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共用支护桩的双基坑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2.随着城市化的日益推进,国家一线城市地铁已经逐渐覆盖,我国地下空间规划的逐渐完善,结合地铁车站进行地下结构开发将成为地下空间的热点。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处理好后建基坑与在先基坑的支护也成为必不可少的重点。在先基坑内建设有既有地铁隧道,采用传统施工方法将后建基坑与在先基坑的已施工完成的支护桩拆除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工期及质量要求、兼顾确保既有地铁隧道不发生位移。
3.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4.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具有共用支护桩的双基坑施工方法,以解决具有共用支护桩的双基坑的采用传统施工方法无法满足工期要求、并兼顾确保基坑内原有构筑物不发生位移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具有共用支护桩的双基坑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将双基坑划分为多个开挖层,使得双基坑的每一个开挖层的位置一一对应;
7.于所述双基坑的共用支护桩的相对两侧同步开挖所述双基坑的位置对应的每一个开挖层;
8.所述双基坑包括一浅基坑和一深基坑,在开挖至所述浅基坑的坑底后,于所述共用支护桩的面向所述深基坑的一侧施工地连墙,使得所述地连墙的下部延伸至所述深基坑的设计坑底的下方、所述地连墙的上部延伸至所述深基坑的现挖坑底的上方;
9.于所述地连墙的上部于所述共用支护桩之间浇筑传力带;
10.开挖所述深基坑剩余土方至所述设计坑底。
11.进一步的,所述同步开挖所述双基坑的位置对应的每一个开挖层包括:
12.开挖所述开挖层的土方;
13.清除所述共用支护桩的对应所述开挖层的位置的桩间土;
14.于所述共用支护桩安装钢筋网片;
15.于所述钢筋网片喷射混凝土,所述混凝土包覆所述钢筋网片和所述共用支护桩以形成隔离墙。
16.进一步的,在安装所述钢筋网片后,于相邻的两所述共用支护桩之间安装加固钢筋结构,所述加固钢筋连接于所述钢筋网片的外侧,在所述加固钢筋安装后喷射所述混凝土以包覆所述加固钢筋结构。
17.进一步的,所述加固钢筋结构包括:
18.多根植筋,所述植筋的两端分别植入相邻的两所述共用支护桩内,多根所述植筋沿所述共用支护桩的高度方向设置;
19.压网筋,压抵于所述钢筋网片的外侧且连接于多根所述植筋。
20.进一步的,所述压网筋沿竖直方向设置。
21.进一步的,所述共用支护桩的顶部浇筑有连梁。
2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具有共用支护桩的双基坑施工方法,大幅度加快临地铁位置土方开挖进度,节省工期,且由于共用支护桩的两侧同分层开挖,避免浅基坑内的既有地铁隧道等原有构筑物发生位移,深基坑的底部利用地连墙先压抵于共用支护桩后,再开挖,确保施工安全;降低机械及人工消耗;对共用支护桩无任何侧压力风险,实现理想的工程质量。
附图说明
23.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24.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共用支护桩的双基坑施工方法的过程示意图。
25.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共用支护桩挂钢筋网片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加固钢筋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植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2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30.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共用支护桩的双基坑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1.s1:将双基坑划分为多个开挖层a,使得双基坑的每一个开挖层a的位置一一对应。
32.在本实施例中,双基坑包括一浅基坑1和一深基坑2。浅基坑为在先基坑,在先基坑内浇筑有地铁隧道。浅基坑为地铁隧道支护段区域的基坑。
33.将双基坑划分为多个开挖层a,使得双基坑的每一个开挖层a的位置一一对应。具体的,浅基坑的每一个开挖层对应于深基坑的一开挖层。深基坑的最底层的开挖层作为独立施工层。
34.s2:于双基坑的共用支护桩3的相对两侧同步开挖双基坑的位置对应的每一个开挖层a。
35.在本实施例中,浅基坑和深基坑选择同步开挖。浅基坑和深基坑的每一步开挖完成后。土方高差小于一排锚杆之间的间距,锚索都不需要进行施工。采取局部降方的方式,将土方高差降低,达到减少锚杆的施工工作量。
36.浅基坑和深基坑的每一个开挖层的土方开挖从基坑的远离共用支护桩的一侧向
基坑的靠近共用支护桩的一侧开挖。第一开挖层的土方开挖至第一排锚杆工作面后进行锚杆施工。
37.按照第一开挖层的土方开挖顺序根据现场进度情况,浅基坑同样按照深基坑的第一开挖层的土方开挖锚杆标高,使得共用支护桩的两侧土方标高尽量保持一致,露出共用悬臂支护桩。
38.逐层向下开挖每一个开挖层直至浅基坑的设计坑底。
39.具体的,在同步开挖所述双基坑的位置对应的每一个开挖层a时,包括:
40.开挖一开挖层a的土方;
41.清除共用支护桩3的对应已开挖的一开挖层a的位置的桩间土;
42.于共用支护桩3安装钢筋网片6;
43.于钢筋网片6喷射混凝土,混凝土包覆钢筋网片6和共用支护桩3以形成隔离墙。
44.其中,在安装钢筋网片6后,于相邻的两共用支护桩3之间安装加固钢筋结构7。将加固钢筋连接于所述钢筋网片6的外侧,并在加固钢筋安装后喷射混凝土以包覆加固钢筋结构7。
45.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加固钢筋结构7包括:多根植筋71和压网筋72。每一根植筋71的两端分别植入相邻的两共用支护桩3内。多根所述植筋71沿所述共用支护桩3的高度方向设置。压网筋72压抵于钢筋网片6的外侧且连接于多根植筋71。
46.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每根植筋包括两根钢筋段,两根钢筋段的一端分别植入相邻的两共用支护桩内后,两根钢筋段的另一端焊接连接在一起构成植筋。
47.在两根钢筋段焊接连接有,将压网筋72沿竖直方向设置,并将压网筋连接于多根植筋。
48.在本实施例中,共用支护桩3的顶部浇筑有连梁31。最顶层的开挖层对应位置的钢筋网片的上部安装于连梁上。
49.s3:在开挖至浅基坑1的坑底后,于共用支护桩3的面向深基坑2的一侧施工地连墙4,使得地连墙4的下部延伸至深基坑2的设计坑底的下方、地连墙4的上部延伸至深基坑2的现挖坑底的上方。
50.地下连续墙施工完成后,上部留虚孔,对钢筋笼上部虚空部位需做简易笼架同时上部需做好回填处理。
51.s4:于地连墙4的上部于共用支护桩3之间浇筑传力带5。
52.s5:开挖深基坑2剩余土方至设计坑底。
53.本发明的具有共用支护桩的双基坑施工方法,大幅度加快临地铁位置土方开挖进度,节省工期,且由于共用支护桩的两侧同分层开挖,避免浅基坑内的既有地铁隧道等原有构筑物发生位移,深基坑的底部利用地连墙先压抵于共用支护桩后,再开挖,确保施工安全;降低机械及人工消耗;对共用支护桩无任何侧压力风险,实现理想的工程质量。
54.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技术特征:1.一种具有共用支护桩的双基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双基坑划分为多个开挖层,使得双基坑的每一个开挖层的位置一一对应;于所述双基坑的共用支护桩的相对两侧同步开挖所述双基坑的位置对应的每一个开挖层;所述双基坑包括一浅基坑和一深基坑,在开挖至所述浅基坑的坑底后,于所述共用支护桩的面向所述深基坑的一侧施工地连墙,使得所述地连墙的下部延伸至所述深基坑的设计坑底的下方、所述地连墙的上部延伸至所述深基坑的现挖坑底的上方;于所述地连墙的上部于所述共用支护桩之间浇筑传力带;开挖所述深基坑剩余土方至所述设计坑底。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共用支护桩的双基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开挖所述双基坑的位置对应的每一个开挖层包括:开挖所述开挖层的土方;清除所述共用支护桩的对应所述开挖层的位置的桩间土;于所述共用支护桩安装钢筋网片;于所述钢筋网片喷射混凝土,所述混凝土包覆所述钢筋网片和所述共用支护桩以形成隔离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共用支护桩的双基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安装所述钢筋网片后,于相邻的两所述共用支护桩之间安装加固钢筋结构,所述加固钢筋连接于所述钢筋网片的外侧,在所述加固钢筋安装后喷射所述混凝土以包覆所述加固钢筋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共用支护桩的双基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钢筋结构包括:多根植筋,所述植筋的两端分别植入相邻的两所述共用支护桩内,多根所述植筋沿所述共用支护桩的高度方向设置;压网筋,压抵于所述钢筋网片的外侧且连接于多根所述植筋。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共用支护桩的双基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网筋沿竖直方向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共用支护桩的双基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共用支护桩的顶部浇筑有连梁。
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共用支护桩的双基坑施工方法,大幅度加快临地铁位置土方开挖进度,节省工期,且由于共用支护桩的两侧同分层开挖,避免浅基坑内的既有地铁隧道等原有构筑物发生位移,深基坑的底部利用地连墙先压抵于共用支护桩后,再开挖,确保施工安全;降低机械及人工消耗;对共用支护桩无任何侧压力风险,实现理想的工程质量。本发明解决了具有共用支护桩的双基坑的采用传统施工方法无法满足工期要求、并兼顾确保基坑内原有构筑物不发生位移的问题。移的问题。移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付丙阳 任合仕 李荣朋 季本鑫 刘朋朋 何国徽 赵利飞 马鹏科 杨秋实 郑治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30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