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开塞露灌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开塞露灌装线进瓶装置。
背景技术:2.在对开塞露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开塞露进行分装,但是灌封车间的灌封生产线在灌装时还需要人工将灌装瓶摆放到传输带上输送到灌装工位进行灌装,费时费力,人工劳动强度,生产成本高。如果购买新的灌装线设备成本高,因此亟需一种能够在原灌装生产线的基础上,实现自动进瓶的设备,以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在原灌装生产线的基础上实现自动进瓶的开塞露灌装线进瓶装置。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开塞露灌装线进瓶装置,包括:机架;理瓶机构,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理瓶机构具有导料组件、防护组件以及转动组件;和出料组件,与所述理瓶机构连通,将灌装瓶输送至灌装工位,该出料组件固定在所述机架上;
5.其中,所述导料组件位于所述转动组件的上方,并位于所述防护组件内,所述防护组件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防护组件与所述导料组件构成导料通道。通过设置理瓶机构,能够对灌装瓶进行导向进瓶,能够实现自动进瓶。
6.进一步地,所述的转动组件包括:转动盘,该转动盘为由工作部和安装部构成的台阶状;以及转动轴,其底端与驱动机构连接,顶端穿过所述转动盘的中心并伸出该转动盘上表面。通过设置转动组件能够使得灌装瓶转动,从而与理瓶机构配合使得灌装瓶有序的进入出料组件并输送至灌装工位。
7.进一步地,所述的防护组件包括:防护板,固定在机架上,该防护板呈环形,其内壁与所述转动盘的工作部滑动连接;若干转动辊,可转动地安装在开设在所述防护板内壁上的安装槽内;其中,在所述防护板与所述出料组件连接处开设有与导料通道连通的出料口。
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防护板可防止转动盘带动灌装瓶转动时掉落出转动盘的上方,并与导料组件配合形成导料通道,保证灌装有序地进入出料组件。
9.进一步地,所述导料组件包括:第一导向板,所述第一导向板由与转动盘同心设置的优弧部和与所述优弧部弯曲方向相反的劣弧部构成,所述劣弧部的一端与所述优弧部平滑连接,其另一端与防护板的内壁固定连接,且该劣弧部远离所述转动盘的侧面与出料口的端面平滑连接;以及第二导向板,该第二导导向板为弧形板,其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导向板的优弧部远离劣弧部的一端接触;其中,所述第一导向板远离转盘中心的侧面与所述防护板的内壁形成导料通道,所述连接块位于转动轴的顶端并与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导向板与转动盘以及防护板的配合能够使得灌装有序地排列。
10.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导向板的劣弧部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位于
所述导料通道内,该限位块与所述劣弧部连接的侧面适配于该劣弧部,其相对的另一面与优弧部的弧面相切并平滑连接;第一导向板用于与防护板相配合形成导料通道,使灌装瓶沿着导料通道从出料口导出,限位块的设置能够使瓶口朝上的灌装瓶正常通过,并顺利进入出料组件。
11.进一步地,出料组件包括:传输带,所述传输带位于出料口的下方,和分隔板,所述传输带固定安装于机架的顶部且位于防护板的出料口处,所述分隔板设置于传输带的上方,所述分隔板的一端与防护板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分隔板的顶面为向远离防护板逐渐升高的弧形。通过设置分隔板,能够使传输带在分隔板的作用下分为两个传输区域,瓶口朝上的灌装瓶在传输带的作用下直线导出,瓶口朝下的灌装瓶,能够在相应部件的配合下翻转至另一个传输区域导出。
12.进一步地,所述传输带的两侧均设置有护板,一侧所述护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与限位块相匹配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凸块;
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限位板和分隔板的相互配合下,能够对瓶口朝上的灌装瓶限位导向,防止灌装瓶倾斜掉落的情况发生。所述的凸块靠近传输带的瓶槽的中心的一端为半圆弧状。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理瓶机构和出料组件能够使得灌装瓶有序地进入灌装工位,并且方案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在原灌封生产线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就可实现,成本低,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施例的剖面立体图;
18.图3是本实施例的理瓶机构和转动盘的连接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施例的出料组件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记说明:1、机架;2、理瓶机构;3、出料组件;4、导料通道;5、转动组件;6、导料组件;7、防护组件;301、传输带;302、护板;303、限位板;304、分隔板;305、凸块;501转动盘;601、第一导向板;601a、优弧部;601b、劣弧部;602、连接块;603、第二导向板;604、限位块;701、防护板;702、安装槽;703、转动辊;704、出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21.实施例:
22.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3.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如图1和2示出的一种开塞露灌装线进瓶装置,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理瓶机构2,机架1的顶部设置有位于理瓶机构2一侧的出料组件3,理瓶机构具有导料组件6、防护组件7以及转动组件5。通过导料组件6、防护组件7和转动组件5的配合使得灌装瓶排列有序。在机架1的内部设置有伺服电机,转动组件5具有转动盘501,机架1的顶部转动连接有转动盘501和转动轴,转动盘501用于放置灌装瓶,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动轴,转动轴的一端依次贯穿机架1和转动盘5并延伸至转
动盘5的外部,通过启动伺服电机能够通过转动轴带动转动盘5旋转,从而带动上方的灌装瓶在转动盘5的旋转作用下转动。
24.出料组件3与理瓶机构2连通,将灌装瓶输送至灌装工位,该出料组件3设置在机架1上;其中,导料组件6位于所述转动组件5的上方,并位于防护组件7内,防护组件7设置在机架1上,防护组件7与导料组件6构成导料通道4。
25.参见图3,本实施例的防护组件7包括防护板701,防护板701的底部与机架1的顶部固定连接,防护板701的内壁与转动盘5的表面转动连接,防护板701可防止灌装瓶在转动盘5上转动时掉落出转动盘5,防护板701的内壁开设有安装槽702,安装槽702的内壁转动连接有均匀分布的转动辊703,转动辊703能够在安装槽702的内部转动,当灌装瓶经过时能够辅助灌装瓶输送,同时防止灌装瓶发生倾斜,使其有序的通过导料通道4,防护板701呈环形,其上开设有与导料通道4连通的出料口704,灌装瓶经过出料口704进入出料组件3。
26.导料组件6包括第一导向板601和第二导向板603,第一导向板601由与转动盘501同心设置的优弧部601a和与优弧部601a弯曲方向相反的劣弧部601b构成,劣弧部601b的一端与优弧部601a平滑连接,构成近似s形结构,其另一端与防护板701的内壁固定连接,且该劣弧部601b远离转动盘501的侧面与出料口704的端面平滑连接,第一导向板601远离转动盘501中心的侧面与防护板701的内壁形成导料通道4,导料通道4的设置用于对灌装瓶的导向,使灌装瓶能够沿着导料通道有序地从出料口处导出。第二导向板603为弧形板,其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602,另一端与第一导向板601的优弧部远离劣弧部601b的一端接触,连接块602位于转动轴的顶端并与转动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
27.在第一导向板601的劣弧部601b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块604,限位块604位于导料通道4内,该限位块604与劣弧部601b连接的侧面适配于该劣弧部601b,也就是说限位块604与第一导向板601的劣弧部601b连接的面两者形状一致,能够使两者贴合;限位块604与劣弧部601b连接的相对的另一面与优弧部601a的弧面相切并平滑连接,以保证能够使得灌装瓶顺利通过;
28.出料组件3包括传输带301和分隔板304,传输带301设置于机架1的顶部且位于防护板701的出料口704处,分隔板304设置于传输带301的上方,分隔板304将传输带301分为两个传输区域,分隔板304的一端与防护板701的表面固定连接,分隔板304的形状为弧形,其顶面为向远离防护板701逐渐升高的弧形,传输带301的两侧均设置有护板302,一侧护板30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与限位块604相匹配的限位板303,根据开塞露瓶的形状设计限位板303距传输带301上表面的距离,以及分隔板304与护板302的距离,限位板303护板302和隔板304形成开塞露瓶的通道,使得开塞露瓶不发生倾斜。
29.限位板303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凸块305,凸块305靠近传输带301的瓶槽的中心的一端为半圆弧状,瓶口朝上的灌装瓶在传输带301的作用下直线导出,瓶口朝下的灌装瓶,在限位板303与分隔板304相互配合下,能够对瓶口朝上的灌装瓶限位导向,防止灌装瓶倾斜掉落的情况发生,瓶口倾斜的灌装瓶由于瓶身直径大于瓶口直径,从而导出时被凸块305顶住向另一传输区域倾斜,此时瓶口处被分隔板304挡住,在传输带301的不断输送下,由于分隔板304为弧形,从而使灌装瓶的瓶口处在分隔板304的高度变化下逐渐偏移翻转直至瓶口朝上翻转至另一传输区域,以防止影响后续生产。
30.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
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技术特征:1.一种开塞露灌装线进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理瓶机构(2),设置在所述机架(1)上,所述理瓶机构(2)具有导料组件(6)、防护组件(7)以及转动组件(5);和出料组件(3),与所述理瓶机构(2)连通,将灌装瓶输送至灌装工位,该出料组件(3)设置在所述机架(1)上;其中,所述导料组件(6)位于所述转动组件(5)的上方,并位于所述防护组件(7)内,所述防护组件(7)设置在所述机架(1)上,所述防护组件(7)与所述导料组件(6)构成导料通道(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塞露灌装线进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组件包括:转动盘(501),该转动盘(501)为由工作部和安装部构成的台阶状;以及转动轴,其底端与驱动机构连接,顶端穿过所述转动盘(501)的中心并伸出该转动盘(501)上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塞露灌装线进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护组件(7)包括:防护板(701),固定在机架(1)上,该防护板(701)呈环形,其内壁与所述转动盘(501)的工作部滑动连接;若干转动辊(703),可转动地安装在开设在所述防护板(701)内壁上的安装槽(702)内;其中,在所述防护板(701)与所述出料组件(3)连接处开设有与导料通道(4)连通的出料口(70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塞露灌装线进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料组件(6)包括:第一导向板(601),所述第一导向板(601)由与转动盘(501)同心设置的优弧部和与所述优弧部弯曲方向相反的劣弧部构成,所述劣弧部的一端与所述优弧部平滑连接,其另一端与防护板(701)的内壁固定连接,且该劣弧部远离所述转动盘(501)的侧面与出料口(704)的端面平滑连接;以及第二导向板(603),该第二导向板(603)为弧形板,其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602),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导向板(601)的优弧部远离劣弧部的一端接触;其中,所述第一导向板(601)远离转盘中心的侧面与所述防护板(701)的内壁形成导料通道(4),所述连接块(602)位于转动轴的顶端并与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塞露灌装线进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导向板(601)的劣弧部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块(604),所述限位块(604)位于所述导料通道(4)内,该限位块(604)与所述劣弧部连接的侧面适配于该劣弧部,其相对的另一面与优弧部的弧面相切并平滑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塞露灌装线进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组件(3)包括:传输带(301),所述传输带(301)位于出料口(704)的下方,和分隔板(304),所述传输带(301)固定安装于机架(1)的顶部且位于防护板(701)的出料口处,所述分隔板(304)设置于传输带(301)的上方,所述分隔板(304)的一端与防护板(701)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分隔板(304)的顶面为向远离防护板(701)逐渐升高的弧形。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塞露灌装线进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带(301)的两
侧均设置有护板(302),一侧所述护板(30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板(303),在所述限位板(303)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凸块(305)。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开塞露灌装线进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块(305)靠近传输带(301)的瓶槽的中心的一端为半圆弧状。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开塞露灌装线进瓶装置,包括:机架;理瓶机构,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理瓶机构具有导料组件、防护组件以及转动组件;和出料组件,与所述理瓶机构连通,将灌装瓶输送至灌装工位,该出料组件固定在所述机架上;其中,所述导料组件位于所述转动组件的上方,并位于所述防护组件内,所述防护组件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防护组件与所述导料组件构成导料通道。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理瓶机构和出料组件能够使得灌装瓶有序地进入灌装工位,并且方案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在原灌封生产线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就可实现,成本低,实用性强。实用性强。实用性强。
技术研发人员:李海江 姜权 李坤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南大新药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07
技术公布日:2022/7/5