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allin2023-04-09  106



1.本发明涉及测量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


背景技术:

2.测量机器人又称自动全站仪,是一种集自动目标识别、自动照准、自动测角与测距、自动目标跟踪、自动记录于一体的测量平台。它的技术组成包括坐标系统、操纵器、换能器、计算机和控制器、闭路控制传感器、决定制作、目标捕获和集成传感器等八大部分。广泛用于地上大型建筑和地下隧道施工等精密工程测量或变形监测领域。有些自动全站仪还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二次开发平台,利用该平台开发的软件可以直接在全站仪上运行。利用计算机软件实现测量过程、数据记录、数据处理和报表输出的自动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监测自动化和一体化。
3.目前测量机器人通常安装在三脚架上以便工作使用,现有的三脚架结构简单,然而为了保证稳定性,通常采用多个螺钉和螺纹孔的配合使用将测量机器人固定在三角架上,导致测量机器人的拆装过程中需要反复拧动多个螺钉,较为费时费力;同时现有三脚架的底脚多为尖锐状结构,当在水泥,瓷砖等坚硬地面上使用时,底脚受力面积较小,不利于进行稳固支撑,且当使用完毕后底脚尖锐部分会对物体或人员造成划伤的现象,不利于安全运输和存放;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其通过安装组件的设置,使得用户只需旋动旋动钮,即可驱动两个第一夹持条和两个第二夹持条同步移动,无需用户反复拧动多个螺钉,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节省了拆装耗时,实现了省时省力的效果,进一步地提高了对该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拆装时的便捷性;通过辅助支撑组件的设置,当在水泥、瓷砖等坚硬地面上使用或使用完毕将其运输和存放时,可将稳定底脚旋转一百八十度,最终使得橡胶防滑块朝下即可,进而可适用于不同地况,且有效避免使用完毕后稳定底脚的尖锐部分对物体或人员造成划伤的现象发生,实现安全运输和存放的目的,来解决上述问题。
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包括:测量机器人本体,所述测量机器人本体用于对目标进行跟踪测量;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用于对测量机器人本体进行稳固夹持,且所述安装组件位于测量机器人本体的底部;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用于对安装组件进行稳固支撑,且所述支撑组件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支撑组件呈环形等间分布于安装组件的底部;辅助支撑组件,所述辅助支撑组件用于对支撑组件进行辅助支撑,且所述辅助支
撑组件的数量与支撑组件相等,三个所述辅助支撑组件分别活动设置于三个支撑组件的底部。
6.作为优选,所述安装组件包括位于测量机器人本体底部的固定底盘,所述测量机器人本体的底部置于固定底盘的内腔,所述固定底盘内腔的两侧均活动连接有第一夹持条,所述固定底盘内腔的另两侧均活动连接有第二夹持条,每相邻的所述第一夹持条与第二夹持条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连动条,所述第一夹持条与第二夹持条之前形成夹腔,所述测量机器人本体的底部置于夹腔内。
7.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夹持条与第二夹持条的内侧均高度连接有橡胶防滑条,所述橡胶防滑条呈半圆柱状结构,且所述橡胶防滑条的表面与测量机器人本体抵触。
8.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底盘表面的前侧与后侧分别开设有螺纹孔和贯穿孔,所述螺纹孔的内腔螺纹插设有螺纹柱,所述螺纹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动钮,所述螺纹柱的另一端通过轴承与其中一个第一夹持条转动连接。
9.作为优选,所述贯穿孔的内腔可活动地插设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另一个第一夹持条的表面,所述导向杆的表面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其相对应的固定底盘和第一夹持条固定连接。
10.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夹持条与第二夹持条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固定底盘内腔的底部开设有供限位块滑动地限位槽。
11.作为优选,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开设于固定底盘底部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内腔通过阻尼转轴转动连接有转动块,所述转动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空心架,所述空心架的内腔活动连接有调节腿,所述空心架的一侧设置有与调节腿相抵触的调节螺栓,所述空心架的表面滑动套设有活动套,所述调节腿表面的顶部与活动套的内壁面固定连接。
12.作为优选,所述辅助支撑组件包括开设于凹槽表面底部的置放孔,所述置放孔的内腔活动连接有稳定底脚,所述稳定底脚的一端呈凌锥状结构,所述稳定底脚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橡胶防滑块。
13.作为优选,所述稳定底脚的内部贯穿设置有转动管,所述转动管的表面与稳定底脚固定连接,所述转动管的两端均通过转轴与其相对应的空心架的内壁面转动连接。
14.作为优选,所述转动管的内部活动插设有空心杆,所述空心杆的一端贯穿至空心架的外侧并固定连接有定位块,与其相对应的所述空心架的表面开设有供定位块卡设的定位槽,所述空心杆的内腔活动连接有挡块,所述挡块的两侧均与转动管的内壁面固定连接,所述空心杆的内腔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空心杆和挡块固定连接。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1、本发明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通过安装组件的设置,使得用户只需旋动旋动钮,即可驱动两个第一夹持条和两个第二夹持条同步移动,无需用户反复拧动多个螺钉,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节省了拆装耗时,实现了省时省力的效果,进一步地提高了对该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拆装时的便捷性;2、本发明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通过辅助支撑组件的设置,当在水泥、瓷砖等坚硬地面上使用或使用完毕将其运输和存放时,可将稳定底脚旋转一百八十度,最终使得橡胶防滑块朝下即可,进而可适用于不同地况,且有效避免使用完毕后稳定底脚的尖锐部分对物体或人员造成划伤的现象发生,实现安全运输和存放的目的。
16.3、本发明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通过跟踪测量算法,能够实现较高的跟踪测量精度,较好地稳定性,避免在较低信噪比下跟丢目标,从而测量失败。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结构示意图一;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结构示意图二;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结构示意图三;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结构示意图四;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的局部结构爆炸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的安装组件爆炸结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的辅助支撑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一;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的辅助支撑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二。
19.图中:1、测量机器人本体;2、安装组件;201、固定底盘;202、第一夹持条;203、第二夹持条;204、连动条;205、橡胶防滑条;206、螺纹孔;207、贯穿孔;208、螺纹柱;209、旋动钮;210、导向杆;211、第一弹簧;212、限位块;213、限位槽;3、支撑组件;301、凹槽;302、转动块;303、空心架;304、调节腿;305、活动套;4、辅助支撑组件;401、置放孔;402、稳定底脚;403、橡胶防滑块;404、转动管;405、空心杆;406、定位块;407、定位槽;408、挡块;409、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22.实施例1如图1-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包括测量机器人本体1、安装组件2、支撑组件3以及辅助支撑组件4:其中,测量机器人本体1用于对目标进行跟踪测量,测量机器人本体1内置ai处理器、通讯模块以及大数据库,通讯模块用于ai处理器接入互联网,大数据库用于存储ai处理器从互联网上收集的全站仪机器人的相关标准工作数据,测量机器人本体1工作时测量的
数据会与相关标准工作数据进行比对,以保证测量机器人本体1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其中,安装组件2用于对测量机器人本体1进行稳固夹持,且安装组件2位于测量机器人本体1的底部;其中,支撑组件3用于对安装组件2进行稳固支撑,且支撑组件3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支撑组件3呈环形等间分布于安装组件2的底部;其中,辅助支撑组件4用于对支撑组件3进行辅助支撑,且辅助支撑组件4的数量与支撑组件3相等,三个辅助支撑组件4分别活动设置于三个支撑组件3的底部。
23.其中,所述测量机器人本体采用如下的步骤对目标进行跟踪测量:步骤1:获取运动目标的序列图像,设运动目标的序列图像模型如以下公式所示:式中,其中t代表第t个传感器,r=(x,y)为图像的二维空间坐标,s(r,k)为目标,k为序列图像第k帧,b(r,k)为红外图像背景,n(r,k)为零均值高斯噪声;步骤2:在跟踪门内进行恒虚警、自适应门限检测,包括根据跟踪门内数据及微弱点状目标特点,采用双门限检测,在跟踪门内,采用前后帧间差分,对残差数据进行恒虚警判决,对当前帧在跟踪门内进行自适应门限判决,自适应门限如下式所示:th = mean + k
ꢀ×ꢀ
var其中,mean为跟踪门区域数据的均值,var为跟踪门区域的方差,k为一可调参数;步骤3:各单图像序列经步骤1双门限判决后的测量进行模糊“或”操作,将各单图像序列模糊“或”后的测量传输至融合中心,在融合中心,对各单图像序列测量再次进行判决融合,判决准则为:模糊逻辑操作“与”、“或”;步骤4:对虚拟单图像序列测量经行概率数据关联,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获取目标测量方程;步骤5:经步骤4概率数据关联kalman预测、更新,获得目标的估计位置,若目标未跟丢,各图像序列均以目标更新再预测位置开窗,再转到步骤1,如此循环。
24.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卡尔曼滤波算法获取目标状态方程具体包括:设初始目标的状态方程为:其中,其中nx (k )∈r是 k 时刻目标的状态向量。 h (k)为 k 时刻的状态转移矩阵。g(k)为 k 时刻的噪声分布矩阵。w(k)为 k时刻的噪声向量,具有零均值,并且设在极坐标下目标的测量值为,经非线性变换并去偏后得到直角坐标系下的去偏转换测量值zc(k),则
把上式得到的值作为测量值,则目标的测量方程为:其中h为测量矩阵, v (k)为 k 时刻的观测噪声向量,具有零均值,并且,其中状态噪声w(k)和观测v(k)互不相关,即:。
25.采用如上的算法步骤,能够实现较高的跟踪测量精度,较好地稳定性,避免在较低信噪比下跟丢目标,从而测量失败。
26.如图1-6所示,安装组件2包括位于测量机器人本体1底部的固定底盘201,测量机器人本体1的底部置于固定底盘201的内腔,固定底盘201内腔的两侧均活动连接有第一夹持条202,固定底盘201内腔的另两侧均活动连接有第二夹持条203,每相邻的第一夹持条202与第二夹持条203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连动条204,第一夹持条202与第二夹持条203之前形成夹腔,测量机器人本体1的底部置于夹腔内。利用第一夹持条202、第二夹持条203和连动条204的配合使用,可达到第一夹持条202与第二夹持条203同步扩张或收缩的效果,从而适用于不同尺寸的测量机器人本体1,且摆脱了传统的连接方式,实现了快速拆装的效果。
27.如图6所示,第一夹持条202与第二夹持条203的内侧均高度连接有橡胶防滑条205,橡胶防滑条205呈半圆柱状结构,且橡胶防滑条205的表面与测量机器人本体1抵触。利用橡胶防滑条205可增大第一夹持条202与第二夹持条203夹持测量机器人本体1时的摩擦力,提高了安装后的稳定性,同时可有效避免第一夹持条202与第二夹持条203对测量机器人本体1因夹持时作用力过大造成测量机器人本体1表面磨损的现象发生。
28.如图6所示,固定底盘201表面的前侧与后侧分别开设有螺纹孔206和贯穿孔207,螺纹孔206的内腔螺纹插设有螺纹柱208,螺纹柱20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动钮209,螺纹柱208的另一端通过轴承与其中一个第一夹持条202转动连接。利用螺纹柱208和旋动钮209的配合使用,可驱动与其相连接的第一夹持条202以螺纹孔206的轴方向水平移动,。
29.如图6所示,贯穿孔207的内腔可活动地插设有导向杆210,导向杆21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另一个第一夹持条202的表面,导向杆210的表面套设有第一弹簧211,第一弹簧211的两端分别与其相对应的固定底盘201和第一夹持条202固定连接。利用导向杆210和第一弹簧211可对其相对应的第一夹持条202起到自动复位作用。
30.如图6所示,第一夹持条202与第二夹持条203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212,固定底盘201内腔的底部开设有供限位块212滑动地限位槽213。利用限位块212和限位
槽213的配合使用,可对第一夹持条202和第二夹持条203起到限位作用,使得第一夹持条202与第二夹持条203稳定地水平移动。
31.如图1-4所示,支撑组件3包括开设于固定底盘201底部的凹槽301,凹槽301的内腔通过阻尼转轴转动连接有转动块302,转动块30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空心架303,空心架303的内腔活动连接有调节腿304,空心架303的一侧设置有与调节腿304相抵触的调节螺栓,空心架303的表面滑动套设有活动套305,调节腿304表面的顶部与活动套305的内壁面固定连接。利用支撑组件3可对安装组件2起到支撑作用,且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调节安装组件2的高度,从而使得测量机器人本体1可适用于不同的测量需求。
32.如图1、图2、图3、图4以及图7所示,辅助支撑组件4包括开设于凹槽301表面底部的置放孔401,置放孔401的内腔活动连接有稳定底脚402,稳定底脚402的一端呈凌锥状结构,稳定底脚40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橡胶防滑块403。
33.如图7所示,稳定底脚402的内部贯穿设置有转动管404,转动管404的表面与稳定底脚402固定连接,转动管404的两端均通过转轴与其相对应的空心架303的内壁面转动连接。利用稳定底脚402和橡胶防滑块403的配合使用,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选择稳定底脚402的尖端部朝下还是橡胶防滑块403朝下,进一步地提高了该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1支撑时的稳定性,同时提高了支撑组件3运输和存放时的安全性。
34.如图8所示,转动管404的内部活动插设有空心杆405,空心杆405的一端贯穿至空心架303的外侧并固定连接有定位块406,与其相对应的空心架303的表面开设有供定位块406卡设的定位槽407,空心杆405的内腔活动连接有挡块408,挡块408的两侧均与转动管404的内壁面固定连接,空心杆405的内腔设置有第二弹簧409,第二弹簧409的两端分别与空心杆405和挡块408固定连接。利用空心杆405、定位块406、定位槽407、挡块408和第二弹簧409的配合使用,可对转动管404起到锁定作用,使得转动管404可稳定地保持在某一状态,以便稳定底脚402进行支撑作业。
35.在实际应用时,首先,通过拉动定位块406,定位块406带动空心杆405在转动管404的内腔移动,挡块408对空心杆405进行限位,使得空心杆405稳定地水平移动,且第二弹簧409受力收缩,直至定位块406脱离定位槽407的内腔即可对转动管404解锁,此时将定位块406旋转一百八十度,使得定位块406带动空心杆405转动,空心杆405的内壁面对挡块408进行推动,使得挡块408带动转动管404同步转动,转动管404带动稳定底脚402和橡胶防滑块403同步转动,最终使得橡胶防滑块403朝下,即可将稳定底脚402的尖锐部分收至置放孔401的内腔,以便利用橡胶防滑块403进行支撑,或便于安全运输和存放;然后,通过旋动空心架303表面的调节螺栓可对调节腿304进行解锁,进而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调节调节腿304伸出空心架303内腔的长度,活动套305可对调节腿304起到限位作用,使得调节腿304稳定地在空心架303的内腔滑动,调节完毕后反向旋动调节螺栓即可锁定;最后,通过旋动旋动钮209,旋动钮209带动螺纹柱208转动,螺纹柱208带动与其相连接的第一夹持条202朝螺纹孔206的轴方向水平移动,位于前侧的第一夹持条202利用其顶部两侧的连动条204带动两个第二夹持条203相背移动,两个第二夹持条203利用其顶部的连动条204带动位于后侧的第一夹持条202朝贯穿孔207的轴方向移动,且位于后侧的第一夹持条202带动导向杆210在贯穿孔207的内腔滑动,使得第一弹簧211受力收缩,进而使得螺纹柱208驱动两个第一夹持条202和第二夹持条203同步向外扩张,第一夹持条202和第二夹持条203带动其底部的限
位块212在限位槽213的内腔中滑动,直至橡胶防滑条205完全脱离测量机器人本体1的表面即可对测量机器人本体1解锁,进而完成对测量机器人本体1的拆卸作业,相反,反向操作上述步骤即可完成对测量机器人本体1的安装作业。
36.本发明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通过安装组件2的设置,使得用户只需旋动旋动钮209,即可驱动两个第一夹持条202和两个第二夹持条203同步移动,无需用户反复拧动多个螺钉,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节省了拆装耗时,实现了省时省力的效果,进一步地提高了对该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拆装时的便捷性;本发明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通过辅助支撑组件4的设置,当在水泥、瓷砖等坚硬地面上使用或使用完毕将其运输和存放时,可将稳定底脚402旋转一百八十度,最终使得橡胶防滑块403朝下即可,进而可适用于不同地况,且有效避免使用完毕后稳定底脚402的尖锐部分对物体或人员造成划伤的现象发生,实现安全运输和存放的目的。
37.通过上面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容易的实现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任意组合不同的技术特征,从而实现不同的技术方案。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测量机器人本体(1),所述测量机器人本体(1)用于对目标进行跟踪测量;安装组件(2),所述安装组件(2)用于对测量机器人本体(1)进行稳固夹持,且所述安装组件(2)位于测量机器人本体(1)的底部;支撑组件(3),所述支撑组件(3)用于对安装组件(2)进行稳固支撑,且所述支撑组件(3)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支撑组件(3)呈环形等间分布于安装组件(2)的底部;辅助支撑组件(4),所述辅助支撑组件(4)用于对支撑组件(3)进行辅助支撑,且所述辅助支撑组件(4)的数量与支撑组件(3)相等,三个所述辅助支撑组件(4)分别活动设置于三个支撑组件(3)的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2)包括位于测量机器人本体(1)底部的固定底盘(201),所述测量机器人本体(1)的底部置于固定底盘(201)的内腔,所述固定底盘(201)内腔的两侧均活动连接有第一夹持条(202),所述固定底盘(201)内腔的另两侧均活动连接有第二夹持条(203),每相邻的所述第一夹持条(202)与第二夹持条(203)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连动条(204),所述第一夹持条(202)与第二夹持条(203)之前形成夹腔,所述测量机器人本体(1)的底部置于夹腔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条(202)与第二夹持条(203)的内侧均高度连接有橡胶防滑条(205),所述橡胶防滑条(205)呈半圆柱状结构,且所述橡胶防滑条(205)的表面与测量机器人本体(1)抵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底盘(201)表面的前侧与后侧分别开设有螺纹孔(206)和贯穿孔(207),所述螺纹孔(206)的内腔螺纹插设有螺纹柱(208),所述螺纹柱(20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动钮(209),所述螺纹柱(208)的另一端通过轴承与其中一个第一夹持条(202)转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孔(207)的内腔可活动地插设有导向杆(210),所述导向杆(21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另一个第一夹持条(202)的表面,所述导向杆(210)的表面套设有第一弹簧(211),所述第一弹簧(211)的两端分别与其相对应的固定底盘(201)和第一夹持条(202)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条(202)与第二夹持条(203)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212),所述固定底盘(201)内腔的底部开设有供限位块(212)滑动地限位槽(213)。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3)包括开设于固定底盘(201)底部的凹槽(301),所述凹槽(301)的内腔通过阻尼转轴转动连接有转动块(302),所述转动块(30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空心架(303),所述空心架(303)的内腔活动连接有调节腿(304),所述空心架(303)的一侧设置有与调节腿(304)相抵触的调节螺栓,所述空心架(303)的表面滑动套设有活动套(305),所述调节腿(304)表面的顶部与活动套(305)的内壁面固定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支撑组件(4)包括开设于凹槽(301)表面底部的置放孔(401),所述置放孔(401)的内腔活动连接有稳定底脚(402),所述稳定底脚(402)的一端呈凌锥状结构,所述稳定底脚(40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橡胶防滑块(40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底脚(402)的内部贯穿设置有转动管(404),所述转动管(404)的表面与稳定底脚(402)固定连接,所述转动管(404)的两端均通过转轴与其相对应的空心架(303)的内壁面转动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管(404)的内部活动插设有空心杆(405),所述空心杆(405)的一端贯穿至空心架(303)的外侧并固定连接有定位块(406),与其相对应的所述空心架(303)的表面开设有供定位块(406)卡设的定位槽(407),所述空心杆(405)的内腔活动连接有挡块(408),所述挡块(408)的两侧均与转动管(404)的内壁面固定连接,所述空心杆(405)的内腔设置有第二弹簧(409),所述第二弹簧(409)的两端分别与空心杆(405)和挡块(408)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包括测量机器人本体,测量机器人本体用于对目标进行跟踪测量;安装组件,安装组件用于对测量机器人本体进行稳固夹持,且安装组件位于测量机器人本体的底部;支撑组件,支撑组件用于对安装组件进行稳固支撑,且支撑组件的数量为三个;本发明通过安装组件的设置,无需用户反复拧动多个螺钉,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节省了拆装耗时,实现了省时省力的效果,进一步地提高了对该基于大数据的全站仪机器人拆装时的便捷性;通过辅助支撑组件的设置,可适用于不同地况,且有效避免使用完毕后稳定底脚的尖锐部分对物体或人员造成划伤的现象发生,实现安全运输和存放的目的。实现安全运输和存放的目的。实现安全运输和存放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康秋静 安良程 高玉亮 王鹤 高飞 蒋梦 张淮 孙云蓬 丁海有 黄玉君 曹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大成国测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4.20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980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