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的制作方法

allin2023-04-10  121



1.本技术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2.现有车载储氢罐均为横向布局设计。乘用车(特别是出租车)在后备箱无法存放行李或物品时,势必影响乘客的乘坐体验。商用车,则限制了车厢容积,降低了载货量。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通过储氢罐的纵向布局设置,不占用后备箱空间,不影响车辆的后备箱的装载空间。
4.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底盘和储氢罐,其中,储氢罐设置于底盘的中部,且长度方向与底盘的长度方向相同。换言之,储氢罐纵向布置于底盘上,如此不占用后备箱空间,不影响车辆的后备箱的装载空间。
5.在另一个可能的实现中,储氢罐设置于底盘的底部,也就是说,储氢罐设置于车厢的外部,即便发生氢泄漏,由于氢质量轻的特性,也不会危及车内的人员安全和车辆安全,杜绝了氢泄漏的安全隐患。
6.在另一个可能的实现中,底盘的底部设置装配结构,该装配结构用于将储氢罐装配于底盘的底部。
7.在另一个可能的实现中,装配结构包括设置于底盘上的凹槽部和止挡部;储氢罐置于凹槽部内,止挡部固定设置于凹槽部的开口端,以限制储氢罐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
8.在另一个可能的实现中,止挡部为止挡板,止挡板完全封盖凹槽部的开口。
9.在另一个可能的实现中,止挡部为多个限位挡条,多个限位挡条均匀布置于凹槽部的开口端。
10.在另一个可能的实现中,止挡部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于凹槽部的开口端。
11.可选的,连接件为紧固件,例如螺栓。
12.在另一个可能的实现中,车辆还包括燃料电池堆,储氢罐与燃料电池堆连通,用于向燃料电池堆提供氢气。
13.在另一个可能的实现中,还包括:高压氢气输送管、加氢口和高压氢气连接管;其中,高压氢气输送管用于连通所述储氢罐和所述燃料电池堆;加氢口用于外部向所述储氢罐内输送氢气;高压氢气连接管连通所述加氢口和所述储氢罐。
附图说明
14.下面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的侧视图;
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的底盘与储氢罐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2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还可以是抵触连接或一体的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的侧视图。如图1所示,该车辆至少包括底盘10和储氢罐20,储氢罐20设置于底盘10的中部,且长度方向与底盘10的长度方向相同。换言之,储氢罐20纵向布置于底盘10上,如此不占用后备箱空间,不影响车辆的后备箱的装载空间。
24.在一个示例中,储氢罐20可以设置于底盘10的底部,也就是说,储氢罐20设置于车厢的外部(参见图1和图5),即便发生氢泄漏,由于氢质量轻的特性,也不会危及车内的人员安全和车辆安全,杜绝了氢泄漏的安全隐患。
25.在一个示例中,底盘10的底部设置装配结构,该装配结构用于将储氢罐20装配于底盘10 的底部。
26.如图4和图5所示,装配结构包括设置于底盘上的凹槽部11和止挡部;储氢罐20置于凹槽部11内,止挡部固定设置于凹槽部11的开口端,以限制储氢罐20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
27.可选的,如图4所示,止挡部可以为多个(例如两个)限位挡条60,多个限位挡条60均匀布置于凹槽部的开口端。多个限位挡条60可以通过连接件与凹槽部的开口端连接固定,例如,通过螺接的方式连接固定,限位挡条60和凹槽部的开口端设置螺纹孔,通过紧固螺栓穿过螺纹孔将限位挡条紧固连接于凹槽部的开口端,如此多个限位挡条60将储氢罐20牢牢固定于底盘10的底部,防止车辆在颠簸路面的行驶过程中,储氢罐20发生掉落的情况发生。
28.可选的,多个限位挡条也可以不均匀的布置于凹槽部的开口,例如在储氢罐的两端设置较为密集的限位挡条,在储氢罐的中部设置较为稀疏的限位挡条。
29.当然,止挡部还以为其他止挡件,例如止挡部还可以为止挡板,止挡板完全封盖凹槽部的开口,进一步对储氢罐进行防护。
30.如图2所示,车辆还包括燃料电池堆30,储氢罐20与燃料电池堆30连通,用于向燃料电池堆30提供氢气。
31.具体的,储氢罐20通过高压氢气输送管52向燃料电池堆30输送氢气。车辆上还包括加氢口40,加氢口40通过高压氢气连接管与储氢罐20连通,外部氢气源通过加氢口40向
储氢罐20 输入氢气。
32.图2中示出的车辆为乘用车,例如出租车或私家车,可以仅设置一个储氢罐20。但是在商用车中,例如货车,考虑到货车会消耗更多的氢气,可以设置多个储氢罐20,例如两个储氢罐20(参见图3)。
33.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文提及的储氢罐为满足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cd19881-2015《车用压缩氢气瓶》和中国国家标准gb/t626990-2011的,满足≤
34.70mpa氢气压力的车载碳纤维储存容器。
35.满足燃料电池新能源车辆工况法续航里程≥550km,不同轴距、不同轮距要求的储氢罐规格(参见《下表》)。
36.碳纤维储氢罐规格一览表
[0037][0038]
高压氢气输送管:是将储氢罐中的、用于做功的≤70mpa的高压氢气,不间断地输送至燃料电池堆;高压氢气连接管:是车辆加(注)氢口与储氢罐相连的高压管路;加(注)氢口:是符合中国国家标准gb/t26779-2021《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加氢口》标准的,耐臭氧老化、耐盐雾腐蚀、耐温度循环和兼容性的接收加氢站高压氢气的装置。
[0039]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例如乘用车,后备箱空间占用率,从原来横向布局的95%下降到不足5%;
[0040]
商用车车厢空间占用率,从原来横向布局的35%下降到0;
[0041]
且储氢罐的纵向布局设计,不影响车辆原有载荷要求。
[0042]
此外,杜绝了氢泄漏的安全隐患,燃料电池新能源动力,自问世以来固然没有发生过一起氢泄漏造成的搭载平台(主要是交通工具)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主要原因是氢惰性高,燃点、爆点、挥发、渗透大大低于燃油和lng;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实用性的普及率低。按2020年11月国务院颁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到2035年中国的燃料电池新能源车辆将达到100万辆。随着普及率提高,这样、那样的实用性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安全隐患也会增加。
[0043]
储氢罐的纵向布局,储氢罐罐体置于车体之外,即便发生氢泄漏,由于氢质量轻的特性,也不会危及车内的人员安全和车辆安全,杜绝了氢泄漏的安全隐患。
[0044]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适合的方式结合。
[0045]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对其限制;尽管参照
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储氢罐,设置于所述底盘的中部,且长度方向与所述底盘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储氢罐通过装配结构设置于所述底盘的底部;所述装配结构包括设置于底盘上的凹槽部和止挡部;所述储氢罐置于所述凹槽部内,所述止挡部固定设置于所述凹槽部的开口端,以限制所述储氢罐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为止挡板,所述止挡板完全封盖所述凹槽部的开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为多个限位挡条,所述多个限位挡条均匀布置于所述凹槽部的开口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凹槽部的开口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紧固件。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燃料电池堆,所述储氢罐与所述燃料电池堆连通,用于向所述燃料电池堆提供氢气。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高压氢气输送管,用于连通所述储氢罐和所述燃料电池堆;加氢口,用于外部向所述储氢罐内输送氢气;高压氢气连接管,连通所述加氢口和所述储氢罐。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底盘和储氢罐,其中,储氢罐设置于底盘的中部,且长度方向与底盘的长度方向相同。换言之,储氢罐纵向布置于底盘上,如此不占用后备箱空间,不影响车辆的后备箱的装载空间。辆的后备箱的装载空间。辆的后备箱的装载空间。


技术研发人员:童萌萌 童燕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福唯力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06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993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