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芯串并联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allin2023-04-09  127



1.本发明属于电动汽车用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电芯串并联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在电动汽车技术领域,电池作为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若干组电芯按照一定的串并联方式组装而成,在组装的过程中应保证电芯之间连接的稳固,避免因连接松动导致金属连接排的过流面积减小,从而影响电芯的放电性能和效率。
3.现有技术中,电芯之间的连接方式较为单一,在长时间使用后会发生松动,这样会出现金属连接排的过流面积减小的情况,电芯连接结构的整体可靠性不高,用户体验感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芯串并联连接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芯连接结构的稳定性差,容易出现因发生松动导致金属连接排的过流面积减小的技术问题。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使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电芯串并联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其中,所述第一支架具有:
6.第一底座,该第一底座安装在电芯的顶部,用于电芯的固定,
7.第一安装槽,固定在所述第一底座上,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内部预设有第一螺母,
8.金属串联排,覆盖在所述第一安装槽上,所述金属串联排通过第一螺栓与第二支架紧密连接,以增加该金属串联排的过流面积;
9.所述第二支架具有:
10.第二底座,该第二底座安装在电芯的顶部,用于电芯的固定,
11.第二安装槽,固定在所述第二底座上,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内部预设有第二螺母,
12.金属并联排,覆盖在所述第二安装槽上,所述金属并联排通过第二螺栓与第一支架紧密连接,以增加金属串联排的过流面积。
13.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第一支架还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一支撑脚,所述第一连接件安装在第一底座上,用于与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脚位于第一底座的底部,第一支撑脚具有若干个,所述第一支撑脚形成安装工位,可用于电芯的安装和固定。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架还包括第二连接件和第二支撑脚,所述第二连接件安装在第二底座上,用于与第一支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脚位于第二底座的底部,第二支撑脚具有若干个,所述第二支撑脚形成安装工位,可用于电芯的安装和固定。
15.进一步地,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表面分布有若干固定孔,所述固定孔能够被第一螺栓穿过,以实现连接板与金属串联排的连接,所述固定孔能够被第二螺栓穿过,以实现连接板与金属并联排的连接。
16.进一步地,所述金属串联排为串联铜排,所述金属并联排为并联铜排。
17.进一步地,所述金属串联排呈“l”型,所述金属并联排呈“u”型。
18.进一步地,所述金属串联排具有两组,分布在第一连接件的两侧,所述金属并联排具有两组,分布在第二连接件的两侧。
19.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电芯、第二电芯和第三电芯,所述第二电芯和第三电芯的顶部极耳分别固定在第二底座的底部,并通过金属并联排实现并联,所述第一电芯的顶部极耳固定在第一底座的底部,并通过金属串联排实现与第二电芯和第三电芯的串联。
20.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一,本发明通过在第一安装槽内预设第一螺母,金属串联排覆盖在第一安装槽上,通过第一螺栓将金属串联排与第二支架紧密连接在一起,另一方面,在第二安装槽内预设第二螺母,金属并联排覆盖在第二安装槽上,通过第二螺栓将金属并联排与第一支架紧密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稳定的连接结构,避免了因金属连接排发生松动导致过流面积减小的情况,保证了电芯的放电性能和放电效率不受影响。
21.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二,通过在第一支架上设置第一连接件,在第二支架上设置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相互配合,可以保证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不会发生松动,进一步提高了连接结构的稳定性,整体的可靠性更高,用户体验感更好。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电芯串并联连接结构的立体图;
23.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电芯串并联连接结构的爆炸图;
24.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电芯串并联连接结构的立体图;
25.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电芯串并联连接结构与电芯组装的爆炸图;
26.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电芯串并联连接结构与电芯组装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27.其中:1、第一支架101、第一底座102、第一安装槽103、第一连接件104、第一支撑脚2、第二支架201、第二底座202、第二安装槽203、第二连接件204、第二支撑脚3、金属串联排4、第一螺母5、第一螺栓6、金属并联排7、第二螺母8、第二螺栓9、连接板901、固定孔10、第一电芯11、第二电芯12、第三电芯。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
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1.请参阅图1-图5,本实施例一种电芯串并联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其中,第一支架1具有第一底座101,该第一底座101安装在电芯(如图4所示)的顶部,用于电芯的固定,第一安装槽102,第一安装槽102固定在第一底座101上,第一安装槽102的内部预设有第一螺母4,金属串联排3,该金属串联排3覆盖在第一安装槽102上,金属串联排3通过第一螺栓5与第二支架2紧密连接,以增加该金属串联排3的过流面积。
32.第二支架2具有第二底座201,该第二底座201安装在电芯的顶部,用于电芯的固定,第二安装槽202,第二安装槽202固定在第二底座201上,第二安装槽202的内部预设有第二螺母7,金属并联排6,该金属并联排6覆盖在第二安装槽202上,金属并联排6通过第二螺栓8与第一支架1紧密连接,以增加金属串联排3的过流面积。
33.金属串联排3与第二支架2的连接越紧密,则金属串联排3的过流面积越大,本实施例中,由于在第一安装槽102内预设第一螺母4,金属串联排3覆盖在第一安装槽102上,用户可以通过第一螺栓5将金属串联排3与第二支架2紧密连接在一起,另一方面,在第二安装槽202内预设第二螺母7,金属并联排6覆盖在第二安装槽上,用户通过第二螺栓8将金属并联排6与第一支架1紧密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稳定的连接结构,避免了因金属连接排发生松动导致过流面积减小的情况,保证了电芯的放电性能和放电效率不受影响。
34.第一支架1还包括第一连接件103和第一支撑脚104,第一连接件103安装在第一底座101上,用于与第二支架2连接,第一支撑脚104位于第一底座101的底部,第一支撑脚104具有若干个,多个第一支撑脚104形成安装工位,可用于电芯的安装和固定,如图1、图2所示,第一连接件103基本位于第一底座101的上表面正中央,第一连接件103用于与第二支架2上的第二连接件203紧密连接,例如,第一连接件103可以是在朝向第二支架2的方向具有卡接部,第二连接件203上具有与该卡接部配合的扣合部,以形成稳定的连接结构,第一连接件103也可以是磁铁,第二连接件203可以是能够与该磁铁相吸的磁铁或磁性元件,以实现第一连接件103和第二连接件203的稳定连接,防止发生松动。
35.第二支架2还包括第二连接件203和第二支撑脚204,第二连接件203安装在第二底座201上,用于与第一支架1连接,第二支撑脚204位于第二底座201的底部,第二支撑脚204具有若干个,多个第二支撑脚204形成安装工位,可用于电芯的安装和固定,如图1、图2所示,第二连接件203基本位于第二底座201的上表面正中央,第二连接件203用于与第一支架1上的第一连接件103紧密连接,本发明中,通过在第一支架1上设置第一连接件103,在第二支架2上设置第二连接件203,第一连接件103与第二连接件203相互配合,可以保证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之间不会发生松动,进一步提高了连接结构的稳定性,整体的可靠性更高,用户体验感更好。
36.作为优选,本实施例连接结构还包括连接板9,如图3所示,连接板9的表面分布有若干固定孔901,固定孔901能够被第一螺栓5穿过,以实现连接板9与金属串联排3的连接,固定孔901能够被第二螺栓8穿过,以实现连接板9与金属并联排6的连接,例如,1块连接板9上具有4个固定孔901,分为两组,每组两个,其中一组两个固定孔901用于一个连接结构中金属串联排3和金属并联排6的连接,另一组两个固定孔901用于为新的电芯模组组装提供安装孔位,最终通过多个连接板9实现多组电芯模组的组装,一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支撑脚104形成1个安装工位,以用于1个电芯模组顶部的安装,多个第二支撑脚204形成两个安装
工位,以用于两个电芯模组顶部的安装。
37.本实施例中,金属串联排3为串联铜排,金属并联排6为并联铜排,如图2、图5所示,金属串联排3呈“l”型,金属并联排6呈“u”型,“u”型的金属并联排6能够便于两组电芯的顶部实现稳定的并联连接,“l”型的金属串联排3其中一侧开口,用于增加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的接触面积,在第一螺栓5和第一螺母4的紧固作用下,可以保证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的连接更加紧密,侧面增加了金属连接排的过流面积,第一螺母4可以是方形螺母,第二螺母7也可以是方形螺母。
38.在一实施例中,金属串联排3具有两组,分布在第一连接件103的两侧,金属并联排6具有两组,分布在第二连接件203的两侧,如图1、图5所示,两组金属串联排3和两组金属并联排6可以保证电芯更加稳定的固定在连接结构上,以3个电芯的组装为例,如图4、图5所示,3个电芯包括第一电芯10、第二电芯11和第三电芯12,第二电芯11和第三电芯13的顶部极耳分别固定在第二底座201的底部,第二电芯11和第三电芯13通过金属并联排6实现并联,另一方面,第一电芯10的顶部极耳固定在第一底座101的底部,第一电芯10通过金属串联排3实现分别与第二电芯11和第三电芯12的串联,最后再通过连接板9将串并联接后的第一电芯10、第二电芯11和第三电芯12作为一个电芯模组,与其他电芯模组连接,从而实现整个电芯模组的组装。
39.本发明通过在第一安装槽内预设第一螺母,金属串联排覆盖在第一安装槽上,通过第一螺栓将金属串联排与第二支架紧密连接在一起,另一方面,在第二安装槽内预设第二螺母,金属并联排覆盖在第二安装槽上,通过第二螺栓将金属并联排与第一支架紧密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稳定的连接结构,避免了因金属连接排发生松动导致过流面积减小的情况,保证了电芯的放电性能和放电效率不受影响;通过在第一支架上设置第一连接件,在第二支架上设置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相互配合,可以保证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不会发生松动,进一步提高了连接结构的稳定性,整体的可靠性更高,用户体验感更好。
40.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可以理解为对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电芯串并联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其中,所述第一支架具有:第一底座,该第一底座安装在电芯的顶部,用于电芯的固定,第一安装槽,固定在所述第一底座上,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内部预设有第一螺母,金属串联排,覆盖在所述第一安装槽上,所述金属串联排通过第一螺栓与第二支架紧密连接,以增加该金属串联排的过流面积;所述第二支架具有:第二底座,该第二底座安装在电芯的顶部,用于电芯的固定,第二安装槽,固定在所述第二底座上,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内部预设有第二螺母,金属并联排,覆盖在所述第二安装槽上,所述金属并联排通过第二螺栓与第一支架紧密连接,以增加金属串联排的过流面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芯串并联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还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一支撑脚,所述第一连接件安装在第一底座上,用于与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脚位于第一底座的底部,第一支撑脚具有若干个,所述第一支撑脚形成安装工位,可用于电芯的安装和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芯串并联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还包括第二连接件和第二支撑脚,所述第二连接件安装在第二底座上,用于与第一支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脚位于第二底座的底部,第二支撑脚具有若干个,所述第二支撑脚形成安装工位,可用于电芯的安装和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芯串并联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表面分布有若干固定孔,所述固定孔能够被第一螺栓穿过,以实现连接板与金属串联排的连接,所述固定孔能够被第二螺栓穿过,以实现连接板与金属并联排的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芯串并联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串联排为串联铜排,所述金属并联排为并联铜排。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种电芯串并联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串联排呈“l”型,所述金属并联排呈“u”型。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芯串并联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串联排具有两组,分布在第一连接件的两侧,所述金属并联排具有两组,分布在第二连接件的两侧。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芯串并联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电芯、第二电芯和第三电芯,所述第二电芯和第三电芯的顶部极耳分别固定在第二底座的底部,并通过金属并联排实现并联,所述第一电芯的顶部极耳固定在第一底座的底部,并通过金属串联排实现与第二电芯和第三电芯的串联。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芯串并联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具有:第一底座,第一安装槽,该第一安装槽的内部预设有第一螺母,金属串联排,通过第一螺栓与第二支架紧密连接,以增加该金属串联排的过流面积;第二支架具有:第二底座,第二安装槽,该第二安装槽的内部预设有第二螺母,金属并联排,通过第二螺栓与第一支架紧密连接,以增加金属串联排的过流面积。本发明通过第一螺栓将金属串联排与第二支架紧密连接在一起,通过第二螺栓将金属并联排与第一支架紧密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稳定的连接结构,增加了金属串联排的过流面积,连接结构的稳定性好,整体的可靠性更高。整体的可靠性更高。整体的可靠性更高。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辉 张家益 张杰 王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牛瓦时克(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0.14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985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