
27.图3显示为本发明中围堰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显示为本发明中支承桩和承台的连接示意图;
29.图5显示为本发明中支承桩和承台连接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31.请参阅图1至图5。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32.以下各个实施例仅是为了举例说明。各个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组合,其不仅仅限于以下单个实施例展现的内容。
33.请参阅图1-图5,本发明提供一种钢混叠合梁的基础施工方法,包括支承桩1-1的安装施工步骤、围堰的安装施工步骤和承台01的施工步骤;支承桩1-1的安装施工步骤包括:将多个支承桩1-1以非垂直式的倾斜角度插入固定在海床底部形成斜桩组合结构,斜桩组合结构中各个支承桩1-1的底端均向外侧偏移;在各个支承桩1-1远离顶端的位置处安装第一桩牛腿1-3和连接件1-2,形成围堰的支撑系统;围堰的安装施工步骤包括:围堰在工厂制造完成后根据现场布置的支承桩1-1的桩基排列情况确定围堰底板的安装孔位置和尺寸;将围堰运至施工现场后通过浮吊吊装到斜桩组合结构的位置处,使得各个支承桩1-1和围堰底板的安装孔相配合,同时进行支撑系统和围堰底板的焊接连接,完成围堰的安装;承台01的施工步骤包括:首先在围堰内部进行第一次混凝土浇筑,在围堰底板的内表面上形成封底混凝土层2-7;封底混凝土层2-7形成后将围堰内部中的水抽离出去,在抽离围堰内部水的过程的同时通过岩锚件2-6对围堰进行张拉固定;抽水和张拉完成后在封底混凝土层2-7上进行第二次混凝土浇筑形成承台01。请参照图4和图5,后续施工完成后各个所述支承桩1-1用于共同支撑桥墩的承台01及其上部结构。本发明中斜桩组合结构中的各个支承桩1-1的底端均向内侧偏移,形成各个支承桩1-1顶端接触密集,底端较为分散的上密下稀
的倾斜布置方式,其中支承桩1-1为端承桩结构,其外部为钢管结构,内部灌注有钢筋混凝土。各个支承桩1-1之间设置的连接件1-2可为平联结构,其中第一桩牛腿1-3和连接件1-2可选用型钢材质制成,第一桩牛腿1-3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安装在支承桩1-1上,且整个焊接过程在水下操作完成。本发明中的支承桩1-1采用的是非垂直式的倾斜角度插入固定在海床的底部,相较于传统式的垂直插桩方法,本发明中设置的支承桩1-1在水平承载力方面要更加优于竖直桩,且其极限承载能力更强,作为一种很强适应性的基础形式,具有较大的水平刚度,可以更好地抵抗冲击荷载、分担水土压力等,更好地适应在水深较深、潮期水位变化频繁、水面流速较大以及冲击荷载大、深厚覆盖层地基的背景环境;本发明中围堰底板在预留了桩位的孔洞之后,其余部分在工厂加工形成整体,运输至现场利用浮吊整体吊装以减少现场作业环节,传统的普通围堰为现场逐段拼接,非一次整体成形,且传统大多数围堰需要下沉到河床持力层内,而本发明中围堰直接安装在支承桩1-1上连成整体作为后续承台01的施工阻水结构,受力更加稳定;由于施工期间全日潮潮位变化幅度较大,支承桩1-1的钢管中不可避免倒灌海水。因此可采用气举反循环清渣工艺,抽干支承桩1-1的钢管中存留的海水,确保浇筑混凝土前支承桩1-1的钢管内处于无水状态。支承桩1-1的钢管在抽水前,在临时施工平台上用混凝土块对支承桩1-1钢管进行配重,防止抽水过程中支承桩1-1上浮。抽水完成后利用摄像头进行孔内摄像,确保孔内无水,支承桩1-1钢管抽水完成后,下放钢筋笼并灌注混凝土。本发明中采取了多组岩锚件2-6作为围堰在抽水阶段的主要抗浮受力体系,从而解决单壁围堰、薄封底的自重较小、倾斜的支承桩1-1抗拔承载力不参与抗浮计算等问题,同时抽水的过程和岩锚件2-6的张拉过程保持同步进行,可以使得抽水过程围堰产生的浮力与岩锚件2-6所产生的张拉力保持同步平衡,这样围堰在施工中整体抗浮过程会更加稳定。
34.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围堰包括四个侧板2-1和底板2-2,四个所述侧板2-1和所述底板2-2围成开口的围堰本体,围堰本体的内部可用于承台01的浇筑施工;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多个内支撑2-3和围檩2-4,所述内支撑2-3设置在各个所述侧板2-1之间,所述围檩2-4安装在各个所述侧板2-1的内壁上,所述围檩2-4用于连接和支撑所述内支撑2-3;锚梁2-5,所述锚梁2-5设置在所述侧板2-1顶部,所述锚梁2-5上设有岩锚件2-6,所述岩锚件2-6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锚梁2-5上,所述岩锚件2-6的另一端可固定在海床底部,所述岩锚件2-6采用液压钻机钻孔后灌注砂浆并将其钢绞线锚固于砂浆中一定长度。所述支撑组件中内支撑2-3和围檩2-4在围堰本体内部设置可用于保证围堰整体的结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
35.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在支承桩1-1靠近顶端的位置处安装第二桩牛腿1-4,第二桩牛腿1-4高于第一桩牛腿1-3,在第二桩牛腿1-4上布设临时施工平台;本发明中在支承桩1-1上设置临时施工平台主要作为水下围堰支撑系统焊接作业平台及支撑桩钢筋混凝土浇筑施工作业平台。支承桩1-1顶部位置分布于承台01底部平面的周边,最大桩间水平间距较大,常规的仅靠封底混凝土来承受水压力的方式将造成封底的厚度较大,因此本发明通过在围堰底板顶面分布分配梁然后浇筑封底混凝土,使围堰底板及分配梁与封底混凝土层2-7相叠合,形成整体受力结构,从而优化封底的厚度。
36.本实施例中,利用水下液压自动环切设备将水中多余的支承桩1-1切除,并使得各个支承桩1-1的最高点位置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确保围堰整体下放到斜桩组合结构上时
不会产生空间上的干扰。切除多余的支承桩1-1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后续围堰的安装施工。各个支承桩1-1的最高点位置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可以使得围堰在下放的过程中,围堰的底板和支承桩1-1之间更好配合。
37.本实施例中,浮吊通过卷扬机收放锚链来进行安装位置的精准定位,同时在吊装的过程中根据海水的潮位变化进行及时的修正,以确保围堰的精确安装;围堰在安装之前,为了更加快速准确地定位其在支承桩1-1对应的安装位置,支承桩1-1上提前布设浮球,通过浮球大致定位钢围堰位置,这样可以更加快速地实现围堰和支承桩1-1安装位置的定位,可以提升施工效率,并且在吊装的过程中根据环境因素变化及时修正位置,可以确保安装的精确程度。在围堰的顶部设置观测点,围堰在安装的过程中通过测量机器人进行坐标跟踪观测,并计算出围堰的中心偏位,浮吊根据中心偏位进行位置纠偏。
38.本实施例中,围堰下放安装到斜桩组合结构上后,检查围堰的底板与各个支承桩1-1之间是否存在间隙,如果存在间隙,在水下利用密封钢板对间隙处进行填充安装,使得各支承点均能有效接触,在围堰完全转移荷载后,再进行支承点的焊接。整个过程中可通过潜水人员进行水下操作施工作业,利用不同厚度的密封钢板填塞进支垫间的间隙,使得各支承点能够有效地进行接触。
39.本实施例中,封底混凝土层2-7的强度达到要求后,在围堰顶部的锚梁上布设液压千斤顶用于张拉岩锚件2-6,张拉岩锚件2-6和抽水分为多个阶段进行操作,每个阶段中抽取一定量的水的同时对应同步张拉岩锚件2-6,使得每个阶段中抽取围堰内部的水后围堰产生的浮力与岩锚件2-6所产生的张拉力相平衡,直到最终将围堰内部的水抽取完毕。因为抽水的速度相对较慢,如果岩锚件2-6直接张拉到设计张力,抽水的速度跟不上,那么抽取围堰内部的水后围堰产生的浮力与岩锚件2-6所产生的张拉力不平衡,会导致围堰压裂第一桩牛腿1-3或张拉力过大导致第一桩牛腿1-3和连接件1-2产生较大的变形,影响施工的安全性。可选的,可分成两个阶段进行操作,首先第一节段通过液压千斤顶张拉岩锚件2-6达到60%的设计张力,对应将围堰内部的水抽取60%,第二阶段进行剩余40%的岩锚件2-6张拉,然后对应把围堰内剩余的40%水抽出。
40.本实施例中,抽水完成后,将封底混凝土层2-7的表面进行清理,将承台01的模板安装在封底混凝土层2-7表面并进行钢筋的安装布设,最后再进行混凝土浇筑形成承台01。在浇筑封底混凝土前,清理支承桩1-1上的附着物,安装底板眼孔间隙的盖板,并将盖板与底板进行固定焊接,微小的间隙采用泡沫和棉絮进行封堵。封底混凝土浇筑施工的过程中采取泵车输送混凝土加单导管快速灌注的方式进行混凝土浇筑,浇筑的过程中利用汽车吊配合快速转移导管至后续浇筑点,灌注方向从横桥向的一端开始依次移向另外一端进行,为保证混凝土的灌注质量,严格控制坍落度,并掺高效缓凝型外加剂,确保混凝土的流动性满足要求。
41.本实施例中,支承桩1-1施工平台采用驳船进行操作,通过液压冲击锤将支承桩1-1插打到海床的基岩中;施工过程中确保支承桩1-1和驳船之间留有足够安全距离,防止涨落潮期间驳船与支承桩1-1之间发生碰撞。支承桩1-1施工平台采用65*17m的驳船,驳船船头尾各设置一对八字锚固定,驳船上放置280t履带吊,支承桩1-1夯打采用液压夯锤,通过液压冲击锤将钢管插打到到基岩中。支承桩1-1在插入海床的施工过程中,所有与岩石接触的支承桩1-1的桩头位置安装销钉,销钉的孔位由液压钻机提前施作,支承桩1-1的桩头特
殊设计能有效避免插打过程中支承桩1-1底端变形,提高桩端刚度。
42.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一种钢混叠合梁的基础施工方法本发明中设置的支承桩1-1在水平承载力方面要更加优于竖直桩,且其极限承载能力更强,作为一种很强适应性的基础形式,具有较大的水平刚度,可以更好地抵抗冲击荷载、分担水土压力等,并且本发明通过在围堰底板顶面分布分配梁然后浇筑封底混凝土,使围堰底板及分配梁与封底混凝土相叠合,形成整体受力结构,从而优化封底的厚度,同时本发明中采取了多组岩锚件2-6作为围堰在抽水阶段的主要抗浮受力体系,从而解决单壁围堰、薄封底的自重较小、倾斜的支承桩1-1抗拔承载力不参与抗浮计算等问题,同时抽水的过程和岩锚件2-6的张拉过程保持同步进行,可以使得抽水过程围堰产生的浮力与岩锚件2-6所产生的张拉力保持同步平衡,这样围堰在施工中整体抗浮受力合理。所以,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43.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技术特征:
1.一种钢混叠合梁的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承桩的安装施工步骤、围堰的安装施工步骤和基础的施工步骤;支承桩的安装施工步骤包括:将多个支承桩以非垂直式的倾斜角度插入固定在海床底部形成斜桩组合结构,斜桩组合结构中各个支承桩的底端均向外侧偏移;在各个支承桩远离顶端的位置处安装第一桩牛腿和连接件,形成围堰的支撑系统;围堰的安装施工步骤包括:围堰在工厂制造完成后根据现场布置的支承桩的桩基排列情况确定围堰底板的安装孔位置和尺寸;将围堰运至施工现场后通过浮吊吊装到斜桩组合结构的位置处,确保各个支承桩和围堰底板的安装孔相配合,然后进行支撑系统和围堰底板的水下焊接连接,完成围堰的安装;承台的施工步骤包括:首先在围堰内部进行第一次混凝土浇筑,在围堰底板的内表面上形成封底混凝土层;通过在围堰底板的顶面上分布布设分配梁,使得围堰底板、分配梁和封底混凝土层相叠合形成整体的受力结构;封底混凝土层形成后将围堰内的水抽离出去,在抽离围堰内部水的同时通过张拉岩锚件对围堰固定;抽水和张拉完成后在封底混凝土层上进行第二次混凝土浇筑形成承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混叠合梁的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支承桩靠近顶端的位置处安装第二桩牛腿,第二桩牛腿高于第一桩牛腿,在第二桩牛腿上布设临时施工平台;临时施工平台可作为水下焊接作业平台及支撑桩钢筋混凝土浇筑施工作业平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钢混叠合梁的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支撑桩钢筋混凝土浇筑完成且第一桩牛腿和连接件焊接完成后,拆除临时施工平台,然后利用水下液压自动环切设备将水中多余的支承桩切除,并使得各个支承桩的最高点位置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确保围堰整体下放到斜桩组合结构上时不会与支撑桩产生空间上的干扰。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混叠合梁的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浮吊定位通过卷扬机收放锚链来进行安装位置的精准吊装,同时在吊装的过程中根据海水的潮位变化进行及时的修正,以确保围堰的精确安装;在围堰的顶部设置观测点,围堰在安装的过程中通过测量机器人进行坐标跟踪观测,并计算出围堰的中心偏位,浮吊根据中心偏位进行位置纠偏。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混叠合梁的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围堰下放安装到斜桩组合结构上后,检查围堰的底板与各个支承桩之间是否存在间隙,如果存在间隙,在水下利用密封钢板对间隙处进行填充安装,使得各支承点均能有效接触,在围堰完全转移荷载后,再进行支承点的焊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混叠合梁的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封底混凝土层的强度达到要求后,在围堰顶部的锚梁上布设液压千斤顶用于张拉岩锚件,张拉岩锚件和抽水分为多个阶段进行操作,每个阶段抽取一定量的水的同时对应同步张拉岩锚件,使得每个阶段中抽取围堰内部的水后围堰产生的浮力与岩锚件所产生的张拉力相平衡,直到最终将围堰内部的水抽取完毕,抽水过程中全程监控围堰位移与形变。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混叠合梁的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抽水完成后,清理凿毛封底混凝土层的表面使其满足平整度要求,将承台的模板安装
在钢围堰内并进行钢筋的安装布设,最后再进行混凝土浇筑形成承台。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混叠合梁的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封底混凝土采取泵车输送加单导管快速灌注的方式进行浇筑,浇筑的过程中利用汽车吊配合快速转移导管至后续浇筑点,灌注方向从横桥向的一端开始依次移向另外一端进行,为保证混凝土的灌注质量,严格控制坍落度,并掺高效缓凝型外加剂,确保混凝土的流动性满足要求,浇筑过程中全程监控围堰位移与形变。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混叠合梁的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支承桩施工采用驳船作为作业平台,通过液压冲击锤将支承桩插打到海床的基岩中;施工过程中确保支承桩和驳船之间留有足够安全距离,防止涨落潮期间驳船与支承桩之间发生碰撞。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钢混叠合梁的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支承桩在插入海床的施工过程中,所有与岩石接触的支承桩的桩头位置安装销钉,销钉的孔位由液压钻机提前施作。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钢混叠合梁的基础施工方法,涉及桥梁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中设置的支承桩在水平承载力方面要更加优于竖直桩,且其极限承载能力更强,作为一种很强适应性的基础形式,具有较大的水平刚度,可以更好地抵抗冲击荷载、分担水土压力等;本发明通过在围堰底板顶面布设分配梁然后浇筑封底混凝土,使围堰底板及分配梁与封底混凝土相叠合,形成整体受力结构,从而优化封底的厚度;本发明中采取了多组岩锚件作为围堰在抽水阶段的主要抗浮受力体系,从而解决单壁围堰、薄封底的自重较小、倾斜的支承桩抗拔承载力不参与抗浮计算等问题。题。题。


技术研发人员:杨定军 杜传鹏 卢伟 任海滨 黄靓 虞伟 胥春林 曾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5.16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956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